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在法国的外交生涯(吴建民外交作品纪念版)
分类 人文社科-政治军事-国际关系
作者 吴建民//施燕华
出版社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编辑推荐

《在法国的外交生涯(吴建民外交作品纪念版)》作者吴建民、施燕华是一对驻法外交官夫妇。他们记录了从1998年到2003年近5年时间在法国所见所闻,其间,不仅汇报了他们在外交工作中的政治见闻,也涉及了法国的社会、文化、习俗等内容。全书语言通俗,且附有大量相关照片。阅读本书,将有助于读者了解外交工作,了解法国。

内容推荐

中法外交,历来是中国外交的重中之重。1998—2003年,吴建民在担任中国驻法国第八任大使期间,在法国各地进行报告、参观,了解法国的经济、历史与文化,接触法国各界人士,将中华民族的传统与现代的魅力传播开去。

《在法国的外交生涯(吴建民外交作品纪念版)》记录了吴建民大使与夫人施燕华女士在法国的工作和见闻,记载了他们在法国日常的生活细节。作者五年的驻法生涯,紧张充实,丰富多彩,为我们揭开了中法外交的神秘面纱。书中既有吴大使在正式外交活动中的记录,也有与法国领导人的日常生活接触,还有对法国以及法国人生活的描写。在清新自然的文笔背后,作者为我们展现的是其富含价值和生活哲理的精彩人生片段。

目录

前言

一 离日内瓦赴巴黎履新

二 递交国书的小插曲

三 向希拉克总统递交国书

四 罗伯尔

五 新年团拜

六 希拉克总统参观现代中国书法展

七 乔治五世大街11号

八 我的“施政纲领”

九 摩纳哥之行

十 里昂“历险”记

十一 访问希拉克的故乡科雷兹省

十二 初探希拉克的私宅碧蒂城堡

十三 用画笔说话的人

十四 在羁绊中成长的印象派绘画

十五 一位与大自然为伴的老人

十六 法国国庆阅兵式

十七 伟人巴斯德

十八 参观干邑的故乡

十九 出席希拉克总统的晚宴

二十 凡尔登的忧思

二十一 我当“火枪手”

二十二 近观希拉克私宅碧蒂城堡

二十三 “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记江主席访问法国

二十四 中华文化的魅力

二十五 修复文物

二十六 千禧年的遗憾

二十七 他从蒙塔纪走来

二十八 法国农民的生活

二十九 直爽的农会主席吕克

三十 戴高乐的柔与刚

三十一 神奇的“鼻子”

三十二 酒与佳肴的“婚配”

三十三 波尔多的“登基”活动

三十四 快乐的酒农合唱队

三十五 艰苦的牡蛎养殖

三十六 访问贫困山区洛泽尔省

三十七 弱智人罗朗

三十八 希拉克的“胜利”

三十九 中国式的圣诞节

四十 法国的选美活动

四十一 希拉克来做客

四十二 奶酪——法国人的骄傲

四十三 法国人对酒的“挑剔”

四十四 巴黎终于有了一个中国文化中心

四十五 高香祭亡灵,国耻铭心头

四十六 巴黎街头遇险记

四十七 不打不成交

四十八 法国的婚俗——既传统又实际

四十九 法国人的文化修养

五十 法国人的尴尬

五十一 世外桃源塔希堤——记对法属波利尼西亚的两次访问

五十二 留尼汪华人的困惑

五十三 人生能有几回搏?

五十四 “非典”时期的难题

五十五 中国领导人亮相八国集团

五十六 希拉克向我授勋

试读章节

一 离日内瓦赴巴黎履新

1998年11月6日,我奉命离开日内瓦到法国任大使。

我在日内瓦任职近三年,管的事情五花八门。在日内瓦有许多联合国的专门机构,例如世界贸易组织、世界卫生组织、世界劳工组织、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等。世界裁军大会和人权委员会也在日内瓦开会。

驻日内瓦代表团的外交官来自国内各部门,三年来,我和他们共同战斗,结下了深厚的友谊。我在1996年上任,当时人权斗争的形势比较严峻。1995年人权会上,我国仅以一票之优势击败了美国的反华人权提案。1996年会是怎样的情况?当时我心里没底。

尽管要参加的国际会议很多,要研究的问题也很多,但我把工作重点放在人权问题上,因为这关系到国家的形象,关系到为“四化”创造一个良好的国际环境。每年人权会前,代表团成员个个摩拳擦掌,为能参加维护祖国尊严的斗争而感到骄傲。

要争取多数支持,发展中国家的支持和协作是必不可少的。不少发展中国家也深受美国欺侮之苦,每年的人权会上,美国等西方国家总要“揪”他们的“辫子”,整他们一通。美国自己侵犯人权的问题也不少,但它总是摆出一副“教师爷”的架势,对发展中国家横加指责。

发展中国家对美国在人权会上到处整人的做法早就不满了,他们是我们同美国进行斗争的依靠对象。于是,我联络了一些发展中国家,共同策划如何组织起来。“团结就是力量”,团结起来了,别人就不敢随便欺侮我们了。

中国、巴基斯坦、印度、阿尔及利亚、古巴等十几个国家组成了一个松散的小组,经常互通情况,研究对策。我们把它称作“志同道合者小组”,英语是Like—Minded Group,简称LMG。美国人很恼火,把我们叫做“轻机关枪”(Light Ma—chine Gun),也是LMG。意思是这“轻机关枪”是针对美国开火的。

我们的这个小组很有战斗力,我在会上痛斥美国及追随它的一些西方国家,我历数了他们侵略中国的行径,在上海外滩公园挂“华人与狗不得入内”的侮辱性牌子等,我质问他们:“那时候你们考虑过保护中国的人权吗?现在中国经济发展迅速,人民的生活大大改善,基本人权得到了保障,你们却‘关心’起中国的人权来……”其他国家也揭露美国保护人权是假,干涉内政是真的本质。

我在日内瓦三年时间,经历了三届人权会,其中两届都挫败了美国的图谋,最后一届,美国未再搞反华提案。

在11月5日的告别招待会上,各国大使、联合国机构的官员等济济一堂,气氛很热烈。一位非洲国家的年轻代办对我讲了一番肺腑之言。他说:“我一直在观察你,听你的发言,我学到了很多东西。你维护中国的利益,态度坚定,同时讲道理也很令人信服。我也照你的办法做,效果不错,得到了国内的表扬,还得到了提升。我应该感谢你。”

其实,中国在日内瓦人权会上的胜利,与我们长期执行的外交政策,与我国各驻外使馆的努力是分不开的。没有我们长期支持、援助非洲国家,哪会有这么多非洲国家支持我们呢!我在日内瓦国际机场遇到的感人场面永远铭刻在我的脑海。

日内瓦机场坐落在法国和瑞士的交界处,离代表团驻地开车才十分钟的路程。到机场候机楼,看到对面一个细高的身影向我们走来,伸出两只胳膊把我紧紧抱住。啊,这是苏丹驻日内瓦联合国机构的大使易卜拉辛。他怎么来了?我是常驻日内瓦联合国机构及各国际组织的代表,代表离任时,通常由常驻日内瓦的联合国代表处礼宾司的一名官员送行。各国代表在我的告别招待会上都已道别,按惯例,都不必到机场送行。易卜拉辛对我说:“我是特地来为您送行的。中国是苏丹伟大的朋友,当西方的勘探队都说苏丹没有石油时,只有中国的勘探队真心诚意地帮苏丹勘探,为我们找到了石油,帮我们开采石油。现在苏丹的经济大有起色,没有中国朋友的帮助是不可能的。”他的话真诚恳切,使我非常感动。其实,帮助是相互的。在日内瓦人权会上的斗争,我们靠的就是这些“穷哥儿们”。每当我向这些国家的大使们介绍中国的立场,要求支持时,他们都会毫不犹豫地说:“请放心,中国是我们的朋友,我们肯定支持你们。”作为一名中国的外交官,我为自己的祖国感到骄傲,我还想到曾在苏丹艰辛创业的石油勘探队,他们不仅为祖国争得了荣誉,而且以实际行动支持了外交工作。没有国家的强大,我们这些外交官又能起什么作用呢?P1-3

序言

感谢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把4年来近百名记者对我的采访汇编成册出版。当我看到记者对我的采访数量是如此之多,题材是如此之广,汇集起来成了厚厚的一本书,我自己也感到有些吃惊,真有些不胜感慨!

我接受记者采访的历史不算短了。第一次是1986年,当时我在中国常驻联合国代表团任政务参赞。80年代中期,美国人对中国人的兴趣上升,康涅狄格州州立大学请我去给学生讲中国经济发展情况。讲完之后,该校校刊的记者对我进行采访,后来在校刊上登了出来。

我接受记者采访多起来还要从1991年1月到1994年9月担任外交部新闻司司长、发言人算起。干了3年零8个月的新闻司司长,举行了200多场新闻发布会,接受记者单独采访加起来有上百次。

1994年到2003年,我先后在国外当了9年大使,第一站是荷兰王国,第二站是中国常驻联合国日内瓦办事处代表团,第三站到了法国。在法国期间,我接受记者采访平均每年有50次左右。记者采访的主题主要是关于中法关系,以及公众当时关注的一些热点问题。

在国外担任大使的9年时间里,我接触了大量国内来访的代表团,也接触了大批的国外政要,看了中国和外国媒体关于中国外交的大量报道,我慢慢悟出来,盖在中国外交上的一层神秘面纱并没有揭去。当然,外交需要保密,全世界都如此;但保密是有期限的,过了期限,就不是秘密了。外交太神秘了不符合时代的潮流,不符合中国老百姓的需要,不利于推动中国和外国的合作,也不符合中国自身的利益。

我记得有一次中央电视台采访我,采访之前在大街上采访了几位老百姓,问他们如何看待外交。第一位老百姓说:外交挺神秘的。第二位老百姓说:外交挺贵族的。第三位老百姓说:外交就是吃宴会。这三位老百姓的回答对我触动很大,如果老百姓对外交的认识停留在这个水平上,外交工作要争取老百姓的理解、同情和支持,是比较困难的。

我在2003年7月结束在法国任职的离任报告上,就提出了一条建议:要揭开蒙在中国外交上的神秘面纱。因为太神秘了,对中国外交的开展不利。

2003年7月回国后,领导让我到外交学院来工作。我在与学生和老师座谈后,感到外交学院有很好的传统,学风好,学生质量也很好。但是,外交学院太神秘,有些好学生不敢报考。我们有些学生出去求职,人家说:“什么外交学院?是大专吧?”我们的学生感到很委屈。这种状况显然是亟待改变的。改变的办法之一就是对媒体开放。“外交学院论坛”已经办了49期了,对媒体开放,很受欢迎。我和外交学院其他领导和老师接受了许多媒体的采访。我们的目的是想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来外交学院,因为全世界搞外交的都是本民族的精英。同时,我也希望用人单位更多地了解外交学院的情况,了解我们学生的素质,这样他们就会更多地聘用我们的毕业生,人尽其才。

国际形势在继续发生深刻的变化,同时,中国在崛起,其速度和规模是世人所始料不及的。所以,近几年来,全世界到处在谈论中国的崛起。另外,中国人走向世界,外国人到中国来,中国和外国之间大互动,可能是中国历史上前所未有的。上述状况激发了各种媒体的记者对中国外交以及对世界的兴趣,要求采访我的记者越来越多,我简直应接不暇。但是,我理解这些记者的心情,他们之所以要采访我,是因为读者中有这种需求,我在可能的范围内满足了他们的要求。

我要特别感谢采访我的那些记者,他们一般都很有经验,在采访前都作了比较充分的准备,看了很多的材料。他们有时候提出的问题非常好,能提到点子上,触及了我的兴奋点。有些事情是我原来并未想到要讲的,但是被他们“发掘”出来了。我对他们敬业、勤奋、不断追求和探索的精神十分钦佩。他们多数人都很年轻,大有前途!

有人说中国处在第三次诸子百家时期,对国内和国际上的事情人们的看法很不一样。本书所收集的我的一些看法只是一家之言,难免有片面和不当之处,欢迎读者予以批评和指正。

最后,我要感谢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呼延华副总编辑以及郝明慧、孟庆晓编辑为出版这本书所付出的心血。同时,我要借此机会,感谢外交学院院长办公室的韩敏主任、李洪梅副主任,以及袁媛、阚四进和闫宇的支持、参与和帮助。

2007年11月于北京

书评(媒体评论)

为了感谢您在法国期间的工作,我谨代表法兰西共和国政府授予您“大将军”勋章。

——前法国总统希拉克

我不是一个安于现状的人,我喜欢挑战,我认为人的一生中充满了挑战。应对每一次挑战,都是一次拼搏。在这些拼搏中,每个人发掘自己的潜力,实现了人生的价值。

——吴建民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2 1:10: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