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简介 |
内容推荐 本书回答这样的经验困惑: 在国际人权规范发展的历史进程中, 为什么一些新兴大国 (特别是非西方大国) , 它们的政治制度与文化传统迥异, 却都在某些关键历史节点上扮演了规范倡议者的角色? 它们的目的和动机是什么? 为何它们的努力有时成功, 有时却以失败告终? 它们突破权力结构限制的办法和条件有哪些? 有关国际人权规范建设的学理研究, 长期笼罩在西方意识形态话语之下, 轻视非西方国家在规范建设中的主动性与创造性。针对这些不足, 本书突出国际社会规范体系的内在复杂性, 强调国家重构自我身份的自主性与利用并改造国际规范的能动性, 由“对积极身份的承认追求”解释新兴大国推进人权规范建设的动机, 从“说辞策略的运作水平与条件”解释相关努力的成败。在动机和策略两个问题上, 本书都提出了不同以往的更具普遍性的解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