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玥含、汪子淳著的《你好沉默》一书,青篇是汪子淳的作品。蓝篇是作家汪玥含的作品,包括作家已出版的部分与教育、读书有关的校园小说的节选。附录部分是作家的教育感悟和孩子的创作感悟。本书系旨在通过著名儿童文学作家及其子女的作品,向读者展示父母的言传身教对子女的影响,突出榜样的力量,以引起学龄儿童的家长及社会各界对家庭教育的反思。
| 书名 | 你好沉默/成长的对话 |
| 分类 | 少儿童书-儿童文学-中国儿童文学 |
| 作者 | 汪玥含//汪子淳 |
| 出版社 | 外国文学出版社 |
| 下载 |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汪玥含、汪子淳著的《你好沉默》一书,青篇是汪子淳的作品。蓝篇是作家汪玥含的作品,包括作家已出版的部分与教育、读书有关的校园小说的节选。附录部分是作家的教育感悟和孩子的创作感悟。本书系旨在通过著名儿童文学作家及其子女的作品,向读者展示父母的言传身教对子女的影响,突出榜样的力量,以引起学龄儿童的家长及社会各界对家庭教育的反思。 内容推荐 《你好沉默》是著名儿童文学作家汪玥含与其子汪子淳合著的小说作品集,是“成长的对话”系列丛书的其中一本。 目录 蓝篇:汪玥含 1 逃离 2 绿萝 3 你好,沉默 4 美丽的丁当当 5 呼啸的爱 6 一首诗一封情书 7 锦衣华服 8 午夜的风信子 9 沉重的睡眠 青篇:汪子淳 1 改过自新 2 蝴蝶 3 探险计划 4 郝先生 母亲与我·母亲于我·母亲予我 汪子淳 试读章节 二 我的家在西部边陲的西宁。 那是一座有着两千三百米海拔的高原城市,除了离天很近、离太阳很近之外,似乎离一切都很远。十八年来,我没有走出过一次西宁城,没有去过最近的城市兰州,也没有去过牧区或者乡村,甚至也没有去过西宁城的火车站,飞机场就更不要提了。我和做教师的妈妈每天的生活路线就是家、学校,学校、家……周而复始,年复一年。 我脸上“高原红”的红晕随着年龄的增长水墨画一样在洇开。这是高原的胎记,我是这片高原的孩子。妈妈额头灰白的头发是我眼睛里一道固执的也是唯一的风景。我们的心如这西宁城一样,根基坚硬,城墙却坍塌了。我知道,妈妈想埋葬的只是她自己,她并不想埋葬我。 妈妈对我高考报志愿没有任何其他的要求,只有两个字——“北京”。北京,是妈妈一辈子的魔咒,而我,也许是去替她完成什么未了的心愿? 我似乎是明白的。因为我从有记忆之日起,就看到家里的书桌上每个月都会飘落一张五十元的汇款单,当然,其实在我真正能记住的时候,已经变成一百元、二百元、五百元的汇款单了,到我高三的时候,汇款单上面的数字变成了一千元。而上面的落款都只有两个字:北京! 这个会涨价的汇款单,常年飘落在桌子上,仿佛从不间断的雪片,每月一张。当集齐三张雪片时,其中一张雪片才会被妈妈拿去兑换成现金,因为再不兑换就要被退回去了。妈妈总是卡着最后的日子,连一天都不会提前。干这件事,仿佛她十万个不情愿。 因为雪片的存在,我便有一个富有的王国。我有数不清的文具、练习本、笔记本和各种书。如果你到我家里来,单看我的房间里遍布的书籍、本子和各种文具,一定会认定我就是个学霸。其实,学霸就是这样被打造起来的。是那雪片一样翻飞的汇款单把我这个学霸打造起来的,是那雪片一样飘飞的汇款单把我的书香王国打造起来的。因为,妈妈只允许用那里面的钱买这些。 为了赶上笔记本增加的速度,我马不停蹄,狂乱地、疯狂地写着日记,写着读后感,做着各项作业。我不怕抄写,不怕烦琐的步骤,不怕长篇累牍的作文,不怕发牢骚抒情怀的大段独白,甚至不怕画画,不怕写毛笔字:我有大量的笔记本供我挥霍;我也不怕老师要求买各种课外书。我的藏书是全班最丰富的,那是我的矿藏,我的王国。 其实,我有时候更想吃肉,看见书我就条件反射地直发恶心。 我们家缺肉,也缺油。那个年代,缺肉缺油的家庭很多,我家也不例外。 我们两个人的中饭就是两个素菜,两碗米饭,十几年都没有变过。晚饭几乎和中饭一模一样,只是非常偶尔的周末会有一个素菜换成肉菜,其实也就是素菜里加了一点肉丝而已。就是这样,我也如获至宝。我好馋啊,那些肉丝虫子一样把我的喉咙搔痒。但我不好意思把所有的肉丝都挑出来吃掉,一般都是妈妈帮我做这件事情。而妈妈,她已经从味觉和意识里拒绝了荤腥,她只吃素。 每当这个时候,我的眼泪都要掉下来了。我试探着轻微地发出声音:“妈,本子……实在用不完……” 她像一潭死水。 “能买点肉吗?” “不能。”一潭死水肯定地回答。 “那油……能……能吃吗?”我用手指了指那桶放在客厅边上,开门正对着走廊的青油桶,上面已经蒙了一层厚厚的灰。 “不可能。”一潭死水里没有回旋的余地。 P4-6 序言 我写这篇文章的时候,离我儿子去美国上大学还有整整三个月。我意识到他将在我的目送之下越走越远,内心有着很复杂的感受。 他几乎和我形影不离成长了十八年,但我和他都是那种精神很独立的人。我很喜欢孤独,或者说很喜欢独处。和任何一个人长时间待在一起都会让我非常紧张,和家人也一样。我需要独立的空间。我儿子这样形容我们俩:“我跟妈妈在家,家里就像没有人一样。给我妈一个房间一台电脑,她就会没有一点声音。”“我和妈妈就像是一对室友,到点了该吃饭了,就从各自的房间里出来,准备去外面吃一顿。” 而在他的很多事情上我也是缺席的。他经常告诉别人:“我妈妈并不管我。”在他十二岁少先队的退队仪式上,每个同学都收到了家长写给孩子的一封满含深情的信,只有他没有。后来他说起当时他对旁边的女生说“把你的信借我看看”时,他就哈哈大笑,觉得自己是全班唯一一个被妈妈遗忘的“另类”。我不知道是老师忘了通知我还是哪个环节有问题,我根本不知道要写一封信给孩子。 在被美国加州某大学录取的庆功会上,其他孩子的身后都站着骄傲的父母。但是,在那种场合要和录取的孩子家长,和梦想录取的孩子家长很势利、很虚伪地回答问题,我很讨厌。后来儿子告诉我全场只有他一个人身后没有家长,所有人都为他感到奇怪,他又成了一个“另类”。 还有,他高一决定去竞选学生会主席时只跟我打了个招呼,后来他做好PPT时我在南京出差,他传过来,我提了两点意见他修改了,于是他就慷慨激昂地参选,然后高票通过,成为全校学生会主席。我都不敢相信,他长大了。 如此种种,他经常感叹妈妈是一朵奇葩。我就说大水瓶座本来就是外星人,就是奇葩。 我儿子身上还有很多毛病,需要用一生去修正、去改善。但他从小养成的阅读习惯会让他一生受益,而且他作为一个理科生,却会写小说,这一切都是有渊源的。 他三岁的时候,我给了他一套中少社出版的《丁丁历险记》,二十五本大开本的漫画书。我想,我小时候喜欢看的书,他一定喜欢。漫画书,图画多于文字,他不认字也能看懂,而且不需要我在场。 他每天抱着二十五本书读,主要看画,顺带看字,字都不认识啊,就过来问我。“白雪的白,白雪的雪”“学校的学,学校的校”“西藏的西,西藏的藏”。我给他的都是我的零碎时间,他却把所有问过的字全都记住了。三岁孩子的记忆力是惊人的。半年之后,二十五本书看书完了,他的识字水平就是小学一二年级了,他成为幼儿园里的读书课代表,每天放学都有几十个同学围着他听他读书,读恐龙书,各种书。 这时我只做了一点,就是没有用一张识字卡,没有为了认字而阅读,而是在阅读中认字。 他小学一二年级的时候,我给了他一套中少社出版的《中国古典文学名著》(少年版),共八本,他除了《红楼梦》其他都看了,而最喜欢看《岳飞传》《杨家将》《封神演义》,书都翻黑了。他几乎能把里面的故事全部复述一遍。但是,因为全是他自己读的,从来只是默读,没有人给他朗读,他也不查字典,就读错字。“阮小二”“阮小五”,他全都读成“元小二”“元小五”,还有“金兀术”“哈迷蚩”,他全都读成“金元术”“哈米虫”等,都是他当时闹的笑话,我还写了一篇文章《别字先生》在我的《黄想想的狂想生活》系列里。 这时我只做了一点:如果没有亲子阅读的条件,那么你必须知道如何为孩子在适当的年龄选择适当的图书。 这样一来,几乎奠定了他爱上历史故事读物的阅读习惯。我没有干涉过他的阅读兴趣。到了三年级,2006年,他开始看一套七本的《明朝那些事儿》,同时,看接力出版社出版的《遗产三部曲》——一个美国的十五岁少年克里斯托弗·鲍里尼连续四年写的奇幻小说《伊拉龙》《长老》《帝国》,每本都是八百六十页。他真是不吃不喝,废寝忘食,连看两三天,就能看完一大厚本。还有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哈利·波特》一套七本,每本都看了七遍。还有《吸血侠达伦·山传奇》《蓝熊船长的13条半命》。 这时我也只做了一点,就是尊重孩子的兴趣,书放在那里让他自由选择。而且他废寝忘食我从来不指责他,他一两个月没有写作业,我来负责和老师沟通。同时,他看书,我写作,家里没有声音,无比安静。 到了初三,功课特别繁忙了,他看课外书的时间明显少了很多,我也不强求,我书架上的书他随便读。我注意到,他喜欢看书架上的《毛姆短篇小说集》及毛姆的几个长篇《刀锋》《月亮和六便士》,还有《欧·亨利短篇小说集》《契诃夫短篇小说集》,杜鲁门·卡波特的《冷血》《圣诞忆旧集》等,他会自己拿来看。 初三有一段时间他睡不着觉,每天十二点写完作业后躺下来,都要凌晨两三点才睡着。初三的时候学业非常重,早上要六点起床,每天的睡眠只有三四个小时,几乎持续了半年到一年。他自己很困惑,我也非常心疼他,但又不知道怎么办。我对他说,睡眠是人的生命的自然需求,如果你睡不着,就起来干点什么吧,随便什么——看书,心里有想法,就写几个字,日记也行。 就这样,有天晚上,他从夜里十二点开始,到凌晨四点,写了一篇四千字的短篇小说,名字叫作《改过自新》。后来发表在《儿童文学》杂志上。我一看这个小说的内容就知道是他内心的感悟。小说讲的是美国一个沉迷于赌博的赌徒莫西,被赌场老大文森诱惑去赌,赌得家徒四壁,只好躺在拉斯维加斯路上寻死。多年之后,文森听说一个巨大的利华公司的老总叫莫西,文森立即去找莫西要讨回当年他欠自己的三十万美元。莫西还给了他,并讲了自己的发家史:当年没死,后来改过自新,从画建筑图纸开始,越干越大成立了自己的大公司。文森并不相信莫西能不参与赌博,他觉得他非常软弱,没有自制能力。他很好奇莫西的成功之路。一天,电视新闻说洛杉矶最大的赌场老板落网,讽刺的是他还是戒赌委员会会长,就是莫西。文森的脸上又露出了他的招牌微笑。 我看了这文章就知道他在思考一个人的“自我控制”能力,是跟他自身有关系的,比如睡不着觉,不想睡觉的问题。也在思考:人性到底是“改过自新”还是“本性难移”?这是个问题。他把自己的思考和感悟用了文学的壳表现出来了。这个壳做得非常精美,语言很好。 编辑的评语是:小说带着黑色幽默和对人性的深刻讽刺,语言风格和结尾的反转让人不禁联想到欧·亨利的小说。作者作为学生表现出了独特的写作风格和对故事节奏强大的掌控能力,让人眼前一亮。 那年他初三。 他的美国大学的个人陈述(personal statement)就是关于“黑夜与白天”的思考,是他自身在青春期碰到的真正的困惑。这种困惑的书写可以表现出他是哪种类型的学子,我想,那所大学看到了他的内心。 孩子只要有了非常好的阅读习惯,都会一步步变得更加有思想。我们家长就做好两点:第一,发现他们的优点;第二,在关键的时候扶他们一把就行了。 祝愿他的大学读书生活能有更多的收获。 后记 我写作的启蒙一定是来源于母亲。从小听着母亲敲击键盘的噼啪声长大,实话讲,如果不会写点小故事,那才是不正常。然而,我从不敢把自己写出的一点文字称为写作的产物,因为我深知作家的不易及真正写作的高要求,这使我对作家这个职业充满敬仰和尊重。 写作之于我便是思维的一种完整表现形式。对于不同的人来说,写作有着很多不同的意义。而对于我,写作的过程是将自己平时所想的东西物质化的过程。这一点也是学习我的母亲得来的。她有一个自己的小本,平时会将自己的所思所想,甚至梦中所见,都记录下来作为写作的素材。这是一种很有效率的素材积累方式,我也通过这种方式获益匪浅。母亲曾经说过,写作是一种习惯的累积。这一点我深以为然却不曾坚持做到。生活的碎片将时间打散,留下一块块的小时间,让持续写作变得艰难。于是我更像是一个灵感型的写作者,在零散的时间里尽量找到空当,将自己突然进发出的灵感写在纸上。 我和妈妈有很多有趣的故事。老妈在写作的时候精神高度集中,导致我在和她说话的时候经常会有一些好玩的对话。例如,“老妈你看见我的球鞋了吗?”“啊,看见了,就在那个潜水艇旁边。”她指着一双拖鞋说。这样的事情时有发生,每次都让旁听的人忍俊不禁。次数多了,我也就接受了这个事实——老妈写作的时候跟她说话很好笑,需要猜测才能理解她的想法。当然出于对她的尊重和理解,在她写作的时候,我也就不去打搅。 我非常欣赏妈妈对我的教育。我一直认为教育是一门非常高深的学问,并且没有任何一个家庭的教育是完美的。然而我认为妈妈对我的成长历程的影响可以称作典范。她从来不摆家长的架子,用所谓“吃的盐巴比你吃的米粒都多”或“乳臭未干的小屁孩”来压制我的创造与思考能力。相反,她在很多情况下会向我“示弱”,承认自己对于一些事物的理解不够到位和透彻,希望我来帮助她一起解决问题。这样的过程使我慢慢地拥有了强烈的责任感和好奇心,并且把帮助别人当作一件非常重要和正常的事情。同时,妈妈对我在领导力和毅力方面的教导采用言传身教的方式。在我对学习没兴趣的时候,她会在我旁边默默地工作。没有一句言语,却令当时的我羞愧难当,不再无所事事。 每一个家长都有不同的教育方法,我认为我妈妈对我的教育是非常适合我的,令我在整个青春期受益匪浅,这决定了我会成为一个怎样的人,拥有怎样的世界观。我从母亲那里学到的乐观,学到的坚韧,学到的尊重与理解,以及自强与自爱,于我来说,不管做什么职业,过什么样的生活,都会以其本真的形式存在,搭建起我生命的基石。也许一个人从父母那里得到的最好的礼物,不是拥有生命的机会,也不是一个绚丽的童年,而是在成长的过程中始终得到影响和改变。对此,我从内心最深处感到无比幸运与感激。我的母亲,是我永远的榜样和老师。 现在的我正在美国留学。有人说,出国留学就像“得到了天空,失去了大地”。对此我表示部分同意。国外的生活确实会更容易令人感到孤独和无助,但是如果考虑到自己拥有的机会,接受的不同的教育,就像花朵边的刺,反而给这段旅程添了更多的滋味。 在大洋彼岸,我学会了更加包容和尊重。对于每个种族,每一种文化背景,我能否客观理性地对待,并且对他们表示理解和尊重,是我学到的东西之一。对事物是否有自己的看法,也是我一直提醒自己的事情之一。我一直相信人是有自由意志的,在科学并没有能够算清生活中所有变量的时候,我们自己是唯一能够决定自己生活的人。在这样一个信息化的时代,如何保持自己独立的理性思维,是我学到的另一个东西。 最重要的一点,是时刻保持感恩。我每天都在提醒自己,我之所以有现在的一切,完全是因为家庭的支持。这也是每天支持我的动力之一。为了自己,为了家人,为了自己所爱的一切,好好生活,过好崭新的每一天。 也许有一天,我会认同平凡才是生命的答案。但在那之前,我只想活得精彩。 书评(媒体评论) 作为一位热衷分享儿童阅读理念和方法的爸爸,我常折服于儿童文学作家们的丰富和细腻,而这样的“妈妈/爸爸作家”在家庭教育上是不是也有同样的丰富和细腻,他们的子女是不是在这些丰富和细腻的爱中成长着?我一直喜欢和推广家庭教育中的“双向养育”,不愿意从儿女的“成功”来倒推母爱/父爱教育的“成功”,这套“成长的对话”就给了爸爸妈妈一群“双向样本”,给我们以启迪和帮助。 ——“绘本慢课堂”创始人、新阅读研究所研究员、独立阅读教师 李一慢 一般而言,人都会经历两次童年:一次是自己的,另一次是孩子的。凡是有过两次童年经验的人,对人生的认识,会更加深刻。尤其第二次经历,会让你生出非常奇妙而美好的感觉。所以,每一对父母都应该把握这个机会,珍惜与孩子在一起的时间。 ——儿童文学作家、家庭教育专家 杜梅 让作家和儿女写“成长的对话”,真是一个好主意,恐怕有不少人在心中默默期盼了。作家是我们眼中的写作大咖,他们会如何指导自己的儿女写作呢?肯定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独门秘招吧!我相信这套丛书将会给我们带来更多的惊喜! ——山东省淄市高新区第一小学副校长 王爱玲 |
| 随便看 |
|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