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挥戈落日--中国远征军滇西大战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彭荆风
出版社 云南人民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编辑推荐

历史是无法忘却的。《挥戈落日--中国远征军滇西大战》是76岁的老作家彭荆风几度重访抗战中著名的滇西战役遗址,历时一年,几易其稿,把一段历史重现:中国远征军从1944年5月起,先后出动了近20万大军强渡怒江,攀越高黎贡山,苦战8个月又16天,以伤亡67364人的惨重代价,歼灭日本侵略军21057人,收复了怒江以西大片国土。这场大战撼动了世界,中国抗战8年,也仅有这滇西大战驱敌于国门之外!

内容推荐

彭荆风著的《挥戈落日--中国远征军滇西大战》小说全面、翔实、生动地描写了中国远征军在1944年反攻怒江以西的战斗。

这是一场在反法西斯战争中具有世界影响的大战,8个多月的苦战中,强渡怒江,仰攻高黎贡山,血战腾冲、松山、龙陵、芒市、遮放、畹町,以伤亡7万人的代价,歼灭日本侵略军两万余人,创造了在中国抗日战场上唯一驱敌于国门之外的战绩!

目录

荷戟独彷徨

高原上的纤夫

五月渡“泸”

仰攻高黎贡山

进出红木树、平戛之战

松山,难拔的钉子

歼虏下名城

龙陵争夺战

驱敌于国门之外

遗憾多于欣慰的尾声

后记

后记(之二)

彭荆风作品出版情况

试读章节

荷戟独彷徨

1994年春夏,从昆明通往滇西的公路上,军运很是繁忙,满载着步兵、炮兵、辎重兵的美制十轮大卡车,如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灰色长龙,越过哀牢山脉、横断山脉的起伏山岭和澜沧江等大小河流向怒江东岸进发。

云南边地一向地广人稀(当时一平方公里平均只有25人),修筑这条滇缅公路时,为了尽可能减少些弯曲,多数路段都是舍弃了从前人踩马踏走出来的古驿道,另辟捷径往西延伸,沿途路段也多是人烟稀少的险峻山岭。平日除了载运人货的汽车从公路上疾驰而过时有些噪音外,仍然会给人一种荒凉、寂寞的感觉,特别是夜深时,过往汽车少了,甚至没有了,这大山深处除了风声、野兽的吼声,就没有更多的响动。如果偶尔有辆车抛锚于此,车上的人会因为前后左右难见灯火,只有插入云天的黑墙般的大山围裹着,而产生一种突然坠入了深渊的茫然无助的恐惧……

如今公路上军运繁忙,白天美式十轮卡车扬起的浓厚黄灰一层又一层在风中抖动,夜间那雪亮的车灯把浓重的夜雾都劈开了。从山岭远处看过去,如无数红白相间的珠宝串在一起向前滚动,天边的星星也为之黯然了。

这种特异的热闹景况,常要持续许多个日夜,等这个师的部队完全过去了才会中断,但几天后,另一支部队又过来了,山野间又是不停歇的滚滚黄灰,数不清的红色白色车灯……

公路必须经过的那些村寨城镇也都驻满了军队。人们都被惊动了,从直觉能明显感到一场规模比以往要大得多的大战即将在离这里不远的怒江边发生。只是他们还不明白,这场战斗,是去抗击已占领了怒江西岸大片土地的日本侵略者,防止敌人越过怒江攻过来,还是中国军队主动出击去收复中缅边境失地?自从1942年5月,中国远征军在缅甸溃败,日本军队乘胜尾追攻入畹町、瑞丽、芒市、龙陵、腾冲,然后被阻于怒江西岸,中日军队隔怒江对峙已整整两年了。虽然这两年时常有军队往大理、保山方向调动,中国政府也一再表示将要大反攻,但经常是呐喊忙乱了一阵子又悄无声息。时间一长,人们对那些反攻的宣传也就将信将疑,不怎么在意了!

这次报刊上的宣传并不多,军队调动的数量却异于往昔,从湖南、贵州方向车行、步行过来,从四川、西康越过大凉山、金沙江过来,都是整军整师人马,在哪个地方一停顿,就把城乡挤得满满的。看来确实会有一场大战了!

敏感的新闻界人士都把眼光盯向驻扎于保山板桥附近、如今由于云深雾锁,又警戒森严,显得很神秘的马王屯,那是远征军司令长官部所在地。这场大战是攻是守,战斗命令都要从那里发布!从前英、美、荷派驻在这些殖民地的总督、将军,或狼狈逃走,或成了俘虏,那些曾经不可一世的大英帝国十字旗、美国星条旗、荷兰红白蓝三色旗都逐一被日本法西斯军人的战车、军靴辗压踩踏得无复生色。

日军入侵缅甸前,蒋介石领导的国民党政府,应美国和英国政府的要求,在1942年1月成立了中围远征军,准备以第一路军入缅甸,第二路军进越南。最初任命当时在洛阳的第一战区司令长官卫立煌为中国远征军第一路军总司令,统率第五军、第六军、第六十六军协同英国军队抗御从泰国方向攻入缅甸的日军。但有人密告卫立煌在河南作战时有“通共”的嫌疑,多疑的蒋介石不敢把这支军队交给他,临时改派第九战区副司令长官罗卓英担任这一职务。

自从1911年民国政府建立以来,中国一直处于被外敌压迫、入侵的屈辱状态,哪里有过出兵境外去援助别的国家的事?而且这次求援的又是一向不可一世的大英帝国,对于许多军政界高层人士来说,这真是可以一吁积郁,扬眉吐气于异域了。因此,派往缅甸战场的10万之众,多数是国民党军队中能征善战的精锐,如杜聿明指挥的第五军是中国军队中第一支装甲部队,全军共有42000余人,除了美式装备的3个步兵师外,还配备有坦克团、重炮团、汽车团等特种兵,善于组织步炮协同,使用坦克冲击,1939年11月至12月的广西昆仑关战役,就歼灭了日本侵略军第十二旅团的4000余人,并把敌旅团长中村正雄击毙。第五军因而声名大震。这次组建中国远征军前,英、美方面也特意向中国政府提出,希望有杜聿明指挥的第五军入缅作战;另外两个军(第六军、第六十六军)虽然战斗力不如第五军,但是在进入缅甸前也都换上了全新的美式装备,一些将领的指挥能力也颇强,如新三十八师师长孙立人就是个文武全才的少壮将领,1923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后,在美国柏杜大学学过土木工程,以后又弃文修武,进入弗吉尼亚军事学院学习。戴安澜等黄埔军校出身的师长,也都在抗日战争的前期、中期打过许多硬仗。后来在缅甸的战斗也证明,如果不是英国将军的避战自保,中国远征军是能打得很好的……

P1-3

后记

又费了一个多月时间,才把《挥戈落日——中国远征军滇西大战》的第5稿修改完。

这天是农历的小满,从节气来说,是表示夏熟农作物籽粒已经逐渐饱满,丰收有望了。文学写作虽然不同于农作物的耕耘,我还是希望自己在尽心尽力之后,能给读者呈献一部颗粒丰满的作品。

中国远征军从1944年5月起,先后出动了近20万大军强渡怒江,攀越高黎贡山,苦战8个月又16天,以伤亡66294人的惨重代价,歼灭日本侵略军21057人,收复了怒江以西大片国土的大战役,曾经撼动世界。中国抗战8年,也仅有这滇西大战驱敌于国门之外!

我1956年春第一次去往滇西边地,曾在保山、腾冲、梁河、盈江、畹町、瑞丽等地接触过许多经历过那场战争的军民。当时他们虽然还处在不敢过于宣扬的特定历史条件下,但从他们那筒略的叙述中,仍然可以想见那场大战的惨烈,会使我想起那激昂的呐喊:“用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

当时,我作为一个年轻作家,没有写。我也是受时代的制约,只能感叹!

这一晃就是30多年。

20世纪80年代初,我再去滇西边地,那场大战的知情者多已老去,但是用心寻觅,还是能找到不少参战的老兵。虽然时过多年,他们对那惨烈的战斗往事仍然记忆犹新,愿向我娓娓道来……

我深深被感动了,决定以腾冲之战为背景写一部长篇小说,从而有了动笔于1987年5月,完稿于1997年4月,写作时间前后近10年的《孤城日落》。在那部长篇中,虽然不是正面描写作战,我还是把我对那场大战的了解和感触都融入了,从而让读者感受到了那场战争的惨烈。一位评论家在充分肯定了这部小说,认为是“一部深沉而凝重的佳作”的同时,也意犹未尽地认为:“《孤城日落》所展示的,只是慰安妇眼中和身边的一个战争侧影。宏大的战争场面,被慰安妇的凄惨的生活挡住了。”

他说的是事实,但是小说的构成总得有所侧重,而难以两全。如果我两者都兼顾,也可能两者都被冲淡,这是我动笔前就考虑过了的。所以我认为在那部小说中选择慰安妇为主线,仍然是最佳视角。

这位评论家也提示了我,读者是渴望更细致地了解那场大战的,特别是这部小说出版前后,曾在大型刊物《红岩》、昆明《春城晚报》、天津《今晚报》、广州《新快报》以及纽约的《世界日报》连载,不少读者来信来电话询问:你既然了解那场大战,为什么不再写一部非虚构的纪实文学?

他们的催促,颇使我心动。但是我又担心所掌握的素材,能否构成一部事件翔实,全景性的纪实性文学?这得进一步寻访当年的知情者,大量阅读有关史料,逐一分析、归类、思考……

这些年,我又为此付出了许多艰辛。

2004年7月,我开始了这部书稿的写作,一稿、二稿、三稿、四稿。这一而再、再而三、三及四的修改,不仅是文辞的修饰,更多的是对所写的史实补充、审视,以求去伪存真,去粗取精。在阅读、听取中,也逐渐感到,许多对战争的回忆虽然多数很宝贵,也要认真分析、比较,不可盲目采用,如一篇回忆畹町黑山门之战的文章,却写成:“黑山门在中缅两国交界,我国这一边为畹町镇,日军约一个师团的兵力把守黑山门。”不仅地理位置有误,因为黑山门南边还有回还山、畹町坝子,并不在中缅交界处。我去过黑山门,那小小山岭,也容不下日军的一个师团28000余人,当时守黑山门的日军是第四十九师团第一六八联队的五六百人。还有一篇回忆攻取畹町回龙山的文章,却是写成“陈(明仁)军长首先将全军炮兵和黄(杰)总司令调来的友军炮兵计一百几十门集中……”实际上那次炮轰回龙山只是用了40门火炮。再如新三十九师师长洪行的翻车去世,说法也不一,有的记成1944年10月14日,有的写成9月下旬他送别宋希濂时,实际上洪行在11月6日还参加了攻占龙陵后的升旗典礼,他的不幸翻车是12月17日。这些虽然都是小细节,如果不多方对照,仔细查证,一本书中这样的错讹过多,就会影响这本作为纪实文学的可信性。而要查证准确,又极为困难,但是既然要把那场大战有关的人事写得真实,也只能不惜费时费力了!

我想,这应该是一个严肃作家对待非虚构文学应有的写作态度。

在追求非虚构作品的真实性的同时,又怎样避免因为不能像小说写作那样运用虚构、夸饰、想象等技巧而陷于枯燥乏味呢?许多小说作家不愿写非虚构性的作品,就是觉得放弃了想象和虚构,难以放开笔来写。正如一位小说作家所说:“虚构不是事实,是根据事实所创造。事实往往是乏味的,虚构则是用想象力把事实戏剧化。”

其实,事实有乏味的,也有不乏味的,那看作家如何寻觅、选择了。近20万远征大军在怒江以西与日本侵略者苦战8个月,大小战斗千百次,有近7万人伤亡,有的师、团打得所剩无几,如新编第三十九师在攻下龙陵后,全师只剩下60个人,第八军攻击松山的7个步兵团,在战斗临近结束时,各个团只能改编为“加强连”由团长担任“连长”来继续战斗。这样前仆后继英勇就义的事实,只会令人肃然、激动,怎么可能乏味?

但是要想把这些不乏味的事实掌握得更详尽,那又必须多方面搜寻、筛选、比较,以求能较全面表现那场大战。我在2005年3月间,从上海文艺出版社资深编辑修晓林处得知,他们已经以最大热情、最快速度审读了这部书的第4稿,给予肯定,并愿接受出版时,也就更坚定了我再进行一次修改的决心,并在修改前去往怒江沿岸、高黎贡山两侧,把我所写到的战地再访问一遍,以免事过多年记忆模糊而描述有误。22天中,我在女儿鸽子、对滇西抗战深有研究的文史专家李枝彩全程陪同下,过怒江上高黎贡山,追寻往昔的战斗遗址。在龙陵,我们攀上了海拔2000米的龙陵老东坡、风吹坡,以及这拉锯式战斗打了5个多月的其他战地,把险峻松山的大小山岭和战壕仔细查看了一遍。腾冲城的巷战最苦最长,为了全歼敌人这个联队(团),腾城古城墙和所有街巷都被毁了,但是也创造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一次战役全歼一个团无一漏网的战绩。我们沿着巷战的路线逐一寻访、对照,使许多疑点、漏写之处得到勘误和补写。我们还登上了城郊的来凤山、飞凤山,远去了腾北的曲石、瓦甸、江苴,寻找当年阻击过日本侵略军的战地。在沿怒江的惠通桥、惠人桥、双虹桥、栗柴坝等十几座渡口逐一观察后,又去了从前没有去过的高黎贡山东侧的白花岭、烫习山、芒宽、施甸……逐一与当地朋友交谈、观察战地险峻形势给当年战斗带来的艰难,这都丰富了我对书稿的修改。22天的奔走,一双新的登山鞋都走裂了,经常是在山岭高处吃点干粮,或者把中午饭挪到下午三四时来吃,虽然很累很累,我却明白,不这样,是难以写好这本非虚构文学的!

如今这本书要出版了,我不知道是否还存有错讹之处。但是我一直努力避免,但愿能少一些,也盼望熟悉这一滇西大战的朋友给予指点。

我很感激丹增同志对这本书的热情关注,有他的帮助我才能在第5次修改前顺利地有怒江之行。在保山、龙陵、芒市、腾冲、施甸,许多了解滇西大战的朋友热心地为我释疑解惑,特别是罗崇、李枝彩、李正、刘正龙、张国阳……给我提供资料,导引我走访周围战地,使我深感,写一本书得到八方相助,是因为我们对中华民族那段苦难而又光荣的历史,有着共同的理解和热爱。也就加重了我写好这本书的责任感!

2005年5月28日于昆明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2 12:05: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