秦翰才著的《左宗棠全传(上下)》约30万字,共77节,以时序和专题的形式,评述了左氏的一生事迹。从参考书目看,作者所使用的资料是较全面的,甚至比后来的著作所用资料为多。书中的品评不无可资借镜之处,如第十六节:“以数百万太平军,几拥有全浙之势力,而在宗棠指挥下,以不满三年之时间,摧陷而廓清之……检讨当日宗棠军事之成功,不能不谓有得乎两种助力。一为民众之响应。……二为敌人之款附。……于以见太平军至此地步,已外不为人民所悦服,内不为袍泽所诚信,其势早成强弩之末。”总之,可作为学界进一步研究的基石。
| 书名 | 左宗棠全传(上下) |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 作者 | 秦翰才 |
| 出版社 | 中华书局 |
| 下载 |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
| 简介 | 编辑推荐 秦翰才著的《左宗棠全传(上下)》约30万字,共77节,以时序和专题的形式,评述了左氏的一生事迹。从参考书目看,作者所使用的资料是较全面的,甚至比后来的著作所用资料为多。书中的品评不无可资借镜之处,如第十六节:“以数百万太平军,几拥有全浙之势力,而在宗棠指挥下,以不满三年之时间,摧陷而廓清之……检讨当日宗棠军事之成功,不能不谓有得乎两种助力。一为民众之响应。……二为敌人之款附。……于以见太平军至此地步,已外不为人民所悦服,内不为袍泽所诚信,其势早成强弩之末。”总之,可作为学界进一步研究的基石。 内容推荐 秦翰才著的《左宗棠全传(上下)》前前后后写了十几年,四易其稿,最终写成于1949年初,是首部系统研究左宗棠的专著。为撰写《全传》,作者参考了大量历史资料和前人著作,引用书目多达360余种,在已有的左宗棠研究著作中,无能出其右者。为了查找史料,有一段时期,秦翰才先生在上海鸿英图书馆将《申报》从创刊号始至左宗棠逝世止十多年的报纸逐日翻阅一过,而书中引用的《申报》材料不过十数条。这种严谨的治学态度是极可称道的。总之,本书足可作为学界进一步研究的基石。本书以治军理政为中心,全面评述了传主的一生事迹。 目录 编辑题记 编辑再题记 编辑三题记 一 家谱一页 二 孝义清寒之家世 三 一门风雅 四 别号与自谥 五 少年狂态 六 师友渊源 七 一攀丹桂三趁黄槐 八 山川万里归图画 九 湘上躬耕 十 课徒自给 十一 入山惟恐不深 十二 幕府生涯之第一期 十三 幕府生涯之第二期 十四 功名所始 十五 皖赣援师之前期 十六 肃清两浙 十七 皖赣援师之后期 十八 扫荡闽粤边境 十九 平定浙闽时之涉外事件 二十 东征经费 二十一协剿西捻 二十二 五年期之平定陕甘 二十三 平定镇靖堡 二十四 平定董志原 二十五 平定金积堡 二十六 平定河洲 二十七 平定西宁 二十八 平定肃州 二十九 陕甘善后 三十 盘旋曲折之新疆问题 三十一 平定天山北路 三十二 平定吐鲁番 三十三 平定天山南路 三十四 缓进速战 三十五 阿古柏称汗南疆所引起之国际交涉 三十六 伊犁事件中之备战 三十七 新疆建省 三十八 西征中之采运 三十九 西征中之屯垦 四十 西征经费之检讨 四十一 欲一唾四十年恶气 四十二 出师未捷身先死 四十三 遗十艮在台湾 四十四 楚军规模 四十五 楚军与湘军淮军 四十六 整练制兵 四十七 慎之一字战之本也 四十八 生财有大道 四十九 禁革田赋浮收 五十 抽厘助饷 五十一 官之买卖 五十二 盐政改票 五十三 茶务之解人 五十四 举办外债 五十五 五年计画之造船 五十六 自给自足之制炮计画 五十七 中国第一所机制国货工厂 五十八 急宜仿效之泰西机器 五十九 对于洋务之一般观念 六十 澄清吏治 六十一 政在养民 六十二 治水 六十三 兴教劝学 六十四 筑路种树 六十五 已饥已溺之心情 六十六 拔除妖卉 六十七 能访人才而不容人才 六十八 寥寥主干部 六十九 诸将 七十 四君子 七十一 左氏浮夸 七十二 田园乐境 七十三 惟崇俭能广惠 七十四 尽其在我 七十五 不欲以一丝一粟自污素节 七十六 暮年抑塞 七十七 寂寞身后事 左宗棠年表 参考书目 试读章节 宗棠以为农事乃人生要务,思为一书以诏农圃,乃分类撰著曰《朴存阁农书》。①惜此书只有稿本,未完成,仅传《广区田制图说序》一文。 区田之制,农书传之。创自伊尹与否,未可知。若语农务之精良,古近无以过,盖论农之理,具六善焉,论农之事,兼三便焉。 今法,田必秧种,宿水积谷,夜凉昼沉,畚酿郁蒸逼使芽。甫芽,布诸秧田,春阴多雨,秧悴不耐,谚谓之酣。晴乃起,否竟浥澜不成。苗长二寸以上,始分栽,并手忙插,一夫日毕二三亩。嫩绿数茎,欹卧白水中,贵种贱植,于兹甚矣。夫嘉禾视乎种,未有种不善而禾善者。一谷三移,元气屡泄,亲下之本,既久去地,伤母之体,岂能全天。儿在胎中,贼其天和,堕地而哭,旭悴善疴,良媼其将如尔何?世传撮谷种,宜稼而丰苗,利较恒田倍。然指撮谷,足踏水,水漾,谷不安簇耘荡艰,且托根已浅,不耐酣病,差与秧种等。区田法,布谷于区,手覆按令着土,足履区旁高土,水不绉,谷不易其所,有撮谷之利而无其病,善一也。 凡农之道,厚之为宝。土宜禾,粪益土,粪欺土者穰,土欺粪者荒。是故上农治田,先治粪,粪与田称,禾之良也。今农田一亩,粪多十数箕而止。农粪之薄,禾亦报之薄。徐文定公称张宏言,以粪壅法治田,今田一亩,亦得谷二十余斛,多恒田三之一。区种法,区用熟粪二升,一亩一千三百五十二升,旁土不粪,土受粪者,止亩四之一。实土戴粪,粪圜禾,质取其熟,力取其多,以视恒田,倍十有加,善二也。 禾畏旱,畏风。今田竟亩不为畎,费水多,宿水尽,辄翘首望泽,不时则损。区种法,费水止今田四之一,水易足,又禾根深,禾叶茂,雨泽虽迟,实土常润,荫谷能旱。凡灌稼,沟纳外水,自区角斜入递注之,岁甚旱,五六番足矣。 区深一尺,禾自出叶已上,至结实时,旋助区土壅之,无虑七八寸,振林之风不损,善三也。 禾畏虫。今农田一亩,为禾二千余科,疏者千数百科,禾长掩亩,气不得利,郁蒸所至,并钟五贼.积热在土,盛雨卒加,外湿里燥,根则受之,是生蟊。 曰正烈,忽小雨,自叶底流注节间,或当午纳新水,热与湿薄,厥病均,是生贼。露未晞而朝暾红,雾未散而温气蒸,着叶而凝,是生蟥.热附于根,湿行于槁,时雨时暘,二气交错,是生螟。不雨不暘,蕴气难泄,曰霾宵暍,是生茧。凡厥五贼,贼禾之渠,未化之先,遇风乃除。 区种法,空四旁,风贯行间,洒洒然,郁者通,结者解,虫类无由滋。书曰,上农治不萌,此故胜也。惟蝗与蟓,末由独免,然耕道交互,足不践稼,卯午之间,勤扑逐,视他田便,善四也。 有农焉,地饶而粪强,苗长而叶光,望之非不油油然,蕃且良矣。逮曰至,实暍叶丰,十谷五空,于谚为肥暍,美其始而恶其终者,何也?纤根旁出,遇浮泥而滋,直根力衰,遇实士而止,得浊气也多,得清气也微,阳极阴绌,叶繁而心不充。拙农不知,乃专咎夫风,旨哉,周髯之论稼也。耨禾时,足蹑禾四旁,令浮根断,如是者再,其谷倍丰,其米耐春。区种,务勤锄厚壅,禾生叶马耳已上,即锄,比稼成,数不啻十遍,隋土附根,深可七八寸,旁根断,正根王,穗蕃硕而长圆,粟而少糠,米饴以香,多沃而食之强,善五也。 先农尽地力,又惧地力乏,息者欲劳,劳者欲息,棘者欲肥,肥者欲棘,岁易之法易其田,代田之法易其甽,禾不欺土,士不窃谷,上之上也。今农为田,宁普种而薄收,地稀种则诧,禾稀谷则无究之者,嘻,其惑矣。区田,岁易其所,不甚其取,旋相为代,地气孔有,善六也。 非惟六善,是有三便。 今农,惟壮丁治田,老弱妇稚供馈饷小运,鲜以充耦。 区田,用力虽频,不甚劳累,力小者亦任。开区,治田,担粪,引水,壮夫任之。和土,布谷,锄草,土壅根,余丁力可给。地近,足力省,锄小,手力省,陇高,体不沾,足不涂,犁既废,省牛牧与刍,肩不重负,腰脚便无前牵后拽之劬。老自六十以下,稚自十岁以上,主妇童女自治馈应饷外,皆量力而趋。循行耕道,来徐徐,尽室作活如嬉娱,人无冗而力无虚,其便一。 贫农赁田,先奉田主上庄钱,岁租多寡,视此为差。我乡上田,亩约钱二千许,岁租石五斗。湘潭西南乡上田亩十金,或减其二,岁租一石,大率湘潭上农赁耕一亩,得谷可四石,岁租一石,一石充粪值,庸钱、杂费、上庄子钱应除一石,余乃为佃农利。 P41-42 序言 《左宗棠全传》是秦翰才先生研究左宗棠诸多作品中最重要的一部。秦翰才(1894一1968),名之衔,字又元,号翰才,上海陈行镇人,毕业于松江县立第三中学,曾随黄炎培在江苏省教育会、中华职业教育社工作,工927年,受聘任上海市公用局秘书科长,抗战时期辗转于中国经济建设协会、交通部、甘肃水利林牧公司工作,抗战胜利后人中国纺织机械公司任职,1955年退休,1956年被聘为上海文史馆馆员。秦翰才先生的一生是平凡的,长期以来只是一位级别不高的文职人员;秦翰才先生的一生又是令人敬佩的,他并非专职的历史学家,只是一位文史研究爱好者,却倾其一生执着地收集有关清代大吏左宗棠的史料,沉浸于左宗棠的研究,形容他为此废寝忘食、呕心沥血,一点不为过。 秦翰才先生自述好读名人传记及其著述,年轻时浏览了左宗棠的年谱、家书、文集,倾慕他的功绩和为人,又遗憾世间颇多胡林翼、曾国藩、李鸿章等人的传记,同为中兴名臣,却独少左宗棠的研究著作,于是开始留意搜集左宗棠的史料、专心研究左宗棠的生平,日积月累,逐渐成了他职业之外一项最重要的工作。工936年,秦翰才先生开始动笔写有关左宗棠生平事迹的札记,这也是《左宗棠全传》撰述之始。1949年初,《左宗棠全传》结稿,前前后后写了十几年,四易其稿,期间正逢抗日战争,秦先生历经流离颠沛,南下香港、西走重庆、北赴甘肃,生活本已艰辛,搜集、保存资料更见困难,著述之难可想而知.抗战胜利之后不久,又逢解放战争,生活仍不得安定,秦先生自述:“痛我生之不辰,亦慨是书之作,始终与鼙鼓为缘也。”让人倾佩的是秦先生并未因此放弃他的研究’他以一种百折不挠的精神,坚持他的这份事业。图书资料散失了,花钱再买;初稿留在香港不知下落,执笔重写。除了左宗棠研究,秦先生几乎心无旁骛,没有其他嗜好。他的子女曾回忆:“他一生不讲究吃喝,不上酒楼,不进戏院,惟一的爱好就是买书、读书、写书。”左宗棠的曾孙左景伊回忆1949年秦翰才先生拜访他时的印象: “约五十余岁,中小个子,戴副深度近视眼镜……他是位严肃而正直的学者,我们谈了约半小时,几乎没有见他露出笑容,只是全神贯注谈他的对文襄公的研究一一他的毕生事业。”(左景伊著《我的曾祖左宗棠.自序》)这是一位老派的知识分子,也是一位可敬的学者。 作为一生呕心沥血研究而得的成果,秦先生共完成了5部有关左宗棠研究的著作。除《左宗棠全传》之外,还有《左文襄公在西北》、《左宗棠外纪》、《左宗棠轶事汇编》、《左宗棠集外文》,总计16。多万字。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左宗棠全传》了。没想到《左宗棠全传》的面世竟然也是历经沧桑,充满坎坷。1941年10月,《左宗棠全传》完成第二稿,香港中华书局有意出版,遂送稿排印。不巧的是当年工2月日本偷袭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中华书局顾虑时局变化不测,书版保存困难,遂将书稿退还作者,并“约俟事定再印”。第二年,作者返抵桂林,由于路途不便,《左宗棠全传》书稿留在香港朋友处,未敢携带。战争期间,音信不通,书稿一度不知下落,但秦先生并未灰心,决意重写,后来得知书稿由香港朋友带至上海,大喜过望,犹如完壁归赵。由于二稿之后又觅到不少相关史料,秦先生自谓原稿有不少缺憾,一改再改,直至1949年1月,完成了本书的第四稿,也就是如今出版的这一稿。这期间由于时局动荡,书稿出版一直未能如愿。全国解放后,对左宗棠的评价总体趋于负面,左宗棠的传记无人问津,也是可想而知的事。一生呕心沥血之作,只能束之高阁,文人之痛,莫过于此。“文革”期间,秦先生又遭抄家之劫,家中所有藏书、书稿、文献资料悉数被洗劫一空。面对空徒四壁的居室,秦先生受到沉重打击,整日无所事事,喃喃自语,精神接近崩溃,1968年含恨而逝。 秦先生所著研究左宗棠的5部书稿,命运最好的当属《左文襄公在西北》,此书1946年由商务印书馆出版,社会反响一直很好。王震将军由于长期驻守新疆,对左宗棠征战新疆、开拓大西北做出的历史功绩十分熟悉,并且有很高的评价。20世纪80年代,历史学界对左宗棠的认识和评价有了很大变化。1983年,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王震将军在会见左宗棠后裔左景伊时,谈及左宗棠的历史功绩,特意提到了秦翰才的著作《左文襄公在西北》,要左景伊找一找秦先生,显然王震将军对秦翰才先生和他的著作有很深的印象。遗憾的是此时秦先生谢世已有15年了。1984年,苏州举办了第一次全国性的“左宗棠历史评价学术讨论会”;工985年u月,又在长沙举办了“全国左宗棠研究学术讨论会”,秦翰才之子秦曾志应邀出席了长沙的“左宗棠研究学术讨论会”,会上,秦翰才被誉为“研究左宗棠历史的先驱者”。1986年,秦先生的另一部著作《左宗棠轶事汇编》由湖南岳麓书社出版。 称秦翰才先生为“研究左宗棠历史的先驱者”,一点也不为过。在秦翰才动笔之前,已经面世的左宗棠研究著作只有清代罗正钧所撰《左文襄公年谱》一种(光绪二十三年刻本)。至于被称为左宗棠研究专著第一本的戴慕真著《左宗棠评传》,也是1943年才告出版。在这之前,秦先生与朋友拜访柳亚子先生,柳亚子得知秦先生正在撰写《左宗棠全传》,就题诗相赠,注中提及:“翰才方写季高评传,其稿有十余册之巨云。”深表赞赏。文学艺术评论家郑逸梅先生在《艺林散叶》中如此描述:“秦翰才早有左癖,后有谱癖。所谓左癖者,搜集左宗棠史料。所谓谱癖者,搜集古今各家年谱。”这个评语概括了秦先生的学术生涯,十分贴切.《左宗棠全传》虽然迟迟未能问世,秦先生研究左宗棠的名声却早已在外了。 郑逸梅先生提及秦先生的“谱癖”,是指他搜集、收藏人物传记、年谱资料的爱好。解放后,由于《左宗棠全传》出版一时无望,秦先生只能将手稿束之高阁,转而开始搜集、收藏人物传记,尤其是年谱。对此他一却更不易。真如白驹过隙,转眼又是l。年,似乎出版仍然遥遥无期,秦曾期先生只能以自费打印的方法印出少量《左宗棠全传》整理稿,分送亲友。幸运的是中华书局得知此稿历史因缘后,欣然接收了书稿,《左宗棠全传》完稿6。多年后终于可以正式问世了。秦先生地下有知,当可瞑目,秦先生已经九十高龄的子女,也可如释重负,放下一段心思了。自始至终,对于一个局外人来说,我只有感动而已。对那些执着于文化传承但求于世有用不求回报的“历史癖”、“文献癖”们的感动.忽然我又想起“缘分”之说来。1941年,《左宗棠全传》最早就是被介绍给中华书局的,当时由于战争原因未能如愿出版。时间过去大半个世纪,历史却转了一个大大的圆,本书最终还是由中华书局出版,始于中华,终于中华,难道不是缘分吗?话又说回来,对中国历史文化传承的贡献,中华书局确实也有了一个多世纪的优秀传统了。 《左宗棠全传》虽然是一部6。多年前的旧稿,今天出版,仍有其不容忽视的意义。其一,这是2。世纪以来首部系统研究左宗棠的专著,在左宗棠研究史上应该有其地位;其次,秦翰才先生为撰写《左宗棠全传》参考了大量历史资料和前人著作,引用书目多达36。多种,书中对历史史实的论述引用了大量原文,以证事有所本。对引文的出注十分严谨和专业,不仅注明作者、书名、篇名、卷数,甚至每条注释均写明引文所出页码。重要作者还在出注时略叙简历。为了查找史料,有一段时期,秦先生在上海鸿英图书馆查阅《申报》,将《申报》从创刊号始至左宗棠逝世止十多年的报纸逐日翻阅一过,在书中被引用的不过十数条。这种严谨的治学态度是极可称道的,也是本书的价值所在。就本人所见,以这种方式引文并出注的方法在其他左宗棠研究著作中无出其右。秦先生曾为本书设计过34幅地图,附于有关章节之前,可惜这些地图在书稿长期流转过程中丢失了,实为憾事。左宗棠曾孙左景伊1993年曾盛赞秦先生已经出版的两部著作《左文襄公在西北》、《左宗棠轶事汇编>>对他撰写《我的曾祖左宗棠》的重要参考价值,而学术价值远在《左文襄公在西北》、《左宗棠轶事汇编》之上的《左宗棠全传》今天能够出版,当是幸事。本书对左宗棠研究以及近代史研究具有的参考价值,是不言而喻的。 秦翰才先生其他已经出版的著作有《开心集》、《满宫残照记》、《档案科学管理法》等。其中《满宫残照记》是一部叙述伪满洲国的历史小说,曾多次出版,也为众多读者所熟知。 上海图书馆 冯金牛 2015年12月于上海寓所 |
| 随便看 |
|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