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情念李煜心系纳兰
分类
作者 周小蕾
出版社 中国纺织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编辑推荐

《情念李煜心系纳兰》由周小蕾著。

问君能有几多愁——从跌宕曲折一窥李煜的悲情人生;人生若只如初见——在饮水词中探寻纳兰的幽婉心事。

李煜,字重光,初名从嘉,号钟隐、莲峰居士。南唐元宗李璟第六子,于宋建隆二年(961年)继位,史称李后主。李煜虽不通政治,但其艺术才华却非凡。他精书法,善绘画,通音律,尤以词的成就至高,《虞美人》《浪淘沙》《乌夜啼》等词都是千古杰作,被称为“千古词帝”。

纳兰性德,字容若,号楞伽山人。他是相门翩翩公子,江湖落落狂生,清代第yi才士,千古伤心词人。他一生渴望自由,却不能主宰自己的命运,只能在幽怨与惆怅中度过一生。他的诗词不但在清代词坛享有很高的声誉,在整个中国文学史上,“纳兰词”也占有光采夺目的一席之地。

内容推荐

葬送一脉江山,换得千古绝唱的李煜,其一生留给世人最真切的隐痛。他只求于乱世中舞文弄墨,看尽世间百态,却终究逃不过宿命的千千结。在风雨中飘摇,最终迎来一场断肠悲剧。另一位词作天才纳兰性德曾说:“我是人间惆怅客,不是人间富贵花。”他的一生以风雅为性命,以真心之字,诉衷情之心。他的名字被后人谨记,不是因为他的家族光环,亦非因为其宠臣近侍的身份,而因为他横绝一代的词。家家争唱饮水词,纳兰心事几人知?

周小蕾著的《情念李煜心系纳兰》对李煜和纳兰的人生及作品进行了别开生面的描绘与阐释,复原了两位词作天才的忧伤面影和久违的文学现场,展现了李煜和纳兰的深渊影响,表达了对纯粹心灵的向往。

目录

上篇 落花流水春归去——一种销魂是李郎

 第一辑 前身·晚凉天净月华开

第一节 六朝遗梦金陵城

第二节 乱世戎马定江山

第三节 黄粱一梦终成空

第四节 少年不知愁滋味

 第二辑 爱恋·啼笑因缘成佳话

第一节 秋心求月苦无门

第二节 惊鸿一瞥定终身

第三节 只羡鸳鸯不羡仙

第四节 有花堪折直须折

 第三辑 亡国·一江春水向东流

第一节 多情自古伤离别

第二节 偶缘犹未忘多情

第三节 苦海沉浮坠空门

第四节 一失足成千古恨

 第四辑 西去·梦里不知身是客

第一节 他人笑我太疯癫

第二节 热血一腔空余恨

第三节 断续寒砧断续风

第四节 何劳荆棘始堪伤

 第五辑 轮回·清雅才情世永存

第一节 一曲清歌别江南

第二节 山河永寂南国梦

下篇 我是人间惆怅客——纳兰容若的爱恨别愁

 第一辑 诞生·谁怜辛苦东阳瘦

第一节 耀眼的贵族光环

第二节 小荷才露尖尖角

第三节 冷处偏佳,别有根芽

第四节 开张天岸马,俊逸人中龙

 第二辑 情劫·一朵芙蓉着秋雨

第一节 情窦初开为谁人

第二节 小轩窗,正梳妆

第三节 惊节序,叹沉浮,秾华如梦水东流

第四节 卿自早醒,侬自梦

 第三辑 仕途·不是人间富贵花

第一节 羁旅生涯峥嵘路

第二节 不知题柱客,谁和郢中歌

第三节 明月有情应识我

第四节 悠游帝里风光好

 第四辑 西去·纳兰心事几曾知

第一节 乌衣门第里的优雅叛徒

第二节 凡世最美的情花

第三节 此夜红楼,天上人间一样愁

后记

试读章节

第三节 此夜红楼,天上人间一样愁

浣溪沙·咏五更,和湘真韵

微晕娇花湿欲流,簟纹灯影一生愁。梦回疑在远山楼。

残月暗窥金屈戍,软风徐荡玉帘钩。待听邻女唤梳头。

康熙二十四年(公元1685年)五月二十三,这段时日,康熙帝前往承德避暑山庄避暑。纳兰性德乐得自在,在渌水亭设宴“集南北之名流,咏中庭之双树”。顾贞观、姜宸英等挚友都前来赴宴,只有严绳孙因故未能出席。

纳兰性德睹物思人,想起了刚刚去世不久的吴兆骞,不禁悲从中来。本来,“塞上生还吴季子”是性德生平快事。吴兆骞回到京城后,纳兰性德便留他在府中做弟弟揆叙的老师。康熙二十二年(公元1683年),为了给母亲祝寿,吴兆骞返回家乡省亲,并在友人的资助下,筑屋三间,故人汪琬之子汪士为其题名为“归来草堂”。

可惜经过二十多年在宁古塔的严寒生活,吴兆骞已不适应江南水土气候,大病了数月,纳兰性德得知消息后派人接吴季子赴京治疗。不幸的是,康熙二十三年(公元1684年)十月十八,吴兆骞还是病重不治,客死京邸,时年五十四岁,此时离他获救回京,不过三载。吴兆骞临终前对儿子说:“吾欲与汝射雉白山之麓,钓尺鲤松花江,挈归供膳,付汝母作羹,以佐晚餐,岂可得耶。”纳兰性德为其料理了后事,并且出资送其灵柩回乡。

吴兆骞去世之事,对纳兰性德的打击很大,他常常会想,假如当初自己没有费尽心思接吴季子回还,也许他也不会因为水土不服而重病离世,也许现在他仍在那白山黑水中,与儿子打猎钓鱼,得享天年。世事究竟为何如此无常,自己到底怎么做才是对的呢?

其实,自沈宛来京之后,纳兰性德郁郁的情绪已慢慢疏解了不少。除了近来寒疾有复发的倾向,其他倒是一切如旧。只是卢氏忌日将近,这庭中的两棵合欢树,是纳兰性德与卢氏共同种下的,而今,当年的小树苗已然“亭亭如盖矣”,夜合花开,暗香扑鼻,想起往事,纳兰性德由此不由得心生悲凉,“木犹如此,人何以堪”。纳兰性德由此写下《咏夜合花》。

咏夜合花

阶前双夜合,枝叶敷华荣,疏密共晴雨,卷舒因晦明。

影随绮箔乱,香杂水沉深,对此能销忿,旋移近小楹。

姜宸英、顾贞观也相继赋诗,劝慰纳兰性德:“窗前故摇曳,况复晓风吹。得地为交让,生庭即采芝。分阴上阶薄,交翠拂帘迟。良会欢今日,无烦蠲忿为。”没想到,这一次咏“夜合花”竟成绝唱。“夜合之花,分咏同裁。诗墨未干,花犹烂开。七日之间,至于兰摧。”  咏过夜合花,几人移至渌水亭中欢饮,夜深露重,加上纳兰性德心情不佳,多喝了几杯,眼前竟渐渐模糊,只听得交杯换盏声越飘越远,纳兰性德脚下一软,晕了过去。顾贞观等人大惊,连忙将纳兰性德扶起,没想到纳兰性德浑身冰凉,不省人事。

府里的家僮赶忙跑去通知老爷夫人去请郎中。众人忙将纳兰性德背回房中,纳兰明珠与觉罗氏急急忙忙地赶来,见爱子这般模样也是心急如焚。经过郎中诊断,纳兰性德是寒疾复发,病情危急,能否挺过全看天意,郎中也是无能为力。

听郎中如此一说,纳兰府中顿时哭作一团。纳兰明珠一夜都守在爱子身边,天刚蒙蒙亮,便请旨入宫,恳请太后派宫中御医为纳兰性德诊症。孝庄太后见纳兰明珠形容如此憔悴,便知纳兰性德此病不轻,当下便下旨派御医前往诊治。觉罗氏在府中日日诵经,以泪洗面。纳兰性德的病却是毫无起色,昏昏沉沉,意识不清。

直到七日后的五月三十,纳兰性德突然醒转过来,觉罗氏欣喜若狂,抓着纳兰性德的手连声呼喊“吾儿,吾儿”。纳兰明珠却愁眉不展,他知道,纳兰性德这样突然精神振奋不是好事,况且今日正是卢氏的忌日,纳兰性德这时醒来,乃是大凶之兆。果然,傍晚时分,纳兰性德再次陷入昏迷,很快就停止了呼吸,纳兰府上下哭成一片。

闻听纳兰性德去世的噩耗,顾贞观、姜宸英等一行人大为震惊,而后“哭之者皆出涕”,别院而居的沈宛更是被这意外的噩耗击倒。到了出殡的那天,满京城“为哀挽之词者数十百人,有生平未识面者”。

那时,《饮水词》已在民间广为流传,纳兰性德其人也是京城炙手可热的翩翩公子,大多数人都不愿相信,一代才子就此陨落。毕竟,他才三十一岁,正当人生壮年,还有那么多的诗书没有读完,还有那么多的情思没有化解,还有那么多的壮志未酬……纸灰飞作白蝴蝶,泪血染成红杜鹃。他尚且年轻的面孔,从此与世永诀。

纳兰性德去后,葬于北京西郊皂荚屯的纳兰家祖坟。据史料记载,纳兰家族墓建于清代顺治三年(公元1646年),共葬其家族十一人,其中,纳兰明珠与纳兰性德的宝顶建筑宏大,底座为青石,宝顶中部为汉白玉,镌刻有图案,上部为三合土夯实的半圆顶。最重要的是,纳兰性德与卢氏合葬。八年了,终于,他与爱妻不必阴阳相隔,可以永生永世在一起了。

浣溪沙

残雪凝辉冷画屏,落梅横笛已三更,更无人处月胧明。

我是人间惆怅客,知君何事泪纵横,断肠声里忆平生。

落雪了,天地一片迷蒙,却再不见那个白衣胜雪的男子。他自嘲为人间惆怅客,总是小心翼翼地将自己的情绪潜藏,即便流泪,也毫不矫揉造作。他心底那一片思念的沼泽,将这世俗所有的欢声笑语都吞没,只剩下白茫茫一片,失意在失意的洪流中荡漾,惆怅在惆怅中不断郁结。

所谓平生,不过三十年,心却疲惫如老者,如同走了一段漫长又折磨的山路。许在九泉之下,他轻挽爱妻之手,杏花疏影里,吹笛向天明。

长歌当哭,师友徐乾学亲撰墓志铭《皇清通议大夫一等侍卫佐领纳兰君墓志铭》,字字恳切,令人闻之动容。

“呜呼!始容若之丧,而余哭之恸也。今其弃余也数月矣。余每一念至,未尝不悲来填膺也。呜呼,岂直师友之情乎哉!

“太傅公失其爱子,至今每退朝,望子舍必哭,哭已,皇皇焉如冀其复者,亦岂寻常父子之情也。……每为太傅劝节哀,太傅愈益悲不自胜。余间过相慰,则执余手而泣曰:惟君知我子,惠邀君言,以掩诸幽,使我子虽死犹生也。余奚忍以不文为辞。”

姜宸英与几位文友把纳兰性德的词作加以搜集整理,编印成册,取名为《纳兰词》,后来一并入《通志堂集》。纳兰性德去世翌年,顾贞观黯然离开南归,誓言“不复拈长短句”,大有当年伯牙为子期绝弦的意味。

康熙二十九年(公元1690年),顾贞观再次返京吊唁挚友。康熙三十年(公元1691年),老师徐乾学亲自为纳兰性德编撰的《通志堂集》得以刊行,张纯修为他刻印了的《饮水词集》。两部书都由知己顾贞观亲自校正。

纳兰性德去世三年之后,康熙二十七年(公元1688年)二月,纳兰明珠遭到御史郭琇弹劾八条罪状,被罢相,后虽又被起用,但纳兰明珠权势尽失,纳兰家再也不复当年之盛。此后二十余年,纳兰明珠终日郁郁寡欢,于康熙四十七年(公元1708年)四月离世。

P188-193

序言

“作个才人真绝代,可怜薄命作君王。”清人郭磨寥寥数语,便勾勒出李煜的悲情人生。

“南唐后主”是历史给他戴上的沉重皇冠,这顶皇冠将他囚禁在金碧辉煌的龙椅之上,使他成为中国历史上最平庸的皇帝之一;所幸,历史还留给了他一种清雅的文学体裁——词,一根轻盈的湖州狼毫,一方细腻的老坑洮砚,他便成为历史上一代词宗。

南唐政权建立于公元937年,定都金陵,疆域辽阔。长久浸淫在江南文化之中的李煜,和父亲李璟一样,喜读诗书而不善权术,因为世袭而被推上皇位之后,他便彻底远离了春风暖雨、落絮飞雁的诗意生活——虽然在他的早期诗作中仍留给世人这样的幻觉,但事实上,穿过那些莺莺燕燕的歌舞,拨开那些余音袅袅的丝竹,李煜的内心惨淡而寂寞。

直至兵临城下,肉坦出降,他完成了身为皇帝最后的仪式,也由此开启了他词作的巅峰之途。至真至纯至悲,至精至情至雅,褪去了君主的外衣,他终于显现出温润君子的底色,只是这底色中夹带着无尽的唏嘘与悲怆,江南一梦,故国难别,命运激起的浪花终于浸湿了词人的眼角,惶然哀戚的低鸣也引来了牵机药。几十度春秋拼凑出李煜跌宕起伏的一生,数十首词作是他留给世人珍贵的印迹。这一份印迹,值得后人为之默然,为之慨叹。

同是皇室贵族,相比李煜的浓郁悲情,纳兰性德的哀伤则如暮春之雨,亦如雨中之荷,浑然天成,缠绵不绝。

世人常感叹他的温润,如水如玉,淡泊静远。虽为世家子弟,出身显赫,竟毫不沾染浮华之气,就像一颗洁白的莲花,从盛世旧梦里缓缓升起。他的一生不偏不倚,没有宦海沉浮的惊心,也没有征战杀伐的激荡,唯有一场生离死别的爱情,足以令他痛彻心扉。

世间再难见到这样的才子,流淌着贵族的血脉,却吟唱着凡人的悲哀;身着锦帽貂裘,却有着悲悯苍生的情怀;食尽玉盘珍馐,周身却散发着蔬笋之气。他名为武将,却厌倦羁旅行役,出征漠北,却被满天星空搅碎乡情。他天生情种,对结发之妻一往情深,悼亡之音由此响彻词史。

三十载短暂岁月,打捞出一本传世的《饮水词》,只是“家家争唱《饮水词》,纳兰心事几人知”。渌水亭下,珊瑚阁中,他时而痛饮高歌,时而挥毫泼墨,时而为友人的生死忧心忡忡,时而为亡妻的音容不胜悲痛。

康熙二十四年(公元1685年),纳兰性德溘然长逝,远去的背影终于化作一袭白衣,在历史的幽静之处,他还在听梅花落英,蓬草呜咽,深山夕照深秋雨。

周小蕾

2016年初春

后记

世事漫随流水,算来一梦浮生。

李煜与纳兰性德,婉约词史上这两朵素净莲花,便是如此一梦吧。

读罢《南唐二主词校订》,我尝试从那场血雨腥风中打捞出李后主的清影,令人讶异的是,纵然王朝倾覆,山河不复,在李煜的词作中,表现出的仍是纯然的悲伤——没有用力过度的呐喊愤懑,也没有故作姿态矫情夸饰,这种悲伤犹如淅淅小雨,永不衰绝,渗透读者的每一寸心田。世人曾慨叹,李煜如若没有当上皇帝,在词学造诣上恐要登峰造极;又有人反驳,若没有亡国之痛的刺激,李煜之词可能永远停留在吟风弄月的阶段。当然,历史不可重复,李煜二字之前将永远被附上“南唐后主”四字,这个伴随他生前身后的称号,他终究无法如愿抹去。

由此我们看见了两个李煜,一个是一国之尊的南唐君主,一个是温润如玉的翩翩词人,史学家以凌厉的角度分析前者,文学家则用温柔的眼光欣赏后者,失败与成功之间,只是视角的转换罢了。

在如今的南京江宁区祖堂山南麓,南唐二陵里还长眠着李煜的祖父李昪与父亲李璟,而李煜客死北方之后,虽历史记载葬于今洛阳市北,但至今仍未发现其陵寝。词人终究没有回到那落英缤纷、烟雨迷蒙的江南,其生也哀,其死也悲。

同样在身份的矛盾中纠结痛苦的还有清人纳兰性德。他被冠以一串精彩的描述:世家子弟,博通经史,工书法,擅丹青,精骑射,十七为诸生,十八举乡试,二十二岁殿试赐进士出身……褪去这些光环之后,纳兰性德不过是一往情深的丈夫,慷慨解囊的朋友,真情锐感的词人。

私以为,读《饮水词》需配之以某种仪式,最好待雨夜阑珊,一盏淡茶,一豆灯光,便可细细品之。悼亡之音哀婉缠绵,羁旅之苦惆怅伤怀,“词”这一文学体裁在宋朝大盛之后一度衰落,而至纳兰性德手中竟再度崛起,且重归婉约之宗,轰动一时。

只是如人饮水,冷暖自知,《饮水词》中的故事只有他一人知晓,学人的评价不过是读者尝试打开他心扉的一把钥匙;史书所载之事真真假假,世人乐此不疲地讲述着他的风流逸事,重重语言包裹之下,那个原原本本的纳兰性德确乎离现代读者越来越远了。

靠近他的方法只有一个,便是那一本不厚的《饮水词》。然而永远没有抵达的时候,即便是本书,也只能勾勒出他淡然的轮廓。纳兰性德,这个在清史中不可回避又无法演绎的男子,更代表着一种抒情方式,一种生活姿态,一种绚美如蝶的人生。

茫茫碧落,天上人间情一诺。银汉难通,稳耐风波愿始从。

愿两位词人在时间的长河中不再寂寞。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2 6:25: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