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氏家族》一书以20世纪上半叶曾左右中国政治和经济大局的宋氏家族的故事为主轴,通过描写家族成员的性格及归宿,展现了从辛亥革命至抗日战争的那段影响中国命运的历史。书中凝聚了大量鲜为人知的史料,清晰地呈现出历史的真实面貌。
宋氏家族曾掌握近代中国的权力与财富,而且在20世纪美国历史上也占有重要篇章,影响了美国两代人,并通过影响美国政府决策30年从而影响整个世界。宋氏家族的命运被美国人巧妙地称为“华丽的悲剧”,而斯特林·西格雷夫在本书中就是在国家与民族纷争的大背景下,通过展现人物的错综命运、情感故事,真实还原了宋氏家族是如何华丽地登上历史舞台,又是如何“华丽”地收场。
宋氏家族的故事是中国近代历史乃至美国历史上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20世纪上半叶,宋氏家族不仅在中国的政界、金融界、军界呼风唤雨,掌握近代中国的政治权力与经济脉搏,就连美国白宫的政策制定都与其有关。
本书英文版出版之后,轰动全美。美国读者惊讶地发现,这一来自遥远东方的神秘家族竟然影响美国对华政策长达30年,就连《时代周刊》都曾是维护其家族形象的宣传工具。《宋氏家族》随后被翻译引进,畅销多国,影响之大连当时还在世的宋美龄都予以评论。
作者斯特林·西格雷夫倾尽半生心血走访调查,将封存在美国国务院、联邦调查局等机构的绝密档案公之于众,由此颠覆了世人对宋氏家族的传统认知。书中以辛亥革命至抗日战争这段影响中国命运的历史为背景,通过描写宋氏家族成员的成长与归宿,生动展现了这一家族如何左右了当时的中国,乃至世界局势。
今天,我们翻开《宋氏家族》,带着对历史的敬畏与叩问,再次追溯这一家族的风云过往,相信呈现在每一位读者面前的都会是不用的面孔、不同的答案。
有关宋查理的神奇传说是20世纪所有虚构故事中的一篇杰作。其始作俑者是20世纪20年代在中国的传教士们。他们根据为数不多的几条线索,添枝加叶,编造了最初的故事。继而,西方记者们又拾起他们的牙慧,大肆渲染一番,然后通过各类报纸、杂志散播开来。在世人眼里,这只不过是一个博人眼球的东方传说而已,与许多其他的故事一样,虚虚实实,真假莫辨。
根据传闻,宋查理出生于中国南方海南岛的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1875年,9岁的宋查理被过继给他的舅舅,随后被带到美国马萨诸塞州的波士顿,在舅舅开的茶丝店里当学徒。他渴望接受美式教育,以期将来能实现自己的人生抱负。一天,他偷偷离开茶丝店,来到波士顿港,登上了一艘名为“科尔法克斯”号的轮船。幸运的是,船长查理·琼斯是一位信奉上帝的基督徒,他很喜欢这个小家伙,便留下他在船上做船员,还教给他一些宗教教义。“科尔法克斯”号抵达北卡罗来纳州的威尔明顿市之后,琼斯船长把这个对他满怀感激之情的孩子带到当地一座坚理会教堂接受洗礼。为了感谢船长的收留,这个年轻人在受洗后,取教名为查理·宋。教会里的一班会众对此举颇为感动,便又开始张罗查理上学的事。最后,应会众的请求,参加过美国南北战争的大英雄朱利安·卡尔将军收养了查理。卡尔将军很喜欢查理,供他读完三一学院(即现在的杜克大学)后,又送他到位于田纳西州纳什维尔市的范德堡大学神学院深造。按照教会的宏伟计划,待到时机成熟,查理将会以坚理会传教士的身份回到中国,向他的同胞们传播上帝的福音。回到上海后,查理靠印发《圣经》发了大财,随后,他利用这些钱资助孙文的革命活动。查理一生育有6 个子女,他们后来都成为民国时期的当权人物。这些传说只有一小部分是真实的,其他大多是无稽之谈。那艘名为“科尔法克斯”的轮船从来没有在波士顿港停泊过,历任船长中也没有一个叫查理·琼斯的人。卡尔“将军”服役期间的最高军衔不过是个二等兵。查理的父母也并非贫苦农民,并且他们压根儿就不知道查理去了美国。此外,他们的家族姓氏实际上是“韩”,而不是“宋”……上述几例仅仅是驴唇不对马嘴的情节中的一部分而已。
事情的真相更有趣。有关查理身世之谜的第一批线索源自他于1881 年给他父母写的几封信。当时他已经离家6年了,之所以写这些信,是因为他的父母那时候还不知道他已经离开亚洲。20 世纪30年代末,新闻记者布雅各在书写父亲的传记时,无意间发现了这批信件。布雅各的父亲步惠廉是一位传教士,也是宋查理的生前挚友。这些信出自一位刚学英语不久的孩子之手,通篇文字佶屈聱牙,十分难懂。信中提到的种种情形,对于当时尚不了解事情来龙去脉的布雅各来说,简直就是一头雾水,不知所云。在信中,查理写道,他的父亲住在位于“中国东南方广州州的孟寿县”(原文如此)。乍看之下,确实让人费解。实际上,这里所说的“广州州”,指的应该就是广东省,中国南方的大港口城市广州即位于该省。然而,没有一张广东省地图上标有“孟寿县”这个地名。至于父亲的名字,查理用英语写成“Hann Hong Jos’k”。他不知道如何把中国人的姓名按照标准读音译成英语,于是便依据海南当地的方言发音直拼出来。值得庆幸的是,在一页信纸的底部,查理还用汉字写下了父亲的名字。如果按照当时汉语的标准读音译成英语,他父亲的名字应该写成“Han Hung-i”(韩宏义)。在这里,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出,他们的家族姓氏应该是“韩”,而不是“宋”。这的确让人难以理解:孩子姓宋,父亲怎么会姓韩呢?在父亲名字旁边,查理还用汉字写下了自己的名字,翻译成英语,应该写成“Han Chiao-shun”(韩教准)。很显然,查理有两个名字。因为不知道他在何时何地缘何改成宋姓,人们也就无法厘清这其中的种种矛盾,更不可能得出任何结论。随后,这些信件被束之高阁,逐渐被人遗忘。若干年来,查理的宋姓来源之谜也就一直没有解开。
P3-5
帷幕拉开
如今的上海不再弥漫着从前那种神秘的东方气息。我本来满怀期待,想好好感受从前的氛围,但现实让我震惊不已。驱车从南京路出发,首先要路过旧时英租界的跑马场,也就是现在的人民公园;然后再穿过几条马路,两边满是树冠高大的法国梧桐,繁茂的枝叶形成长长的甬道,斑驳的阳光透过枝叶间的缝隙洒落在路面上;最后来到两边树木交叉成拱顶的霞飞路。霞飞路位于以前的法租界中心区,现在称为淮海中路。我乘坐的那辆由上海某个人民工厂(这种工厂现在已遍布整个上海)制造出来的小轿车,最终在一小栋砖体别墅前停了下来。别墅前面的木门十分高大,从旁边门牌上的汉字可以看出,这正是我要找的地方。一阵咯吱咯吱的声响之后,大门小心翼翼地闪出一条缝,一个满面倦容的年轻人从里面探出头来。这是一位解放军士兵,身穿佩有鲜红领章的草绿色军装。看到面前站着的是一位大胡子圆眼睛的外国人,他脸上茫然的神色立刻一扫而光。20年战争培养出的战斗精神立刻显露出来,他此时已是充满警惕。
“是的,”他用上海人特有的那种轻声细语不太情愿地说道,“宋庆龄副主席曾在这里住过。”这一点门牌上已经写得很清楚了。不过他不允许我进去,因为这栋别墅里目前住着一位党的高级干部。
在我的印象里,这栋别墅里建造的人工园林精巧雅致,我仿佛能听到以前的人们玩棒球时的击打声,以及1920年曾在这里住过的那位个子不高的孙逸仙博士的笑声。我向这个士兵提出,能不能让我进去看看:不做全面细致的参观,只到里面随便转转。他眯着眼睛想了一下,然后摇了摇手,摆出一个“白鹤亮翅”的姿势,而这个姿势是老年人每天早晨在外滩打太极拳时经常出现的。
失望之余,我的目光越过他的肩头,试图看一看院子里印象中的那些花草树木、整洁的山墙和能够旋转的窗户,听一听透过树叶从后院住所传来的佣人们的说话声。那个士兵抬高肩膀,挡住了我的视线。我所寻找的是已消失了的半个世纪前的景物,这一点即便说出来他也不会明白。
除了故事开始的这个地方,一切早已物是人非。拥有668家妓院、被喻为“罪恶渊薮”的旧上海,已经荡然无存。昔日的大班们曾在旧时的英国俱乐部,也是著名的酒吧Long Bar(长吧)里面饮酒品茗。日本人占领上海之后,曾把里面的长腿桌椅锯短,供那些身材矮小的日本军官使用。而现在,这里已被改造成一所商船船员疗养院。
一天晚上,我出去寻找这个城市那些昔日的幽灵。当然,他们早已不复存在。如果说他们还阴魂不散的话,那也只能在以前中国人居住的城区才能找到他们,也就是现在的中华路上城墙围着的那片地方,四周出奇地静谧。一个世纪以前,甚至是半个世纪之前,要想在这些狭窄的弄堂里安安静静地散步是不可能的事。这里的大街小巷一度人头攒动,摩肩接踵,时不时还能听到有人大声地清嗓吐痰。乞丐们四仰八叉地躺在道路两边的阴沟里,像一只只受伤的蜘蛛猴。那时候只需不多的“现金”,就能找一个年仅9岁的小女孩玩上个把小时,或者雇凶用剜肉尖刀将某个人肩膀的大筋挑断,让他一辈子再也举不起任何东西。
然而,那些古老的气息已经荡然无存,昔日的幽灵也无影无踪。即便在以前中国人居住的那些地方,现在也被打扫得干净整洁,健康卫生,充满了吸引力,不再危机四伏。不妨说一下,我曾经去过法国的里昂、英国的曼彻斯特和美国的奥马哈,相比之下,上海人显得更为友好一些。20世纪60年代在中国各地的城市之间进行串联的“红卫兵”也已销声匿迹。
现如今的中国人为什么变得如此友好了呢?在靠近云南省边界——也就是我长大的地方,那些中国村庄里的贫苦的农民总是非常友善,质朴而又幽默。但这一点对上海来说却是难以想象的。当苏联和美国争抢登陆月球第一人的荣誉时,中国人则大张旗鼓地宣称,他们将会在地球上造就一代新人。他们成功了吗?如果成功了,那么,再没有哪个城市比这个曾被称为“地球上最为罪恶深重的地方”更适合这一代新人。因为这里是我们要讲的故事发生的地方,这个城市的性格对宋氏家族的影响巨大,所以有必要在这里简要介绍一下上海的演变过程。
……
与之相反,我没有局限于仅通过某些朋友或敌人的描述来解开宋家的秘密,而是另辟蹊径。如同帕尔修斯避免直视美杜莎的眼睛一样,我也转换角度,以当时的时代为镜,并从与他们密切接触过的人的生活中去寻找素材。如此一来,他们那漂亮的外表就不再让人眼花缭乱了。
在此只举一个例子就足够了。宣传者们对20世纪20年代蒋介石夺权过程中的阴谋手段略去不提,许多肮脏的故事细节被掩盖或者直接抹去,剩下的只是对青年时代的蒋介石那虚情假意的吹捧,这使得我们直接了解蒋介石当时的各种行为及其动机变得尤为困难。不过,最近一些中国学者发表文章,揭露了蒋介石早年的一些密友的生活情况。我小心谨慎地把这些素材拼到一起,向大家展示在20世纪20年代早期,蒋介石和这些人是如何相互影响的,并根据这些线索重新勾勒出一个巨大政治阴谋的大致轮廓、运作手段及主谋人物。蒋介石于1926年冬季之后便与臭名昭著的上海青帮开始公开来往一事,多年前就已被外界广为知晓。不过,人们只是隐约感觉到,早在那之前他们就已经搭上了关系,但对这种关系如何影响他的人生却不甚了解。现在,我们第一次有可能找出在1910年前蒋介石的青年时代就把他与青帮联系到一起的那根“神线”,以及青帮头子是如何借助蒋介石(蒋介石也利用了他们)把联合政府从孙文的手中夺走。过去在传说中才有的故事,我们现在可以清楚地了解其具体情况。至于蒋介石是如何接掌了大权,以前的官方版本从来就没说明白过,现在终于可以弄清楚了。
运用同样的方法,也可以揭开宋氏家族中其他人的秘密。由于宋氏家族的成功是依靠家族之外的幕后人物,因此,只有弄清这些幕后人物在其中扮演的角色,才能透彻理解宋家的全部故事。虽然他们并非宋家成员,但必须视他们为家族的盟友。这些人当中最重要的人物当属青帮老大杜月笙,以及听命于他的一帮手下。杜月笙本人则基本上已经是这个家族的一员。
在此,我得说明一下,我绝算不上是什么中国通,仅仅是个过路者而已。路过现场时,有人对我说了一句令人颇为沮丧的话:往事已随风而去,当下紧随其后,而未来则吉凶未卜。缓过神来,我禁不住想知道到底谁该为此负责。虽然似乎有无数个答案,而其中一些更耐人寻味的可能选择却让我兴趣盎然。每发现一点与他们的外在表现不甚相符的地方,我对宋氏家族的兴趣就增加一分。有一天在新加坡,一个极其偶然的机会,我发现了一份古怪的文件。那是一份英国殖民政府文件的副本,内容是蒋委员长在旧上海巡捕房的犯罪记录,上面除列举了蒋介石参与的各种五花八门的谋杀活动外,还有对他持枪抢劫的起诉。这些事情外人几乎毫不知情。美国人之间有一个心照不宣的约定:永远不可从现实主义的角度谈论宋氏家族,尤其是蒋家这一支的任何事情。他们通过这种方式防止人们知道某些可怕的家族秘密,就像不想让人知道阁楼上大门紧锁的房间里,罗切斯特太太正戴着哗啦哗啦乱响的锁链等待着被大火烧死一样。这个家族的所有成员是美国成年人构建的中国神话的一部分。
本书首先要说的是,这个家族其实并不姓宋。
摆在读者面前的是美国传记作家斯特林·西格雷夫于30多年前出版的一部曾饱受争议的作品。评论历史人物,特别是在中国近现代史上赫赫有名、举足轻重的四大家族中的那些人并非易事,评论者只要稍不留神,就可能因为政治立场和意识形态等不同而使自己陷入饱受世人抨击的危险境地。尽管危险重重,西格雷夫还是进行了大胆的尝试,经过多年悉心研究,他在本书中揭示了宋氏家族大量之前不为人知的细节,对宋氏家族的生活细节做了尽可能详尽的描述。可以说。本书从新的视角全面考察了自宋查理以来的宋氏家族从发家到衰败的历史,让我们对这个家族有了一个全新的(虽然并不能说是完全正确的)认识。
在描述历史的同时,作者似乎也在评价历史。由于视角和意识形态等原因,作者的评价以及字里行间不经意间流露出的价值导向需要我们审慎地对待。书中的诸多细节都很生动真实,由此而得出的推论似乎也合乎情理。但应该注意的是,史书的真实并不等同于历史的真实。正如作者已经注意到的那样,除了其在故纸堆里寻出的各种琐碎的细节之外,宋家人大部分的活动(包括各种所谓的“密谋”)都不为外人所知。书中所举事例相对于宋氏家族丰富的社交活动和私人生活而言,不过是大海之一滴。无论后人如何挖掘,宋氏家族的真面目恐怕将永远湮没在历史的迷雾之中了。
本书的翻译得到了许多同志的大力支持,谨对他们的付出表达深深的谢意。本书内容跨度时间长、涉及人物和事件广,限于译者的水平,错漏之处在所难免,望细心的读者不吝指正。
译者谨记
2016年3月于古彭城
类似小说却胜似小说,以绝妙的叙述手法展现了一场精彩绝伦的故事,却终是一曲悲剧。
——美国著名历史学家、外交家埃德温·赖肖尔
杰出的家族专家,内容生动有趣,读起来兴趣盎然。
——《毛泽东传》作者罗斯·特里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