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上海新上海那么多的逸趣、文玩,就在杨忠明心中储存发酵,就在他的文章中流淌,或者是发酵着流淌,或者是流淌着发酵,终于汇集到了这一本书中,并且有一个和书中内容极其贴合的书名:《上海什锦》。本书包含了,旧事旧物、食在上海、海派收藏、名人杂记、兴余闲话五部分内容。
| 书名 | 上海什锦 |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 作者 | 杨忠明 |
| 出版社 | 上海书店出版社 |
| 下载 |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
| 简介 | 编辑推荐 老上海新上海那么多的逸趣、文玩,就在杨忠明心中储存发酵,就在他的文章中流淌,或者是发酵着流淌,或者是流淌着发酵,终于汇集到了这一本书中,并且有一个和书中内容极其贴合的书名:《上海什锦》。本书包含了,旧事旧物、食在上海、海派收藏、名人杂记、兴余闲话五部分内容。 内容推荐 杨忠明编著的《上海什锦》介绍了,“文革”期间,青年时代的杨忠明向年龄相近的陆康、陆大同昆仲学书法绘画,还经常去陆澹安、郑逸梅、钱君匋、陈左高、朱大可、叶露渊、魏绍昌、苏局仙等老前辈府上请教艺事,关起门来听他们畅谈旧上海的故事,感受他们身上的儒雅与睿智。日积月累,杨忠明也装了一肚皮旧上海轶闻趣事,80年代以来经常在《新民晚报》等报刊撰写饶有情趣的文饭小品,上海的前尘往事与风云际会,前辈文人的风范与市民阶层的智慧,如涓涓细流滋润着读者心田。 目录 序 没有范儿的艺术家马尚龙 旧事旧物 蛾眉岂让人先——旧上海女校 老上海公园那些事儿 为闻雅音频入座——上海老书场 从来佳茗似佳人——老上海的茶馆 澡垢雪滓真快意——老上海浑堂 老上海的水井 老上海的风灾 上海艺苑真赏社旧闻 上海西泠印社旧闻 烟纸店老虎灶 沪上煤球炉忆旧 随风飘去的年味 申城过年忆旧 儿时暑假忆旧 祖父白相老上海 四明村老弄堂 新城隍庙忆旧 真如访古 沪上江阴路忆旧 申城街头忆旧 老上海人家的旧物 记忆中的旧物 臭虫忆旧 食在上海 食尚往来说旧事 文人与美食 吃食堂记旧 上海泡饭忆旧 西林禅寺的天厨妙供 闻臭识香味美鲜 老上海人吃豆腐 听老广东说腊味 老上海烤鸭旧闻 沪上甲鱼旧事 上海人与黄婆鱼 老上海的几种饼 上海水果忆旧 食桃忆旧事 橘子旧闻 我的绿茶地图 糖炒栗子旧闻 海派收藏 老上海田黄石轶事 海上文人玩石旧事 老上海的砗磲故事 沪上景泰蓝旧事二则 沪城剔红雕漆旧闻 露香园“顾绣”旧闻 老上海文人与紫砂壶 上海紫砂壶旧闻 “斯的克”旧闻几则 老上海的微刻微雕 名人杂记 张伟生字里蕴乾坤 陈志宏画登上“雪龙号” 徐本健笔下蟋蟀图 俞林虎悠然见南山 宋肇年笔底现彩霞 万芾彩墨优雅宁静 林墨破笔书“老藤” 耿忠平山水呈风骨 张之发金碧山与水 孙君辉印含安持韵 李唯茶印两清心 陈英丹青出新意 彭鸣亮制壶新创意 王安宇微雕出绝活 刘国斌心有闲情藏厚德 听“蟹王”说蟹的故事 韦小宝墨竹醉天下 吴元浩地摊淘瓷乐 李伟庆秘藏圆瑛印 后记 一路清欢何菲 兴余闲话 试读章节 蛾眉岂让人先——旧上海女校 外国教会办女校 若问:老上海最早的女校是哪一所?据史料记载,应该是185()年由美国基督教会在南市道教白云观隔壁开办的裨文女塾(裨文女中),在这之前,上海妇女目不识丁者十占八九,封建社会崇尚“女子无才便是德”之理念,妇女缠足禁锢在家无缘上学。女校开张,使上海妇女有机会接受科学文化知识。当然,外国教会办女校,其目的是在妇女中传播宗教信仰,培养西方文明的“淑女”。现在江苏路上的市三女中前身,是美国基督教卫理公会创建于1892年的中西女塾(中西女中)。最早建于今西藏中路沐恩堂东侧,宋庆龄三姐妹曾就读该校。1916年教会将校舍出售给扬子公司建造扬子饭店(即今申江饭店),得款后在沪西忆定盘路(今江苏路155号)购地另造分校,1930年改为中西女中。1952年6月,圣玛利亚女中并入后,改名为上海第三女子中学。早期沪城此类女校还有清心女中、惠中女校、文纪女塾、徐汇女中、启明女中等18所,大多创建于民国元年(1912年)以前。旧时的圣玛利亚女校,已经成为一所贵族女子学校,学校完全按照美国式方法教育:除必修课外,还有宗教活动,家政训练和音乐舞蹈表演等选修课,传授西方上层社会的礼仪、社交知识。 国人自立办女校 清末,梁启超、秋瑾等人鉴于外国教会女校不断扩展,在上海发表文章痛陈女子无文化之害,以及女子教育对争取女权和强国强民之重要性。康有为等人提出必须大力发展女子教育的主张。于是,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由维新人士经元善创办的经正女学在上海城南桂墅里(今江南造船厂附近)成立,学生数十人,该校提倡女子放足,课程设置中文、西文、医学、女红4门。戊戌变法失败,经元善遭通缉,学校被勒令停办。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蔡元培等人创办爱国女学、吴怀久创立务本女中之后,启秀女中和民立女中相继开办招生,这是国人在沪上早期创办并在当时影响很大的5所女校。曩时,孙中山先生十分重视女子师范教育,曾称:“四万万人皆得受教育,必倚重女子师范。”1912年,民族资本家凌铭之创办南洋女子师范学校。清末民初,国人在沪开设的女校还有成东、崇德、养性、坤范等。五四运动时期,要求大学开放女禁之呼声日益高涨,在当时一般大学仍拒收女子情况下,上海十几所女子高校如上海女子美专、两江女子体专、上海女子商科学校等应运而生。 文化名人与女校 老上海的女校造就了许多文化名人。阮玲玉,中国早期影星,1910年出生于上海。因为当工人的父亲早逝,母亲节衣缩食,让她就读于上海崇德女子中学。1926年,考入上海明星影片公司,主演处女作《挂名夫妻》,从此踏入影坛。张爱玲,笔名梁京,现代文学史上重要作家,生于上海,原籍河北丰润。1931年秋就读上海圣玛利亚女校,1932年圣玛利亚女校校刊,刊载其短篇小说处女作《不幸的她》,1933年圣玛利亚女校校刊,刊载其第一篇散文《迟暮》。丁玲,生于湖南省临澧县。幼丧父,随寡母艰苦度日。1922年到上海,入陈独秀、李达创办的平民女学读书。王人美,民国十五年随二哥王人路到上海,民国十六年人黎锦晖主办的美美女校学习歌舞。民国十七年,美美女校改为中华歌舞团,王人美成为该团的主要歌舞演员。民国二十年人联华影业公司,开始走上影坛。 女校师生爱国心 中西女中校方重视英语、数理化教育,学生毕业后赴美留学较多,一些富家弟子以娶中西女中毕业的西方式“淑女”做妻子为荣。然而在蔡元培主持下的爱国女中,颇注意国学、体育,培养女子强健的体魄,还设置国画、手工、乐歌、家政等适合中国国情的课程。南洋女子师范是以振兴女子教育和培养女教师为宗旨,其校歌中有“同是圆颅方趾,知识完全,道德完全,蛾眉岂让人先”等词句。为纪念秋瑾而创办的竞雄(秋瑾号)女校,办校宗旨是“使国民得应有之智技能,俾得自谋生计”。由爱国人士黄绍兰创办的博文女校平时注意灌输爱国思想教育,许多学生积极投入五四运动。上海平民女学,当年由中共早期领导人主持,旨在培养妇运人才。抗战时,泉漳、中华女子初级职业补习学校、华东、启秀、新本、南洋女中、女工夜校等校开展抗日救亡爱国活动。《孽海花》作者曾朴的小妹曾季肃是名门闺秀,曾就学于爱国女校,接受了学校里新文化、新思潮等爱国主义教育,辛亥革命中,她与同学们积极组织“女子军事团”支援革命军,被推为团长,在上海光复的战斗中,她们协助革命军战斗、募饷,工作出色。 出身官宦之家的崇明文化名人施淑懿自幼好吟诵,常怀忧国之心。民国九年,她任县立女子师范学校校长。五四运动期间,她常和学生们一起上街游行,被称为瀛洲女杰。袁希洁,出身书香门第,1912年她变卖首饰筹措钱款,在上海西仓桥自办爱群女校,自任校长,自编教材授课,亲定“勤、慎、庄、俭”四字校训,该校成为老上海知名女校之一。 旧事若梦回头说 小说《长恨歌》开头,描写王琦瑶和蒋莉莉之间那种家境不同而趣味相投的女学生的青涩友情,以及平凡庸常的吴佩珍最终当上了富商家的少奶奶,应该是那时女校学生的平常故事。旧时,在外国教会办的女校中,学生必须读《圣经》、做礼拜;外语被列为主课,一些学校的中国历史、地理课本都用外文编写;有的学校规定宗教课不及格者开除出校;校内不许升中国国旗,只能升创办人所属国国旗;还规定学生毕业后只准嫁给基督教徒。圣玛利亚女中学生,必须早晚行祈祷礼,学生请假外出必须由家属或保证人报告校长,纪律颇严,往来信件校长有检查权,学生穿衣不能露肉在外,学费昂贵,每学期大洋80元。可见洋人办女校,明显带有殖民主义色彩。P2-4 序言 序 没有范儿的艺术家 马尚龙 去年春节,我到上海书城为自己的《上海制造》签名售书。已经是这本书的第五次签名售书,又是春节里,心中不免忐忑,要是冷冷清清怎么办。我也就是这么在朋友聚会时随便一说。杨忠明老师倒是比我有信心,他说,马老师,你人气足,肯定热闹的。杨老师是很善于为朋友点赞的。点赞和捧场我已是感谢,杨老师还有重磅的点赞之物:一方章,一把壶。去年是马年,所以,章是一匹奔马,并有“一日千里”的吉言,壶也是马年紫砂壶,一章一壶,皆是杨忠明为我签名售书的度身定制之物,他说就给读者当奖品,签名售书时当场抽奖,轧轧闹猛。我说,这两件奖品,一定比当天卖掉所有书的总价还贵啊。杨忠明还是这么一句,轧轧闹猛。 签名售书倒还真热闹。当着众多读者的面,我展示了奖品,引来一阵喧嚣。找杨忠明的时候,却是见不到他了,原来他像一个普通读者一样在排队,而且排在很后面。我终于将他请到读者面前,因为读者想一睹这位著名篆刻艺术家的风采,想握一握手,沾一点抽到奖品的仙气。 杨忠明站到读者面前时,还是说了三两句“轧轧闹猛”的话。我知道,读者既是崇敬,又稍有意外,意外在于杨忠明这位艺术家,和他们见到过的艺术家有很大不同。 有个流行词形容艺术家,“范儿”。有些艺术家就是有范儿,一站一坐,一招一式,一开口,范儿全在其中,多少分量,明晃晃在眼前,还真叫人服。也有艺术家看不出范儿的,看不出多大的气场,不认识的人,不知道他的分量,即使是知道了他的分量,他仍旧不显山露水,一点没范儿。两种艺术家,有范儿的是尽显霸气,没范儿的是深藏底气,都让人买账。 杨忠明显然是没范儿的艺术家。若不是验明正身般地介绍,读者都还以为这一个排队排在很后面的人,大约是一个老师,一个喜欢读书的人而已。就像我最初见到杨忠明,也是这么一个印象。 几年前,何菲要我写几行字,关于茶和壶;不及我问缘由,她说,杨忠明老师要送一把壶给你,你写几句话,他刻在壶上。我很是惊喜。虽然我没见过杨忠明,对壶也不甚了了,但是我知道杨老师的名气,艺术品拍卖会上,常有杨老师的拍品。他的壶,既有真实的收藏价值,又有当下的商业价值,也有赏心悦目的艺术价值。他要送我壶,我真是运道好。 只是写几行字,是一件事情,久疏毛笔,更无论书法。我也是要面子的,毛笔字写出来自己都看不下去了。看来杨忠明也是有所准备的,事先已经带话过来,马克笔也行。难为情哪。于是我在一张白纸上这么写,“喝茶是爱好,品茗是文化,好茶好壶才是境界和享受。”我也没有刻意等待,杨忠明肯定是诚心要送我壶,但是事情一多忘记了也是正常。当然杨忠明没有忘记,他把我写的字临摹在紫砂壶坯上,刻后送去宜兴烧好,并且还请人送来。之后我知道,这是杨忠明亲历亲为的一个雅工程;文化艺术名人有的直接在壶坯题字后,由杨忠明操刀雕刻,再送由宜兴窑厂烧制。“壶随字贵”,我也忝列其中,只是我是字随壶贵。 或许换一位艺术家,同样也是热情,同样诚意,可能是另一个做派,不涉是非,却是不同。杨忠明是一个将自己的艺术家身份隐藏得很深的人,看上去真像是个老师。如果初认识,或许不会看出他的艺术家身份。他不会笑傲江湖,他不会横刀立马,他不会拍案而起,他不会豪情满怀……他什么都不会么?恰恰是,他会的事情太多了,他所刻之壶,圈子里有公认的口碑和身价;他的人物肖像章,更是一绝,有版画的风格,更有版画所不逮的印记,姚明、曹可凡、刘翔……以及他身边的朋友,都经由他的雕琢,用“传神”来形容,一点不夸张,好几位朋友将杨忠明所刻的肖像章当作了微博微信的头像,还戏称是“红头党人”,惹来羡慕声声。其实,肖像章只是杨忠明刻章之余的怡情、把玩,那么刻章也就不在话下了。他还有“来赛”的事情。 有范儿和没范儿在于气质也在于性格,说得玄一点,还在于人生的态度。有范儿的艺术家,是自然形成一块领地,有气场和尊严,旁人感觉得到这个领地的存在,那就是范儿。没有范儿的艺术家,不大会去画地为牢圈一个领地的,当然也有他的所在,那是一个自家的花园,非常怡然自得,也是自己的完整和尊严。旁人若不是特别的熟知,感觉不到这个花园的存在,因为这一块花园建立在这一个没有范儿的艺术家的心里。杨忠明显然属于后者。 但是杨忠明绝不是宅在自己心里的人。他是一个热情的人,朋友圈的朋友要签名售书,他都会送章送壶当作奖品。因为热情,所以在朋友圈里常常有他的身影,还有他的声音——不是嗓音大,而是杨忠明善谈。我很佩服。许多时候,按照他的没有范儿的范儿,他不常是话题的起头者,却几乎每一个话题,他都会接得上,而且自有他所见所闻。杨忠明是一个太通晓的人。民国的掌故,他熟知;旧上海的逸闻,他熟知;大跃进、“文革”的细枝末叶,他熟知;八十年代的洋泾浜个体户,他熟知;文坛画坛书坛美事,古董收藏花鸟,他熟知;美食,他依旧熟知。某次朋友做东,杨忠明从真如买来白切羊肉当作一个冷菜,然后又可以说到真如羊肉的如何如何,他是排了长队买来的。 老上海新上海那么多的逸趣、文玩,就在杨忠明心中储存发酵,就在他的文章中流淌,或者是发酵着流淌,或者是流淌着发酵,终于汇集到了这一本书中,并且有一个和书中内容极其贴合的书名:《上海什锦》。这一个书名特别好,尤其是“什锦”二字。初一看到,想到了以前上海人早上和泡饭搭档的什锦酱菜,又想到了糖果有什锦糖,酒水有什锦拼盘。什锦酱菜包罗酱黄瓜、酱大头菜、酱萝卜之类,什锦糖包揽了各种口味,什锦拼盘恰是鸡鸭鱼肉的浓缩精华。能够做到什锦,能够组合成什锦,就是一种水平。杨忠明的文章内容兼有什锦菜、什锦糖和什锦拼盘。倘若只能以一种什锦来形容《上海什锦》,我选择什锦酱菜,因为什锦酱菜切合了上海最鲜活的俗常生活,又很自然地展开了海派文化的什锦状貌。并且,要说到范儿,什锦菜也是没有的。所以“上海什锦”除了是这一本书的最形象概括,又何尝不是杨忠明做派的写真呢? 杨忠明喜欢将自己的艺术作品称作轧闹猛,那么,我就把这一篇文章放在《上海什锦》之前,作为序,借用杨忠明的话来说,也是轧轧闹猛。 2015年3月21日 后记 后记 一路清欢 何菲 2015年早春,江阴路72号。春寒料峭,在那栋石库门老宅私房菜馆里,大师陆康与杨忠明喟叹:40多年前,两人就在这条马路上一起工作、玩笑,共同在逆境中憧憬未来。当时杨忠明每晚必去附近的原上海图书馆看书,直至闭馆。苏轼曾云:人间有味是清欢。当时情境,虽清淡简朴,却咀嚼有味。时有穷通,地有广隘,位有荣辱,经过大半生浮沉冷暖,到了耳顺之年很多已不再重要,我不晓得杨忠明是否喜欢日本动画泰斗宫崎骏的作品,但确信他定会欣赏宫崎骏的一句话:我不知将去何方,但我已在路上。 我是在数年前陆康的饭局上认识杨忠明的。当时杨忠明的主要身份是印石收藏鉴赏家、印钮篆刻家。他儒雅谦恭,纯然安静客气,倾听对方言谈时凝神屏息,频频颔首,着实不高冷,拿出来的印石却极有层次。 据说早年杨忠明与民国文人交往颇多,常去陆澹安、陈巨来、郑逸梅、钱君匐、朱大可等前辈府上请教艺事,也因此获得满腹旧上海文艺掌故。他最初学艺是从刻印钮开始的,“无论避邪还是螭首,都能刻得生动传神,凛凛威风,虽不足方寸而呈大唐气象……刘旦宅还为杨忠明题了二杨并妙,的匾额,等于把他与康熙年间的寿山石雕艺人杨玉璇并列,但杨忠明有自知之明,从不对外自夸”,著名作家沈嘉禄曾如是撰文。杨忠明还是篆刻大师陈巨来的御用印钮雕刻师之一,与陆康、陆大同伯仲交往甚笃。虽非艺术世家出身,可先天禀赋悟性与良师益友的滋养,以及自身的苦诣经营,使他终于风格独具,姿态传神。先生们所给予的教导恩惠,杨忠明时时念念,始终铭记于心,他们为他缝制的这件“百衲衣”,成为他一生的财富。 这些年杨忠明独辟蹊径,篆刻佛像印、人像印、生肖印、紫砂壶……境由心造,他的作品清丽舒畅,笔笔见意,步步有戏,时空交错浑然天成,精致灵秀中透显拙朴节制的本色,虚实求索中则体现出他温厚深沉的文胆诗心,在朵云轩的拍卖行情稳健强势,且季季走高。文学创作上他不仅著作丰厚,专栏颇多,更是屡获两岸三地散文奖项,被吸纳为上海作协会员。他的散文有老上海掌故作家郑逸梅的气韵,有分寸而不拘束,体现生命的平和与坚韧,智慧与志趣……在越来越多的身份和行情下,杨忠明谦逊如初,却更松弛开怀了。 杨忠明早年一度艰辛困顿,却始终怀揣向外探寻的眼神和温和而不妥协的灵魂,艺术感性的向美之心从未冷却荒废过。他常说自己最大的幸运是遇到了知音兼导师陆康,那是个将生命大道与世俗智慧都丈量、摆渡得极精密的人,有大乾坤大意思在里面。两人共同之处在于一生无改于其赤子之心,才华努力慷慨和善意,都毫无声张,令人动容,半个多世纪激荡如昨,却到底使他们成功了。王阳明的理论是:人须在事上磨,磨到位了,就强大了。可以说他们是内心强大的人,因为找到了自己的“道”。循着道,看到纷纭表象后清晰的脉络,并随脉络推衍未来走向。随时取舍,顺势而为,沿途的束缚挂碍纠结其实转瞬即逝,情商始终超越现实,面对变,努力维持“定”的状态,以此接近生命的自主和心的自由,我想这大概是他们的哲学体系。 杨忠明说,沪上刻印大家陈茗屋老师对他帮助亦大,自从陆康先生去澳门后,杨忠明遇到任何困惑,第一个就是去叩教茗屋,陈老师总是有求必应,热心帮助。杨忠明从他那里听到诸多印坛画界旧闻,丰富了他写印坛轶事的第一手资料。近日,杨忠明请陈茗屋先生赐题“明壶堂”斋号,隔日就收到老师快递的手迹。 杨忠明是1951年生人,幼年丧母,青年下乡,以他的年龄和所经历的复杂时代,他做人的难度正是对他情商的考验。他始终尽力而为,对人生大局从容以待,既不厌倦也不愤懑,乐天知命且随遇而安,能时时享受清欢,体会万物刹那问的诗意。可见强大也是某种柔软,是温厚地对待他人、世界甚至挫折的一种能力。在城西点缀着各色盆景紫砂石斛清供的公寓里,他写作篆刻,炮制美食,侍弄花草,追味旧事。安住当下,以赏味心态顺应高低起伏的生命曲线,就能以此刻的觉知感受空气的清冽、蔬肉的鲜美与岁月的情动,这在一定程度上也是禅。 一面是上海什锦,一面是般若花开,杨忠明终于在无数试炼中前行在了通往经典的渐近线上。 |
| 随便看 |
|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