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志(双色插图版)》是一部记载魏蜀吴三国鼎立时期的史书,作者陈寿,经由墨香斋译评。 最完善记载三国脍炙人口的人和事的就是《三国志》,由西晋史学家陈寿所著,记载中国三国时代的断代史,同时也是二十四史中评价最高的“前四史”之一。陈寿曾任职于蜀汉,蜀汉灭亡之后,被征入洛阳,在西晋也担任了著作郎的职务。《三国志》在此之前已有草稿,当时魏、吴两国先已有史,如王沈的《魏书》、鱼豢的《魏略》、韦昭的《吴书》,此三书当是陈寿依据的基本材料,蜀国无史,故自行采集,仅得十五卷。而最终成书,却又有史官职务作品的因素在内,因此《三国志》是三国分立时期结束后文化重新整合的产物。三国志最早以《魏志》、《蜀志》、《吴志》三书单独流传,直到北宋咸平六年(1003年)三书才合为一书。
译评者选取了《三国志》中的精彩篇章进行细致的翻译,翻译时删去了其中篇幅较长而又无关宏旨的诏书、策命、文章等,读者可欣赏原汁原味的《三国志》原文。
由西晋陈寿所著,墨香斋译评的《三国志(双色插图版)》是一部记载魏、蜀、吴三国鼎立时期的史书。作者陈寿(233年-297年),字承祚,西晋史学家。晋灭吴后,陈寿开始整理三国史事,著《魏书》、《蜀书》、《吴书》共六十五卷。其中包括《魏书》三十卷,《蜀书》十五卷,《吴书》二十卷,称《三国志》.书中记载了从魏文帝黄初元年(220年)到晋武帝太康元年(280年)六十年间的历史。全书善于叙事,文笔简洁,剪裁得当,当时就受到赞许,是后人研究三国历史的宝贵资料。
袁术传
【原文】
袁术字公路,司空逢子,绍之从弟也。以侠气闻。举孝廉,除郎中,历职内外,后为折冲校尉、虎贲中郎将。董卓之将废帝,以术为后将军;术亦畏卓之祸,出奔南阳。会长沙太守孙坚杀南阳太守张咨,术得据其郡。南阳户口数百万,而术奢淫肆欲,徵敛无度,百姓苦之。既与绍有隙,又与刘表不平而北连公孙瓒;绍与瓒不和而南连刘表。其兄弟携贰,舍近交远如此。引军入陈留。太祖与绍合击,大破术军。术以余众奔九江,杀扬州刺史陈温,领其州。以张勋、桥蕤等为大将军。李催入长安,欲结术为援,以术为左将军,封阳翟侯,假节,遣太傅马日罈因循行拜授。术夺日罈节,拘留不遣。
时沛相下邳陈珪,故太尉球弟子也。术与珪俱公族子孙,少共交游,书与珪曰:“昔秦失其政,天下群雄争而取之,兼智勇者卒受其归。今世事纷扰,复有瓦解之势矣,诚英父有为之时也。与足下旧交,岂肯左右之乎?若集大事,子实为吾心膂。”珪中子应时在下邳,术并胁质应,图必致珪。珪答书曰:“昔秦末世,肆暴恣情,虐流天下,毒被生民,下不堪命,故遂土崩。今虽季世,未有亡秦苛暴之乱也。曹将军神武应期,兴复典刑,将拨平凶慝,清定海内,信有徵矣。
以为足下当戮力同心,匡翼汉室,而阴谋不轨,以身试祸,岂不痛哉!若迷而知反,尚可以免。吾备旧知,故陈至情,虽逆于耳,骨肉之惠也。欲吾营私阿附,有犯死不能也。”
兴平二年冬,天子败于曹阳。术会群下谓曰:“今刘氏微弱,海内鼎沸。吾家四世公辅,百姓所归,欲应天顺民,于诸君意如何?”众莫敢对。主簿阎象进曰:“昔周自后稷至于文王,积德累功,三分天下有其二,犹服事殷。明公虽奕世克昌,未若有周之盛,汉室虽微,未若殷纣之暴也。”术嘿然不悦。用河内张炯之符命,遂借号以九江太守为淮南尹。置公卿,祠南北郊。荒侈滋甚,后宫数百皆服绮穀,余粱肉,而士卒冻馁,江淮间空尽,人民相食。术前为吕布所破,后为太祖所败,奔其部曲雷薄、陈兰于濡山,复为所拒,忧惧不知所出。将归帝号于绍,欲至青州从袁谭,发病道死。妻子依术故吏庐江太守刘勋,孙策破勋,复见收视。术女入孙权宫,子耀拜郎中,耀女又配于权子奋。
【白话】
袁术字公路,司空袁逢之子,袁绍的弟弟。年轻时就以侠气为人所知,后被举为孝廉,官拜郎中,先后担任过朝廷內外的多种官职,一直升迁到折冲校尉、虎贲中郎将。董卓率兵入京控制朝廷后,打算依自己的意愿废掉少帝刘辩另立陈留王刘协为皇帝,让袁术任后将军。袁术不愿追随董卓而祸及自身,于是逃出京都到南阳。正巧这时长沙太守孙坚杀掉南阳太守张咨。孙坚本是袁术的部将,袁术也就趁这个机会占据了南阳。南阳人口数百万,由于袁术割据后侈靡肆欲,征敛无度,致使百姓饥寒交迫,苦不堪言。袁术与袁绍有矛盾,又与邻近的荆州刺史刘表不和,因而和远在幽州的公孙瓒结咸同盟;而与幽州咫尺之隔的袁绍却对公孙瓒视若仇敌,转而和荆州的刘表结为盟友。兄弟二人各打算盘,舍近交远竟到如此地步。袁术领兵至陈留,遭到曹操和袁绍的联合进攻而溃败。袁术领着残部逃到九江,杀了扬州刺史陈温,据扬州为己有。又封部将张勋、桥蕤为大将军。董卓部将李催等人拥兵入京控制朝政后,欲收买袁术为其外援,任命袁术为左将军,封阳翟侯,授予符节。李催派太傅马日碑到各地给受封的将军侯爵举行拜授仪式,袁术抢了马日罈所携的军中符节,然后把他关押起来不再放他回去。
当时的沛阳下邳人陈珪,是已故太尉陈球的侄子。袁术和陈珪都是豪门世族出身,少年时代交往甚密。袁术给陈珪写信说:“当年秦丢失了政权和王位,天下群雄竞起而夺之,最后被智勇双全者捷足先登而夺到手。如今天下事情一片乱糟,刘氏江山面临瓦解之势,诚然又到了天下英雄逐鹿之时。我与足下您有多年的交情,难道您不肯帮助我吗?若是要做谋取天下的大事,只有您才是我最信任的人呵!”陈珪的儿子陈应此时也在下邳,袁术威胁要以陈应作人质,意图完全罗致陈珪。陈珪读过袁术的来信,答复他说:“从前暴秦末世之际,恣意暴虐,以严刑酷法统治天下,荼毒生民,致使百姓忍无可忍,以死相拼,故而促成了秦王朝的覆灭。而今刘氏虽也衰微,可天下并没有秦王朝崩溃前夕的那种酷刑暴政。朝廷內曹操将军努力辅佐天子,有勇有谋,被乱臣贼子们践踏的朝纲正逐步恢复。荡平凶恶的叛匪,清定海內,我相信用不了多长时间了。我本以为将军您出身于世代蒙受皇恩的公卿之家,自当与天下英雄同心协力,匡扶汉室,不想足下竟要图谋不轨,以身试祸,这岂不令人为之痛心!眼下您若迷途知返,力改前非,我想或许还能免去您的罪过。我与您是多年故交,因此才把这些心里话讲给您听。虽然您听起来不免逆耳,但对我来说确是表达了一种情同骨肉的心意。至于您要我为了私利而与您合作,我是宁可掉头也不会去干。”
献帝兴平二年(195)冬,叛将李催和郭汜在弘农郡的曹阳涧一带追击天子及公卿百官,保护献帝和献廷的杨奉被叛军打败,献帝只身逃到黄河北边去了。袁术以为时机已到,召集部属们开会说:“现在刘氏天下已经衰微,海內鼎沸,我们袁家四代都是朝中重臣,百姓们都愿归附于我。我想秉承天意,顺应民心,现在就登基称帝,不知诸君意下如何?”众人听了,谁也不敢再说什么,只有主簿阎象发言道:“当年周人自其始祖后稷直到文王,积德累功,三分天下可说有他们的两分,可他们还是小心翼翼地做殷商王朝的臣子。明公您虽然累世高官厚禄,但恐怕还比不上姬氏家族那样昌盛;眼下汉室虽然衰微,似乎也不能与残暴无道的殷纣王相提并论吧!”袁术听了阎象这番话不吭声,心里却是非常恼怒。时过不久,河內人张炯为他卜卦,说他有做皇帝的命,他以此为理由,正式宣布登基做了皇帝,建号仲氏。袁术称帝后,任命九江太守为淮南尹,广置公卿朝臣,还在城南城北筑起皇帝祭祀天帝所用的祭坛。生活上他奢侈荒淫,挥霍无度。后宫妻妾有数百人,皆穿罗綺丽装,精美的食品应有尽有,而他军中的士兵却吃不饱穿不暖,饥寒交迫。江淮一带民不聊生,许多地方断绝人烟,甚至出现人吃人的现象。袁术先为吕布所败,又被曹操的军队打败。他带着少数残兵败将投奔占据淆(qián)山的旧部雷薄和陈兰,雷、陈二人拒绝接纳他。袁术內心忧虑不知投向何处。后来他想把他的皇帝称号送给袁绍,投奔在青州的侄子袁谭,结果在路途中发病身亡。袁术死后,他的妻子儿女依附于他的老部下庐江太守刘勋。孙策打败刘勋后,便把他们一并带往江东。袁术的女儿被选入孙权后宫,儿子袁耀在东吴做过郎申官职,袁耀的女儿又嫁给了孙权的儿子孙奋。(P56-57)
中国拥有悠长的历史,在这其中,三国时期不过是短短的一段。但就是这短暂的时间之内,名人众多,事件纷繁,错综复杂,吸引了后世的目光。尤其是古典小说《三国演义》的盛行,真真假假,大大影响了三国史,造成了读者印象的偏差。
《三国演义》虽则多“戏说”,但书开头的那句话确实堪称真理:“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合与分都各有可爱之处,也各有缺点。大一统王朝的年深日久之后,各种弊端相继显现,朝政不可避免地走上堕落、腐败之路,大一统局面土崩瓦解,很快出现若干割据一方的群雄。群雄互相争夺,争先恐后,就有几位出类拔萃的角色,演出或长或短的“分”的局面。这种“分”的局面在每一个大一统王朝的末期都会出现,而以三国这段历史最为精彩绝伦。
三国的精彩,核心自然是人。三国出现了无数后人耳熟能详的人物,时至今日,很多人物都成为符号,融入每个中国人的思想深处。例如,诸葛亮的多智,曹操的奸诈,关羽的义气,赵云的忠诚,张飞的莽撞,吕布的勇武,吴国的君臣虽然名气相对较小,还是有着“江东猛虎”孙坚、“小霸王”孙策、“生子当如孙仲谋”的孙权三位英主,“美周郎”周瑜,“吴下阿蒙”吕蒙等等。这些风云际会之下产生的豪杰,如果生活在大一统王朝,必然有大部分被埋没在统制的枷锁之内,毕生默默无闻。很多人认为,老百姓夹在三个国家的中间,日子会很苦,但事实上,倒是在三国鼎立的局面形成前,反而是“出门无所见,白骨蔽平原。”就一般的生活情况而言,老百姓在三国时代,远比在东汉时代活得好。朝廷上不再有宦官外戚把持一切。三个国家的大小官吏,绝大多数是清廉的。诸葛亮把西蜀治理得道不拾遗。曹魏的法律,比较严厉,却也使人民不敢轻易犯法,也就免得受刑。明帝曹叡所修订的魏律,成为后世几个朝代的法律的蓝本。曹魏还创行了“九品中正”的制度。这制度虽未必能实现以绝对客观的标准来登记青年才俊的构想,却也不能不说是好过了东汉末年那些孝廉、茂才,都并无优良品德或真才实学,全靠父兄与岳家的权势而获选。曹魏的屯田政策与水利建设,虽则是以便利军事行动为目的,但却间接大大地帮助了农民。
三国时代的经学、文学、史学、艺术以及科学,都十分发达。文学方面,以曹操父子为代表的“建安七子”在文学史上的地位是相当高的。除此之外,三国时代易学、儒学上都有不小成就。科学上,三国时代出现了会用麻醉药,又会动手术取出肾结石,甚至有把握进行“神经解剖”的名医华佗。马钧,传说为水车的发明家,但他确是曾经发明了“发石车”、“指南车”,与“十二蹑绫机”。魏国另有一位刘徽,在数学上颇有造诣,写出了一部《海岛算经》。
最完善记载这些脍炙人口的人和事的,就是《三国志》。《三国志》是由西晋史学家陈寿所著,记载中国三国时代的断代史,同时也是二十四史中评价最高的“前四史”之一。陈寿曾任职于蜀汉,蜀汉灭亡之后,被征入洛阳,在西晋也担任了著作郎的职务。《三国志》在此之前已有草稿,当时魏、吴两国先已有史,如王沈的《魏书》、鱼豢的《魏略》、韦昭的《吴书》,此三书当是陈寿依据的基本材料,蜀国无史,故自行采集,仅得十五卷。而最终成书,却又有史官职务作品的因素在内,因此《三国志》是三国分立时期结束后文化重新整合的产物。三国志最早以《魏志》、《蜀志》、《吴志》三书单独流传,直到北宋咸平六年(1003年)三书才合为一书。
陈寿是晋朝臣子,而晋承魏而得天下,所以《三国志》尊魏为正统。《三国志》为曹操、曹丕、曹叡分别写了武帝纪、文帝纪、明帝纪,而《蜀书》则记刘备、刘禅为先主传、后主传。从篇幅来看,《魏书》约占全书的二分之一,《吴书》占三分之一,《蜀书》只占六分之一,这自然与史料的多少有关。《三国志》取材精审,作者对史实经过认真的考证、慎重的选择,对于不可靠的资料进行了严格的审核,不妄加评论和编写,慎重地选择取材之源。这虽然使《三国志》拥有了文辞简约的特点,但也是史料不足的缺点出现的一个重要原因。
《三国志》行文简明。它常用简洁的笔墨,写出传神的人物。南朝人刘勰在《文心雕龙·史传》篇中讲:“魏代三雄,记传互出,《阳秋》、《魏略》之属,《江表》、《吴录》之类,或激抗难征,或疏阔寡要。唯陈寿《三国志》,文质辨洽,荀(勖)、张(华)比之(司马)迁、(班)固,非妄誉也。”这就是说,那些同类史书不是立论偏激,根据不足,就是文笔疏阔,不得要领,只有陈寿的作品达到了内容与文字表述的统一。因而我们选取了《三国志》中的精彩篇章进行细致的翻译,翻译时删去了其中篇幅较长而又无关宏旨的诏书、策命、文章等,读者可欣赏原汁原味的《三国志》原文。由于编者水平有限,难免有诸多不足之处,还望读者谅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