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东南大学建筑学院教师访谈录/东南大学建筑学院90周年院庆系列丛书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东南大学建筑学院教师访谈录编写组编
出版社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试读章节

钟训正

被访者:钟训正(1928年生,1952年南京工学院建筑系毕业,1954年调入南京工学院建筑系,中国工程院院士)

访谈者:顾大庆、单踊、汪妍泽、刘学超

时间:2013年5月1日,14:30-17:00

地点:钟训正老师住处

入学

我1948年进校时正值南京解放时期,在学校只上了一两个月的课就被疏散回去,等于是休学了。原本我和戴复东是一届的,他家在上海,一解放就回来了,而我们家那边解放得比较晚。1948年进校时,我就比别人晚了一个多月,后来又休学耽误了一年。1949年,我回学校时已经是11月份了。

在校学习

进校后,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投影几何,那时是和土木系、机械系等一起在丁家桥上的课,教材是英文的,那个书写得很简明。但因为我进校比较晚,错过了一些课程,开始学得很艰难。那门课程是讲课一个小时,当堂画两个小时,作业当时就交,没有交的就是零分。建筑系比较特殊,一个学期就将投影几何学完了,别的系都规定是两个学期。

素描课是杨老教的,也在丁家桥上。另外还有一个助教巫敬桓,他手头功夫也很好,他会带一些兽吻过来让我们画。当时我们对于杨老布置的任务很不上心,四小时的任务我们只花一个小时就完成了。杨老是很严格的,他看到我们的表现很生气,“你们要是在这么下去就不要读建筑学了”,还说一定要把课上的时间用足。画素描用的是软铅笔画。

还有印象比较深刻的就是设计初步,多立克柱头的渲染相当难画,方形和圆鼓形的交接很难掌握。那时,我们很不耐心,画得很不细致。这是在四牌楼上的。渲染之前还有过仿宋字、方块渲染、柱头渲染等基础练习。一年级上学期都是基础练习。

首先是测绘图书馆侧门画墨线图,这个和第一年相同,只是我第二年进校时已经错过了。然后是墨线字体练习,包括仿宋字、罗马字,竖排版,图幅比A3还要大。渲染先是方块、柱式渲染(法国退晕)练习,然后是多立克柱头。当时只有两个人及格,6l、62分的样子。这就是第一学期的学习内容,大约20周,杨老、巫敬桓为主,童老也会来看看。

西古构是在大背景中将一些内容抽出来,画柱头到柱础的放大图。参考的原图中有一些希腊文的花纹,我原本想省略,受到了杨老很严格的批评。好在及时改正过来,大家的学习风气也渐渐转好,杨老很高兴,向童老、徐中、刘光华表扬了我们,那次我们作业的得分都很高,我的得了95分。古典柱式的资料我们都是参考蓝皮书,将书上的范例按比例放大,再根据一些作图原理绘制到图板上。其实西古构也是先收集资料做好全景构图,再将其中的细部放大放在前景位置。首先要画草图,给老师修改,反复几次才能定稿。蓝皮书中“鲍扎”体系的图都画得很精细,印刷效果也很好。

一年级下学期就开始做设计了,公园桥、茶亭、小车站,最后一个是灯塔,第一个设计公园桥,要求是西方古典的,后面的设计不限制是中古或是西古,也可以做现代风格的。每个作业时间不长,车站是快图,其他作业大概4~5星期。主要是杨老和巫敬桓教,公园桥是杨老教的,最后一个灯塔是徐中先生教的。童老是一下开始教的,没有带过我。做公园桥的时候,杨老要求能够将古典形式应用于设计中,这个作业我也被批评了。还有一个就是柱式渲染了。但我毕业的时候先是分配到湖南,后来到武汉,还是杨老出面到教育部见到部长杨秀峰,当时下文到武汉大学水利学院要求把我调回来,反复了两次。因为当时跨区调任是不允许的,我是在中南区,开始是要调我去华南工学院的。8个人中3个人调去湖南大学,这是因为柳士英等留日的老师想成立建筑学,但是后来教育部没有批准。我在那边教的是建筑学,属于土木系的,后来变成建筑专修科,就是胡伯骞、唐厚炽一班,两年毕业后分配到东大来。我在武汉的时候,恰逢要建立武汉大学水利学院、华中工学院,华中工学院后来建成了,我在那里设计了一栋建筑,算是我的处女作了。(P1-2)

后记

就学院的发展历程对学院各时期的教师进行采访,是本院建筑系部分教师开始于三四年前的一项自发性工作。在为院庆而做的学科史料采集过程中,院属各系所教师又展开了学科覆盖和年龄层次更全面的教师(及部分校友)访谈。

在多达近50人次的受访教师中,有多位老师年事已高、部分老师还受到各学科的分别采访多次,他们都不辞辛苦,百忙之中抽出时间热情接待和耐心讲述,还多示以珍藏多年的相关资料、图片,供观摩、采集……无时无处不饱含着作为在院学习、工作多年的老师对院系、专业的无尽眷爱,对学科发展的段切希望;参与采访的众多教师、博士生们都事先精心准备采访提纲、安排采访进程,事后花费大量时间整理采访的音视频资料,并完成近50万字的采访记录文稿。在此,我们对各位受访老师的真情挚意和采访者的全力付出表示深深地感谢!因各种客观原因,采访所能覆盖的老师依然有限,此为本书之不足。

本书中收录的访谈,大致分学科方向并以在职先后为序呈现。

校友的访谈因职业不同而所述内容差异较大,且为数有限。因此,学院拟将于扩大采访范围、成果更完整后再另行出版。

编者

于2017年9月

目录

钟训正

齐康

朱敬业

徐敦源

高民权

杨文俊

鲍家声

杨永龄

贺镇东

钱祖仁 龚蓉芬

黎志涛

仲德昆

黄伟康 鲍家声 单踊 丁沃沃 郑圻 顾大庆 赵辰 龚恺 张雷 吉国华

黄伟康

吴明伟

沈国尧

刘先觉 邓思怜

杜顺宝

潘谷西 杜顺宝 陈薇

潘谷西

刘叙杰

刘先觉

朱光亚

郭湖生 张十庆

沈佩瑜

方善镐

甄开源

柳孝图 方华

唐厚炽

姚自君

庄金元

薛永骥

高祥生

后记

序言

就办学而言,教师无疑是最为重要的因素之一。

据不完全统计,东南大学建筑学院自1927年成立建筑科/系至今,有近500人次的教职员工曾在此度过值得记忆的年华,倾注了他们宝贵的乃至是毕生的心血。作为亲历者、见证人,他们对东南大学建筑学院诸学科从无到有、逐步壮大的发展历程有着无可争议的发言权。如果把东南大学建筑学院喻为学术的殿堂,代代为此付出辛劳和智慧的老师们即为当之无愧的功臣;把东南大学建筑学科视为矗立的山峰,他们是无可置疑的脊梁;把东南大学的中大院比作一个数代同堂的大家庭,他们是深受爱戴的尊长。

老教师访谈是学院文化传承的重要环节,几年前出于对学院及其学术传统的认知意识,有了这项工作的起始。作为院庆90周年系列丛书的重要组成,此次我们整理了其中部分老师的访谈资料,并编印这本《东南大学建筑学院教师访谈录》。希望能为众校友和业界同仁提供另一组视角独特多元、感受至真至切的学院发展的鲜活画卷。

编者

2017年9月

内容推荐

东南大学建筑学院教师访谈录编写组编的《东南大学建筑学院教师访谈录/东南大学建筑学院90周年院庆系列丛书》收录了部分老教师的访谈文稿,是学院发展各阶段的参与者和见证者对东南建筑学派90年发展历程客观且生动的记录和展现,亦为《东南大学建筑学科发展史料汇编1927-2017》的有益补充。

编辑推荐

东南大学建筑学院前身为原国立中央大学建筑系,创立于1927年,是中国现代建筑学学科的发源地。1952年全国高校院系调整后成为南京工学院建筑系,1988年随学校复更名为东南大学建筑系,2003年组建为东南大学建筑学院。

东南大学建筑学院教师访谈录编写组编的《东南大学建筑学院教师访谈录/东南大学建筑学院90周年院庆系列丛书》收录的访谈,大致分学科方向并以在职先后为序呈现。参与采访的众多教师、博士生们都事先精心准备采访提纲、安排采访进程,事后花费大量时间整理采访的音视频资料,并完成近50万字的采访记录文稿。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2 7:1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