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长征(1934-1936)/胜利丛书
分类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作者 吴笛主编
出版社 上海人民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试读章节

红军长征路上最为惨烈的战役——喋血湘江

蒋介石在红军西进的路上设置了四道关卡,调集自己的嫡系部队和地方军阀40万大军全力围追堵截。他认为失去了根据地的中央红军是“流徙千里,四面受制,猛虎离山,不难就擒”。这一次,他雄心万丈,妄图彻底消灭中央红军。

第一道封锁线是由广东军阀陈济棠的部队防守的。陈济棠知道蒋为人阴险狡诈,派他阻拦红军的目的其实是一箭双雕,一方面打击红军,另一方面削弱他的势力。红军则充分利用陈与蒋的矛盾,在1934年9、10月间,周恩来和朱德同陈济棠的代表进行了秘密会谈,争取同陈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并“相互借道”。为了保存自己的势力,也是为了敷衍老蒋,陈执行了秘密协议,在红军行动的路线上,让出了一条20公里的通道。随后红军在安远、信丰之间的新陂、小溪和赣县的马岭等地突出重围。红军占领新田、古陂之后,残敌逃往安西,我红一、三军团派出部分兵力追击,并三面包围了安西城。由于红军的目的是向西转移,因此在派兵监视信丰、安远、安西三点的敌人,掩护全军通过信丰、安远间及王母渡一带敌封锁线后,就先后撤出了战斗。被敌人吹嘘的“钢铁封锁线”的第一道防线就这样被突破了,蒋介石得知这一消息后,自然是又气又恨。他明知道这是陈济棠在他眼皮底下玩的小把戏,但又不便发作,只好急令湖南军阀何键和陈济棠在桂东、汝城至广东仁化一线布置了第二道防线。

10月30日到11月2日,红军从江西崇义向湖南汝城、广东城口挺进。一路上,陈济棠执行了秘密协议,不求有功,只图自保。湘军受到红军的打击,胆战心惊;而蒋的嫡系部队还远在湘赣边,鞭长莫及,敌人一时不能组织有效的抵抗,因此红军在前进道路上只遇到了小股敌人,一触即溃。这样,没有经过大的战斗,敌人的第二道封锁线又被红军突破了。在得知第二道防线被突破后,老蒋怒不可遏,在南昌行营急颁“堵剿”令。为了堵截红军,他在粤汉铁路湘粤边境湖南境内的一段一良田至宜章之间,又设立了第三道封锁线。在这一带,敌人修建了不少碉堡,而且,蒋的嫡系部队薛岳、周浑元也从江西赶来。尽管如此,由于我红三军团和红一军团分别占领了军事重镇宜章城和白石渡,使红军主力较顺利地通过了粤汉铁路线,因此敌人重兵设防的第三道封锁线又被中央红军顺利地突破了。当然这和国民党内部的派系纷争不无关系,地方军阀个个明哲保身,谁都不愿和红军硬碰,这使得蒋介石精心构置的防线形同虚设,自然为红军所破。此时的蒋介石已是气急败坏、孤注一掷,他依托湘江又一次布下了—道封锁线。

红军西进途中的第四道封锁线——湘江防线。它实际上是一个以湘军和桂军两边夹击、中央军和粤军尾追配合所构成的口袋式的大包围圈。11月12日,蒋介石任命何键为“追剿”军总司令,指挥西路军和薛岳、周浑元两部专事“追剿”;令粤军陈济棠之主力部队进至粤湘桂边进行截击;令桂军白崇禧部以五个师控制灌阳、兴安、全州至黄沙河一线,扼要居险堵截。蒋介石不惜投入约26个师,近30万人和数十架战斗机的兵力,依仗其数量和装备上的绝对优势,企图在湘江东岸与红军决战,一举将红军歼灭。已经经过几番搏杀的红军将士,将面临更加严峻的挑战!一场恶战渐渐拉开了序幕……

这时的中央红军离开苏区已经一个多月了,他们冲破了敌人的三道封锁线,转战了2300余华里。那崇山峻岭间的崎岖山路早已将他们的草鞋磨穿,而连续的转战奔波和敌人的穷追不舍,也使部队疲惫不堪。况且,这并不单纯是一次军事行动,而是包括中央军委机关、中华苏维埃政府机关在内的一次战略转移,这实际上是一次举“国”的大迁徙。行军的队伍中有老人、病号、挑夫、担架甚至孕妇,还有那数不尽的辎重,使得这支队伍只能像蚂蚁搬家一样挪动!这支队伍的实际指挥者,那个共产国际代表李德,这些日子神情一反常态,碧蓝的眸子里失去了昔日的那种神采飞扬,却充满了阴沉和忧郁。

此时,也难怪李德忧心忡忡,最近几天军情似火,方方面面的情况都不容乐观。前有湘江挡道,左右有湘军和桂军拦扰,后有蒋介石的中央军追击,当前的形势可谓自西征以来最紧迫的。而且这烦恼不仅来自国民党军的围追堵截,近来红军队伍中的不满情绪也日甚一日。“不识时务”的彭德怀又一次提出了他的不同意见。彭德怀认为鉴于当前的形势,中央红军不应该坚持原来与红二、六军团会合的计划,因为现在看来突破湘江封锁线十分困难,不如避重就轻,改变行军路线,以他的红三军团向北,进军湘潭、益阳、宁乡,以造成我军要夺取长沙的假象,吸引敌人主力,迫使他们改变部署。中央红军则丢掉辎重转向西北,用运动战的方式和敌人周旋,再伺机建立根据地。事实上,这金蝉脱壳的妙计无疑可以使红军脱离当前的困境。可在这个刚愎自用的李德眼里,这却又成了一次非组织活动的串通!不自觉地,他已经又一次把彭德怀的这个提议和毛泽东的那些提议联系到一起。前不久,毛泽东曾向“最高三人团”提出了向湖南中部进军,以调动江西敌人到湖南而消灭之的建议。具体计划是将红军主力全部集中于兴国方向突围,攻万安,渡赣江,经遂川以北的黄坳,走井冈山南麓,越过罗霄山中段——万洋山,迅速进入湖南境内;再攻灵县、茶陵、攸县,在衡山附近跨过粤汉路,到有农民运动基础的白果一带休整和补充兵源;尔后,再返回江西南部、福建西部。在现在看来,当时毛泽东的这一建议是非常具有战略眼光的。红军改西进为北上,即可以避开蒋介石在湘江边布下的“天罗地网”,跳出敌人的重重包围,又能在运动中相机歼敌,然后再相机打回中央苏区去。当时如果能采取毛泽东的建议,也许当年红军就用不着长途跋涉两万五千里进行长征了。可惜这个建议被李德、博古等人无情地拒绝了。

红军到达了会昌地区后,考虑到蒋介石已在湘粤边境组织了封锁线,毛泽东审时度势,再一次向中央建议:红军主力应取高排,渡濂江,直下南康、崇义、麟潭,越过湘赣边界诸广山,进入湖南,再攻资兴、耒阳,跨过粤汉路到有工人运动基础的水口山休整和补充兵源。毛泽东的这个建议改转移为进攻,同样能使红军摆脱被动挨打的局面。遗憾的是,它被“左”倾领导者又一次拒绝了。在李德看来,中央定下的决心不能变。现在红军唯一的出路就是强渡湘江,按既定方案与红二、六军团会合。这一次同国民党在湘江一战,不是鱼死,便是网破!P8-11

目录

序言

前言

红军长征路上最为惨烈的战役

——喋血湘江

战略转移遇强敌,舍生忘死渡难关

——血战独树镇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

——红军缘何四渡赤水河

重点和多路出击,抢渡与强渡结合

——激战嘉陵江

蒋介石“石达开第二”美梦的破灭

——安顺场与泸定桥上的奇迹

激战包座扫障碍,围点打援打通甘南通道

——勇克包座

迂回包抄越天险,北上陕甘通道开

——攻占腊子口

瓮中捉鳖巧得胜,夯基革命大本营

——直罗镇设伏

云贵高原巧回旋,乌蒙磅礴走泥丸

——转战乌蒙山

序言

岁月峥嵘,历史常青

80多年前,有这么一支队伍:其中师以上干部的年龄绝大部分都在二三十岁,指挥员的平均年龄仅25岁,战斗员的年龄不足20岁。40%的战士年龄在14岁到18岁之间。

然而,正是这群年轻人,走遍了大半个中国,转战14个省份。渡过大江大河20余条,翻越崇山峻岭40余座,有5条山脉终年积雪,平均海拔5000米左右,并攻占县城100余座。其中的一支队伍在300余天的行军途中,15个整天在打大决战,平均每天都有一次遭遇战。他们面对的不仅是饥饿、寒冷、落后的装备,更是数十倍于己的敌人,如此艰苦恶劣的环境下,他们平均每天行军约37公里,每行进300米就有一人献出生命。这次征途的长度是二万五千里。

这就是从1934年10月至1936年lO月,红军第一、二、四方面军和第二十五军进行的伟大的长征。

那时候,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社会的黑暗环境中,社会危机四伏,日寇野蛮侵略,国民党反动派置民族危亡于不顾,向革命根据地连续发动大规模“围剿”,中国共产党和红军到了危急关头,中国革命到了危急关头,中华民族到了危急关头。挽救危局,只能是长征这样的战略转移。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中华民族的前途,是在这般曲折艰险的远征中摸索出来的;中国革命的理想,是在这一路浴血奋战中传播的;人民军队的不屈,是在这舍生忘死的征途中磨砺的。

不忘初心,理想不灭

这的确有些令人难以置信:为什么这支这么年轻的队伍却摧不垮、打不散,呈现出如此惊人的战斗力?

其实这个问题,、早在延安时期就有人问过。1938年4月,张闻天在给陕北公学作演讲时就曾被问道,长征胜利靠的是什么?他回答说,原因就在于有坚定不移、百折不挠的革命理想信念。那时候大家只有一个思想,就是无论如何也要克服困难,为自己的理想奋斗到底,没有理想,不用说万里长征,红军连一千里都走不了。从湘江血战的九死一生到遵义会议的峰回路转,从飞夺泸定桥的奋不顾身到六盘山下的红旗漫卷,长征犹如一条萦绕于山河间的红飘带,锻造着共产党人坚忍不拔的精神意志,书写下中华民族的不朽传奇。革命理想高于天的坚定信念,不怕牺牲、排除万难争取胜利的坚强意志,与敌人决一死战、克敌制胜的英雄气概,这次远征所铸就的伟大精神,照亮了共产党人的信仰殿堂,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精神原点。

长征,是充满理想和献身精神、用意志和勇气谱写的人类史诗。它所进发出的激荡人心的强大力量,跨越时空,跨越民族,是人类为追求真理和光明而不懈努力的伟大诗篇。

长征中进行的重要战役战斗有600多次。斩关夺隘、抢险飞渡、血战湘江、强渡乌江、四渡赤水河、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攻占腊子口、鏖战独树镇、伏击袁家沟口、激战嘉陵江、勇克包座、转战乌蒙山、抢渡普渡河,不胜枚举,每一个都是值得大书特书的战斗经典。碍于篇幅和笔者的能力,只得害4爱,选取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几个,望读者见谅。

内容推荐

长征中进行重要战役战斗有600多次。抢险飞渡,血战湘江、强渡乌江、四渡赤水河、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等,吴笛主编的《长征》选取了其中的重点战役进行展现。

编辑推荐

吴笛主编的《长征》是一部详细描写中国工农红军在二万五千里长征道路上所经历的经典战役的实战案例集,为胜利丛书之一种。其中共收入8个知名战例,展现了中国工农红军在中国共产党和红军,在中国革命,在中华民族到了危急关头的时候,以大无畏的勇气、灵活的战法战术、坚定的革命理想,走完了这一条漫漫长征路,谱写出一首“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英勇革命的壮丽史诗”。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2 8:06: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