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中国出版家(赵家璧)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芦珊珊
出版社 人民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编辑推荐

赵家璧(1908—1997),上海松江人,著名出版家、编辑家、翻译家和作家,在出版事业上功勋最为卓著。他21岁加入良友图书印刷公司,先后主编《中国学生》、“一角丛书”、“良友文学丛书”、“良友文库”、“万有画库”、“中国新文学大系”等重要作品,结交了一大批当时最有影响力的作家。1946年,赵家璧与老舍共同创办晨光出版公司,主持出版了“晨光文学丛书”、“晨光世界文学丛书”等优秀作品。新中国成立后,他先后任职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和上海文艺出版社,继续出版事业。晚年赵家璧笔耕不辍,撰写了百万余字的出版回忆录,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1990年,赵家璧获得第二届韬奋出版奖。芦珊珊著的《中国出版家(赵家璧)》完整介绍了赵家璧先生的编辑生涯。

内容推荐

芦珊珊著的《中国出版家(赵家璧)》为我国著名出版家赵家璧先生的传记,从他年幼与书结缘写起,完整介绍了他的编辑生涯,如任良友公司编辑,主编《良友文学丛书》、《良友文库》、《苏联童话丛书》、《万有画库》、《一角丛书》、《中国新文学大系》等;任中文《大美画报》主编,复刊《良友画报》;创办晨光出版公司,主编《晨光文学丛书》;任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副总编辑及后来任上海文艺出版社副总编辑等,从中总结了他的编辑思想,彰显了一代出版大家对文化的坚守和对中国现代出版事业的贡献。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早年生活

 第一节 如璧玉般珍贵的幼年生活

 第二节 蒙童读书若渴,初识西洋文学

 第三节 睹新文学风采,编辑小试牛刀

 第四节 人读光华,任《晨曦》总编

第二章 结缘良友,主编《中国学生》

 第一节 初识伍联德

 第二节 主编《中国学生》

 第三节 遭遇第一场官司

 第四节 《中国学生》停刊

第三章 “一角丛书”编辑始末

 第一节 精心策划“一角丛书”

 第二节 向胡愈之约稿,盘活整套丛书

 第三节 出版恩师遗作《秋》

 第四节 结识郑伯奇,走进出版新天地

 第五节 入主良友文艺部

 第六节 “一角丛书”圆满落幕

 第七节 “一角丛书”的编辑思想和出版影响

第四章 主编“良友文学丛书”

 第一节 伟人鲁迅与“排头兵”《竖琴》

 第二节 只见其书不见其人的《母亲》

 第三节 “逼”出来的《烟云集》、《四三集》

 第四节 “争”过来的《离婚》、《赶集》

 第五节 《爱眉小札》背后的遗憾

 第六节 “良友文学丛书”的编辑思想

第五章 耀眼的“中国新文学大系”

 第一节 “大系”编辑想法初步形成

 第二节 确定编选计划和编选人员

 第三节 那些看不见的努力

 第四节 “中国新文学大系”的编辑思想

第六章 “中国新文学大系”的价值和影响

 第一节 一段中华民族的集体记忆

 第二节 中国现代文学史整理上的路径价值

 第三节 总集出版中的发凡起例之功

第七章 抗战前在良友的其他编辑活动

 第一节 壮志未酬的“世界短篇小说大系”

 第二节 “磨”出来的《苏联版画集》

 第三节 昙花一现的《二十人所选短篇佳作集》

 第四节 隐没无声的《中篇创作新集》

第八章 颠沛流离中的文化坚守

 第一节 上海“孤岛”时期

 第二节 桂林时期

 第三节 重庆时期

 第四节 宁为玉碎的转身

第九章 “相见以诚”的晨光岁月

 第一节 一个作家和一个编辑

 第二节 “晨光文学丛书”

 第三节 引以为憾的《老舍全集》

 第四节 “不劳而获”的“晨光世界文学丛书”

 第五节 1949年后晨光的出版业务

第十章 公私合营后的出版活动

 第一节 美好的开头

 第二节 勤奋的过程

 第三节 遗憾的结局

结语春天里的夕阳红

赵家璧编辑出版大事年表

参考文献

试读章节

第一章 早年生活

上海市西南,据市中心仅39公里是历史文化名城松江。松江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繁华富庶的地方。她不仅仅是江南地区重要的鱼米之乡,也是上海历史文化的发祥地。历史上曾有“苏松财富半天下”的说法,这个“松”就指的松江。在上海开埠通商之前,松江是整个上海地区当之无愧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优渥的地理环境和文化积淀,孕育出一代又一代杰出的人物。西晋时代的二陆(陆云、陆机),元代的赵孟頫,明代的董其昌、陈子龙,明末清初的夏完淳等都出自于此。

文化底蕴深厚而又文人聚集的地方自然免不了留下许多古迹。唐经幢、方塔园、醉白池等都是先人留给松江的宝贵物质文化财富。其中建于唐大中十三年(859年),具有l000多年历史的唐经幢是上海现存最古老的地面建筑。世事变迁,曾经承载着车水马龙的地方,位于通衢要道的建筑,在数不尽的时光蹉跎和人事变幻中逐渐归于斑驳和宁静。

第一节如璧玉般珍贵的幼年生活

时光转眼到了20世纪初。世界格局正在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清朝封建政府大厦将倾,国内各方势力暗流涌动。昔日容光焕发的松江府,由于地理位置相对偏僻,倒是显出了难得的宁静。

唐经幢的四周有好几座大的院落,赵家在西边。其时,赵府当家主人名赵启昂,膝下三儿三女。赵家在松江地区算不上豪门大户,但几代人耕读传家,勤俭持家,日子过得十分殷实。赵启昂本人接受过比较系统的传统教育,不过为人热情活泛,并不墨守成规。“西学东渐”流行那会儿,赵启昂非常乐于接受新的思想,对其后的维新改革也投入了十二分的热情。更值得一提的是,他较早地意识到了教育对于发展国家、开启民智的重要作用,率先在松江开办新式小学,吸引了许多松江子弟人校读书。他把这种对教育的热情和推崇也应用到儿子身上。

赵启昂的长子赵伯延就读于南京高等专科学校。如果不出意外,年纪轻轻的他很快就将成为赵家的顶梁柱。按照当时早婚的风俗,他在外出求学之前就与本地一官宦人家的女儿沈慕贞喜结连理。由于聚少离多,沈慕贞嫁到赵家两年后才有身孕,这一迟到的喜讯让全家人更加期待婴孩的出世。

一家人翘首盼望,被寄予了无限希望的新生命终于在1908年11月20日降临人间。当赵老爷子看到这个白白胖胖的长房长孙时,禁不住地眉开眼笑。传宗接代是几千年来中国家庭的光荣和期盼。赵启昂欣然为长孙取名“家璧”,以显示这个孩子对于赵家而言如璧玉般珍贵。赵老爷子此时绝对不会料到,这个孩子今后将这个“家”的含义进一步扩大到“国家”。正是这个孩子,用自己的智慧和努力,为整个国家的文艺出版事业作出的巨大贡献,也同样如璧玉般珍贵。

赵家璧在全家人的呵护中一天天长大,然而,人力所不能左右的生离死别却过早地袭击了他,也让整个赵家伤痛不已。赵伯延婚后依然孤身一人在南京读书,本想着学成后将妻儿接出松江共谋发展。不想,在长子家璧一岁多的时候,他在学校不幸感染了白喉,没几天就归西了。噩耗传来,赵家上下如五雷轰顶。已有身孕的沈慕贞更是悲不自已。她感觉与丈夫的生活才刚刚开始,有那么美好的未来还等着他们一起度过,他们还即将拥有另一个孩子……悲痛中,沈慕贞早产生下遗腹子。由于母体过于虚弱和悲痛,孩子生下不久就夭折了。这对赵家和沈慕贞而言是第二重打击。然后,厄运并没有结束。就在这一年,赵启昂的二儿子,赵伯延的亲弟弟赵仲益,在江西萍乡煤矿实习的时候不幸中毒身亡。一年之内,赵家痛失三个至亲,遭遇了空前的劫难。P1-3

序言

出版不仅仅是一个充满竞争的商业领域,同时,它也深深打上了“文化”和“思想”的印记。在这个文化场域中,交织着多种力量的动态关系,通过出版物的呈现和出版活动的开展,描绘了一个时代的文化风貌;而回旋折冲于其间者,则是那些幕后活跃、台前无闻的各类出版人。他们自喻“为他人做嫁衣裳”,事实上,却是国家文化传承和历史记录的主要担当者,有出版发展的参与人和见证者甚至称他们所起的作用为保存民族记忆的千秋大脑。虽然扼据出版要津之地,却少见自家行当的人物传记出版。本丛书是第一次规模化地为这个群体中的杰出者系列立传,从一个人到一群人的出版事功中,折射出近代以降出版业的俯仰变迁,同时也见证着出版参与时代文化思想缔构及其背后深广的社会历史内容。那些曾经彪炳于时的出版人,一方面安身于这个行业,以其敏锐犀利的时代洞察,在市场、经营与创意中躬行实践,标领乃至规划了这个行业的发展,并使之成为国民经济的一个重要门类;另一方面又在“安身”之外,显现出面向社会的公共性关怀与“立命”的超越性关怀,从职业而志业的追求中,服务于民族解放、思想启蒙与文化进步的社会性经营,书写了出版人生的风采、风骨与风流。

本丛书所传写的50余位出版人,均为活跃于20世纪并已过世的出版前辈。中国古代也曾涌现了陈起、毛晋等出版大家,只是未纳入本书的传主范围。丛书在体例上,有单人独传与多人合传之分,但这并不必然意味着对传主出版贡献及其历史地位的轻重判别,许多情况下的数人合传,乃困于传主史料的阙如而不得已的选择,某些重要出版人如大东书局总经理沈骏声、儿童书局创办人张一渠等,也囿于同样情形而未能列人本丛书的传主名单,殊觉憾事。虽说隐身不等于泯灭,但这个行业固有的幕后特征多少带来了出版人身份上的隐而不显、显而不彰。本丛书的出版,固然是想通过对前辈出版事迹的阐幽发微、立传人史,能让同样为人做嫁衣者的当今出版人不至于觉得气类太孤,内心获得温暖,并昭示后来者在人生目标上,在家国情怀上,在出版境界上,追步于前贤,自觉立起一面促人警醒自鉴的镜子;同时更希望通过一个个传主微历史的场景呈现,让更多的人认识到出版在产业之外,更是一项薪火相传的社会文化事业,它对时代文化的接引与外度,使其成为一种任何人都不可忽视的“势力”,在百余年来的社会发展进程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故此,我们推出这套“中国出版家丛书”,以展示中国文化创造者的风采,弘扬他们的优良传统和崇高的职业精神,发掘出版史史料,丰富出版史研究和编辑史研究。

“中国出版家丛书”编辑委员会

人民出版社编辑部

二〇一六年四月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1 22:07: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