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常常发现有一些自以为是、自命清高的人,他们觉得自己是世界上最聪明的,谁都无法跟他们抗衡。他们锐气旺盛,可谓锋芒毕露,为人处世丝毫不留余地,待人接物咄咄逼人,倘若有十分的才能与聪慧,肯定是利用十二分的张扬将其表现出来。他们往往有着超乎常人的充沛精力,当然,也有一定的才能,瞧不上眼前的任何人,大有一种“一览众山小”的架势。
殊不知,这种喜欢显摆和表现的人在人生的旅途中往往会遭受到比常人更多的挫折和打击,甚至会酿成悲剧。其原因是他们看不到或者不明白人“知”与“不知”的相对性,有一点聪明,有一点成就,于是就坐井观天地以为自己无所不知,无所不能。其实,世界之大,天外有天,你又怎能穷尽呢?过于卖弄聪明,锋芒毕露,觉得自己全知全能,终究是要碰钉子的。
生活中,每个人都希望自己聪明,而且越聪明越好。因为越聪明就越能显示出自己为人处世的高明。可是,任何事情都不是绝对的,太过于聪明也未必是件好事,因为聪明过头,知道的太多,计较的太多,就得为这些付出的越多。而任何事情都是此消彼长的,当你计较付出的同时,你失去的也可能会越多。
人们常说:宰相肚里能撑船。当宰相就需要有大肚量,要能包容常人不能包容的事物。包容其实也包含了“糊涂”的意思。
说起“糊涂宰相”,我们最容易想起来的,该是西汉时的丙吉了。丙吉这个人被称为怪才,怪就怪在:路边有人斗殴死伤,他不管;碰到一头牛在喘息,他偏要去问。属下当然认为他糊涂了,于是提醒他:“您这样做不是贵畜而贱人吗?”丙吉的回答倒是经典得很:老百姓斗殴,这件事是长安令、京兆尹这样的官管的。我作为宰相,只是根据这些官一年总的政绩进行考评,奏请皇帝实行赏罚就行了,用不着事必躬亲。然而现在季节还不到大热的时候,牛就喘息起来,估计是节气失调了,而节气失调将可能导致灾荒,这才是宰相分内的事情呀。
如此一解释,大家自然看出谁真糊涂,谁假聪明了。
为人不可过于聪明。聪明过头反倒被聪明误了大好前程。做人还是要谨慎一些、含蓄一些,心机用得过多,便容易不得要领,或者自坏其事,或自相矛盾。
其中这位曹参曹相国,就是一位出名的糊涂贤相。曹参本是武将,当年在沛县跟随刘邦起家,攻城野战,身受七十余处创伤,实在堪称勇猛战将。勇猛无惧的曹参和文质彬彬的萧何本来关系就很好,等到萧何当上了大汉的相国,两人倒是因为功劳的争执产生了隔阂。但是萧何临死的时候,还是推荐曹参接替相国之位,曹参在山东一听说萧何死了,便心有灵犀地吩咐家人,准备行李动身,说自己要前往都城当相国了。可见这两人的自知、知人之明,都是非同凡响的。
曹参当了相国,找了一些老实厚道的人当自己的僚属,而把原来那些精明干练之徒全部打发到别处当个小官吏什么的,然后就开始了“酒肉之治”:相国带着大家喝酒吃肉,活儿留着以后干。许多大臣看他如此不务正业,好心想劝劝他,然而,曹相国不等人家开口,就强拉人家一起喝酒,把人家灌醉,直至什么意见也提不出来了。
这下,惠帝发话了,曹相国欺负我年幼无知吧,咋不管事呢?就使了个计谋,把他叫过来问话。曹参一到惠帝面前,主动提问惠帝道:“陛下自己觉得您跟高祖比起来,谁高明些呢?”惠帝答:“我哪里敢跟他老人家比呢?”曹参又问:“那么您看我跟萧何比起来,谁厉害呢?”惠帝答:“老实说,您好像也比不上萧何。”
P3-P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