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穷老板富老板(精)
分类 经济金融-经济-企业经济
作者 苏清涛
出版社 中国发展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试读章节

专注本业,经得起诱惑

公元578年,南北朝时期的中国正战火纷飞。此时,在“飞鸟时代”的日本,伴随着佛教的传播,专营佛寺建筑的“金刚组”诞生了。

此后1400多年岁月中,金刚组以承建佛舍、寺庙等宗教建筑为主,留下了大量珍贵杰作。始终专注本业是其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其实,这是日本企业家的普遍共识,长寿企业的领导者们大都不会随意搞多元化)。

在重视佛教的日本,金刚组从事的寺院建筑行业是任何朝代都需要的工程。虽然每个时代总有溢价更高的其他行业出现,但金刚组却始终坚持初心,抵制诱惑。在一个珍贵的桐木箱子中,至今保存着1801年金刚组第32代首领金刚喜定的遗言家训,主要包括:敬神佛祖先;节制专注本业;待人坦诚谦和;表里如一。其中的“专注本业”,在金刚组的兴衰史中显得特别“生死攸关”。

在明治维新时期,天皇废佛毁寺,大规模反佛运动让金刚组失去了原有的业务支撑。面对这种不可逆转的局面,工匠们开始转型商业建筑的建造维修,度过了危机。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整个建筑业全面凋零,金刚组又转向军用木箱和棺材生产,躲过一劫。不过,金刚组并没有离开建筑业领域,无论是基于核心业务的纵深开发,还是通过较低的木材处理工艺暂时生存,金刚组都顽强地活了下来。

然而,坚持主业对任何一家公司来讲都是很难的抉择。20世纪80年代,金刚组看到房地产业发展红火,没能抵住诱惑,购买了大量土地。但过度扩张的行为最终引发庞大负债。90年代开始,日本泡沫经济破灭,金刚组负债累累。

2006年1月,株式会社金刚组因无力清偿庞大负债,而在家族第40代传人金刚正和的手中宣布清盘,被高松建设收购合并。但经过各方努力,新公司最终保持了“金刚组”的名称,并延续了公司原有的组织结构,传统因此而被传承下来。

金刚组进军房地产的教训是深刻的,纵使是千年老店,也不能随随便便“炒房”。今天,金刚家族家训中的名句——“莫贪图赚太多钱”,再次警示着每一位匠人。选好接班人——以有利于家业传承为原则

日本的长寿企业,几乎全都是家族经济。

后藤先生在做海外的家族企业和日本家族企业的对比时发现,在意大利,家族企业一旦获利,会倾向于尽快出售;在朝鲜半岛这个地区,大家认为长时间经营商业或者自己的家族企业存续时间太长是一种耻辱,所以他们并不会长时间发展自己的家族企业。而在日本,家族企业都有一种强烈的意志,要把自己的家业传承下去。

这些家族企业,都很重视培养接班人。“富二代”们在很小的时候就被灌输一种意识,“你将来是要继承家业的”,因此,他们很注重历练。

P2-4

书评(媒体评论)

“反常识”“偏激”“不靠谱”,如果只是看标题或走马观花地浏览,清涛的文章很容易给人这种印象;但细读之后你会发现,在他逻辑严密清晰的论证体系下,这些“毁人三观”的观点,并非信口开河。本书收录的商业观察系列文章,因其“严肃活泼”的文笔,巧妙地将思想性、实用性和趣味性结合起来,也基本达到了作者一直追求的“高中生读了不觉得深奥、博士生导师读了不觉得肤浅”的效果。因此,这本“商业鸡汤”,既可当快餐用,亦可当正餐用。

——著名媒体人、中国商业文明研究中心联席主任秦朔

后记

当朋友听说我也在为“35岁以后怎么办”而焦虑的时候,他很惊讶:你们搞写作的,应该是越老越吃香吧?

我说:你的话,一半对,一半不对。专业能力强并且还持续提高的,会越老越吃香;但像我这种老是在同一个水平上不断重复的,很可能被年轻人替代掉!

我的危机感从未停止过。

2011~2012年,我二十七八岁,当时还在做销售,那时我偶尔会想:如果到四五十岁了还出去跑销售,身体吃得消吗(我对管理岗位没丝毫兴趣,觉得还是业务岗有意思。所以才会出现“四五十岁还在一线跑”的假设)?要不凭借兴趣和特长进入媒体算了(虽然我进媒体主要是因为热爱,但也不能说没有一点“风险规避”的考虑)?

2013年下半年,历经周转之后终于进入了媒体。在进媒体的第一年,我明显感觉自己的水平突飞猛进。刚开始写的稿子经常被主编说“像论文一样枯燥乏味”。2014年4月份有一次评刊会,杂志社的所有人都把枪口指向我,批评我稿子写得烂,说我的开头像党报;但到了2014年下半年,我的专家学者对话稿件已经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并且也有连续几期的深度调查收到好评。

但进入15年后,我发现自己遇到瓶颈了,好像是在原地踏步,虽然我对工作依然充满激情,但已经不能像原先那样让我有成就感了。我开始考虑:长期在这里待下去,以后怎么办?

虽然自己的微信公众号也取得了了不起的成绩,但只是把它当业余爱好做,并没有指望靠它生活。但后来的事实证明,做公众号对我后来的职业生涯帮助特别大,公众号的成绩及由此而来的“半年内连续出了三本书”写在简历上“简直屌爆了”。

2015年末,我发在公众号上的《80后你们是‘被坑的一代’。但我活在最好的时代》被秦朔朋友圈转载,嗅觉灵敏的我立马意识到,“这可能是个机会”。于是,有一次在跟一个整天只知道混日子并且还用各种闲聊给办公室制造噪音污染的同事吵架后,我立马决定跳槽,“离开这个充满淤泥的环境”。就这样,我在连薪水是多少都不清楚的情况下稀里糊涂地来到上海,加入了秦朔朋友圈。

我在很早之前就想进财经媒体,以前因为条件不具备,就先进入党报系统“曲线救国”,现在总算如愿以偿了。

我曾对我老婆说:我在一个行业干一年,抵得上别人干三年。所以,这虽然是我进入财经媒体的第一年,但我的稿件水准并不逊色于很多老记者。当然,能达到这样的水准并不是靠吹牛吹出来的,我平时的工作状态是这样的(直到现在依然如此):

除了我老婆,只有求知(写作、阅读、与高水平的人交流)才是真爱,因此,对所有与求知无关的事情,我都充满深深的敌意,我认为这是浪费我的时间。

有一次去广东的一个广告客户那里采访,我反复交代:“中午在食堂吃工作餐就行了,我急着写稿子,没时间去太远的地方吃饭。”然而,他们还是把我拉很远“吃好的”,连续两天都是这样。

我敢断定,他们这么高规格地招待我,不全是出于热情,而是很多记者比较小人,如果客人没招待好,就不好好写稿子。我之前在四川的时候有一次去乡镇上采访回来,就有同事问:“对方请你吃什么、住什么。”(采访情况如何、收获怎样她一句都没有问)她想以此来断定采访对象对我是否重视。广东这个“热情接待”我的客户,应该是把我也当成这样的小人了吧。

他们不仅把我当小人,而且还违背我的意志浪费我的时间,我非常生气。我后来吐槽的“当一个人跟你实在没啥共同语言了,就会不停地招待你‘吃好喝好”’就是针对他们的。

去年底有一次去郑州采访,为了逃避主办方邀请吃饭,我从下午三点住进宾馆后就一直关机,直到晚上十一点半才开机。中间他们来宾馆敲门,我也装聋作哑没回应。我一直躲在房间写稿子、查资料。

结果,第二天上午媒体群访他们董事长的时候,包括凤凰网在内的绝大多数记者的提问,那个董事长都没回答,说工作人员“会后给把时间花在无价值的事情上面。”“我知道人性有弱点,但我会努力让‘人性的弱点’在我身上失效,我希望那只是别人的弱点,而不是我的弱点。”

时不时地有猎头找我,大都是“新媒体主编”,但我的回答一般都是:我并不想做主编,我更喜欢做一个“普通记者”。主编,都算是管理岗位了,破事儿太多——要经常开会、要经常应付一些能力和态度都不合格的“下属”,这些事情都既无法增进智慧,也无法提升我的专业能力,我觉得是把时间浪费在没价值的事情上面了;我还是觉得,在业务线上做一个“精兵”,要更有价值一些。

我一直说,我更看重知识积累,知识的积累要比资源的积累有价值多了。一方面是因为对我来说,“知识即趣味”;另一方面,也只有知识的深度积累才能给我带来安全感,让我不至于担心自己在35岁之后会被25岁的年轻人给干掉。

今年是我大学毕业十周年。我对老婆说:我在过去十年的进步是非常大的,甚至完全超出我的预料。但我现在最担心的是,晚年在回忆的时候,这十年成了我“进步最快的十年”了。我并不希望自己的“成就”被定格在现在,我还是更期待各种“不可预测性”。

有好几次跟朋友聊天的时候,对方都会问我一句:“你的书卖得怎么样了?”我经常是会突然一愣:啊,想起来了,原来我还出过几本书啊。然后,再回答朋友:“有好久没有问出版方要过数据了,不太清楚.”

只有在写简历、写文章“盘点”的时候,我才会想起“2016年出过三本书”这个“了不起的成绩”,但大部分时间我是想不起来的。我觉得,这种迟钝是一件好事,因为:1.迟钝是因为我总是忙着做更重要的事情,而没有满足并停留于“出了三本书”这个微不足道的“成就”;2.我对自己之前出的书都不满意,我不情愿也不应该把它们视为我的“最高成就”。

有一次,一个业务合作伙伴看到简历,问我之前写的书,我突然遮遮掩掩不好意思跟他提一已经33岁了,还在写鸡汤,太丢人了。

希望在35岁之前能有一个“更高的成就”出来,然后,以后再从简历上把我这些令自己感到尴尬的“成就”给删掉。

目录

第一章 别人家老板,走过的桥比你走过的路都多

 1.这个『老不死的』,屹立1400年而不倒——全球最『高寿』企业的启示

 2.如果你不希望员工『同床异梦』,就拉他们『入伙』

 3.让3亿人『喜欢上了拥堵的交通』,他是怎么做到的?

 4.每个企业家心里都住着一个『安迪』

 5.斯坦福大学凭啥成为『全球第10大经济体』?

 6.国际巨头热衷『抢婚』,中国企业则当『接盘侠』上瘾了

 7.为何别人的公众号『越努力越没人看』,而我的却在『逆市上扬』?

 8.一个公众号的堕落,是从追求点击量开始的——粉丝增长了,但价值下降了

第二章 为什么投资人对别人挥金如土,对你却一毛不拔?

 9.争当『媒体专业户』,这是创业者应该追求的目标吗?

 10.那些年,我们一起追过的『风口』,最终都让自己『死得很惨』

 11.『去年还吹自己是下一个﹁独角兽﹂,今年就死掉了』,你们得小心了!

 12.『烧钱的项目,我一个都没有投过』

 13.『很多曾经的独角兽公司,都倒在了这些坑里』

 14.『离过两次婚的人,坚决不能投钱给他』——投资的正面清单与负面清单

 15.如果不想被资本踢出局,创始人需要做好哪些必修课?

第三章 『好人赚钱』与『有钱也不能任性』

 16.这样的好事,哪怕不赚钱也要干!

 17.还没毕业就『站在了CEO的肩上』,这些孩子背后都有个『神秘后台』

 18.通过『互联网+猪』,他们解决了『钱往哪里去』的疑问

 19.只有『狗咬狗』才能给P2P投资者带来『安全感』

 20.钱要赚,节操也不能掉——天使投资人应该为这个时代『把好关』

 21.为什么2/3的慈善资金流向了教育,而环保领域则不足1%?

 22.滴滴司机:你看上去像个文化人

 23.有钱也不能任性——消费者的社会责任

 24.社会风气,都是被那些不读书的人搞坏的

第四章 富老板也要『讲基本法』——规则与趋势

 25.『信党信政府』的企业家,很少会『出事』

 26.为什么一到了网上,大品牌就『玩不转』了?

 27.为什么『马应龙痔疮膏』可以有,而『李书福汽车』『马云集团』不可以有?

 28.『好死不如赖活着』——不想做自主品牌的中国制造业

 29.去东南亚投资建厂?小心被员工的『效率』给气炸!

 30.对『匠人精神』的过度发挥,加速了日本制造业的衰败

 31.打破『铁饭碗』,『洋务派』或将撬动日企人事制度改革

 32.马云所说的『计划经济在未来会越来越大』,其实是这个意思

 33.私人订制,古人早就这么玩过了

 34.当世界只剩下屏幕——我们应该放缓自动化的步伐

第五章 穷员工,富员工——个人的奋斗与『历史的进程』

 35.当『弹性工作』变成了『过劳死』的高发地

 36.拆了那么多快递,却依然快乐不起来——花钱的几大误区,你中枪了没?

 37.姑娘,别傻等了,包养得起你的男人不会在这里出现

 38.『不欢迎屌丝』的上海,怎么可能诞生一流企业?

 39.感谢碎片化阅读,让我少奋斗了十几年

 40.从那些『弃暗投明』的快递员身上,能看到当年的出租车司机的影子

 41.假如你到了35岁,还竞争不过25岁的人

后记:当『35岁危机』来敲门

序言

2016年9月份,在我的个人微信公众号“扯淡不二”粉丝数达到99950的时候,我以“壮士断腕的魄力”做出了一个令很多朋友无法理解的决定——更新频率从原来的周2—3次改为“不定期”,可能是隔几周才一次,甚至是不更新。这基本上等于是彻底放弃了,只在“有话憋不住非说不可”的时候才更新一下。

自2015年6月起,以个人单打独斗的方式做到这个粉丝规模,对我这样一个草根作者来说,算是一份很漂亮的成绩单了;并且更重要的是,由于我一贯坚持“绝不迎合读者”,也使得我的读者质量要比绝大多数公众号的粉丝质量高很多,这也是曾经一度很值得我自豪的。还有一个意外收获是,公众号的文章已经集结出了三本书,尤其是仅在2015年10月份,就有20多家图书出版机构找过我,放在几年前,这简直是不可想象的。

到了2016年下半年,已经有一些粉丝量级跟我差不多的业余自媒体作者辞去工作全职做公众号了,因为公众号每个月的广告收入可达3N5万。那个时候,也有不少人跟我谈合作,希望能对我的号进行商业化开发,但我却意兴阑珊。“我兴趣点已经转移到商业写作了,不想再把时间和精力耗费在这个鸡汤号上面了。”

那时,我已经加入秦朔朋友圈写商业观察栏目有半年时间了,对这个领域越来越有兴趣,也越来越“有感觉”。我已断定,商业类写作将是我未来的事业方向,在精力有限的情况下,已经小有成绩的鸡汤号被视为“累赘”,不再眷恋。

我对商业、对企业和企业家的兴趣始于2006年。那时候我大三,有一次在复旦文科图书馆读马立诚著的《新中国私营企业风云录》,读上了瘾,我开始远距离“进入”一个精彩无比的世界。因为这本书,我连续兴奋了好几个月。

以前,我最喜欢读各种官场小说,但自看过《新中国私营企业风云录》之后,几乎所有的官场小说在我眼里都黯然失色,我也渐渐地不看这类书了。2017年上半年,《人民的名义》刷屏的时候,我一集也没看过,但几乎同一时期,我却在追一部商业剧《鸡毛飞上天》——此前的几年,我追过的商业剧还有《大清徽商》《温州一家人》《温州两家人》等。

当然,我的阅读兴趣发生这种转变,并不是因为财经作家的水平比官场小说作者的水平高,而是我通过对商业史和政治史的对比发现,在推动社会的进步方面,商业的力量要比政治的力量伟大和有趣得多——政治,并不直接创造价值,它只是进行“价值分配”,并且这个分配的过程可能还是充满了血腥的;而商业在更多的时候能直接创造价值,尤其是像腾讯这种科技公司,已经不再局限于创造物质文明,它们还能通过创造精神文明来重塑人类的生活方式。

另一方面,就我有限的经验来看,企业家群体的个人魅力也要超过官员群体,他们身上有更多的思想和趣味值得挖掘。像冯仑这种儒商,一度让我感慨“最有思想、最会写作的人,其实不在学术界和媒体,而是在商界”;互联网大佬们冰桶挑战赛中雷军脸上那种充满了孩子气的笑,又让我发现这个群体的“会玩、有意思”。

我是在农村长大的,以前可能是因为在20世纪90年代家里的长辈普遍经济负担重和穿着比较“沉重”的原因,我一度认为“过了35岁就算中年人”了;后来进入城市之后,发现35岁还算“年轻小伙子”,渐渐产生了“45岁才算中年”的意识;但再往后,当我对企业家的关注越来越多的时候,我发现,这个群体中的很多人,哪怕到了六七十岁,也仍然有着“二三十岁的朝气”。

“越往上层走”,人就越有激情,我对身边一些同事年纪轻轻却成势,掉头慢的“富老板”们更应该提前做好布局等。

5.第五章的内容,可能“富老板”和“穷老板”都不大感兴趣,因为这一章基本是写给“普通老百姓”的,这个群体才是主流。

一方面,我们不以收入论高低,根据精神状态的好坏将员工分为两类:一类是那些以打工的心态消极混日子、缺乏激情、整天哀叹工资低却又不采取措施的人,我们称之为“穷员工”;另一类是指那些以老板的心态来做事,心态阳光积极上进的员工,我们称之为“富员工”。

另一方面,员工的命运又不能完全由自己掌控,因为要受到大的商业环境的影响。对那些处在朝阳产业中、有很好的发展前景的员工,我们称之为“富员工”;对那些处于逐渐没落的行业的员工,我们称之为“穷员工”。

“一个人的命运,当然要靠自我奋斗,但也要考虑历史的进程。”这句经典名言说得好啊。就比如我自己,当年做保险不出业绩的时候,我绝对不会想到自己能够在这个碎片化阅读的时代通过“碎片化的写作”变成“大V”。我在老家的父母曾长期担心我没钱娶不起媳妇,他们万万没料到,我单靠写作就能“骗个媳妇”。

以前流行一句话“当上门女婿,少奋斗几十年”;如今,对我等除了些许才气一无所有的屌丝来说,则是“感谢微信公众号,让我少奋斗了几十年”。

这是我的第一本写商业类的书籍,虽然已经努力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做到了最好,但由于个人知识的局限性,仍有尚待完备之处。有愿意批评指正的,欢迎扫描书背面二维码加我个人微信交流;有希望继续看的我的作品的,可关注“秦朔朋友圈”微信公众号,我以后还会继续在这里发表文章。

2017年7月2日

内容推荐

“穷老板”指处于起步阶段的创业者、菜鸟,“富老板”则指已经功成名就的企业家;也可以把需要融资的创业者归为“穷老板”,而那些握有巨资花不出去的投资人则是“富老板”;以文明的方式挣钱的“好人”,因为有着精神上的富足,所以,他们是“富老板”:而那些为了挣钱不择手段、毫无底线的老板,因其欲壑难填而显得精神贫瘠,他们是真正的“穷老板”。在不同的语境和商业思维中,“穷老板”和“富老板”的含义是不同的,也体现了对于商业经营的创新思维。

通过与企业家的交谈、参加创新创业峰会、经营网络自媒体平台等机会,《穷老板富老板(精)》作者苏清涛可以深入地了解一个企业、一位企业家、一个新媒体、一个公众号的开创、发展甚至倒闭,其中的原因、关键点、途径及方法,对于任何创业者、企业家、打工族来说都有启迪性和参考价值,因为这其中的经营之道,不仅仅存在于商业环境,更在我们普通的生活中,知晓它们可以躲开在我们生活、工作中容易出现的弯路,更从容地驾驭生活,更好地走向理想。

以记者的视角去接触企业家群体和观察商业世界,更去记录这个时代。

编辑推荐

“反常识”“偏激”“不靠谱”,如果只是看标题或走马观花地浏览,清涛的文章很容易给人这种印象;但细读之后你会发现,在他逻辑严密清晰的论证体系下,这些“毁人三观”的观点,并非信口开河。苏清涛著的《穷老板富老板(精)》收录的商业观察系列文章,因其“严肃活泼”的文笔,巧妙地将思想性、实用性和趣味性结合起来,也基本达到了作者一直追求的“高中生读了不觉得深奥、博士生导师读了不觉得肤浅”的效果。因此,这本“商业鸡汤”,既可当快餐用,亦可当正餐用。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2 8:1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