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德编著的《身心修行(包容美绘典藏本)(精)》讲述了包容是为人处世中与他人和谐共处的良方。人生在世,不可能离群索居,人与人彼此相处,哪怕个个心地善良,也难免会发生磕碰和摩擦。矛盾是无处不在的,有了矛盾,重要的是面对现实,用包容去化解矛盾。若只是一味斤斤计较,像故事中的海格力斯那样逞强好胜,便会自寻烦恼,制造痛苦,徒伤感情,甚而结成冤仇。要想切断仇恨的源头,唯一的办法就是学会包容。包容人,包容事,忍下的是一时之气,得到的却是长久的安然、宁静、和谐与友好,其善莫大焉。俗话说:“与人方便,自己方便。”所以说,包容是人生的一座桥,将彼此间的心灵沟通。走过这座桥,人们的生命就会多一份空间,多一份爱心;人们的生活就会多一份温暖,多一份阳光。
纵观古今成大事业者,无不有海纳百川的肚量,所谓“量小非君子”“将军额上能跑马,宰相肚里能撑船”。包容实在是人生必不可少的智慧,是一堂人生的必修课。包容是为人处世中与他人和谐共处的良方;包容是化解和升华人生一切苦痛的力量;包容更是成就事业的基石。
文德编著的《身心修行(包容美绘典藏本)(精)》详细解释了包容这一人生大智慧的深刻内涵,及其在为人处世、婚姻家庭、成就事业、职场生存、面对成败、化解苦难等方面的广泛应用,阅读本书,你会明白,包容是灵活处世的哲学,是成熟人生的自我完善,知足常乐才能生活美好。
遇谤不辩,沉默即宽容
诗曰:“不智之智,名曰真智。蠢然其容,灵辉内炽。用察为明,古人所忌。学道之士,晦以混世。不巧之巧,名曰极巧。一事无能,万法俱了。露才扬己,古人所少。学道之士,朴以自保。”在人生的旅途中,我们会有各种各样的遭遇,许多时候,沉默是最好的矛与盾,进可攻,退可守。
有位修行很深的禅师叫白隐,无论别人怎样评价他,他都会淡淡地说一句:“就是这样吗?”
在白隐禅师所住的寺庙旁,有一对夫妇开了一家食品店,家里有一个漂亮的女儿。夫妇俩发现尚未出嫁的女儿竟然怀孕了。这种见不得人的事,使得她的父母震怒万分!在父母的一再逼问下,她终于吞吞吐吐地说出“白隐”两字。
她的父母怒不可遏地去找白隐理论,但这位大师不置可否,只若无其事地答道:“就是这样吗?”孩子生下来后,就被送给了白隐,此时,他的名誉虽已扫地,但他并不在意,而是非常细心地照顾着孩子——他向邻居乞求婴儿所需的奶水和其他用品,虽不免横遭白眼,或是冷嘲热讽,他总是处之泰然,仿佛他是受托抚养别人的孩子一样。
事隔一年后,这位没有结婚的妈妈,终于不忍心再欺瞒下去了,她老老实实地向父母吐露了真情:孩子的生父是住在附近的一位青年。
她的父母立即将她带到白隐那里,向他道了歉,请求他原谅,并将孩子带了回来。
白隐仍然是淡然如水,他只是在交回孩子的时候,轻声说道:“就是这样吗?”仿佛不曾发生过什么事;即使有,也只像微风吹过耳畔,霎时即逝。
白隐为给邻居女儿生存的机会和空间,代人受过,牺牲了为自己洗刷清白的机会。在受到人们的冷嘲热讽时,他始终处之泰然,只有平平淡淡的一句话——“就是这样吗?”雍容大度的白隐禅师令人赞赏景仰。
在面对羞辱、误解、背叛的时候,沉默本身就是一种宽容。只是对于一个世俗人来说,这种宽容会让自己很不好受,是一种疼痛的过程。但对于悟道的人来说,这种宽容是一种快乐,因为它能够感化犯错的人,让他们从内心里反省自己的错误,是一种无声之教。面对这样的沉默,所有语言的力量都是微不足道的。
环视芸芸众生,能做到遭误解、毁谤,不仅不辩解、报复,反而默默承受,甘心为此奉献付出、受苦受难,这样的人有几个呢?
遇谤不辩,是一种多么难得的人生智慧。当诽谤发生后,一味地争辩往往会适得其反,不是越辩越黑便是欲盖弥彰。这时候,往往沉默是金,让清者自清而浊者自浊,这才是明智的选择。诽谤最终会在事实面前不攻自破。在现实生活中,拥有“不辩”的胸襟,就不会与他人针尖对麦芒,睚眦必报;拥有“不辩”的智慧,宽恕永远多于怨恨。
心宽寿自延,量大智自裕
我们不能改变生命的长度,却可以改变生命的宽度。这句话常常被用来激励失意之人。不要慨叹生命的短暂,而是要在有限的生命中注入无限的激情,如此,心情会随之改变,生活会随之改变,命运也会随之改变。
当我们要在一个蓄水池中注满清澈的河水时,蓄水池已经固定,增加输水管道的长度也只足拉长了水流的距离,我们需要去做的是将管道拓宽,这样才能更快地将水池注满。
事实上,当我们真正改变了心灵的宽度时,生命的长度也会悄然增加。圣严法师说:“有德即是福,无嗔即无祸,心宽寿白延,量大智自裕。”这真是一种人生的大智慧。禅的智慧是无穷无尽的,宽度和量度都是禅的智慧。心宽,放下一切自我执着而引发的烦恼:量大,用包容的心去容下他人的一切,才能获得真正的洒脱,做到真正的慈悲,获得真正的智慧。
有一个久战沙场的将军,因为厌倦了战争和尘世里的奔波忙碌,便找到大慧宗臬禅师,要求利度出家,并请求禅师为他开示。
他说:“禅师,我已经看破红尘,红尘俗世中的种种,都不过是过眼云烟。禅师您慈悲,请您收留我,让我随您修行吧!”
宗臬禅师说:“你贵为将军,声名显赫,能将功名利禄全部放下吗?”
将军说:“功名利禄如粪土!”
宗臬禅师:“可是你尚有家眷,还有太多尘世俗缘割舍不下,你不能出家!”
将军:“禅师,我现在什么都放得下!妻子、儿女、家庭,全部都可以放下、请您为我剃度吧!”
宗臬摇摇头,仍然不肯为他剃度。
将军无奈地离开了。几天之后的一个清晨,他再次来到寺中参禅礼佛。宗臬禅师问:“将军,你为什么这么早就就来庙中拜佛呢?”
将军回答:“为除心头火,起早礼师尊。”
禅师听到他用禅语回答自己的问题,心中对他出家的诚意大为赞赏,但还是开玩笑似的对他说:“起得这么早,不怕妻偷人?”
将军一听,勃然大怒:“你这老怪物,讲话太伤人!”
大慧宗臬禅师哈哈一笑,对将军说:“轻轻一拨扇,性火又燃烧,如此暴躁气,怎算放得下!”(P12-14)
自古以来,包容就是人们立身处世的大智慧。《尚书》云:“有容,德乃大。”《周易》云:“君子以厚德载物。”《老子》云:“江海之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佛教更是劝诫人们修行忍辱,“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达到“心包太虚,量周沙界”的境界。 包容是一种美好的心性,是一种博大的胸襟,是一种能够放下一切的气度,是一种淡定从容的洒脱,是一种俯仰自如的风度。一个人一生成就的大小,很大程度上就是由他包容的大小决定的,正如一位哲人说的那样:心胸有多大,事业就有多大;包容有多少,拥有就有多少。纵观古今成大事业者,无不有海纳百川的肚量,所谓“量小非君子”,“将军额上能跑马,宰相肚里能撑船”。因此,包容实是人生必不可缺少的智慧,是一堂人生的必修课。
包容是为人处世中与他人和谐共处的良方。人生在世,不可能离群索居,人与人彼此相处,哪怕个个心地善良,也难免会发生磕碰和摩擦。譬如朋友间的误会、同事间的纠葛、邻里间的纷争、夫妻间的争吵,等等。矛盾是无处不在的,有了矛盾,重要的是面对现实,用包容去化解矛盾。若只是一味斤斤计较,像故事中的海格力斯那样逞强好胜,便会自寻烦恼,制造痛苦,徒伤感情,甚而结成冤仇。要想切断仇恨的源头,唯一的办法就是学会包容。包容人,包容事,忍下的是一时之气,得到的却是长久的安然、宁静、和谐与友好,其善莫大焉。俗话说:“与人方便,自己方便。”所以说,包容是人生的一座桥,将彼此间的心灵沟通。走过这座桥,人们的生命就会多一份空间,多一份爱心;人们的生活就会多一份温暖,多一份阳光。
包容是化解和升华人生一切苦痛的力量。其实每个生命都是被上帝咬过一口的苹果,每种人的生活都免不了苦难,包容你所遭受的伤害、折磨、痛苦,你就会感到生命道路两旁,困难固然有,更多的是花香;荆棘固然在,而更多的是山风猎猎、海浪沧沧。在不断的磨砺中成长,在风吹雨打的荷塘里守望着盛夏,这就是对包容最好的诠释。生活中固然有苦难,但由于不懈的奋斗,由于不断的仰望、攀缘,生命才不至于全然黯淡,而变得熠熠生辉,获得了崇高的意义。学会包容吧,它能让你在风暴中安稳如磐石,不会轻易被击碎;学会包容吧,它能让你在苦难中挺直脊梁,拥有生命的尊严;学会包容吧,它能让你在野花中看见天堂,让生活充满希望。
包容更是成就事业的基石。在现代社会,一个人要成就一番事业,不可能靠单打独斗,必须得有强有力的团队和广阔的人脉网络。而这一切的拥有都得靠包容的胸怀。团队是若干人的集合体,既然是若干人,就可能个性、气质和能力特点迥异。不同类型员工,既有所长也伴有所短。毕竟,“金无足赤,人无完人”。这就要求团队的领导者要有海纳百川的肚量,用人不求全责备,用其所长,容其所短。虽然说没有完美的人,但由不完美的不同类型的人搭配而成的团队,却有可能消弭所短而尽显所长,造就臻于完美的团队。这就是我们所说的1+1>2的团队效应。有了这样的团队效应,领导者才能开创出一番由个人力量无法实现的伟业。而一个格局很小、境界很低、心胸狭隘的人永远不可能干出一番大的事业。同时,经营事业,除了要管理多元化的员工队伍外,还要面对各式各样的客户、供应商、政府官员、社会组织等,社会上形形色色的人都有,要处理好复杂的关系就需要高超的技能和一颗包容的心,让所有人都成为你的资源,做到了,你的事业才会不断壮大。所以说,你的包容有多广,你的事业就有多大。
总之,包容是洞明世事、练达人情的一种处世哲学,是一种拿得起放得下的潇洒,“处世让一步为高,退步即进步的张本;待人宽一分是福,利人实利己的根基”。包容是一种非凡的气度、宽广的胸怀,是对人对事的接纳和宽恕;包容是一种高贵的品质、崇高的境界,是精神的成熟和心灵的丰盈;包容是一种生存的智慧和生活的艺术,是那种看透了社会人生后的从容、自信和超然。懂得包容的人总能得到别人的尊重与帮助,懂得包容的人会因为谦和的姿态受到他人的欢迎和喜爱,懂得包容的人无时无刻不处于和谐之中,无论工作、事业还是生活都顺风顺水。懂得包容,你才能成就无悔、和乐、健康、美满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