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以普通劳动者的身份回国;他们与年轻的共和国风雨同路、共同成长;他们长期默默奋斗在中山各条战线上;他们为祖国家乡的建设事业添砖加瓦。
杨彪主编的《风雨同路》是“中山归侨故事系列丛书”的第二卷。书中的归侨,大都年过花甲、古稀,乃至八十以上了,但比起那些在《赤子豪情》中担任主角的归侨,毕竟“年轻”一些。他们多数是在抗日战争胜利后,或在新中国成立初才回到祖国来。他们以普通人的身份回国,胸前没有像《赤子豪情》里的主角那样佩戴着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军功章,也没有经济能力在国内投资设厂或兴医办学等。骤眼看来,他们与生活在祖国大地上的其他人几乎没有任何区别。由于他们因为有“归侨”这一特殊身份,尽管获得侨务政策关爱,但却在历次政治运动中遭遇比一般人更为严峻的考验。正因为如此,他们与年轻的共和国风雨同舟、共同成长的经历,尤其令人印象深刻。
《风雨同路》中的主角,原居住地主要在东南亚和南亚,包括越南、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印度,还有一位来自日本。
归侨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在祖国最需要的时候,放弃国外优越的生活条件,冲破重重困难,满怀爱国豪情回到祖国。他们为新中国的建设奉献了自己的青春和才华。中山归侨人数众多。他们长期奋斗在各条战线上,是中山城市的建设者。
杨彪主编的《风雨同路》是“中山归侨故事系列丛书”的第二卷,讲述28位中山归侨人物投入到祖国建设的事迹,其中有教师、工人、医生、工程技术人员等。他们的人生或许平凡无奇,但是他们都真正做到了无愧于祖国、无愧于自己的人生。
守住平淡活出精彩——记缅甸归侨伍文波
食品专才硕果累累——记马来西亚归侨李耀滨
“我的归国路径!”——记越南归侨张文根
见证坦洲镇医疗事业发展的老医生——记越南归侨杨子华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记越南归侨王光
重返前线青春无悔——记印度尼西亚归侨蔡卓焕
闪光的足迹——记越南归侨梁志宏
硝烟中考验人生——记越南归侨郑继德
早就普及小学英语教育——记马来西亚归侨杨元川
让历史来回答——记马来西亚归侨余华
医者仁心——记马来西亚归侨姚福祥
我的字典里没有困难两个字——记印度尼西亚归侨李云霞
崎岖成长路激情改革人——记印度尼西亚归侨程宋德
雁过无痕,大爱无疆——记马来西亚归侨蓝作青
剪爱——记日本归侨梁杰康
世界冠军的启蒙教练——记马来西亚归侨黄汉东
祖国是世界上最好的地方——记印度归侨何景光
立志报国——记马来西亚归侨梁理祥
爱国就回到祖国的怀抱——记马来西亚归侨杨汝松
爱的奉献——记越南归侨刘宝棠
艰辛回国,选择中山,扎根小榄——记越南归侨赖新娇
人要高贵地活在这世界上——记越南归侨杨霭云
我为路桥而生——记马来西亚归侨李添福
归来的赤子——记印尼归侨容余扶
回到祖国才有希望——记印度尼西亚归侨陈瑞妮
无悔的抉择——记印度尼西亚归侨李玉勤
循着返乡之路回中国——记越南归侨刘秀珊
活到一百岁也不嫌无聊——记马来西亚归侨蔡仲宝
后记
给人接生,为死者画遗像
在农村的那段日子里,王光完全和农民融为一体。他回忆说,那些日子里,自己除了保质保量地完成工作外,还利用自己的休息时间千方百计地帮助农民解决困难。王光在越南时学过一点点医术,农民朋友有些小病小痛,他都义务给他们看病。虽然几十年过去了,但他现在还清楚地记得,有一次半夜三更,一个农民朋友满头大汗地敲门找他。原来他的妻子在家分娩,胎盘很久都不出来,到镇上医院则路途太远,所以希望王光能帮到他。在越南时,王光曾向从事西医工作的舅舅学习过几天,对孕妇生产略懂一点,但从来没有做过。王光来到他家,吩咐他们不要用手拉扯,然后先用一块热毛巾,在产妇腹部大力摩擦,大约5分钟后,胎盘安全脱出。他又反复检查确认产妇安全才放心离去。
还有一次,天刚刚亮,一个中年农民朋友满头大汗、气喘吁吁地跑来找王光。原来他父亲当天晚上去世了。在当时,一些农民一辈子没有照过相是很常见的事情,他知道王光会画像,想请王光为父亲画张遗像。画像本来是王光的内行,但是画死人像可从来没有做过,王光一时不知所措,但一想到农民朋友一般万不得已是不会麻烦自己的,于是就答应了。
去世的老人被布裹着,由他儿子扶着坐在床上,面向着王光。那情景有点吓人。大约一个钟头过去了,画像基本完成。王光觉得画得有些匆忙潦草,但是他的家人都说:“很像!很像!”
在农村的那些日子里,王光勤奋好学,肯动脑筋,分析问题比较中肯,队上经常有些一时难以解决的事情,干部们都会征求他的意见。他的表现得到了农民朋友的喜爱,大队领导干部也很欣赏他,每次给他写鉴定时都写得很动人。
“学校很信任你,放心做吧!”
虽然被划为“右派”,但因为做人真诚,学校将很多重要任务都交给王光去做。王光说,在全国大办人民公社运动那阵子,石岐筹划一个规模浩大、关于祖国各方面建设成就的宣传展览。他曾是美工,在那个人才极为缺乏的年代,王光被抽调去石岐工作。他曾经在越南有过制作广告的美工设计经验,这次可以大显身手。王光负责农业展室。经过四个多月的奋战,终于迎来了展馆开幕。那场面非常热烈,参观者人头涌动,特别是对农业展室更感兴趣,意见簿上写的全部是赞扬的话,都认为形式新颖、内容丰富、工艺精美等。展馆负责人对王光十分欣赏,后来还打算把他抽调去搞党史展览,但由于他是“右派”,最后没有获得批准。展馆负责人无奈地对他说:“唉,王光,你怎么会是‘右派’呢?”
王光为人忠直,作风正派,深得群众、老师和领导的信任。学校几次发生盗窃案件,甚至出现反动标语,但校方都没有怀疑到他这个“右派”身上。那段日子里,很多“右派”教师都不能再从事教学工作,而王光除了干木工等工作外,学校还交给他许多有关对外宣传的任务。王光对校长说:“我是‘右派’,做这些工作,合适吗?”校长严肃地回答:“学校很信任你,放心做吧!”得到学校的信任,王光更加开朗,作曲、编剧、舞蹈、绘画样样都做。
这期间,学校对他和他的家庭很关心。王光小女儿患上小儿麻痹症,后来他儿子食物中毒,到广州去治疗。学校就让他留在广州照顾孩子们,不用担心学校的工作,还专门拨出100元给他作医疗费(当时这是很可观的数目)。有一次在整理校园时,因为不小心,王光被一棵锯倒的大树压伤了手脚,伤势严重,住院躺着动弹不得,学校领导亲自来照顾他,还一勺一勺地给他喂饭。
生命在于运动
虽然现今年近百岁,但王光身体还十分硬朗。对此,王光说,自己有一个朋友,一向都是单车出入,退休后,竞不骑单车了。王光问他为何不骑车了,他说:“退休不是意味着老吗?还骑车会有问题的。”他说这句话后还没超过半年,有一天起床,错把两只脚穿人同一裤筒摔倒在地,三个月后就离世了。王光还有一个朋友,很关心老人,为避免出事,他让年迈的母亲不要再串街访友探亲,还把老人安顿在二楼,一日三餐有人送饭,不用老人上下楼。老人因此反而整天郁闷不已。
王光认为,生命在于运动。运动不能因为人老了就停下。王光99虚岁了,还坚持自己上下楼梯,自己驾车。现在王光驾驶的电动车是女儿和女婿买的,他以前那部旧车是内燃机,能载3个人,时速60公里。但毕竟岁月不饶人,为了不让孩子们担心,王光现在这部电动车,限载一人,时速10多公里,对他非常合适。他现在每天还要上下六楼两三趟。另外,王光还特别注意保持一个良好的心态、热爱生活,科学膳食。
(作者为中山日报记者)
P48-51
《风雨同路》是“中山归侨故事系列丛书”的第二卷。
丛书第一卷《赤子豪情》以口述方式,记下了老一辈归侨在民族危难深重的时刻毅然返国,参加抗日战争、民族解放战争,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社会主义建设的光辉历史。他们的事迹可歌可泣,感人至深。
《风雨同路》中的归侨,大都年过花甲、古稀,乃至八十以上了,但比起那些在《赤子豪情》中担任主角的归侨,毕竟“年轻”一些。他们多数是在抗日战争胜利后,或在新中国成立初才回到祖国来。他们以普通人的身份回国,胸前没有像《赤子豪情》里的主角那样佩戴着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军功章,也没有经济能力在国内投资设厂或兴医办学等。骤眼看来,他们与生活在祖国大地上的其他人几乎没有任何区别。由于他们因为有“归侨”这一特殊身份,尽管获得侨务政策关爱,但却在历次政治运动中遭遇比一般人更为严峻的考验。正因为如此,他们与年轻的共和国风雨同舟、共同成长的经历,尤其令人印象深刻。
《风雨同路》中的主角,原居住地主要在东南亚和南亚,包括越南、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印度,还有一位来自日本。回国的理由大抵离不开以下两个:
一是遇上侨居国“排华”,或者他们的某些亲属在抗日战争时期参加当地的共产党和抗日组织,因而为攫取胜利果实的战后统治者所不容。例如,归侨杨元川一家,就是在马来西亚军警的押送下登上船回国的。
二是受他们所在学校的进步教师和国内出版的《人民画报》《解放军报》《民族画报》等书刊的影响,渴望回国参加新中国的建设。
在遥远的他乡,他们也有家。所谓异国他乡,对他们来说,也应算是“第二故乡”。若说他们对出生地没有感情,那也不符合事实。例如出生在越南河内的刘秀珊,不仅在越南读书时与越南人民一道抗美,在华侨师范学校毕业后,还曾自愿到最艰苦的苗族、傣族聚居地去。但越南政府随后的排华措施令她寒心,她因而毅然作出回国的决定。
回国之路并不平坦。原来生活在越南西贡的赖新娇,在中学毕业前夕,由于受到周恩来总理出访东南亚的感召,也因为不满南越吴庭艳政府的倒行逆施,借着陪同学到柬埔寨探亲观光的机会,实施她的回国读书计划。她苦于自己的越南学生身份,不能向柬埔寨政府申请到中国。在朋友的帮助下,她买来一张已逝女孩的身份证,竞致因“冒认他人身份”而遭逮捕,直到花钱贿赂警察小头目,才如愿以偿回到祖国。
曾任中山市侨联主席的余华,是在1951年回国的。他在晚年解释自己回国的动机时说:“这是华侨的传统,送子女回国受教育,让他们了解家乡,不要忘本,不要忘了自己的根。” 那时,中华人民共和国刚刚成立,战争留下的创伤尚未完全平复,祖国大地满目疮痍,百废待举。对此,归侨们是有足够的心理准备的,他们认为,正因为国家贫穷落后,因而更需要他们回国参加建设。
什么才叫做爱国?李云霞的回答掷地有声:“有人说,爱国,是一个很虚的概念。但对于华侨来说,爱国是要有真诚的感情的。没有国哪有家!”
刘宝棠在追述踏上家乡土地那一刻的心情时说:“我回到了一个虽然贫穷但是属于自己的国家。”这位心地善良的姑娘,当见到邻居孩子掉到河里差点淹死,又发现当地不少孩子因父母上班留在家里没人看管时,决定开办托儿所。她发动街坊里的待业姐妹支持,又向朋友借来房子,姐妹们各自从家里捐出床板、台椅和炊具,就这样黄圃镇的第一间街道托儿所办起来了。
事隔60年后的今天,像开办街道托儿所这样的事情,在许多人眼中,也许只是凡人小事,不足挂齿。但这些人有没有想过,在当年的条件下,虽然简陋但实在的托儿所,能为在岗职工解决多少急需解决、却又一时难以解决的困难?贡献大小从来不以金钱的多寡作为衡量标准。兴办托儿所,小事不小,反映的是归侨对家乡、对国家的浓情厚谊。日趋功利、浮躁的当代青年,可以从这些返璞归真的行动中,重新检视自己的人生观与价值观。
回首当年,这些怀抱理想的青年人,踏上祖国土地之初,确实是意气风发,一往无前的。他们的爱国热忱,受到政府和父老乡亲的重视与鼓励。他们之中相当一部分被安排进华侨学校的补习班学习,许多还得到了进入高等学校深造的机会。这让他们觉得,自己可以从此骄傲地宣称:我是中国人,是伟大的社会主义建设队伍中的一员!
然而他们万万料想不到,会有那么一天,在极“左”路线的干扰下,自己竟会因“归侨”的身份,遭受不公平对待。归侨王光被划成“右派”,送到农村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但正是这一时期。让他体会到人间有温情。离开学校那天,老师和同学们自发组织起来为他送行。王光非常感动。
更多的归侨青年,由于身上带着“侨”字的烙印,长期被视作“另类”,被排挤在革命队伍之外,甚至被张贴大字报,划为洋奴、资产阶级分子。所有这些,都曾令这些抱着一腔热情回国的归侨青年感到委屈,无法理解。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春风吹遍神州大地,将横加在“侨”字头上的种种莫须罪名清扫一空。归侨们又重新挺直腰杆,找回了应有的尊严;往后,再没有什么可以阻挡他们为祖国服务的赤心和决心了。
梁志宏冲破英国在某些技术领域的重重封锁,成为中国浮法玻璃的主要发明人之一。1981年,他背负着祖国人民的信任与重托,到美国与著名的材料科学家库柏教授合作搞科研。他们圆满地完成了四项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研究课题,其中,“场辅助离子交换”纠正了捷克马杜斯基教授在离子交换理论研究中的错误结论,“气氛、金属、玻璃三相平衡”解决了前苏联科学院依连柯院士和美国宾州大学材料科学家普泰尼教授各自在同一题目的研究中均未能解决的关键难题。回到家乡中山的玻璃工业集团公司担任技术管理和全面质量管理工作后,他又重点抓了“开发闪光玻璃砖”和“开发微晶玻璃”等多项重大科技项目。
“祖国的需要,就是我的志愿。”
“把一切献给祖国。”
“工作全心全意、精益求精。”
重逾千钧的誓言,不是纸面上的“豪言壮语”,而是梁志宏切切实实的毕生追求!
姚福祥在中山医学院毕业后,分配到中山县人民医院工作。经过多年的专业实践和积累,晋升为外科主治医师、肿瘤外科主任。1990年荣获中山市和广东省的卫生系统“白求恩式先进工作者”称号。
黄汉东原在广州的解放军体育学院担任教练讲师,转业到中山体委工作14年间,培养了一批又一批蹼泳人才,其中就有一位蹼泳世界冠军陈连娇。
出任中山市印尼(印度尼西亚)侨友联谊会会长的容余扶,与印尼驻穗官员私交甚好,由此促成了许多民间层面的友好交往,被中山侨友戏称为“中山一印尼民间交流大使”。
“我对印尼的感情太复杂了。”当谈起印尼归侨的生活状态时,容余扶举了一个例子:“一家三口,老大回来成了归侨,老二、老三还在印尼,弟弟们要是出了事,老大情何以堪?”正是这种骨肉相连,促使容余扶四处奔走,期望将中国和印尼的良性交流深入到民间。
无须再一一列举了。《风雨同路》中讲述的28位中山归侨,尽管职业、际遇不同,但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无论在教师、工人、医生、教练员、工程技术人员或者其他工作岗位上,他们都以普通劳动者的身份,长期默默奋斗在各条战线上,成为中山这座城市建设事业的奉献者和精神文明的铸造者,真正做到了无愧于祖国,无愧于远在他乡的亲朋。
在这些年过花甲、七八十岁的老人看来,爱国是本分。而在另一方面,他们也把自己的退休生活安排得多姿多彩。曾获中国人民银行“全国金融劳动模范”称号的伍文波酷爱咸水歌,高堂歌、大缯歌、姑妹歌都能唱上口,每当登台,总能博得满堂喝彩。日本归侨梁杰康特别钟爱剪纸,剪纸成了他记录生活的一种直接方式。新中国成立以来翻天覆地的变化,香港回归、北京奥运会、“神七”升空、广州亚运会、汶川地震等影响深远的事件,都在他的作品中凝固成不老的事物。
在谈起华侨对国家所做的贡献时,人们常把目光过多地投射在那些回国投资设厂、修桥建路、兴医办学的殷商巨贾身上。无可否认,他们的确是侨界的翘楚,应该赢得人们的尊敬。然而,在向他们献上花束的同时,我们切勿忘记那些被他们的光环所掩盖的为数众多的普通归侨。正是这些早年回国的平凡劳动者,以他们的无私奉献感动着周围的一大群人,成为表率。在某种意义上,在物欲横流、急需重建精神家园的今天,他们的爱国精神尤其值得我们珍惜和学习。而这,也正是我们组织人力对他们进行采访,为他们点赞,请他们讲述平凡中见不平凡的人生故事的原因。
刘居上
2016年2月
汇聚潮商精英助推侨乡发展
——记中山潮人海外联谊会
中山市是伟人故里。百年风云际会,这片面朝大海,得风气之先的土地,物阜民丰,英才辈出。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中山经济发展成就斐然,社会和谐令人艳羡,是一座适宜创业、适宜居住、适宜创新的理想城市。
扎根中山创业的潮汕人,用激情、智慧和汗水开创了各自的事业,创造出骄人的成绩,为推动中山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为顺应潮籍乡亲联谊和持续发展经济的现实需要,中山潮人海外联谊会于2007年10月经中山市政府有关部门批准成立,是具有法人资格的非营利性社会团体。原中山市政协主席苏松勤担任首届会长。2013年起至今,由广东省政协委员魏海鹰先生接任第二届会长。该会下设秘书处、外联部、妇青部、法务部、会员服务部、公益事业部及基金会等部门。
中山潮人海外联谊会成立以来,秉承“凝聚潮人,爱国爱乡;敦睦乡谊,团结进取;互帮互助,共谋发展”的宗旨,在发展经济、弘扬文化、服务社会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相继成立了中山市潮人国际旅行社、中山市翠亨新区小额贷款股份有限公司。据不完全统计,由该会穿针引线和理事成员投资、引资的项目资金高达20余亿元人民币。开展联谊活动是该会的主要会务工作之一。多年来与海内外30多个潮团建立密切的工作联系,广交朋友,增进友谊,扩大了中山潮人海外联谊会在海内外的知名度和影响力。该会还积极关注中山和潮汕家乡各项社会事业的建设,促进文化繁荣发展,曾多次组织家庭教育研讨会、举办“中山潮人书画展”。该会及魏海鹰会长分别赞助中山华侨历史学会出版“中山归侨故事系列丛书”——《赤子豪情》以及《风雨同路》,为助推中山华侨历史研究,促进潮汕文化与中山本土文化的水乳交融,作出了贡献,得到社会各界的赞誉。
二十一世纪是中华民族全面复兴,中国经济进入崭新发展的新时代。我们期待中山潮人海外联谊会与海内外各侨团一道,携手共进,为祖国的繁荣昌盛作出更大的贡献。
《风雨同路》编委会
2016年5月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