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北洋海军官兵回忆辑录(中国海军稀见史料)/雪甲午耻
分类 人文社科-社会科学-社会学
作者 卢毓英
出版社 山东画报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试读章节

卢毓英海军生涯忆旧

孙建军点注

仆本庸碌,所遇多艰,回首旧游,都本恨事。嗟嗟!天既生予以不愚不智之身,又处我于不死不生之地,命也如此,谓之何哉!然窃计生平,虽未尽善,亦未敢为恶,何孽之重,竟无已时也。今则发白迟暮,无术问天,荒草夕阳,良足慨叹。姑将历见事实,笔之于书,正如蝉噪西风,蛙鸣暮夜云尔。谨状。

光绪九年,岁癸未,五月,余始录充船政后学堂肄业。

明年,法酋孤拔率兵舰六艘侵马江,意将吞拼船局也。时朝廷钦派张佩纶为督办防务大臣,“扬武”管带官张诚率水师战舰綦布船局左右以拒敌。时船政兵轮虽已告成二十零艘,然稍大者均分布于南北洋,其留守马江者,乃甚小焉。“扬武”最大,其马力仅二百五十匹。敌欺我军初练,犹未经敌,故敢深入。张君书生之见,既乏出奇制胜之谋,又违临事而惧之戒,致为敌乘,全军尽覆。

斯时,福州有累卵之危。余因梅丞三弟有恙,于七月初二午后得船署信云,军事迟早必然决裂。余于是晚急负梅弟越山而避,适云雾迷漫,江风大作,力步不前,遂止于望海楼暂憩。遥望满江烽火,波浪汹翻,敌船结束整肃,炮皆外向,知此役必不免矣。

乃于七月初三早买棹护梅至省,方至连浦江边,突闻炮声隆隆如贯珠,烟焰漫天,知已决裂。及抵省,众心皇皇<而>惊聚。流匪竟欲乘机而动,幸忽大雨倾盆,乃不得逞。不然,省城不待敌临,已不可问,岂非天意哉。

我师既败,敌锋更炽,省景荡然。先伯父以忧时嫉势过度,顿减眠食,酿成不起,竟于甲申七月十九日不禄。先严性极孝友,因痛兄哀恸,亦成不起,竟于甲申七月廿一日辰刻弃养,呜呼痛哉!余斯时本欲以身殉,但念母老家贫,诸兄弟均未成立,不得已啣哀强起,勉持家计,以慰萱堂。但家口繁多,谋生计绌,遂託为商,暂作疗贫之计。而忧痛交攻,常忽如醉,于是久而得心疾。犹幸天不绝人,所谋颇洽,故一家略得温饱。无如刑剋重重,大姪夭殇。祸患之来,乃竟如此,其能不肝摧肠断乎!斯时,若非系念慈母,则必披发入山矣。

越三月,朝议重兴船政。余与梅弟皆归前后学堂肄业,月得薪水,一家藉以温饱,叨天之赐也。

明年乙酉,弟幼恭亦蒙选入学堂。

丙戌春,梅丞奉命出洋肄业。

已丑冬,余业成,奉(派)南北洋游历。

庚寅七月,附搭“康济”轮船北上,经上海、烟台、牛庄、天津、旅顺。是时,北军均屯于威海卫。英将琅威里督练北军,法极严肃,井井有条,极一时之成也,东西洋诸邦莫不啧啧称羡。若非众将怀安,进谗于李傅相而去之,何有甲午之役哉!宴安鸠毒,古人之戒深且至矣。国运之废兴,虽曰天命,岂非人事,不其然乎。

余于庚寅十一月归船署。

辛卯二月,蒙粤督张香帅电调赴粤,学习植物学。

余到粤三月,查观粤人之举动,卑鄙蛮悍,无恶不为,不禁嫉之如仇。故居其地数月,犹不通其土语者,心贱之也。余初至香港,遇曾公伯厚,谈及粤俗之污陋,粤人之悍鸷,犹未深信。及久居其地,始信曾公之言诚不迂也。粤中有童谣甚俚,然皆言其实也。谣略云:花无香,肉无味,女无情,男无义。蚌壳墙,红砖地,家门前供土地,云云,殊属可笑。

曾公言,我辈遍游南北,所闻所见多矣,犹未闻有子货其父,并未闻子嫁其母者。粤之澳门、香港等处,有买猪仔者,盖卖往各处开垦工作。其故因新辟之地,山岚瘴气极重,无处雇工。有某甲,素游荡,好嫖赌。其父颇有余资,半为所倾,及后知甲之不肖,乃拒绝之。甲窘甚,乘父他出,席卷所有而逃。越两岁,甲忽归,语其父曰:儿实窃父之资,逃往新金山贸易,今富矣,故归而迎父,请即就道。甲父自甲遁后,方日困宾(客)乡,闻甲言大喜,盖粤人于新旧金山致富甚多,故不之疑。甲即买棹,奉父抵澳门。旋登轮,甲嘱父耐坐,託词往帐房买票。少顷,有洋人同甲来父处,引甲父入舱,甲复同洋人出舱而去。甲父舱中俟甲,久不来,将出舱寻甲,守舱者禁不令出,甲父不服,与之理论,守舱者曰:尔系被卖之人,何能出此耶。甲父询悉,方知为子所愚,哭骂号跳,然已无及矣。

曾公又言,有某乙者,抱中丧父,母苦志抚乙成人。乙为匪人所诱,迷恋烟花,有某妓与乙最嫟,相与订嫁娶。但乙家甚贫,力不能及,无如之何也。有某甲知其事,为之策曰:母貌犹青,若能局售平康,数百金不难致也,何患事之无成哉。乙然之,竟依甲之策,而卑行之。呜呼!伦常大变,竟至如是。粤俗之瘳,可谓极矣。

粤中盗贼甚多,明火执杖,乃其常事,官府亦无如之。城隍庙之侧,有某银号者,雄于资,匪类之窥伺非一日矣,然当闹市之冲,无从下手。一日清晨,忽有官府到庙酬神,称声系某提镇,有亲勇十余名,礼槓颇丰。酬神之后,大放花爆,自早至午后始止。炮烟迷漫,道路为之不通,行人皆绕道而行。三句钟之后,烟始稍退。近邻望见银号寂然无人,久之心疑,乃集众邻入其内库,见银号之人皆就缚一处,口中塞物,噤不能声。乃尽去其塞,释其缚。细询之方悉,盖贼假官府以酬神为名,大放花爆,所以禁绝行人,抑使银号之人号救无闻,乃得尽掠其所有。此所谓出其不意,攻其不备,贼之计亦黠矣哉。

……

P1-5

后记

我走进甲午战争研究这个领域,屈指算来,恰好八年,一个抗日战争的历程。在这段时间里,获得的乐趣和遭遇的烦恼是一样的份量。这烦恼之一,就是资料的得之不易。研究历史,必须建立在大量的史料基础之上,第一手资料也就是当事人的记录和回忆尤为可贵。对于发生在中日间的这场甲午战争来说,日本方面的记录相当丰富、详实。但是,日本人再详实的记录,也只是历史现场的一个侧面。要走近历史的真相,全面观察那场战争,还需要双方资料相互参照。很遗憾,我们中国人留下的资料太少了!特别是甲午战争中中国参战将士的记录,几近于无。相信我的同道们也会有此一恼,如马幼垣先生即曾说过这样的话:“更严重的缺漏还是在于主持海军人士个人抱持明哲保身之训,以为笔下愈少留记录就愈易享后世高誉。”这是研究者的迫切与无奈,劫后的将士会否果真有此心态已无法悬揣,但他们未留下认真的记录却是个不疑的事实。

笔者八年来汲汲以求,所得成绩算来令人郁闷。有些资料,明知其有且关键,却看不到,比如,罗丰禄长期担任北洋海军营务处道员,属于李鸿章身边之人,其战争期间的家书中自然会透露一些真实的信息,但是“罗丰禄家书”却如神龙见首不见尾,百索不得。甲午战争结束后,姚锡光立即着手撰写《东方兵事纪略》一书。这位前天津武备学堂教习,曾向他的那些曾担任各战地陆军中下级军官的学生,询问战事的细节。这些学生回复老师的书信,其下落也成了令人神往的谜团。以目前的情况看,再等下去已无必要。且就资料的获取,作一简单交代,以便读者对照查阅。

甲午海战时,卢毓英任广东水师“广丙”舰管轮。他的回忆手稿,系由福建师范大学图书馆原馆长金云铭先生发现并收藏于馆内,原稿无题,叙述了卢氏自年少人马尾船政学堂至离开海军的经历。其中,卢氏参加甲午大东沟海战、刘公岛保卫战的经历最为关键,而大东沟海战部分曾以《卢氏甲午前后杂记》为题,节录发表在《方伯谦问题研讨集》(知识出版社1993年版)。大东沟海战部分当然非常重要,但其他部分仍有存史的价值,故将全文点读,并根据内容代拟题《卢毓英海军生涯忆旧》。点读过程中,只做简单的技术性注释,以保持原作原貌,不代为读者作判断。

“北洋海军军官禀帖”部分,系转录自陈旭麓等编纂的盛宣怀档案资料选辑之三《中日甲午战争》(下),该书早在1982年即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这些呈文,根据时间来看,应是当时北洋大臣王文韶下令征集的,故呈文分为“海军失利缘由”和“重整海军要略”两个部分,这可以从张哲濚呈文中看出。当然,除张哲渫之外,大多谈前者少,而谈后者多,敢言与不敢言,固因人而异,但避丑扬善亦属人之常情。这些“禀帖”是否是全部?亦不可知。为何那些被日军遣返的舰长们无一份发言存世?今已不可考。

“平远”舰三副林韵珂的报告,分为甲午、甲申两个部分。系池仲祜在民国海军部负责编纂海军史时征集的,目前仅见此一份,转录自1997年台湾出版的《海军官校五十年》一书。显然,这不应该是全部,当时参加过甲午海战的北洋舰队军官健在的很多,相信池仲佑都会向他们函调,难道其他人的“报告”均已泥牛人海了?实在令人不解。

《萨上将军会见记》一文,出自《义勇军进行曲》的作者田汉先生于1941年的采访,刊于1941年4月15日的《海军建设》第2卷第1期。田汉先生热衷于甲午海战研究,曾撰文《关于中国海军的几个问题》载于民国三十年出版的《海军整建月刊》第一卷第十至十二期,解放后又撰《甲午海战》电影剧本。因本文中有萨镇冰对丁汝昌、刘步蟾、林泰曾、杨用霖等人的评价,乃萨镇冰唯一的一次发言,弥足珍贵,故一并收录。

“北洋舰队水兵回忆”这个部分,全部出自戚其章先生上世纪50年代的调查。戚其章先生于1981年出版《北洋舰队》一书,曾选录4篇公开,而后又全部发表在戚海莹《甲午战争在威海》(天津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一书中,前后的遣词稍有不同,但意思仍然一致。水兵因所处的地位和见识,其回忆中有不确的地方,不必苛求,若与其它资料参照使用,仍不失其重要的价值。故一并收录。

这是目前能够收集到的甲午海战之后北洋海军将士的全部发言,我们希望这是全部,又希望不是;前者可以方便研究者,后者则寄望于更多回忆资料继续浮出水面。

或有读者会问,为什么没有《冤海述闻》?《冤海述闻》最初见收于1895年的《普天忠愤集》,后又被收入《中国近代史料丛刊·中日战争》(六)而广为流传。该作品无作者署名,有学者曾推断其作者乃“济远”舰的何广成,但经笔者研究发现,这个结论缺乏足够的证据。笔者认为,《冤海述闻》这部匿名作品,并非出自参战将士之手,不过是一部有着特殊目的的著作而已,不具有严格意义的史料价值。

陈悦先生主编“雪甲午耻”中国海军稀见史料丛书,这是研究者的福音。作为多年的好友,本当闻声而起,攘臂而上,共襄盛举。奈学疏才浅,心长力短,如蚊负山,只勉力纂成此编。错误自不能免,还望博雅君子见谅。

孙建军

2016年11月18日

目录

一 卢毓英海军生涯忆旧

二 北洋舰队军官禀帖

 张哲漾呈文

 曹嘉祥、饶鸣衢呈文

 沈寿堃呈文

 吴应科呈文

 高承锡呈文

 李鼎新呈文

 徐振鹏呈文

 郑祖彝呈文

 郑文超呈文

三 林韵珂报告书

四 陈兆锵所记中日战役情形

五 萨上将军会见记

六 北洋海军水兵回忆

 谷玉霖口述

 陈学海口述

 苗秀山口述

 黄学喜口述

 苗国清口述

 陈敬永口述

 邵承露口述

 李锡亭笔述

附录:《冤海述闻》的作者不是何广成

 《冤海述闻》的作者是何广成?

 史料中的何广成、杨建洛和陈天德

 何广成不可能是《冤海述闻》的作者

后记

序言

众所周知,中国有着辽阔的海疆和十分悠久的航海历史,但真正拥有现代意义上的海军,则不过才是短短百年多前的事情。在一个多世纪前,受1874年日本侵略台湾事件的刺激而渐次兴办成功的北洋海军,是中国第一支现代意义的海军,且曾一度努力登攀到实力雄踞亚洲第一的高位,令人不敢小觑。因而后人回溯中国海军的历史,几乎都会从那支成军于威海卫的海军说起。

当时的日本海军曾经总结到,从北洋海军模样初具的1886年开始,至这支海军被日本超越的1892年之间,正是因为北洋海军的存在,东亚的制海权被掌握在中国之手。尽管制海权一词对当时的中国人还是个极为陌生的概念,而那几年确确实实成了19世纪末东亚海疆最风波安定的时代,然而北洋海军的发展停滞也就从那几年开始。

数年后,中日甲午战争爆发,被国人寄予无限期望的北洋海军浴血作战,拼却一身也未能改变失败的战局,龙旗无助地跌落在威海湾畔。因为北洋海军从兴起到失败的间隔是如此短促、反差是如此强烈,加之北洋海军在鸭绿江口外和日本联合舰队进行的黄海大东沟海战是现代意义的中国海军迄今为止进行过的规模最大的海上战役,使得百年后回溯中国海军的历史,又几乎都会提到北洋海军的覆灭和甲午海战的惨烈。

2011年,山东画报出版社的秦超先生和我商议组编一套收录中国海军历史稀见史料的丛书,几经磋商于是有了本丛书的计划。不过在丛书的名字问题上我们讨论再三,久久未有定论,最终由秦超先生提出了四个来历颇为不凡的字——雪甲午耻。

雪甲午耻,曾是民国南京政府时代中国海军学校中激励将士们的一条著名口号。

甲午战争后,近代中国的国力、近代中国海军的建设一蹶不振,海权沦丧,饱受列强欺压之苦。到了抗战前夕,“雪甲午耻”的口号便被提了出来,乃至成为悬挂在中国海军军官学校内的警语。面对东邻日本咄咄逼人的强大海军,相比之下中国海军显得弱小不堪,此时对于甲午海军之败的惋惜、羞愧、悲痛以至愤怒,在中国海军军人中有了更刻骨铭心的感受。这句带有“靖康耻,犹未雪”意味的话,几乎就是当时中国海军之所以能在严酷的逆境中和入侵的强敌作战不怯的根层信念所在。

随着抗日战争胜利,中国海军以战胜者姿态接受日本海军的赔偿、投降,从日本索回了甲午战争北洋海军遗物,甲午之耻似乎已然洗雪。然而仔细思之,甲午海军覆师之耻,并不能只看作是一支军队的军事上的失败。

从军事角度看,北洋海军甲午海战失败的关键因素之一在于技术装备落后,而之所以落后则是北洋海军从1888年正式成军后不久就被停止了装备的更新。

北洋海军为何在兴起之时突然被自断发展之路?理由当然不是清政府统治阶层某个人或某几个人的思想昏聩所可以解释。相比于传统的陆军,现代意义的海军是一个需要更大和更长期投入才能见效的军种,要使一个国家维持对这一军种进行持续不断的高投入,显然需要让国家看到这种巨额投资的回报所在,即海军需要能够给国家带来利益回报。此种来自于海洋的利益显然不是海军自身所能攫取的,海军在此所起的作用是为国家获取海洋利益保驾护航。百年前的清政府对于海洋利益根本无知,其建设海军的目标也仅仅是防海而已,一旦海上风平浪静,对海军的投资便戛然中止也是意料中事。

因而国家不知道海军的真正价值所在,以及应该如何运用海军,如何去维持一支强大的海军,才是北洋海军甲午战败的悲剧。而这种责任又远不是清政府自身的问题,当国家财政吃紧需要樽节开支时,作为全国知识分子精英的朝堂上的官员们首先想到的是压缩海军费用,即认为在各项国家开支中海军是最可有可无的;当北洋海军战败时,举国舆论在风传各种离奇的关于海军的谣言故事,而并没有去想一想,在承平时代有没有真正关注过自己国家海军的兴废。当时的中国全社会缺乏海洋意识,对海洋权益无知,对海军茫然,这才是甲午海战失败的最根层原因,这也才是真正的甲午耻。

中国正在日益自信地走向海洋的今天,作为历史镜鉴的甲午海战也十分频繁地被人提起,引为教训。此时再说“雪甲午耻”别有一番意义,这一雪耻显然不是指军事上的报复,而是如何让历史上的悲剧永远成为历史。扪心自思,社会缺乏海洋意识、对海洋权益无知、对海军茫然这些问题是否已经绝迹?只有让对海洋的热情和对海军的关注成为根植于社会的一种普遍的文化,在全社会形成真正关注海洋的文化氛围,而不再是只为新闻热点所牵动的一时兴起,我们才能自信地称已经真正在洗雪甲午耻。

适处这一时代,使得研究中国海军的历史同时也具有了强烈的现实意义。通过研究、挖掘历史上中国海军的兴衰胜败,让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对自己国家海洋上曾经的故事发生兴趣、产生思索,便成了海军史研究者责无旁贷的使命。由此,旨在为学界研究海军历史提供更丰富的资料,使大众能对近代中国海军兴衰的历史产生深思,能对中国海洋、海军的历史与现实有更多的关注的本丛书,用“雪甲午耻”命名则再恰当不过了。

根据计划,本丛书收录整理的范围为中外关于清末至民国时代中国海军历史的稀见史料、著述,其中多为在国内首次出版的,甚至在研究学界也极为罕见的史料,诸如北洋海军访问日本的日记、甲午海战爆发后西方国家的评述等等,都极具研究价值,同时也颇有可读性。本丛书相关的编辑整理以及翻译工作的承担者都是目前中国在海军史研究方面十分活跃和有建树的学者,也大都是海军史研究会的成员,直接由他们整理、校注、翻译这一领域的重要史料无疑最为合适。我忝列主编,谨向参加本丛书计划的各位学者表示由衷的谢意,感谢大家的辛勤工作,希望这套丛书能对中国海军历史的研究普及有所助益,能使更多的国人关注我们的海洋和海军。

陈悦

2013年7月1日

内容推荐

卢毓英等著的这本《北洋海军官兵回忆辑录》为“雪甲午耻”中国近代海军稀见史料丛书系列图书之一,内收《卢毓英海军生涯忆旧》、《北洋舰队军官禀帖》、《林韵珂报告书》、《陈兆锵所记中日战役情形》、《萨上将军会见记》、《北洋海军水兵回忆》共六份关于北洋海军历史的史料和北洋海军官兵的回忆资料。

编辑推荐

卢毓英等著的这本《北洋海军官兵回忆辑录》辑录了数部新发现的关于北洋海军历史的史料,特别是整理挖掘了大量北洋海军官兵的回忆资料,目前已经完全没有甲午海战的当事人存世了,很多资料都是首次披露,对研究北洋海军的成军和甲午海战都大有助益。本书为“雪甲午耻”中国近代海军稀见史料丛书系列图书之一。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2 2:54: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