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我的老师顾随先生(精)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叶嘉莹
出版社 河北大学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编辑推荐

《我的老师顾随先生》介绍:在董卿主持的《朗读者》里嘉宾叶嘉莹说:“一个人不经过绝大的困苦,不会觉悟。”

顾随是叶嘉莹的恩师,叶嘉莹是顾随最得意的弟子。顾随先后在燕京大学、辅仁大学、天津师范大学(河北大学前身)等校讲授中国古代文学,四十多年来桃李满天下,叶嘉莹、周汝昌等专家学者便是其中的杰出代表。叶嘉莹以老师晚年名号“驼庵”在南开大学设立了“叶氏驼庵奖学金”,以奖励后辈学子。

叶嘉莹将自己的一生投向古典诗歌,是中国古典文化的传承者和传播者。

内容推荐

叶嘉莹著的《我的老师顾随先生》是为纪念顾随先生一百二十周年诞辰的献礼书。全书饱含激情,字里行间都写出了叶先生对顾随的师生情,这种感情不仅是师生之间的感情,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一份社会责任的担当,处处体现出了叶先生的家国情怀。

目录

第一章 求学时代

 我之从先生受业

 老师对我的期望

 附录1:题季师手写诗稿册子

 附录2:贺新郎·夜读羡季师《稼轩词说》感赋

 附录3:顾羡季先生五旬晋一寿辰祝寿筹备会通启

第二章 感念师恩

 一封我老师的信

 冥冥之中的一种巧合

 附录1:致顾随先生逝世三十周年纪念会的信

 附录2:致顾随先生百年诞辰纪念会传真函

第三章 薪火相传

 先生平生最大之成就

 传法如同传灯

 附录:在“叶氏驼庵奖学金”首届颁奖大会上的讲话

第四章 解读赏析

 先生词作中之思想性和艺术性

 先生作词赏析举隅

 先生前后二期诗作之简介

 先生剧作中之象喻意味

 《苦水作剧》在中国戏曲史上空前绝后的成就

 附:西方文论与中国词学

跋:跨越时空的师生情意

试读章节

先生平生最大之成就

先生的才学和兴趣方面甚广,无论是诗、词、曲、散文、小说、诗歌评论,甚至佛教禅学,先生都曾留下了值得人们重视的著作,足供后人之研读景仰。但作为一个曾经听过先生讲课有五年以上之久的学生而言,我以为先生平生最大之成就,实在还并不在其各方面之著述,而更在其对古典诗歌之教学讲授。因为先生在其他方面之成就,尚有踪迹及规范可资寻绎,而唯有先生之讲课则是纯以感发为主,全任神行,一空依傍,是我平生所见到的讲授诗歌最能得其神髓,而且也最富于启发性的一位非常难得的好教师。先生的讲诗重在感发而不在拘狭死板的解释和说明,所以有时在一小时的教学中,往往竟然连一句诗也不讲,自表面看来也许有人会以为先生所讲者,都是闲话,然而事实上先生所讲的却原来正是最具启迪性的诗歌中之精论妙义。昔禅宗说法有所谓“不立文字,见性成佛”之言,诗人论诗亦有所谓“不涉理路,不落言筌”之语。先生之说诗,其风格亦颇有类于是。所以凡是在书本中可以查考到的属于所谓记问之学的知识,先生一向都极少讲到,先生所讲授的乃是他自己以其博学、锐感、深思,以及其丰富的阅读和创作之经验所体会和掌握到的诗歌中真正的精华妙义之所在,并且更能将之用多种之譬解,做最为细致和最为深入的传达。除此以外,先生讲诗还有一个特色,就是先生常把学生与学道以及作诗与做人相并立论。先生一向都主张修辞当以立诚为本,以为不诚则无物。所以凡是从先生受业的学生往往不仅在学文作诗方面可以得到很大的启发,而且在立身为人方面也可以得到很大的激励。

凡是上过先生课的同学一定都会记得,每次先生步上讲台,常是先拈举一个他当时有所感发的话头,然后就此而引申发挥,有时层层深入,可以接连讲授好几小时甚至好几周而不止。举例来说,有一次先生来上课,步上讲台后便转身在黑板上写了三行字:“自觉,觉人;自利,利他;自渡,渡人。”初看起来,这三句话好像与学诗并无重要之关系,而只是讲为人与学道之方,但先生却由此而引发出了不少论诗的妙义。先生所首先阐明的,就是诗歌之主要作用,是在于使人感动,所以写诗之人便首先须要有推己及人与推己及物之心。先生以为必先具有民胞物与之同心,然后方能具有多情锐感之诗心。于是先生便又提出说,伟大的诗人必须有将小我化而为大我之精神,而自我扩大之途径或方法则有二端:一则是对广大的人世的关怀,另一则是对大自然的融人。于是先生遂又举引出杜甫《登楼》一诗之“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为前者之代表,陶渊明《饮酒》诗中之“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为后者之代表;而先生由此遂又推论及杜甫与陆游及辛弃疾之比较,以及陶渊明与谢灵运及王国维之比较;而由于论及诸诗人之风格意境的差别,遂又论及诗歌中之用字、遣词和造句与传达之效果的种种关系,甚且将中国文字之特色与西洋文字之特色做相互之比较,更由此而论及于诗歌中之所谓“锤炼”和“酝酿”的种种工夫,如此可以层层深入地带领同学们对于诗歌中最细微的差别做最深入的探讨,而且绝不凭借或袭取任何人云亦云之既有的成说,先生总是以他自己多年来亲自研读和创作之心得与体验,为同学们委婉深曲地做多方之譬说。昔元遗山论诗绝句曾有句云: “奇外无奇更出奇,一波才动万波随。”先生在讲课时,其联想及引喻之丰富生动,就也正有类乎是。所以先生之讲课,真可说是飞扬变化、一片神行。先生曾经把自己之讲诗比作谈禅,写过两句诗说: “禅机说到无言处,空里游丝百尺长。”这种讲授方法,如果就一般浅识者而言,也许会以为没有世俗常法可以依循,未免难于把握,然而正是这种深造自得、左右逢源之富于启发性的讲诗的方法,才使得跟随先生学诗的人学到了最可珍贵的评赏诗歌的妙理。而且当学生们学而有得以后,再一回顾先生所讲的话,便会发现先生对于诗歌之评析实在是根源深厚、脉络分明。仍以前面所举过的三句话头而言,先生从此而发挥引申出来的内容,实在相当广泛,其中既有涉及诗歌本质的本体论,也有涉及诗歌创作之方法论,更有涉及诗歌之品评的鉴赏论。因此谈到先生之教学,如果只如浅见者之以为其无途径可以依循,固然是一种错误,而如果只欣赏其当时讲课之生动活泼之情趣,或者也还不免有买椟还珠之憾。先生所讲的有关诗歌之精微妙理是要既有能人的深心体会,又有能出的通观妙解,才能真正有所证悟的。P62-65

后记

跨越时空的师生情意

20世纪80年代前期,张中行写了《顾羡季》一文,哿慨于我的父亲顾随1960年辞世之后,遗著遗稿损毁殆尽,而“每想到这件事,总不免有人琴俱亡之痛”。 “人琴俱亡之痛”六字,出自中行先生一人之笔端,道出的却是众多学人内心共有的怅憾。的确,父亲顾随的名字渐渐地被人们淡忘了,那时候,包括三四十岁读过大学文科的一代年轻人,知道顾随其人者,恐怕也已是甚为寥寥了。但到了新世纪之初,时或见及学术界、出版界在提到顾随时,往往在前面冠以“隐藏的大师” “隐藏的大家”诸名号。这里既然提出了“隐藏”二字,实际已意味着隐藏者已然逐渐走近人们的视线,而渐显他原有的大师、大家的风貌。再到如今的2009年,父亲顾随的遗著包括“全集”在内已出版了十多种(这还不包括正在编订、印行的书籍),至于相关的文章更是时或见诸报端与刊物的版面。

而今,我与林涛合作编订《顾随与叶嘉莹》一书,我草此跋文,之所以如此地不避“书券三尺”之嫌,只是想要说,二十余年的时光,置于历史的长河中,还不足以说是“弹指一挥”之间,而父亲顾随的身后事,却从令一代学人痛感“人琴俱亡”的阑珊灯火之中,发展到而今的景象,这是众多师长、学长、同辈学人以及后学才俊共同付出心血才智的结果,这之中,尤其令人不能忘记的是父亲的传法弟子叶嘉莹教授。

当改革开放的熏风刚刚吹动的时候,嘉莹教授即满怀报国深情回国讲学,她的足迹遍及大江南北、五岳东西,在全国各地的讲坛上,每逢开讲,时时说到“我的老师羡季先生……”, “青年时代师从顾随老师学诗……”,这预示了隐藏于历史大幕之后的顾随形象日后必然要走向幕前。

前溯到1974年,她于远赴海外二十余年之后,第一次回国探亲的时候,她最想见到的是自己的老师顾随,想要把自己这些年来秉承师教取得的成绩呈于老师座前,以期得到老师的首肯,以慰老师多年培植的苦心。但她得到的消息却是老师早已于1960年过世,且身后著述散佚无收。她在极度的苦痛之中,发愿搜集、整理、出版老师的遗著,以期弥补这历史造成的遗憾。

弟子对老师的追思怀念,我们得以见诸叶氏后来的诸多文章,而此后老师对弟子的怀念牵挂,真成了一块无法填补的空缺。这给众多学人留下了无尽的怅感;而怅憾最深的当然是父亲的传法弟子叶氏嘉莹。

谁能料想到,苍天有灵,就在2009年的夏日《顾随与叶嘉莹》一书编订完成,我草此跋文之前的一个多月,奇迹般地从周汝昌先生刚刚提供的父亲当年的信件中,发现了一首父亲的佚词——作于1957年2月的小令《踏莎行》。我们在本书第二十六页已经读到嘉莹女士1943年的一首词序为“用羡季师句,试勉学其作风,苦未能似”的《踏莎行》,其词序所言“用羡季师句”是有其“本事”的,这见于叶嘉莹教授在1995年为《顾随:诗文丛论》所写的序言:

我当日习作的风格,也曾受有先生之影响。记得先生有一次在课堂上曾举引雪菜(She]]ey)之《西风颂》(Ode to the Westwind)中的“假如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If Winter comes,Can spring be far behind)的诗意,以中文写了“耐他风雪耐他寒,纵寒已是春寒了”两句词。于是我就用这两句凑成了一阕《踏莎行》……应着叶嘉莹所述当年的那段“本事”;师弟子二人相隔十余年的两首词,用的是同一个词牌《踏莎行》;师弟子二人同样把当年课堂上的“断句”置于词作之“歇拍”;老师词作上片之结拍与弟子的词作上片用的是同一个韵字,词中所用意象师生二人也颇有相近似者——这竟是一首老师对弟子十四年前“用羡季师句”足成之作,所谱的一阕无法来明言“和作”的跨越时空的唱和!此中所深蕴的不尽的情意,难以言传,却品之弥深、味之弥永。而我现在草成此拙文时,远在加拿大的嘉莹教授尚不知老师曾有这么一首意味深长的唱和之作,呼应着自己那首学苦水词的习作。就以父亲这首 “《踏莎行》作为本文的结尾,以远慰大洋彼岸的传法弟子叶嘉莹。词曰: 

踏莎行

今春沽上风雪间作,寒甚。今冬忆得十余年前

困居北京时曾有断句,兹足成之,歇拍两句是也

昔日填词,时常叹老。如今看去真堪笑。江山别换主人公.自然白发成年少。柳柳梅梅,花花草草。眼前几日风光好。耐他风雪耐他寒,纵寒也是春寒了。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3 1:4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