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回 甄士隐 梦幻识通灵 贾雨村风尘怀闺秀
此开卷第一回也。作者自云:因曾历过一番梦幻之后,故将真事隐去,而借“通灵”之说,撰此《石头记》一书也。故曰“甄士隐”云云。但书中所记何事何人?自又云:“今风尘碌碌,一事无成,忽念及当日所有之女子,一一细考较去,觉其行止见识,皆出于我之上。何我堂堂须眉(代指男子),诚不若彼裙钗(代指女子)哉?实愧则有余,悔又无益之大无可如何之日也!当此,则自欲将已往(同“以往”)所赖天恩祖德,锦衣纨袴(泛指华美的衣裤。纨袴,wán kù,细绢做的裤子)之时,饫甘餍肥(指饱食肥的食物。饫,yù,饱食。餍,yàn,饱)之日,背父兄教育之恩,负师友规谈之德,以至今日一技无成、半生潦倒之罪,编述一集,以告天下人:我之罪固不免,然闺阁中本自历历有人,万不可因我之不肖(品行不好),自护己短,一并使其泯灭也。虽今日之茅椽蓬牖(形容居住的房屋简陋。椽,chuán,架在屋顶檩上的木条;牖,yǒu,窗户),瓦灶绳床,其晨夕风露,阶柳庭花,亦未有妨我之襟怀笔墨者。虽我未学,下笔无文,又何妨用假语村言,敷演出一段故事来,亦可使闺阁昭(显扬)传,复可悦世之目,破人愁闷,不亦宜乎?”故曰“贾雨村”云云。
此回中凡用“梦”用“幻”等字,是提醒阅者眼目,亦是此书立意本旨。
列位看官:你道此书从何而来?说起根由虽近荒唐,细按则深有趣味。待在下将此来历注明,方使阅者了然不惑。
原来女娲氏炼石补天(古代神话传说:苍天不整,女娲炼五色石补之。娲,wā,传说中人类的始祖)之时,于大荒山无稽(jī)崖炼成高经十二丈、方经二十四丈顽石三万六千五百零一块。娲皇氏只用了三万六千五百块,只单单剩了一块未用,便弃在此山青埂峰(虚拟的地名,寓“情根”。埂,gěng)下。谁知此石自经锻炼之后,灵性已通,因见众石俱得补天,独自己无材,不堪入选,遂自怨自叹,日夜悲号惭愧。
一日,正当嗟悼(jiē dào,叹息哀伤)之际,俄见一僧一道远远而来,生得骨格不凡,丰神迥异,说说笑笑来至峰下,坐于石边高谈快论。先是说些云山雾海神仙玄幻之事,后便说到红尘(指人世间)中荣华富贵。此石听了,不觉打动凡心,也想要到人间去享一享这荣华富贵;但自恨粗蠢(chǔn),不得已,便口吐人言,向那僧道说道:“大师,弟子蠢物,不能见礼了。适闻二位谈那人世间荣耀繁华,心切慕之。弟子质虽粗蠢,性却稍通;况见二师仙形道体,定非凡品(平庸的人),必有补天济世之材,利物济人之德。如蒙发一点慈心,携带弟子得入红尘,在那富贵场中、温柔乡里受享几年,自当永佩洪恩,万劫(佛家用语。佛教认为,世界由生到灭循环不尽,每一次由成到灭叫一劫)不忘也。”二仙师听毕,齐憨(hān,傻)笑道:“善哉,善哉!那红尘中有却有些乐事,但不能永远依恃(倚仗。恃,shì),况又有‘美中不足,好事多磨’八个字紧相连属。瞬息间则又乐极悲生,人非物换。究竟是到头一梦,万境归空。倒不如不去的好。”这石凡心已炽,那(nǎ,同“哪”)里听得进这话去,乃复苦求再四。二仙知不可强制,乃叹道:“此亦静极思动,无中生有之数也。既如此,我们便携你去受享受享,只是到不得意时,切莫后悔。”石道:“自然,自然。”那僧又道:“若说你性灵,却又如此质蠢,并更无奇贵之处。如此也只好踮脚而已。也罢,我如今大施佛法助你助,待劫终之日,复还本质,以了此案。你道好否?”石头听了,感谢不尽。那僧便念咒(zhòu,僧道作法时所念的语句)书符(僧道所画的神秘图文,声称可以驱使鬼神),大展幻术,将一块大石登时(立刻)变成一块鲜明莹洁的美玉,且又缩成扇坠大小的可佩可拿。那僧托于掌上,笑道:“形体倒也是个宝物了,还只没有实在的好处,须得再镌(juān,雕刻)上数字,使人一见便知是奇物方妙。然后携你到那昌明隆盛之邦,诗礼簪缨(簪和缨,古时达官贵人的冠饰。这里指做官的人。簪,zān)之族,花柳繁华地,温柔富贵乡去安身乐业。”石头听了,喜不能禁,乃问:“不知赐了弟子那几件奇处,又不知携了弟子到何地方?望乞明示,使弟子不惑。”那僧笑道:“你且莫问,日后自然明白的。”说着,便袖(装入袖中)了这石,同那道人飘然而去,竟不知投奔何方何舍。
P1-2
名师导读
创作背景
《红楼梦》作者曹雪芹,名霑,字梦阮,号雪芹,又号芹圃、芹溪。生卒年不详,生活在康熙、雍正和乾隆时期,大约活了四十多岁。
曹雪芹先世原为汉人,于明末归籍满族。先祖曾随清兵人关,因战功卓著,得到皇家的宠幸,曹家逐渐成为显赫一时的世家。其曾祖曹玺是顺治皇帝的亲信侍臣;其祖父曹寅少年时曾做过康熙的“侍读”。1663年,曹玺出任江宁织造,全家由此迁居江南,此后有三代四人担任这一要职约六十年。康熙皇帝六次南巡,有四次以江宁织造府为行宫。特殊的恩宠与显赫的地位,给曹家带来了一般世家无法企及的权势和声望,也带来了政治上的风险。雍正即位后,明显冷落曹家。1727年,曹烦因“行为不端”等罪名被革职抄家,次年被遣送回北京。这对曹家构成了致命的打击,从此这个江南望族辉煌不再,一蹶不振,迅速走向没落和衰败。
曹雪芹出生在南京,少年时代过着富贵荣华的贵族生活,然后经历了家族的兴衰巨变,目睹了家人沦为社会下层的困顿不堪。在曹雪芹心里烙下的不可磨灭的创伤,成为一个伟大作家不可多得的珍贵的创作素材,为他提供了借以反思感悟的人生体验与思想资源,升华成一种超越时代的洞察力与危机感。
从曹雪芹好友的诗文和一些零星的记载中可以知道,曹雪芹一身傲骨。愤世嫉俗,性格诙谐,喜酒健谈,擅长各种才艺,除小说外,他还能诗善画,可惜作品大都散佚,无从看到。至于《红楼梦》的具体创作年代与成书过程,因相关材料严重缺乏,已难以确知。从作品自身交代的情况看,该书当写成于曹雪芹凄凉落寞之际,大约在乾隆九年(1744)前后,他开始动笔写作,经过十年的呕心沥血,多次修订删改,才终于完成这部不朽的名著。乾隆十九年(1754)是《红楼梦》的大致完成时间。初稿完成后,曹雪芹一直在进行修改整理工作,估计在其去世前,只整理出前八十回,至于此后的一些手稿片段,当时就已迷失,为后人留下了巨大的缺憾。
《红楼梦》的版本情况十分复杂,根据其文本形态可以分为两个系统:一是抄本系统,或称脂本系统。这些抄本都是八十回,多有脂砚斋等人的批语,书名多题《石头记》。脂砚斋是谁,目前还是一个不解之谜。二是印本系统,为程伟元用木活字印刷而成。这类印本皆为一百二十回。乾隆五十六年(1791),程伟元邀请高鹗将其历年搜求所得的《红楼梦》前八十回与后四十回整理修订,合成全书。程本出现后,抄本基本上不再流传。
现在通行的《红楼梦》后四十回,学界历来认为系高鹗补续。不过随着文献的发现及研究的深入,学界倾向于后四十回的原创者另有其人,高鹗只是一个整理者。 作品评价
《红楼梦》的诞生,标志着中国古典小说的发展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红楼梦》的作者,以其深邃的思想内容和卓越的文学成就,谱写了中国古代小说的新篇章,使这部小说成为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经典之作。
随着时间的推移,《红楼梦》跨越了时代和国界,它不仅是中华民族文化艺术的杰作,也是世界文学宝库的精华。
自清末起,在文人士大夫中就流传着“开谈不说红楼梦,读尽诗书也枉然”的说法,并出现“红学”一词。其后,对《红楼梦》的研究,成为中国现代学术中的一门显学,吸引了海内外大批专家学者。
百年来,相关研究著作不断涌现,围绕《红楼梦》产生的各种争论也一直没有停止过。从某种意义上说,《红楼梦》一书,以及围绕它所进行的研究,已经成为了解20世纪中国学术乃至中国人文化心态的一个窗口。
《红楼梦》最初是以抄本的形式,在曹雪芹亲友之间流传,知者不多。自程伟元、高鹗以活字板印行之后,才开始在社会上广为传播。对程本后四十回的评价,研究者的意见分歧很大,至今尚未有统一的看法。不满意者认为:全书人物结局的安排,与前八十回中的交代、伏笔不尽吻合,存在矛盾之处;后四十回在风格上与原作也有一定的差异,在艺术上不及原作。
总体来看,后四十回续书确实没有原著写得好,与读者对它的期待还有一定的距离。但同时也必须看到,它基本上保持了与原作的一致,尽管存在败笔,但也时有精彩文字。在中国古代数百部续书作品中,它应该算是最好的一部。由于《红楼梦》广泛、深远的影响,其续书的创作直到今天都没有停止过。到目前为止,《红楼梦》的各类续书已超过一百种。这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文学乃至文化现象。
悲剧意蕴
《红楼梦》尽管全书不过是一些家庭琐事、闺阁闲情的描写,但字里行间无不流露出一层浓重的悲剧意识和感伤色彩。主要体现在三个层面:
1.家族悲剧。
小说以具体可感、生动形象的人物和事件描写,让读者看到一个百年望族,一步步沦落到“一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的沧桑巨变,并点明其根源所在。
在曹雪芹看来,贾府的走向破败、衰落,并非一人一时之力可成,它是各种矛盾冲突经过长期积累之后的总爆发,有其历史必然性。家族的每一位成员,在这个衰败的过程中,既是悲剧的承担者,同时也是悲剧的制造者,就是说,他们自己动手埋葬了自己。
家族的盛衰,必然会涉及到围墙之外的大干世界,这是家族故事展开的社会文化背景。每一个家族都不是孤立存在的,或完全封闭的,它的盛衰兴亡与外界诸多社会文化因素的影响息息相关,这些因素可能是有利的,也可能是致命的。
2.爱情悲剧。
《红楼梦》描写了形形色色的爱情和婚姻,从主子到奴仆,从宫廷到民间,但大多以悲剧而告终。最具代表性的,是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之间这场有些三角恋爱色彩的爱情婚姻。三个青年男女谁都不是最后的胜利者,这场刻骨铭心的爱情以夭折而告终,它葬送了所有的参与者,有人失去了性命,有人因此而彻底绝望。
曹雪芹告诉读者,爱一个人不是过错,爱一个不该爱的人也不是过错,而两个不相爱的人因外力因素生硬地走向婚姻才是真正的过错。
不可否认,是爱情使一切都发生了改变,这才是导致悲剧的根源。薛宝钗可以得到全家人的认可,但得不到贾宝玉的爱情,这并不是说她品格有什么问题,因为爱情不需要更多的理由。对贾宝玉、林黛玉来说,也许悲剧的意义性质不同,但最后的悲剧结局则是相同的。当贾宝玉脱离了这个没有爱情、缺少活力的家庭,他又能逃到哪里去呢?
3.人生悲剧。
《红楼梦》里的很多人物,在强大的家族势力和宗法礼教面前,个人的选择只能变为一种挣扎,其结局也是可以想见的。这一悲剧在作品主人公贾宝玉身上体现得最为突出。对贾宝玉来说,不必为物质生活担忧,但是,精神层面的追求实在是太超前了。他不想走科举之路,不想承担振兴家族的责任;他想自己选择人生伴侣,想按着个人的意愿生活。这一切想法,当时的社会还没有为此做好准备。所以,贾宝玉一方面是对家族的叛逆,一方面则是对家族的依赖,这就是他面对的尴尬困境。其实,对贾宝玉来说,无论是顺从家族的意愿,还是坚持个人的选择,都不可避免地要走向悲剧,当整个家族走向没落之际,个人的选择只能是一种徒劳。
作品还塑造了一批青年男性贵族,他们毫无例外地成为家族的掘墓人。作品特别写到了女性的悲剧,全书精心刻画了一个女性的世界——大观园,写出了她们短暂的快乐生活,写出了她们在污浊的世界里,或与命运抗争,或逆来顺受,但最后都一个个走出大观园,消失于茫茫的黑暗世界。小说描写了腐朽、没落的东西对青春的毁灭,前后欢乐与凄凉的场面形成了十分鲜明的对比,增强了全书的感染力。
艺术创新
《红楼梦》在艺术上有许多创新。无论是在结构上,艺术手法上,还是人物塑造上,正如鲁迅在《中国小说的历史的变迁》中所说:“总之自有《红楼梦》出来之后,传统的思想和写法都打破了。”尤其是人物形象的塑造,达到了一个新的艺术高度,主要体现在:
1.《红楼梦》抛弃了那种好人全好、恶人皆恶的写法,充分展示了人物形象的丰富性和复杂性。作者很少出面评价人物的是非好坏,而是采用多点聚焦的方式,让人物处在不同的人际关系和评价环境中,形成众声喧哗的围观景象。
2.《红楼梦》写出了人物性格的发展和变化。作品中的所有人都生活在不同的环境中,这些环境潜在地改变着每一个人,改变后的人又作为环境的一部分,再去改变其他人,其他人反过来同样构成改变别人的环境要素,彼此间存在着一种互动的关系。
3.《红楼梦》抛弃此前小说人物言行、事迹戏剧化、传奇式的写法,让人物置于日常生活中,写出他们本真的、常态的人生。通过一些富有内涵的生活细节来刻画人物,从细微处透视人物的内心世界。真正达到了鲁迅所概括的,“其中所叙的人物,都是真的人物”。
(高长山)
曹雪芹、高鹗所著,舒洁、范秀玲注译的《红楼梦(一百二十回全本)》邀约语文教学一线的名师、专家参与编写,精心选择明清足本作为注释底本,完全依据教育部的规定和要求设计,并把“无障碍阅读”作为本书编辑的宗旨,力求扫除中小学生阅读文学名著的语言、文字、历史、文化等方面的障碍,使其在轻松阅读优秀文学作品,感受经典名著文学魅力的同时,丰富语文知识,掌握阅读技巧,在知识能力和文学素养两方面都得到提高。注释内容与课内教学相辅相成,与考试相对接,让学生在阅读名著过程中,轻松掌握更多词汇和文学常识。
曹雪芹、高鹗所著,舒洁、范秀玲注译的《红楼梦(一百二十回全本)》是十八世纪中国伟大的文学巨著,不仅是中国文学之林的珍奇瑰宝,而且也是世界文学海洋中的一颗璀璨明珠。本书是中国文学史上伟大而又复杂的作品,它描绘的社会现实,波及封建社会的官场、家族、意识形态等诸多方面,它描叙的爱情悲剧,不知使多少读者为之一掬同情之泪。或许正是它的主题的多样性、复杂性成就了它的艺术魅力,使之卓然屹立于世界艺术之林而万古长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