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哈茂德不仅在伊斯兰世界东部横扫千军,而且以雷霆之势南下印度。1014年,马哈茂德攻占印度教圣地萨奈沙,洗劫著名的查克拉斯瓦明神庙。1019年,马哈茂德攻占恒河平原的政治中心曲女城,将这座历时四百余年的古都夷为平地。1025年,马哈茂德攻占印度西海岸的卡提阿瓦半岛。位于卡提阿瓦半岛的索姆那特神庙是印度教徒朝拜的圣地,供奉印度教三主神中的湿婆神,并且藏有巨额财富。马哈茂德将索姆那特神庙洗劫一空,所藏财宝被悉数运往加兹尼。相传,马哈茂德用来运送这批财宝的骆驼多达四万余峰。在马哈茂德远征印度之前,什叶派的分支卡尔马特派穆斯林曾经在印度河流域的木尔坦一带建立两个小的伊斯兰教政权,然而影响甚微。加兹尼王朝的征略,打开了穆斯林冲击印度的门户,尤其是奠定了印度西北部地区伊斯兰教化的基础。马哈茂德因此在伊斯兰世界声威大振,成为穆斯林仰慕的英雄,在伊斯兰史上首次获得“加齐”(意为圣战者)的桂冠,并被哈里发嘎迪尔赐封为“雅敏。道莱”的称号。
马哈茂德不仅武功盖世。其文治亦颇负盛名。马哈茂德当政期间,沿袭波斯的政治传统和萨曼王朝的统治制度,招募突厥人及波斯人、阿拉伯人组建庞大的军队,实行集权统治,积极兴修水利,垦殖荒地,发展农业,奖励工商业。在此基础之上,马哈茂德大力倡导和支持文化活动.广招天下文人墨客于加兹尼王朝的宫廷。许多学者在马哈茂德的庇护下潜心创作。著述颇丰。突厥血统的地理学家比鲁尼多次随马哈茂德南下印度,并在那里留居数年,考察旅行,所著《印度志》一书首次将印度的文化和风土民俗展现于伊斯兰世界。波斯诗人费尔多西曾经将其史诗巨著《王书》题赠马哈茂德,以求博得马哈茂德的赏识。马哈茂德还在首都加兹尼城建造规模宏大的清真寺以及学校、图书馆、天文台等设施,使加兹尼城成为当时伊斯兰世界东部最重要的文化中心。1030年马哈茂德死后,其子麦斯欧德继承父位,加兹尼王朝趋于分裂,国势急剧衰微。
4
萨曼王朝建立后,在中亚诸地极力传播伊斯兰教,突厥人纷纷加入穆斯林的行列。北方的拜占廷边境和东方的中亚诸地,曾经均为穆斯林发动圣战的前沿。萨曼王朝时期,突厥人相继皈依伊斯兰教,使穆斯林在中亚的圣战成为非法的行为,圣战者人数锐减,萨曼王朝的东部随之丧失应有的防御,门户顿开。突厥人改奉伊斯兰教以后,逐渐形成难以遏制的西进浪潮。
11世纪中叶,塞尔柱突厥人人主西亚,荡平“肥沃的新月地带”和伊朗高原的割据势力。塞尔柱突厥人系突厥血统乌古斯部落联盟的一支,因其首领塞尔柱。叶卡克而得名。lo世纪末,塞尔柱.叶卡克率领族人离开中亚的吉尔吉斯草原,向西迁徙,进入锡尔河下游一带。依附于萨曼王朝。此间,塞尔柱突厥人改奉伊斯兰教,加入逊尼派穆斯林的行列。“960年,2万个突厥人家庭皈依伊斯兰教。”
P17-18
1
“中东”一词源于西方殖民扩张的时代背景。原本具有“欧洲中心论”的历史痕迹和政治色彩。自19世纪50年代开始,英属印度殖民当局将介于所谓“欧洲病夫”奧斯曼帝国与英属印度殖民地之间的伊朗以及与其毗邻的中亚和波斯湾沿岸称作中东,用于区别奥斯曼帝国统治下的近东和包括东亚诸国在内的远东。1900年,“中东”一词正式出现于英国的官方文件,进而为西方列强普遍采用。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奧斯曼帝国退出历史舞台,所谓近东与中东之间的政治界限不复存在,中东随之逐渐成为泛指西亚北非诸多区域的地缘政治学称谓,包括埃及、肥沃的新月地带、阿拉伯半岛在内的阿拉伯世界以及土耳其和伊朗则是中东的核心所在。
中东地区幅员辽阔,自然环境复杂多样,高原、山脉与大河流域构成基本的地貌形态。高原、山脉与大河流域错综相间的地貌分布,导致截然不同的经济活动与生活方式的长期并存。高原和山区大都地广人稀,适合牧养牲畜的经济活动。幼发拉底河、底格里斯河和尼罗河水流量充沛,河水流经之处形成人口分布相对稠密的定居社会。游牧群体与定居社会之间的矛盾冲突,贯穿着中东历史的进程。
中东作为东半球的地理中心所在,地跨亚非欧三洲,处于地中海、黑海、里海、红海、阿拉伯海以及波斯湾、阿曼湾、亚丁湾、亚喀巴湾、苏伊士湾诸多水域的环绕之中,是联结印度洋与大西洋的桥梁和纽带.堪称“两洋三洲五海之地”,自古以来便是东方与西方之间相互交往的重要通道。黑海与爱琴海之间的达达尼尔海峡和博斯普鲁斯海峡、地中海与红海之间的苏伊士运河、红海与亚丁湾之间的曼德海峡、阿曼湾与波斯湾之间的霍尔木兹海峡,具有举足轻重的战略地位。
……
公元7世纪初.地处阿拉伯半岛西部荒漠的麦加和麦地那犹如两颗冉冉升起的新星.照耀着“两洋三洲五海”世界的古老大地。伴随着伊斯兰教的诞生,阿拉伯人悄然崛起于仿佛被喧嚣的文明社会所遗忘的角落,进而在圣战的旗帜下走出贫瘠的家园,作为崭新的统治民族登上中东的历史舞台。先知穆罕默德去世后,哈里发国家征服了西起伊比利亚半岛和马格里布、东到阿姆河和锡尔河流域的辽阔疆域.伊斯兰教取代基督教和琐罗亚斯德教而成为中东地区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麦地那时代和倭马亚时代,阿拉伯人垄断伊斯兰世界的军政要职,非阿拉伯人尚无缘分享国家权力。阿拔斯时代,包括波斯人、突厥人、柏柏尔人、库尔德人、塞加西亚人在内的非阿拉伯人中皈依伊斯兰教者日渐增多。尤其是波斯人和突厥人的政治势力迅速膨胀,中东伊斯兰世界随之出现群雄逐鹿的分裂局面。11世纪末开始,伊斯兰世界相继经历十字军东征和蒙古西征的浩劫,日趋衰落。自14世纪起。尊奉逊尼派伊斯兰教的奥斯曼土耳其人借助于圣战的形式在小亚细亚半岛和巴尔干半岛攻城略地。结束拜占廷帝国的千年历史,降服阿拉伯世界,成为中东地区举足轻重的政治力量。伊斯坦布尔的苏丹以麦加和麦地那两座伊斯兰教圣城的监护者自居.东西方之间的传统商路处于奥斯曼帝国的控制之下,尼罗河以及底格里斯河、幼发拉底河成为奥斯曼帝国的内河,红海和黑海俨然是奥斯曼帝国的内湖。
鼎盛时期的奧斯曼帝国,令哈布斯堡王朝统治的神圣罗马帝国和萨法维王朝统治的伊朗相形见绌。东南欧与西亚、北非广大地区成为伊斯坦布尔苏丹的属地,黑海和红海俨然是奧斯曼帝国的内湖,多瑙河、尼罗河、幼发拉底河、底格里斯河则被视作奧斯曼帝国横跨三洲之辽阔疆域的象征。
《奥斯曼帝国史(610-2000)/中东国家史》由哈全安著。
中东地区,是现在世界政治、经济、社会等错综复杂关系的一个重要聚焦点。大国关系、地区安全、民族宗教矛盾乃至各种文明的激荡碰撞,都在这个地区充分展示与体现。应当说,目前的各种体现是在深厚的历史积淀上表达出来的。人类文明发展史是一个大历史进程,各种历史力量运动其间,各种正能量与负能量也在其间此消彼长。 要充分了解中东地区的这些历史积淀,必须要有对这个地区的历史、社会、文化、民族、宗教等问题的尽可能完整的了解。
《奥斯曼帝国史(610-2000)/中东国家史》由哈全安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