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明朝的三角困局
分类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作者 郭梓林
出版社 当代中国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编辑推荐

郭梓林著的《明朝的三角困局》以电视连续剧《大明王朝1566》为基础,立足西方政治经济学和作者本人多年政府企业工作经历对世情的领悟,对明朝嘉靖代表的皇权、严嵩代表的贪官、海瑞代表的清官构成的三角困局,进行了解读。借由此,进一步对中国的历史、政治、文化与人性等方面进行了评说,深刻的洞见、睿智的分析、幽默的讽刺。如一朵朵小火花,闪耀其中,是一本既有思想性,又很具有可读性的另类作品。

内容推荐

一部明朝的历史,给中华民族留下了无穷的启示。因为,明朝的历史是汉人将封建专制制度发展到顶峰的历史,是离现代最近的纯粹汉文化的历史。后世有识见的人无不认为它是最具借鉴意义的一部断代史。

《明朝的三角困局》中,作者郭梓林以一部历史剧为引子,借由西方现代政治经济学,重新审视了明朝嘉靖年间的一段历史。通过以嘉靖、严嵩、海瑞为代表的三大政治元素之间的博弈,将明朝皇权、文官制度、监察体制的运行轨迹及其三角困局一一揭示,并由嘉靖说到中国的一众皇帝,由明朝连及中国二千年的政治文化,五千年的世态人心,以及未来中国政治可能的走向。宏观的视野、睿智的洞见、幽默的语言,令人赞叹。

目录

序 看山是山,看水是水

〇〇 导语

〇一 谏言是要死人的

〇二 下银子比下雪好

〇三 明白人算糊涂账

〇四 举重若轻股掌间

〇五 创收是个硬道理

〇六 种下龙种生跳蚤

〇七 盘根错节话桑田

〇八 身正也怕影子斜

〇九 信息渠道与真相

一〇 犬牙交错看谁狠

一一 扑朔迷离陷阱多

一二 要钱何以变要命

一三 家国之间的维权

一四 官商关系与皇权

一五 海瑞从历史走来

一六 入官场不入污泥

一七 最重要的是用人

一八 大丈夫贵在知退

一九 男人世界里的女人

二〇 清官理性的背后

二一 权力角逐的本质

二二 皇权政治的两难

二三 自圆其说的统治

二四 一个王朝的投影

后记

试读章节

谏言是要死人的

因谏杀人的责任,皇帝是断然不会认账的,总是要找些理由把责任推卸给具体的执行者,因为皇帝们比所有地球人都更清楚:杀谏臣是有报应的。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建立起了皇权专制的国家政治制度。从此以后,伴随着一个个封建王朝的不断更迭,这个制度也从形成走向鼎盛,再从没落走向崩溃,前后共延续了2132年。

人总是要死的,不管你活在哪个朝代,时间地点通常不重要,重要的是原因和方式。在长达两千多年的封建专制制度下,因嘴而死的中国人不计其数。据人体器官学的介绍,嘴的基本功能有两个:一个是“吃”,一个是“说”。因为没得吃,历史上究竟死过多少人,还没有人做过统计。即使有一些因自然灾害饿死人的统计数字,也大多语焉不详。不过史书倒是有记载:凡发生民变,绝大多数是由没饭吃而引起的。

而因为“说”(当然也包括用笔在纸上“说”)而死人,甚至死很多人,那就不太好理解了。但是,在中国长达两千多年的封建专制历史上,确实有很多人因为“说”而死,但究竟死了多少人,就更难得到统计数据了。

中国官场历来倡导“文死谏,武死战”,即文官上谏君王和武将征战疆场都要把献出生命作为最后的准备,以此作为忠君报国的壮举。细细想来,“武死战”,即军人战死于沙场也是一种合理的死亡方式:青山处处埋忠骨,古来征战几人回?何其壮哉!“文死谏”则让人匪夷所思。“谏”绝然不同于你死我活、肉搏血拼的“战”,“谏”仅仅是对君王“说”出一番话,说出自己的所思所想,或轻言细语,或理直气壮,至多怒发冲冠,激愤殿堂,按理讲谏者应该没有生命危险(心脑血管意外除外)。那么,“文”为什么要准备死于“谏”?“谏”为什么会死人?皇帝为什么要让“谏者”死?人臣何必为“谏”而死?

46集电视连续剧《大明王朝1566》,就是从这样一个角度揭开了大明王朝的一段鲜活历史。

这部电视剧的开场戏,发生在离我的寓所大约10公里的北京紫禁城午门。时间则稍远一些,大明嘉靖三十九年,即公元1560年腊月二十九,大明的钦天监监正(也就是当时的“国家气象局局长”或许还兼“地震局局长”)周云逸,昂首挺胸、大义凛然地站在午门的空坪中央。虽然乌纱帽已经被拿下,散乱的头发下那坚持真理、不惜赴死的目光却直逼苍穹!

到底发生了什么事,让周云逸这么一副受刑的样子?

原来,就在明嘉靖三十九年冬天,整个腊月竟然没下过一场雪。对于嘉靖,这是令他忧虑甚至恐惧的天象。一时间,朝廷上下愁云翻卷,似乎国难临头。而作为一个吃朝廷俸禄的“国家气象局局长”,周云逸在关键时刻挺身而出,给出了自己的回答:“朝廷开支无度,官府贪墨横行,民不聊生,天怒人怨!”言下之意,这是上天以气象异常来问罪了。

问谁的罪?看似矛头直指严嵩,而严嵩后面的皇帝就没有责任吗?不用奸臣误导,皇上自己也会这么去想。

嘉靖皇帝生气了,问题很严重!

周云逸的谏言换来的是廷杖二十——这就是说话惹的祸!

什么是廷杖?就是在朝廷之上,脱下大臣的裤子,用大木棒击打屁股。这是当年的皇帝很喜欢跟朝中的官员开的一种“政治玩笑”。最早始于隋朝,又一说是唐代,在金朝与元朝普遍流行,到了明代更是乐此不疲,成为一种家常便饭。被“开玩笑”的一般是一两个人,但正德皇帝创过107人同时受杖的吉尼斯纪录。时隔不久,这个纪录就被其堂弟嘉靖皇帝打破,他同时廷杖124人,其中17人当场呜呼哀哉。你想想,上百人被扒下裤子,一排排趴在太和殿上,数百根木棒此起彼落,血肉横飞,一时间喊声哭声棒声混合交响震天动地,何其壮观,何其惨烈!更令全体地球人潸然泪下的是:在此壮烈场合,没有求饶,没有怜悯,只有大阅兵式的庄严。

话说回来,今天代表皇帝执行廷杖的监刑官是东厂(一个犹如原苏联“克格勃”的机构)提督太监冯保——一位彻底的“第三性人”。P6-8

序言

看山是山,看水是水

作为一部小说的作者,作为以这部小说改编成的电视剧的编剧和制片人,最好的状态,就是当小说出版了,电视剧播出了,便坐到一棵大树下去看天上的云。可我还没达到这种境界,总是在关注读者和观众的反应和看法。倒也还没有俗到看见颂扬的话便喜,批评的话便恼,可还是希望多一些人说出些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的话。终于忍不住了,自己跳了出来,接受一些媒体的采访,偏又说出些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的话,因此屡屡后悔。终于有一天我不再说话。我发现,自己来说自己的作品,真有些像一个人在太阳底下抓自己的影子。退回到荫处,竟发现那影子仍然被太阳留在地上,这才明白,这个影子不是我的,那就任受众去扔鲜花或者石头。然而,这个影子既不是我的,那又是谁的?

直到有一天我在网上看见了一篇名为《王朝投影》的评论文章,才霍然憬悟,影子的主人终于出现了。就是这篇文章的作者,一个姓郭名梓林的人。他从另一个方向走到影子的旁边,居然毫不理睬我原来所站的位置,在那里自弹自唱,由嘉靖说到中国的一众皇帝,由明朝连及中国二千年的政治文化,五千年的人心变化……言之凿凿,环环入扣,让我惊叹。此后,我便天天在电脑前等着看他一篇一篇连续登载的《王朝投影》。这个时候,我反倒成了一个读者。丝毫没有感觉到自己的女儿竟成了他的媳妇。

长期从事历史题材的小说和剧本的创作,我很早就知道历史是过去和现在之间永无休止的对话。但是,能够把“现在”与“过去”的对话,写得如此贴切精彩,我只能说一句不是我写的《大明王朝1566》,而是郭梓林写的《明朝的三角困局》。

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是为序。

后记

(一)

黑格尔说的“逻辑的展开就是历史”,也可以调个个儿来说:历史是逻辑展开其自身的过程。正是抱着这样一种看待历史的态度,10年前,我尝试着让46集电视连续剧《大明王朝1566》描述的那段“历史”,展开它内在的逻辑。在我看来,既然这段“历史”是符合逻辑的,那么,它对当下的我们,就一定会有意义。

(二)

当然,以文学作为工具讲述的历史,并不是历史的全貌,而以文学作品为对象写出的关于历史的评论,也只是一己之言。历史是一面客观存在的镜子,它静静地待在那儿,每当我们走近它,用自己的眼睛看到的现象,用自己的头脑联想到的一切,用自己的笔将想到的一部分写成的文字,其实都是个性化的经验和业已形成的观念。

(三)

当年,完成这样一本书,一共花了8个月,从2007年2月开始,一直到1O月15日才最后定稿。这时,离我50岁生日,还差8天,因此,这本书可以算是50岁的纪念,或50岁的自恋。

10年之后,我60岁了,重庆卫视于2017年2月25日开始重播《大明王朝1566》。这件事,让我最后下定了决心再版此书。在验证自己当年眼光的同时,我也欣慰地看到了历史的进步:从一波三折的限播到卫视重播、网络热播;从收视率不到O.5%,到现在大受追捧,说明这10年来,中国社会的包容度和观众的欣赏水平,的确有了很大的进步。

(四)

《大明王朝1566》,是刘和平先生继《雍正王朝》之后的一部历史剧巨著。这部电视剧,让我思绪万千,感觉如鲠在喉,有话要说。于是,开始写作系列评论文章:《王朝投影》。

这组文章同时在《管理学家》杂志和我的《思想统治企业》博客上陆续发表,共25篇。

其间网络上反响热烈。《中国企业家》杂志社举办《大明王朝1566》电视剧研讨会,刘和平先生特别要求主办方邀请我出席,会上,两人第一次见面,彼此却都感觉相见恨晚。

2007年9月29日,《管理学家》杂志社举办“双周论坛”,邀请我和刘和平先生担任共同主讲嘉宾,就“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商业精神”的问题展开对话。

随后,当代中国出版社决定,将这一组25篇评论文章结集出版,书名定为《王朝投影——(大明王朝1566)对中国企业家的启示》。不久,在2008年5月,此书即面市。

为一部电视连续剧写一本评论集,不敢说绝无仅有,却也算是极为少见的。而对我来说,在已经出版的30本书中,这本书的确是最值得再版的书。当年,一位担任某省发改委副主任的朋友告知:他下午拿到这本书后,乘飞机回到家,从晚上10点到凌晨3点,一气读完,并说,很久没有一口气读完一本书了。

(五)

第一版的写作,因为前后时间跨度较长,期间又因经历了更重要的事情而搁笔,所以,前后文章的语言风格略有差异。于是,在正式出版之后,2008年和2009年我又做了两次修订,调整了一些文字,大约删了一万多字,增加了四万多字,一加一减,再版比第一版实增三万字左右。一直想着,有机会要把一部完整的作品献给读者。

从2011年开始,个人的兴趣和精力转移到做公益——创办“北京大学公益讲座”,乐此不疲已经六年多。我发现了另一块领地,这里有更多的乐趣,渐渐把再版的事忘在了脑后。感谢柯琳芳女士对这本书偏爱,也感谢当代中国出版社的不弃,使这本书得以再版。

(六)

书已经出来了,对与不对,不是作者的事,是读者的事。相信,只要是真实的思想,或多或少,总是可以给人一些启发的,这算是决定再版这本旧作最重要的理由。接下来要感谢所有有缘的读者:你们的喜欢,就是我的喜悦。

2017年3月3日于北京望京诚盈中心

书评(媒体评论)

中国有两干多年的专制历史,在上层,是君主专制;在基层,是家族本位的社会结构。家族与国家相似,权力和资源都集中在上。梓林的书围绕这一主题而写,是一部观今思古、由古入今的难得之作。立意独到,蕴义深刻,提出了一些非常有启发性的看法,读来令人眼前一亮。

——王石

书中对嘉靖皇帝和他的近臣之间的斗争和相互利用的精彩分析,让读者惊叹!下笔之处,常常看似信手拈来,却是神来之笔,并透出一种难得的幽默。

——茅于轼

历史是过去和现在之间永无休止的对话。但是,能够把现在与过去的对话,写得如此贴切精彩的,不是我写的《大明王朝1566》,而是郭梓林写的《明朝的三角困局》。

——刘和平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2 23:38: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