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军魂台儿庄(1938徐州大会战影像全纪录)/中国抗日战争战场全景画卷
分类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作者 史习基
出版社 长城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编辑推荐

《中国抗日战争战场全景画卷》集海峡两岸抗战研究成果,以纪实文学形式全方位、多视角地描绘了自1931年至1945年间中国抗日战争的全过程。丛书分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两大部分,每册均配有百余幅珍贵历史图片。本书是其中的《军魂台儿庄(1938徐州大会战影像全纪录)》分册,由史习基编著,记录的主要是正面战场徐州大会战的抗战影像。

内容推荐

史习基编著的这本《军魂台儿庄(1938徐州大会战影像全纪录)》全方位、多视角、全景式地记述了1938年以台儿庄战役为核心的徐州大会战的全过程。这是一场中华民族惊天动地、波澜壮闼的反侵略生死决战。书中珍贵历史资料图片,让读者更加直观地了解这段历史。本书兼具纪实性、文学性、史料性。

目录

第一章 黑云压城城欲摧

 一、日军南北对进夹击徐州

 二、守土有责,国民政府决心组织会战

 三、李宗仁挂帅徐州

 四、蒋介石拍桌怒斥韩复榘

 五、津浦线告急

第二章 徐州外围阻击日寇

 一、池河血战

 二、淮河大捷

 三、张自忠夺回小蚌埠

 四、鲁南反击战

第三章 川军拼死保卫滕县

 一、李宗仁一席话让川军热血沸腾

 二、从界河到滕县处处硝烟弥漫

 三、矶谷廉介的疯狂

 四、拼到最后一滴血

 五、滕县在流血、在燃烧

 六、李宗仁哽咽着报告蒋介石

 七、举国哀恸,王铭章灵柩返乡

第四章 临沂大捷

 一、板垣认为庞炳勋只是“蚂蚁”

 二、誓与临沂共存亡

 三、捐弃前嫌,张自忠驰援临沂

 四、绝望的板垣

 五、李宗仁盛赞临沂之战

第五章 李宗仁台儿庄摆兵布阵

 一、矶谷廉介贪功冒进

 二、李宗仁与周恩来

 三、孙连仲受命护守台儿庄

 四、李宗仁设计瓮中捉鳖

第六章 鲜血染红台儿庄

 一、一线的浴血奋战

 二、台儿庄渴盼汤恩伯

 三、池峰城血守台儿庄

 四、茫茫夜色,闪闪大刀

 五、决战的号角吹响

 六、李宗仁热泪横流

 七、中国炮兵、空军的配合作战

 八、号外!号外!

第七章 退出徐州城

 一、六路日军包围徐州

 二、李宗仁与蒋介石的分歧

 三、“云南军神”威扬禹王山

 四、壮烈的蒙城阻击战

 五、60万中国大军不翼而飞

 六、张自忠再立新功

 七、兰封失守,蒋介石震怒了

 八、花园口决堤

第八章 胜利回音……

 一、周恩来眼里的台儿庄大捷

 二、开正面战场胜利之先河

 三、国际舆论交口称赞

 四、持久消耗战的完美诠释

 五、日军速战速决的战略化作泡影

 六、国共合作,共赴国难

 七、经验与教训

 八、历史的回音

参考文献

试读章节

日军在轻易得到济南这座重要城市后,占据了攻打徐州的有利态势,给中国军队防守徐州带来了极为不利的影响。

1938年1月22日,日本第73届通常议会提出准备长期战争的议案。2月4日,日军召开了大本营政府联席会议,着重讨论了攻占中国的汉口、广州等重要城市的问题。2月11日,日本陆军省、部会议做出了扩充军备的决定。其中明确指出:鉴于中国事变的长期性持久性,国际形势尤其苏联和中国合作等动向,有必要急速进行划时期的充实军备。到昭和十五(1940)年,要准备好常设的25个师团,此外,做好临时编成10个师团,特设14个师团的准备。以上合计为49个师团,但仅此并不充足,迫切希望到昭和十五年度达到60个师团。

为了准备徐州会战,日军对侵华现有陆军各部队进行调整,特别是充实和加强了华北方面军的力量。其中,华中方面军由中将中岛今朝吾指挥的第16师团从1938年1月15日起转属华北方面军,该师团于1月22日进至河北省德顺地区。华中方面军由中将末松茂治指挥的第114师团从2月10日起转属华北方面军,该师团于2月底到达河北保定地区。

徐州会战,日军先后调集了8个师团另3个旅、2个支队,约24万官兵,南北对进,分步攻占中国的重要城市,向中国腹地推进。其战略企图是:第一步,首先攻占华东的战略要地徐州。第二步,沿陇海铁路西取郑州。第三步,沿平汉铁路夺取武汉。

在武力进攻的同时,日本政府又企图通过“和谈”的欺骗手段,企图“不战而屈人之兵”,达到灭亡中国的目的。1937年12月14日,日本侵华驻军经过精心策划,在北平建立了“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等汉奸傀儡政府,这时候,日军攻占南京仅仅一天。因为这种成功,日本政府扬扬得意。当天,日本内阁和日军大本营召开联席会议,提出新的对华“和谈”提案,实现独霸中国的阴谋。12月21日,日本政府提出了更强硬的要求。日本的基本条件是:中国政府放弃抗日,承认伪满政权;设立非武装区;中国要给日本必要的赔款。对于这些无理条件,日本方面限定中国方面在1938年1月6日前答复。

日本政府提出的这些无理野蛮的要求,中国人民绝对不能接受。欧洲国家一些有正义感的外交人员也认为,中国政府是不可能接受以上条件的。

12月26日,当德国驻华大使陶德曼把日本政府提出的新要求转告给中国政府时,国内外一些报刊和通讯社透露了中日秘密和谈的消息。当时,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坚决反对妥协投降,国民党内部多数人也不愿意妥协投降。蒋介石看到日本政府的提案后,认为条件太苛刻,丝毫没有接受的余地。蒋介石曾在日记中写道:“此一星期中,敌人以宣战、否认国民政府与继续军事行动等威胁逼迫,无所不至,可云极矣!以余视之,不值一笑。”“彼求和不得,进退维谷之丑态,日益毕露矣。”12月27日,蒋介石组织召开国防会议,在会上表明了坚决抗日的立场。

1938年1月1日,蒋介石在元旦团拜中对大家说;“抱定坚韧不拔之志,以打破日寇威胁利诱之政略。与其屈服而亡,不如战败而亡。虽目前国际形势变化无望,我们务须一本原定方针,认同奋斗到底。凡事若不半途而废,则到最后,必能有志竞成,故不患国际形势不发生变化,而患我国无持久抗战决心。”

在这一事件中,国民党政府畏于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压力,不敢接受日本政府提出的这些十分苛刻的条件。蒋介石对此事在日记中写道:“国际正各自扩张军备,而一面则竞言和平。当此之时,我人对于外交,断不宜做依赖任何一国之幻想,务必力图自存自立。”

“和谈”失败,坚定了中国最高军事当局进行徐州会战的决心。1月8日,中国国民政府发表宣言,声明维护中国领土主权的完整,不承认一切伪政权。经过上述事件,蒋介石已经决定要在徐州同日军作战。

日本政府对中国方面的态度反应强烈,近卫内阁恼羞成怒,扬言要另外扶植亲日势力。在这种情况下,日本方面在政治上声明“不以国民政府为对手”,在军事上立即调动军队,准备南北会攻徐州。日本扩大战争的野心更加疯狂。

徐州大会战的序幕在上述背景下拉开了。

P4-5

序言

1938年1月—6月,徐州——台儿庄,历史永远铭刻这一时间和这一地点,在这自古兵家必争之地,上演了一场中华民族惊天动地、波澜壮阔的反抗侵略的生死决战……

徐州古城,已有5000多年文明史,古称彭城,位于江苏省西北部,北邻山东省,西接安徽省、河南省,东连连云港市,南邻宿迁市。夏禹治水时,把全国疆域分为九州,徐州即为华夏九州之一。由于徐州地处南北方过渡地带,为北国锁钥,南国门户,向来为兵家必争之战略要地和商贾云集中心。徐州文化悠久,是著名的帝王之乡,有“千年龙飞地,一代帝王乡”之誉,又有“九朝帝王徐州籍”之说。

6000多年前,徐州的先民就在此生息劳作。相传原始社会末期,尧封彭祖于今市区所在地,为大彭氏国,彭祖即为大彭氏国的创始人。夏商时期,大彭氏国很强盛,曾为五霸之一。彭祖在历史上影响很大,曾被孔子推崇备至,也被道家奉为奠基人之一。传说彭祖活了800岁,是中国烹饪和气功的创始人。他的饮食养生之道,对以后汉文化的形成和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从春秋战国到秦汉之际,再到三国、西晋,都曾在彭城设邑建都,长达500多年。西楚霸王项羽建都彭城,从这里走出的布衣皇帝汉高祖刘邦则一统天下,开创了历史上辉煌的汉王朝。东汉末年,曹操迁徐州刺史治彭城,始称徐州。在古代,这里发生过200多次战争。现代战争中就有抗日战争中以徐州为中心的徐州会战和解放战争中的淮海战役。

近代的徐州是全国重要的交通和铁路枢纽,能源基地和工业基地。抗日战争时期,徐州因其位于黄河、淮河之间,地据苏、鲁、豫、皖四省要冲,为津浦、陇海两铁路的重要枢纽,有向四面转用兵力的交通条件,成为南京失守后中国军队在战略上保卫军事指挥中心武汉的重要屏障及前进基地,势在必守。日军为打通津浦线,沟通南北两个战场,并进而切断陇海路,威胁平汉路侧方,以作为进攻武汉的准备,亦以夺取徐州为首要目标。所以,于1937年12月中旬攻下南京后,即于下旬开始从津浦路南北并进,做攻略徐州的准备。因而中日双方于1938年1月至6月,在以徐州为中心的苏北、鲁南、皖北及豫东广大地区进行了一场大规模的会战——徐州会战。中日双方动员了百万军队,在辽阔的徐海大地展开生死搏杀。中国第5战区司令长官李宗仁指挥12个集团军和军团约60万人防守徐州,阻止南北日军会合,与侵华日军进行了抗战以来历时最长的一次会战。由于中国军队广大将士的浴血苦战,严重杀伤日军并取得了台儿庄战役的重大胜利,钳制和消耗了日军的主力,为保卫大武汉,为中国的持久抗战保存了力量,赢得了时间。

台儿庄战役是徐州会战中最重要的战役,又是8年抗战中最具关键性的一场胜利。

台儿庄战役从1938年3月23日至4月7日,历时近半个月。中国军队在李宗仁将军的指挥下,击溃日军第5、第10两个精锐师团的主力,歼灭日军2万余人,缴获大批武器、弹药,是国民党战场在抗战初期取得的第一次大胜利。它沉重地打击了日本侵略军的嚣张气焰,振奋了全民族的抗战精神,坚定了国人抗战胜利的信念。台儿庄这个弹丸之地也因为经历了这场惊天动地的血战而闻名世界。

据史料记载,明朝万历年间,为了摆脱黄河泛滥淤塞对京杭大运河的影响,朝廷下令对运河进行治理,改道向东流经台儿庄,于是台儿庄逐渐兴起为商贸重镇,号称“水早右马头”。呈现出“商贾迤逦,一河渔火,歌声十里,夜不罢市”的繁盛景象。乾隆皇帝南下巡游到这里时,也被台儿庄的繁盛景象吸引,大发感慨,亲笔题写“天下第一庄”。在1938年3月台儿庄大战打响前,这座有着400多年历史的古城,居住人口已经达到6万之多。然而,这样一座连乾隆皇帝都很看好的古城,竟被日本侵略者的战火所毁灭。

1986年,一部名叫《血战台儿庄》的影片再次把台儿庄推向世界。然而,谁也始料未及的是,这部电影的上映,竟然对改善海峡两岸同胞的交往和沟通起到了十分重大的促进作用。

早在1965年,李宗仁从海外归来,周恩来总理亲自到机场迎接,并且在人民大会堂举行了盛大的欢迎宴会。在宴会上,有一桌嘉宾是周总理请来的新中国电影界人士。周总理特此来给电影界的同志们敬酒,他对应邀出席宴会的著名导演、时任北京电影学院院长的成荫说:“成荫同志,你拍过《西安事变》,今天李先生从海外回来,我看他有两件事今后可以拍电影。一个是1938年李先生指挥国民党杂牌军在徐州会战中的台儿庄大捷,一个就是今天李先生归根。”成荫始终将周恩来总理的嘱托牢记在心,但因为“文化大革命”的爆发,拍摄“台儿庄大捷”的事情不得不束之高阁。1982年,成荫对来自广西电影制片厂正在电影学院进修的陈敦德说起了这件事。因为李宗仁是第5战区司令长官,属于国民党桂系,所以成荫希望陈敦德将来回广西电影制片厂后能配合他拍摄“台儿庄大捷”这部电影。可是,成荫不久突然辞世,遗愿未能实现。1985年就任广西电影制片厂文学部主任的陈敦德就接过重担,并取得了广西自治区政府老主席韦纯束及黄埔军校同学会的大力支持。

影片开拍之前,适逢已80岁高龄的荷兰著名电影导演、纪录电影大师伊文思访华。听说在北京饭店有个关于台儿庄会战的剧本座谈会,他刚下飞机,就要求参加会议。伊文思对台儿庄情有独钟,他满怀深情地向主创人员介绍了自己47年前在台儿庄的情况:1938年4月初,他从西班牙前线来到中国,到中国战场拍摄纪录片《四万万人民》,用另一种武器——摄像机,支援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他和爱泼斯坦等外国记者一起探访台儿庄,其时,台儿庄战事接近尾声,但他还是抢拍下台儿庄战役的许多镜头,为中国抗战留下了宝贵的史料。接着,他计划到延安拍摄八路军的镜头,但遭到国民党当局的百般阻挠。不久,他在武汉见到了周恩来。伊文思向周恩来提出会见中国进步电影艺术家的要求,周恩来推荐了袁牧之。袁牧之告诉伊文思,自己即将离开武汉去延安,拍摄有关抗日民主根据地及八路军敌后抗日活动的纪录片。伊文思慷慨地将自己使用的一台“埃姆”35毫米电影摄影机和2000英尺电影胶片送给八路军。这是中国解放区第一架电影摄影机。后来,他把在台儿庄会战中拍摄的那些镜头,编辑到纪录片《四万万同胞》里面,在世界各地放映。电影《血战台儿庄》中诸如“人梯渡桥”、“运河麈战”等许多动人的场景,都取材于伊文思这部著名纪录片里的真实镜头。

……

《血战台儿庄》是新中国拍摄的第一部反映国民党正面抗日战场的影片,该影片对于国民党抗日的客观评价和华夏儿女全民抗战的鲜明主题,使得这部影片在中国抗战研究史上占有一席之地。在艺术成就上达到了上个世纪80年代军事影片的高峰,获得第10届百花奖最佳影片奖、国家优秀影片奖、第7届金鸡奖最佳影片奖提名、中国反法西斯战争优秀影片奖等多项大奖。

台儿庄大捷是无比悲壮的胜利。为了守土卫国,近2万中国将士的生命,留在了鲁南这片土地上!正是那场惊天地、泣鬼神的残酷血战,让人们永远记住了台儿庄这个山东半岛偏远的小城。

1938年的台儿庄大战,使台儿庄古城“无土不沃血,无墙不饮弹”。6000多栋明清建筑,保存下来的不到十分之一。如何重现古城,是一个摆在大家面前的难题。早在1992年,台儿庄区政府建了一座台儿庄大战纪念馆。2008年4月8日,台儿庄大战胜利70周年之际,枣庄市政府对外宣布:重建台儿庄。重建理念是“存古、复古、创古”,完整保存具有重大历史价值的古迹,并按照资料恢复具有历史文化特色的建筑,打造中国第一座二战纪念城市。

台儿庄大战纪念馆占地34000平方米,建筑面积6000平方米,由展览馆、影视馆、全景画馆等组成。馆前38级汉白玉大理石台阶告诉人们,那场震惊中外的台儿庄保卫战,发生在1938年;馆中24根雄伟的立柱支撑着白色的天棚,象征着中华民族顶天立地,永远屹立在世界民族之林;馆顶硕大的圆球结构建筑体向人们启示:全国人民万众一心,才取得这场举世瞩目的大战的胜利;馆东外壁一个巨大的十字架饰物,以宗教的神圣告诉人们:“数万条健儿,在这里做了国殇”(臧克家诗句),让英烈的灵魂在这里安息吧。著名书法家启功先生题写的馆名,镶嵌在天棚的前额;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程思远撰文、全国书协主席权希军书写、张爱萍将军题名、用一方巨大的黑色大理石雕刻成的“台儿庄大战纪念碑”矗立在馆前广场上。沿馆前38级台阶拾级而上,依次步入展览馆的3个展厅和全景画馆,600多件珍贵文物史料和集声、光、塑、形及气势恢弘的画面于一体的巨幅全景画,把当年那一幕惊天地泣鬼神的悲壮与惨烈,生动地再现在世人的面前……

走进重建的台儿庄古城,仿佛进入时空隧道:“当年鏖战急,弹洞前村壁。”旧照片上的满目疮痍,弥漫出70多年前的战火硝烟。台儿庄古城面积2平方公里,53处战争遗迹保存完好。重建后的台儿庄古城,成为世界上继华沙、庞贝、丽江之后第4座重建的古城,世界第3座二战城市,全国唯一海峡两岸交流基地。

2010年,台儿庄古城荣膺新世纪“齐鲁新地标”榜首,明清风格的建筑古色古香,摩肩接踵的南北游客,使它跻身山东旅游十佳景区之首。

而今,作为内地首个海峡两岸交流基地,台儿庄再次成为海峡两岸共同关注的目标。

2009年12月,经国台办批准内地首个海峡两岸交流基地在台儿庄成立,中国国民党荣誉主席连战、亲民党主席宋楚瑜、新党主席郁慕明等发来贺信、贺电,台湾工党主席郑昭明出席揭牌仪式。

2010年5月4日下午,首个海峡两岸交流基地的标志性建筑——泰和楼,在台儿庄正式奠基。中央台办副主任陈元丰、海协会副会长李炳才、中国国民党荣誉主席连战和夫人连方璃等为泰和楼奠基。

2011年5月12日,中国国民党荣誉主席吴伯雄在台儿庄古城开埠仪式上致辞说:台儿庄古城作为海峡两岸交流基地,进一步加深了民族认同感,架起了两岸交流的桥梁,希望台湾与大陆经济贸易手携手,文化交流心连心,把彼此拉得更近。吴伯雄还为古城开埠亲书“昔日抗战威武不屈,今朝古城情系两岸”留作纪念。吴伯雄表示,他参观了台儿庄大战纪念馆,深受教育,中华健儿当年抛头颅、洒热血,捍卫我们自己的国家,抵抗外侮的壮举,至今让我们后人深切缅怀。

让我们进入时空隧道,回到当年那战火纷飞的徐州、台儿庄……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2 13:2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