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贝尔文学奖颁奖一百多年来,以其人类理想主义的伟大精神,为世界文学提供了固有的衡量标准。其中所包含的诗、小说、散文、戏剧、哲学、史学等不同体裁、不同风格的杰作,流光溢彩,各具特色,全面展现了20至21世纪世界文学的总体格局。刘斌、邱胜编著的《诺贝尔文学奖获奖者的故事》选编了自1901年至2013年一百多年间,110余名诺贝尔文学奖获奖者的生平、人生经历的诸多感人的奋斗故事,以及这些获奖者的主要作品、获奖感言,及其对他们作品的简要评析。书中配有每位获奖者的照片。
| 书名 | 诺贝尔文学奖获奖者的故事 |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 作者 | |
| 出版社 | 金盾出版社 |
| 下载 |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
| 简介 | 编辑推荐 诺贝尔文学奖颁奖一百多年来,以其人类理想主义的伟大精神,为世界文学提供了固有的衡量标准。其中所包含的诗、小说、散文、戏剧、哲学、史学等不同体裁、不同风格的杰作,流光溢彩,各具特色,全面展现了20至21世纪世界文学的总体格局。刘斌、邱胜编著的《诺贝尔文学奖获奖者的故事》选编了自1901年至2013年一百多年间,110余名诺贝尔文学奖获奖者的生平、人生经历的诸多感人的奋斗故事,以及这些获奖者的主要作品、获奖感言,及其对他们作品的简要评析。书中配有每位获奖者的照片。 内容推荐 刘斌、邱胜编著的《诺贝尔文学奖获奖者的故事》荟萃了自1901年诺贝尔文学奖颁奖以来至2016年,共113名获奖人的故事,生动形象地展示了历届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精彩的人生画卷。他们虽然国别不同、种族不同、观念不同、背景不同、风格不同,但高擎文学主义的旗帜,锲而不舍、奋斗求索的精神是相同的。他们的精神,无不渗透于他们作品的字里行间。也正是这些文学大师们创作的不朽的作品,才丰富发展了当今世界的文学宝库。阅读本书不仅可以了解和认识诺贝尔文学奖获奖者的生平事迹、主要作品,还会在阅读中获得深刻的启迪。 目录 一 诗化哲人与哲理诗人(1901) ——苏利·普吕多姆(法国) 1.不幸少年 2.初入诗坛 3.一举成名 4.战争洗礼 5.文学作品 6.功成名就 7.获奖作品《孤独与沉思》(诗摘) 二 文史一家亲(1902) ——特奥多尔·蒙森(德国) 1.家教熏陶 2.“鬼才”绰号 3.投身政治 4.编纂《罗马史》 5.实施三项计划 6.文学成就 7.颁奖史上重大创举 8.获奖作品《罗马史》(或《罗马风云》) 三 挪威海岸的鲜活灵感(1903) ——比约恩斯彻纳·马丁努斯·比昂松(挪威) 1.少年乡土情 2.创作戏剧和诗歌 3.关注政治和社会问题 4.创作“萨迦”剧和散文 5.旅行改变创作方向 6.文学成就 7.无冕之王 8.获奖作品《挑战的手套》 四 普罗旺斯的歌唱者(1904) ——弗雷德里克·米斯特拉尔(法国) 1.少年理想 2.用普罗旺斯语创作 3.成立协会 4.叙事诗赢得赞誉 5.抒情诗人 6.用诗播撒阳光的人 7.获奖作品《米洛依》 五 清新创造性与真正的感召力(1904) ——何塞·埃切加赖(西班牙) 1.少年好学 2.潜心研究工程学 3.政坛名人 4.戏剧家天赋 5.戏剧创作成就 6.出色的剧作获宠爱 7.获奖作品《伟大的牵线人》 六 燃烧着爱国情感的火焰(1905) ——亨利克·显克维奇(波兰) 1.纵笔成文 2.首部小说问世 3.反抗三部曲 4.文学成就· 5.“桂冠”献给“语言大师” 6.做出最后贡献 7.代表作品《十字军骑士》 七 站在世纪山顶上的优美吟唱(1906) ——乔祖埃·卡尔杜齐(意大利) 1.父亲的影响 2.社会的浸染 3.神圣的爱国情操 4.唯美主义倾向 5.晚年作品 6.五年等待,一朝如愿 7.代表作品《撒旦颂》 八 观察与想象的天翼空间(1907) ——鲁德亚德·吉卜林(英国) 1.学生时代的创作 2.行吟诗人 3.声誉远播 4.观察力与想象力 5.上帝是“伟大的监督者” 6.独具特色的作品 7.领奖轶事 8.获奖作品《老虎!老虎!》(节选) 九 探寻精神王国的奥秘(1908) ——鲁道夫·克里斯托夫·欧肯(德国) 1.天才少年 2.精神生活哲学 3.回归康德 4.文化哲学家 5.著作等身 6.十分自信的获奖者 7.获奖作品《生活的意义与价值》 十 神话与传说赋予的灵感(1909) ——塞尔玛·拉格勒夫(瑞典) 1.双腿病残幼儿 2.一跃成名 3.蜚声世界 4.首位女性获奖者 5.奇特的获奖演说 6.重回童年的家园 7.获奖作品《骑鹅旅行记》 十一 阿波罗化的迷人诗人(1910) ——保尔·海泽(德国) 1.优良的成长环境 2.开启文学创作之路 3.定居慕尼黑 4.勤奋创作的诗人 5.猎鹰理论,忧伤诗歌 6.缪斯的宠儿 7.飘然降临的“桂冠” 8.获奖作品《特雷庇的姑娘》 十二 象征主义戏剧的极致(1911) ——莫里斯·梅特林克(比利时) 1.子承父业 2.小诗集和戏剧问世 3.心灵引力 4.戏剧蕴含诗的财富 5.多才多艺 6.功成名就 7.独占鳌头的“青鸟” 8.获奖作品《青鸟》 十三 救赎的信念和光明(1912) ——盖哈特·豪普特曼(德国) 1.童年的经历 2.曲折的学业 3.文学创作之路 4.蜚声剧坛 5.《织工》——戏剧史里程碑 6.无产阶级早期革命的伟大写照 7.晚期创作 8.代表作品《日出之前》 十四 民族土壤上的理想永恒(1913) ——罗宾德拉纳特·泰戈尔(印度) 1.家世与童年 2.初恋般的味道 3.永远的遗憾 4.新娘只有11岁 5.第一位东方获奖者 6.中国情结 7.创作成就及社会活动 十五 让世人呼吸英雄的气息(1915) ——罗曼·罗兰(法国) 1.母亲的熏陶 2.游学增长见识 3.为英雄树碑立传 4.一举成名 5.没有庆典的颁奖 6.又一次创作高潮 7.艺术成就 8.获奖作品《约翰·克利斯朵夫》 十六 浪漫在民族性的田园里(1916) ——魏尔纳·冯·海登斯塔姆(瑞典) 1.多病的少年 2.唯美主义代表诗人 3.抒情诗的顶峰之作 4.自然的心境,民族的气节 5.“民族”性的诺贝尔文学奖 6.代表作品《福尔孑L世家》 十七 拓展自由主义的空间(1917) ——卡尔·吉勒鲁普(丹麦) 1.受继父熏陶 2.双重影响的作家 3.旅行考察,创作转向 4.创作悲剧作品 5.晚年皈依基督教 6.“福星”双降 7.获奖作品《磨坊》 十八 植根于社会的真实(1917) ——亨利克·彭托皮丹(丹麦) 1.幼小心灵的创伤 2.旅行改变初衷 3.脱颖而出 4.杰作三部曲 5.创作的高峰 6.获奖的现实主义作家 7.回忆录《寻找自己》 8.获奖作品《天国》 十九 普罗米修斯的圣徒(1919) ——卡尔·施皮特勒(瑞士) 1.青少年时期 2.处女作《普罗米修斯和埃庇米修斯》 3.因祸得福 4.姗姗来迟的喜讯 5.在《圣经》里遨游 6.晚年创作 7.获奖作品《奥林匹亚的春天》 二十 播种在大地上的涩果(192 0) ——克努特·汉姆生(挪威) 1.苦涩青少年 2.语言至上 3.崭露头角 4.专心写作带来快乐 5.“漂泊的挪威天才”获大奖 6.尼采哲学的影响 7.无谓的辩解 8.获奖作品《大地的成长》 二十一 神性与人性的精彩变奏(1921) ——阿纳托尔·法朗士(法国) 1.博览群书的少年 2.声名鹊起 3.创作高峰期 4.创作思想的转变 5.《诸神渴了》很戏剧化的一部杰作 6.双喜临门的耆宿老人 7.晚年赞扬革命精神 7.获奖作品《苔依丝》 二十二 营造辛辣讽刺的喜剧场(1922) ——贝纳文特·伊·马丁内斯(西班牙) 1.研读法律,热爱戏剧 2.《女士书信集》获得声誉 3.创作《星期六的晚上》实现人生转折 4.中兴西班牙的戏剧 5.明智的抉择 6.完满与和谐的天性 7.遭攻击又遇内战,晚年凄惨 8.代表作品《利害关系》 二十三 艺术与现实的完美结合(1923) ——威廉·巴特勒·叶芝(爱尔兰) 1.艺术之家的后代 2.学业与事业发展 3.爱情的朝圣者 4.推动“爱尔兰文艺复兴”的运动 5.再次求婚遭拒 6.幸运的中彩者 7.晚年生活 8.获奖作品《丽达与天鹅》 二十四 《农民》的春夏秋冬(1924) ——弗拉迪斯拉夫·莱蒙特(波兰) 1.家境贫寒,体验和感受苦难 2.展现创作才能 3.《农民》引起文坛注目 4.长篇三部曲《一七九四年》 5.不幸者的大幸 6.获奖作品《农民》 二十五 讽刺浸润着独特的诗意之美(1925) ——乔治·萧伯纳(英国) 1.家境困难,勤于写作 2.加入费边社,研究社会经济问题 3.创作转折,投身“新戏剧” 4.戏剧界“魔鬼”式的人物 5.展示幽默和讽刺的笔锋 6.诺贝尔文学奖角逐场上的“老兵” 7.访问苏联,来到中国 8.获奖作品《圣女贞德》 二十六 撒丁尼亚岛的风味大餐(1926) ——格拉齐亚·黛莱达(意大利) 1.名门望族,自学成才 2.随夫定居罗马,创作日臻成熟 3.从“浪漫”转向“真实” 4.进人创作的旺盛期 5.新的突破,代表作《母亲》 6.获诺贝尔文学奖的第二位女作家 7.患癌逝世 8.代表作品《风中芦苇》 二十七 用文学语言表述哲学思想(1927) ——亨利·柏格森(法国) 1.天才睿智的优秀学生 2.“哥白尼式”的革命 3.创造哲学体系之“唯灵论” 4.看似平易却艰辛 5.晚年生活 6.获奖作品《创造的进化》 二十八 中世纪北欧生活的重塑(1928) ——西格丽德·温塞特(挪威) 1.家境变故,离职从事写作 2.作品《珍妮》确立文学地位 3.苦涩的婚姻 4.《克里斯汀·拉夫朗的女儿》获得声誉 5.受国王恩宠的荣耀 6.将宗教浸润于创作中 7.逃亡生活,心力交瘁 8.获奖作品《克里斯汀·拉夫朗的女儿》 二十九 德意志民族的天之骄子(1929) ——保尔·托马斯·曼(德国) 1.投身文学创作 2.成名作《布登勃洛克一家》 3.从辩护者转为民主战士 4.爱发牢骚的文坛宗师 5.反法西斯主义者 6.晚年生活 7.获奖作品《布登勃洛克一家》 三十 批判中的人类精神新航标(1930) ——辛克莱·刘易斯(美国) 1.性格孤僻,酷爱文学 2.首部作品问世 3.成名之作《大街》 4.对工商界控诉 5.“桂冠”飞越大西洋 6.一座人类精神新航标 7.获奖作品《巴比特》 三十一 散发着泥土的芬芳(1931) ——埃里克·阿克塞尔·卡尔费尔特(瑞典) 1.勤奋好学,崭露才华 2.处女作《荒原和爱情之歌》 3.驰名诗坛的诗集 4.为诺贝尔文学奖的神圣而工作着 5.后期创作主题:大自然、爱和农民生活 6.特殊的获奖者 7.代表作品《希望是我的遗产》《小夜曲》 三十二 大师肩膀上的文学巨人(1932) ——约翰·高尔斯华绥(英国) 1.放弃律师职业,走上文学道路 2.处女作《天涯海角》 3.《福尔赛世家》三部曲 4.站在大师的肩膀上 5.《现代喜剧》三部曲 6.“文学国际主义”的倡导者 7.代表作品《有产业的人》 三十三 落日余晖的守望者(1933) ——伊凡·亚历克塞维奇·布宁(苏联) 1.生不逢时 2.荣获普希金奖 3.具有特色的文体作家 4.咒骂革命,流亡法国 5.流亡者的福音 6.怀念祖国,落叶终未归根 7.代表作品《三个卢布》 三十四 怪诞背后的精神家园(1934) ——路伊吉·皮兰德娄(意大利) 1.爱国志士后代,语言学博士 2.结识卡普安纳,崭露头角 3.创作转折 4.怪诞剧享誉世界 5.大器晚成者 6.对后世的影响 7.获奖作品《六个寻找作者的剧中人》 三十五 发自心灵深处的呐喊(1936) ——尤金·奥尼尔(美国) 1.颠沛流离的少年 2.创作的转折 3.荣获普利策奖 4.创作的鼎盛期 5.诺贝尔文学奖竞争中脱颖而出 6.晚年创作 7.代表作品《毛猿》 三十六 唤醒失态的法兰西(1937) ——罗杰·马丁·杜·加尔(法国) 1.少时聪颖,酷爱文学 2.深受“德雷福斯事件”影响 3.对求实精神的赞美之情 4.以矛盾冲突为剖点的“长河小说” 5.长篇巨著《蒂博一家》 6.“隐士”的春天 7.获奖作品《蒂博一家》 三十七 沟通东西方文明的人桥(1938) ——赛珍珠(美国) 1.学习古典汉文化,往返于中美两地 2.生活和工作为其创作源泉 3.长篇小说《大地》享誉海内外 4.与徐志摩的“绯闻” 5.与林语堂恩怨情仇 6.沟通东西方文明的人桥 7.充满矛盾的女作家 8.获奖作品《大地》 三十八 散发浓郁的乡土气息(1939) ——弗兰斯·埃米尔·西兰佩(芬兰) 1.贫困的少年 2.处女作《生活与太阳》 3.代表作《赤贫》 4.文学创作的高峰期 5.更具特色的一部小说 6.硝烟笼罩下的抗衡 7.晚年创作与生活 8.获奖作品《少女西丽亚》 三十九 展现史诗的巨大文化魅力(1944) ——约翰内斯·威廉·扬森(丹麦) 1.从小迷恋书本 2.长篇小说《丹麦人》 3.丹麦的《浮士德》 4.史诗般作品《漫长的旅行》 5.创作《神话集》 6.多次被提名的“革新大师” 7.代表作品《希默兰的故事》 四十 整个拉美世界理想的象征(1945) ——加夫列拉·米斯特拉尔(智利) 1.自学成才 2.创作《死的十四行诗》 3.出版第一本诗集《孤寂》 4.出版第二本诗集《柔情》 5.出版第三本诗集《有刺的树》 6.喜交“红运”的女诗人 7.政治生涯 四十一 德国浪漫派最后一个骑士(1946) ——赫尔曼·海塞(德国) 1.优异的禀赋和叛逆的倾向 2.游历和阅读,奠定文学创作基础 3.一举成名,获得包恩费尔德奖 4.大自然的热爱者 5.发表小说《荒原狼》 6.十五载拼搏获奖 7.晚年生活 8.获奖作品《荒原狼》 四十二 精神世界的自我觉醒(1947年) ——安德烈·纪德(法国) 1.博览群书,产生创作欲望 2.失恋悲伤,写作宣泄 3.参加象征主义文学团体 4.两次北非之行,发表《人间食粮》 5.《非道德主义者》奠定文学界和思想界地位 6.多变的个人主义者 7.访问苏联 8.害怕荣耀的“转世歌德” 四十三 罕见的激情和信念鼓舞者(1948) ——托马斯·斯特尔那斯·艾略特(英国) 1.快乐童年 2.欧洲求学,初识庞德 3.处女作《普鲁弗洛克及其他》 4.《荒原》奠定诗歌现代派主将地位 5.登峰之作《四个四重奏》 6.“朦胧诗人”喜登大雅之堂 7.诗人评论家 8.代表作品《荒原》 四十四 捕捉意识流动的深层意义(1949) ——威廉·福克纳(美国) 1.童年时光 2.结识文学引路人 3.出版诗集《大理石的农牧神》 4.开始创作长篇小说 5.《声音与疯狂》受到好评 6.《圣殿》畅销 7.在好莱坞的岁月 8.幸运的“南方文学”派创始人 四十五 哲学与数学的逻辑空间(1950) ——伯特兰·亚瑟·威廉·罗素(英国) 1.孤独的童年 2.三一学院毕业,游学德国 3.《数学原理》赢得崇高地位和荣誉 4.深入研究哲学,因反战而入狱 5.应邀到中国讲学 6.多产的作家,到大学讲学 7.“圈外中的”诺贝尔文学奖 8.和平主义斗士 9.哲学贡献 四十六 痛斥阻滞人类进步的黑暗(1951) ——帕尔·费比安·拉格尔克维斯特(瑞典) 1.苦难的童年 2.崭露头角 3.表现主义文学的继承者 4.创作第一时期——早熟的想象力 5.创作创作第二时期——多产期 6.创作严谨的无神论者 7.代表作《大盗巴拉巴》 8.“现代古典主义巨人”走上领奖台 四十七 镶嵌在法国王冠上的珍珠(1952) ——弗朗索瓦·莫里亚克(法国) 1.母亲影响 2.立志文学创作 3.从默默无闻到声名鹊起 4.发表《黛蕾丝·台斯盖鲁》 5.后期的小说创作 6.问鼎诺贝尔文学奖 7.写作风格 8.获奖作品《爱的荒漠》 四十八 具有西塞罗文才的“恺撒大帝”(1953) ——温斯顿·丘吉尔(英国) 1.家庭背景 2.随军记者 3.政界活动 4.“二战”展示政治天赋 5.战后政治生涯 6.首位国家元首获诺贝尔文学奖 7.晚年生活 8.获奖作品《第二次世界大战》 四十九 硝烟中太阳照样升起(1954) ——欧内斯特·米勒尔·海明威(美国) 1.青少年时代 2.“一战”前线受伤 3.对战争的认识 4.“冰山原则”与《丧钟为谁而鸣》 5.“二战”后创作《过河人林》 6.打造“硬汉子”形象 7.“迷惘的一代”的代表不迷惘 8.晚年生活 五十 天堂之中没有上帝(1955) ——哈多尔·基里扬·拉克斯内斯(冰岛) 1.青少年时期 2.里程碑式作品《伟大的克什米尔织工》 3.接触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思想 4.攀登文学高峰 5.创作《冰岛之钟》三部曲 6.创作现代题材小说《原子站》 7.冰岛人的喜悦 8.代表作品《独立的人们》 五十一 西班牙式的咏叹调(1956) ——胡安·拉蒙·希门内斯(西班牙) 1.青少年时期 2.名人提携,一举成名 3.前往美国,创作转折 4.抒情诗《空间》获高度评价 5.福祸飘然双降 6.晚年生活 7.代表作品《我和小银》 五十二 非唯荒诞抑或真实存在(1957) ——阿尔贝·加缪(法国) 1.少年时期 2.加入法国共产党 3.参加法国抵抗运动 4.与让·保尔·萨特齐名 5.发表荒诞三部曲 6.友谊与论战 7.获奖不忘恩师 8.代表作品《局外人》 五十三 未来主义者的生命宣言(1958) ——鲍利斯·列奥尼多维奇·帕斯捷尔纳克(苏联) 1.少年时代” 2.改变创作方向 3.卫国战争期间 4.作品受到批判 5.红颜知己遭难 6.《日瓦戈医生》争议不断 7.褒贬不一的获奖人 五十四 隐逸岂在山水间(1959) ——萨瓦多尔·夸西莫多(意大利) 1.童年和少年时光 2.投入文学创作 3.加入“隐逸派” 4.出版诗集《水与土》,一举成名 5.转向“社会诗”写作 6.“隐逸派”领袖受青睐 7.晚年创作 8.后世评价 五十五 天风海雨般的灵动思绪(1960) ——圣琼·佩斯(法国) 1.求学经历 2.政治生涯 3.文学创作 4.预言未来 5.作品风格 6.写作特色 7.半个诗人,半个外交家 8.代表作品《流亡》(节选四) 五十六 直面斯拉夫民族的哀愁(1961) ——伊沃·安德里奇(南斯拉夫) 1.童年和少年时期 2.不平凡的青年时代 3.“二战”前的创作 4.创作“波斯尼亚三部曲” 5.担任作协主席,访问中国 6.打破半个多世纪的沉默 7.创作特点 8.获奖作品《德里纳河上的桥》 五十七 打捞人类的黑暗与阳光(1962) ——约翰·斯坦贝克(美国) 1.学生时代 2.投身于创作 3.作品《人鼠之间》家喻户晓 4.《愤怒的葡萄》获普利策奖 5.“二战”后的创作 6.最好的小说《伊甸园以东》 7.漫长的“观察”和“考验” 8.获奖作品《人鼠之间》 五十八 燃烧着萨福的爱与歌(1963) ——乔治·塞菲里斯(希腊) 1.青少年时代 2.燃烧着萨福的爱与歌 3.人生转折点 4.外交生涯与创作高峰期 5.独领风骚30年 6.荷马故乡的第一份殊荣 7.晚期创作和写作特色 8.代表作品《神话与历史》(节选) 五十九 自我觉醒的一面旗帜(1964) ——让·保罗·萨特(法国) 1.青少年时期 2.《恶心》出版,声名大振 3.“二战”被俘逃出,完成《存在与虚无》 4.剧本创作高峰 5.存在主义者的转变 6.倾向共产党——访问苏联、中国 7.哲学著作《辩证理性批判》 …… 试读章节 1.不幸少年 1839年3月16日,苏利·普吕多姆出生于法国巴黎一个富有的家庭,父亲是一名工程师。可惜普吕多姆刚到2岁时父亲就撒手人寰。这位未来的诗人便与寡居的母亲和一个姐姐一起住在巴黎南部的夏特内。生活的重担让他的母亲变得十分忧郁,整个家庭生活似乎蒙上一层浓重的阴影。这使得幼小的普吕多姆也变得沉默寡言,但这种家庭境况却使他养成了独立思考、主动解决问题的好习惯。 普吕多姆从小聪颖过人,中学的成绩一直很好,毕业时他在全班以数学第一的成绩考入巴黎理工学院。他踌躇满志,准备像父亲一样做一名机械制造工程师。然而,天不遂人意,厄运突然降临这位天才少年身上,一场疾病终止了他在理工学院的学业,彻底打碎了他成为机械工程师的梦想。 不仅如此,他青年时期发生的一段恋情也给他带来了巨大的打击。他与表妹青梅竹马,情同手足。在他心目中,表妹就是他的终身伴侣,结婚生子的妻子,周围的大人们也常拿他们开玩笑。然而,令他意想不到的是,表妹与别人订了婚,且很快嫁了人。他从迷恋中被惊醒,终身陷于忧伤。 爱情已逝,覆水难收。此后,在他的人生中再也没有对任何女子产生过恋情,以致终生未娶。他对表妹的爱是那么纯洁,那么真挚,那么深情。在他看来,没有哪位女子能取代表妹在他心中的位置,也许他也以为任何别的女子的闯入都是对他心中完美爱情的亵渎。 “诗人不幸,诗歌有幸。”能写出大美的诗,必是大情者。普吕多姆初期的诗歌明显带有伤感、忧郁的色调,如1865年出版的第一本诗集《长短诗集》中的名篇《破碎的花瓶》《我再也见不到她》《所有的紫丁香都已死在地上》等,字里行间都流露着诗人失恋后的心境。 2.初入诗坛 因疾病而辍学的普吕多姆,病愈后在勒克鲁索的铸造所当了一段时间的职员,但总感到这个工作与他的理想格格不入,于是便改行攻读法学。其间,他阅读了大量的社会科学著作。毕业后,他于1860年转而投身法律并在巴黎一家公证处谋到了职位。工作之余他开始文学创作,从这时起他就像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似的,看到了自己前进的曙光。不久,他辞去了律师工作,专事文学创作和理论研究。他之所以对文学产生新的热忱,原因之一是他认识了一群开始自称为“帕纳斯派”(即高蹈派)的年轻人,并加入了他们的行列。“帕纳斯派”这个称呼,是为了表明他们同古典主义有规范的联系,也表明他们同当时已显露出过时迹象的浪漫主义的对立。普吕多姆在1864年曾见过这群年轻诗人的领袖德·里斯勒,其时普吕多姆已发表了自己的第一首诗,即1863年刊于《国内国外评论》上的《艺术》。 3.一举成名 1865年,一位朋友资助印行了普吕多姆诗集的第一卷《长短诗集》。这些抒情诗作表现出深思、忧伤的气氛,对人生之短暂的哀伤和快乐进行思考。普吕多姆那首数次入选诗集的诗《破碎的花瓶》即为一个典型例子。此时,与普吕多姆一起居住在夏特内的一位朋友将《长短诗集》呈送给了伟大的批评家和文学口味规定者查理·奥古斯丁·圣·佩甫,他肯定了这部诗集,这使普吕多姆一举成名。这位新起的诗人便全力投身于创作。 一年之后,普吕多姆出版了另一部抒情诗集《考验》(1866),集中包括一些以爱情、怀疑和行动为主题的十四行诗。紧接着又出版了一本配画诗集《意大利笔记》(1868)和又一册抒情诗《孤独》(1869),其主题是反映孤独的个人对爱的欲求。高蹈派诗人的期刊《当代诗集》分别于1866年、1871年和1876年出版的3卷中每卷均收有普吕多姆的作品。1870年出版的加布里埃·马克的一首诗把普吕多姆列入属于德·里斯勒弟子的17位年轻的高蹈派诗人之中,这证实普吕多姆确是高蹈派成员。 4.战争洗礼 正当普吕多姆全身心投人文学创作时,1870年普法战争爆发,法国的国力被严重削弱,也使这位年轻诗人热爱和平的愿望受到打击,并留下了深远的影响。他同其他高蹈派诗人一样,在对战争的害怕和对祖国的热爱的困扰中苦苦挣扎。战事初起,普吕多姆便出版了充满和平主义观点的《战争印象记》(1870),同时还创作了《法兰西》,这是一组洋溢着爱国主义情调的十四行诗。然而,经历了战争、围城以及最终的战败、被占领的屈辱,艰苦的生活又使他的健康遭受了极大的损害,最后导致半身瘫痪。 经历了战争的洗礼,普吕多姆对人生有了新的认识,再加上他很早就对哲学产生了兴趣,于是他的创作也由抒情诗转向了哲理诗。他对卢克莱修很感兴趣,这表明他对寻求意义越来越认真,并在1869年用诗体翻译了卢克莱修的《物性论》(约公元前60年)的第一部,普吕多姆改用了《卢克莱修:物之性》这一标题,的确具有明显的心理学、哲学和玄学含义。1872年他出版了一首哲理长诗《命运》,探究了圣地亚哥惨案的含义。P2-3 序言 1896年12月10日,瑞典著名发明家阿尔弗雷德·诺贝尔在意大利圣列莫的别墅中去世。他的遗嘱的发表,在全世界引起了巨大的反响。他捐献出自己几乎所有的巨额财产,用来奖励那些为世界和平和在科学、文学领域内作出杰出贡献的人们。遗嘱写道: “我所留下的全部可变换为现金的财产,将以下列方式予以处理:这份资金将由我的执行者投资于安全的证券方面,并将构成一种基金;它的利息将每年以奖金形式,分给那些在前一年里曾赋予人类最大利益的人。上述利息将被平分为五份,其分配方法如下:一份给在物理学方面做出最重要发现或发明的人;一份给做出过最重要的化学发现或改进的人;一份给在生理和医学领域做出过最重要发现的人;一份给在文学方面曾创作出有理想主义倾向的最佳作品的人;一份给曾为促进国家之间的友好、为废除或裁减常备军队以及为举行与促进和平会议做出过最大或最好贡献的人……” 于是,声名卓著的诺贝尔奖就随之产生,其中包括物理学、化学、生物或医学、文学以及和平五个奖项(1968年瑞典银行又出资增设了经济学奖,1969年第一次颁发)。把文学奖与科学奖、和平奖并列,本身就表明这位具有博大胸襟的发明家的远见卓识。 阿尔弗雷德·诺贝尔是一位发明家,也是一位理想主义者,他试图通过自己设立的这个大奖,鼓励人类在物质文明和精神生活上,都尽可能取得同步和谐的发展,因为他关注的不仅是人类科学技术的进步,也关注着人类道德精神的成长以及人类未来的命运和世界的前途。这就是“诺贝尔精神”。 诺贝尔文学奖颁奖一百多年来,以其人类理想主义的伟大精神,为世界文学提供了固有的衡量标准。其中所包含的诗、小说、散文、戏剧、哲学、史学等不同体裁、不同风格的杰作,流光溢彩,各具特色,全面展现了20至21世纪世界文学的总体格局。 《诺贝尔文学奖获奖者的故事》一书,荟萃了自1901年诺贝尔文学奖颁奖以来至2016年,共113位获奖作家的故事,内容涵盖这些作家一生的创作活动和文学成就。其中包括获奖作家的生平传略、获奖作品、获奖原因、时代背景、文学观念、文学成果、写作特点,以及获奖作品或代表作品简介等。读者可以在各种不同的思想境界的沁润中获得不同程度的裨益,并领会作家们的人生真谛。 本书编写过程中,参阅了大量有关诺贝尔文学奖的图书、资料,限于篇幅,在此不一一枚举,谨致以诚挚的谢意。同时,囿于水平,书中难勉存在不足甚至错讹,冀望广大读者不吝赐教。 |
| 随便看 |
|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