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上海街情话(程乃珊散文)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程乃珊
出版社 学林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编辑推荐

程乃珊的写作是富有理想和情怀的,她娓娓道来的所有的上海传奇,不只是追怀逝去的过往,还着眼于历史的链接和文化的传承,她希冀通过自己的作品,让读者都浸润于上海独特而丰厚的文化之中,并将包容并蓄、海纳百川、积极向上、努力进取的海派精神发扬光大。

《上海街情话(程乃珊散文)》收录了她7篇文章,供读者欣赏。

内容推荐

《上海街情话(程乃珊散文)》收录了已故海派女作家程乃珊的7篇文章,其中《上海街情话》一文虽为小说,却是根据作者与之交往多年的上海裁缝师傅的故事演绎而成,因为他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红遍香港的上海旗袍裁缝师傅,之后移民加拿大。作者讲述了联结沪港两地的一个动人的爱情故事,也期望借此表达出沪港双城历经乱世,欲理还乱却欲罢不能的情缘。其他6篇散文为《玫瑰人生》、《宝庆路3号》、《太平花园金兰十姊妹》、《绿屋情缘》、《百年婚纱》、《百年时尚》。

目录

序一 我们生来都是旅人

序二 永远的星辰

沪港双城,情话绵绵(代序)

上海街情话

玫瑰人生

宝庆路3号

太平花园金兰十姊妹

绿屋情缘

百年婚纱

百年时尚

后记

试读章节

上海街情话

九龙旺角的上海街,徒有个“上海”的虚名,但见两边人行道上,水果档夹着廉价时装店,茶餐厅傍着香烛锡箔店,杂乱喧嚣,令众多有心想来寻觅上海昔日风华的游客高兴而来,扫兴而归。

其实不然,华灯初上之时的上海街,暧昧迷蒙的霓虹灯光下,映着下班的人流车流,互相纠缠着,人声鼎沸地在十字街头滔滔流过,自有一番红尘火浪之景,生生猛猛的,与那七点一过虽然灯火通明,却已是水静鸟飞的中环大马路相比,此时的上海街,确实十分上海,很有点如孤岛时期的租界地的二流马路;如同孚路(今石门二路)北四川路;市井艳俗,至少在小毛师傅看人眼中,是有这番感受的。

叫是叫小毛师傅,其实也七十好几了。当初搬入这里——上海街兴发楼时倒是“的的刮刮”的小毛师傅。

那时兴发楼刚刚造好,镂花钢窗五彩地砖,一梯两户,在上世纪50年代的香港九龙区,也算体体面面的中产一族的住房;就是到60年代也算0K的,那时正好霍英东首创“分层出售,分期付款”的供楼法开始普遍采用,小毛预付百分之十,购了—个铺面和二楼—个单位。

讲到地段,还是差一点,但小毛师傅当年看中这里,也就是因为这条路名为“上海街”。

小毛师傅在上海街也是发过的:60年代的他,还是三十几四十不到,一套西装穿上身走在街上微微腆起肚子,蛮有点老板相。小毛师傅浦东人,老家专出红帮裁缝,他9岁就开始跟师傅学生意,师傅是赫赫有名的金鸿翔的师兄,后来金鸿翔发达了开了“鸿翔时装公司”,师傅就帮他做大师傅。

师傅有一手绝招:做旗袍腰身不靠打折裥,而全靠手指的软硬功夫在衣料上扯出来,这手绝活也只有小毛师傅得到真传。就是凭这手绝招,小毛师傅16岁年纪轻轻,已在静安寺路上那专做女洋装的“绿屋时装沙龙”做当家小生啦。话说回来,在小毛师傅这年代,16岁已很知生活的艰难,不像现在16岁还是翻漫画书打游戏机的大男孩。

16岁时的小毛,个头瘦小——长发头时日日几根萝卜干下饭不够营养——相貌平平,却已大受女人欢迎:

“小毛师傅,胸口绷得太紧太恶形恶状?”“小毛师傅,脚馒头也露出来了太武腔?”

“小毛师傅,这只玫红太趣点?老天真啦……”

当小毛含着满嘴大头针手拎皮尺在她们高耸的胸前、神秘的胯间、纤巧的足踝间游移时,他简直成了她们的上帝。

旗袍虽然密实,却是最性感的。这种原先宽身大腰的褂子,经过上海师傅吸收了西方时装打裥、收腰、凸显线条等元素,演变成中华第一女装。

说来不信,或者因为小毛年轻轻的已在脂粉堆里打滚,从早到晚埋首在花团锦簇的旗袍堆中。一直以来,小毛对女人的概念,只是一截包着各色料作的各种造型:葫芦型生梨型排门板型……他最喜欢那种老式的可口可乐玻璃瓶,就像一个最完美的女人的身子,裁缝师傅碰到这种女人最开心,随便怎样做出来的旗袍穿在她们身上都有样有型。

阿英就拥有这样一款可口可乐瓶样的身材,也是在小毛客户中少有的一个拥有这样身材的,所以她一向对小毛的工艺不挑剔,什么都是“蛮好蛮好”的。

九七回归热令时装界刮起中国风,香港因此掀起一股旗袍风,中环“上海滩”定做一件旗袍要七千多元港币,发痴一样。连阁麟街这种冒牌上海师傅一件旗袍的开价,也动辄三四千。

有相熟的街坊半真不假地对小毛说:“小毛师傅,现在旗袍又时兴了,你的‘兴发祥’又可咸鱼翻身了。”

五六十年代上海街上的“兴发祥”,可谓上海美女川流不息,也是出了名的。什么“辘死老鼠”(劳斯莱斯)、奥斯汀等自备车常见泊在他铺口。

P1-3

序言

沪港双城,情话绵绵

《上海街情话》写在2000年,算是一篇老作了。发表在香港一本同仁自办的文学杂志上,后来因为经费无着落,这本杂志好像也消失了。出于对文学的尊重和虔诚,虽然是一本无名杂志,要求又苛刻,限于篇幅,小说字数不能超过2万,也难怪,成天忙碌的香港人哪有闲情来读你的长篇大作!我还是认真地将文字浓缩成现在的短篇。恰巧那时,从前上海我祖母和妈妈都相熟的,追随他多年的上海旗袍师傅小毛师傅从加拿大回港小住,约了我一起吃饭。小毛师傅1959年去香港,在香港上海人圈中红得发紫,甚至在九龙的香港酒店大堂租下两间店面,可见财力有多厚、上世纪80年代初移民加拿大。他与我讲了许多老话老事……所以,就有了这篇《上海街情话》。

说真的,我一直觉得沪港双城姻缘深远,绝对是一对情侣而不是什么兄弟姊妹情。百多年来,沪港双城历经沧桑,离离合合却心心相印,并结晶出新的生命——有中国特色的城市文化和生活方式,引领着全国的生活时尚。

写《上海街情话》,原意不是仅着眼于小裁缝小毛对阿英的一往情深,只是想表示沪港双城历经乱世,欲理还乱却是欲罢不能的情缘。

香港导演关锦鹏偶尔读了这篇小说,买去了电视和电影的改编权,所以有了三十集电视剧《一世情缘》,在沪初播颇受欢迎,读者纷纷查问何处能看到原著小说,在学林出版社的支持下,《上海街情话》正式结集出版。

原作只有2万字不到,故而另外收进几篇非虚构小说在集子内,主题都为“守”,在物欲横流,盛行即用即弃,不求天长地久,只欲曾经拥有的今天,一个“守”字,尤显可贵。

希望读者能喜欢这本小集,在这里,向我的责任编辑许钧伟女士的严谨认真的工作态度表示感谢;向本书的平面设计单位,上海佰德菲逊广告有限公司表示感谢;再向LUIGICHOW先生和费定邦先生为本书提供部分珍贵的照片表示感谢。

后记

缅怀故人,是对目己的反思。

不可能再出现另一个程乃珊,因为历史不可能重复20世纪40年代。

乃珊的母亲与张爱玲在圣约翰大学同学,同在一个大班上课,据乃珊母亲回忆,张爱玲文笔出众而且英语语法十分了得,故而张爱玲一直是乃珊心目中的偶像。平心而论,她们都是独特而不可取代的,正如荷兰的喜力啤酒,很甘味,同样是啤酒,与用崂山矿泉水酿制的青岛啤酒口味却不同。

乃珊离我们远去已四个年头了,她纪实的老上海的芸芸众生却时时会浮现在眼前。在重铸新上海时,学林出版社情有独钟地再版《上海探戈》《上海街情话》和《上海素描》,曹可凡先生和简平先生倾力作序,在此一并深表敬意和感谢!

风景就像一个女人,她有台风风眼一样的心胸,她的长发就像飓风,她的云唇犹如雨吻,洗涤大地,也为一个城市留下一段刻骨铭心的回忆。

严尔纯

2017年5月

书评(媒体评论)

正是这种强烈的自觉,使她成为新世纪以来,发掘、传播老上海文化和生活习俗的最重要也最有影响的作家。她以一种近乎燃烧的热情,精卫填海的决绝,短短十年中写下了一本本关于上海女人、上海男人、上海探戈、上海Lady、上海Fashion、上海萨克斯、上海罗曼史的书。

——毛时安

而乃珊,始终不忘上海市井文化……透过她笔下描写的生活细节,其蕴含的美学意义已经超出了主流观念……很多地方都是超前的。

——陈思和

她开朗、热情、热爱生命,也热爱生活。她的作品,真实灵动地表现了上海这座城市的历史风情。

——赵丽宏

我的印象,程乃珊在哪,那里就有笑语声,而今,一只角落寞了。

——贺友直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3 3:09: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