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习录》是儒学史上的一部重要经典,王阳明的心学思想(阳明学)便凝缩在这部经典当中,含有王阳明经由整个生命体验而创发的丰富而重要的哲学智慧。阅读此书既是了解王阳明心学理论,也是了解儒家思想文化传统的一项重要途径,同时也是当下提倡重读儒家经典、重访儒家传统的一项重要议题。
| 书名 | 传习录/周读书系 |
| 分类 |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
| 作者 | (明)王阳明 |
| 出版社 | 岳麓书社 |
| 下载 |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
| 简介 | 编辑推荐 《传习录》是儒学史上的一部重要经典,王阳明的心学思想(阳明学)便凝缩在这部经典当中,含有王阳明经由整个生命体验而创发的丰富而重要的哲学智慧。阅读此书既是了解王阳明心学理论,也是了解儒家思想文化传统的一项重要途径,同时也是当下提倡重读儒家经典、重访儒家传统的一项重要议题。 内容推荐 《传习录》是明代哲学家王阳明的哲学著作。此书记载了他的语录和哲学书信,不但全面阐述了其思想,也体现了其辩证的授课方法,以及生动活泼、善于用譬、常带机锋的语言艺术,是研究王阳明思想及心学发展的重要资料。 目录 传习录上 徐爱录 陆澄录 薛侃录 传习录中 答顾东桥书 启问道通书 答陆原静书 又 答欧阳崇一 答罗整庵少宰书 答聂文蔚 训蒙大意示教读刘伯颂等 教约 传习录下 陈九川录 黄直录 黄修易录 黄省曾录 黄以方录 试读章节 传习录上 先生于《大学》格物诸说,悉以旧本为正,盖先儒所谓误本者也。爱始闻而骇,既而疑,已而殚精竭思,参互错综,以质于先生,然后知先生之说,若水之寒,若火之热,断断乎百世以俟圣人而不惑者也。先生明睿天授,然和乐坦易,不事边幅。人见其少时豪迈不羁,又尝泛滥于词章,出入二氏之学。骤闻是说,皆目以为立异好奇,漫不省究。不知先生居夷三载,处困养静,精一之功,固已超人圣域,粹然大中至正之归矣。爱朝夕炙门下,但见先生之道,即之若易,而仰之愈高;见之若粗,而探之愈精;就之若近,而造之愈益无穷。十余年来,竞未能窥其藩篱。世之君子,或与先生仅交一面,或犹未闻其謦欬,或先怀忽易愤激之心,而遽欲于立谈之间,传闻之说,臆断悬度,如之何其可得也?从游之士,闻先生之教,往往得一而遗二。见其牝牡骊黄,而弃其所谓千里者。故爱备录平日之所闻,私以示夫同志,相与考正之,庶无负先生之教云。门人徐爱书。 徐爱录 爱问:“;“在亲民”,朱子谓当作“新民”,后章“作新民”之文似亦有据;先生以为宜从旧本作t亲民”,亦有所据否?";先生曰:“;“作新民”之“新,,是自新之民,与“在新民”之“新”不同,此岂足为据?“作”字却与“亲”字相对,然非“亲”字义。下面“治国平天下”处,皆于“新”字无发明。如云“君子贤其贤而亲其亲,小人乐其乐而利其利”,t如保赤子”,“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此之谓民之父母”之类,皆是“亲”字意。“亲民”犹孟子“亲亲仁民”之谓,亲之即仁之也。百姓不亲,舜使契为司徒,敬敷五教,所以亲之也。《尧典》“克明峻德”便是“明明德”;“以亲九族”至“平章协和,,便是“亲民”,便是“明明德于天下”。又如孔子言“修己以安百姓”,“修己”便是“明明德”,“安百姓”便是“亲民”。说“亲民”便是兼教养意,说“新民”便觉偏了。"; 爱问:“;“知止而后有定”,朱子以为“事事物物皆有定理”,似与先生之说相戾。";先生曰:“;于事事物物上求至善,却是义外也。至善是心之本体,只是“明明德”到“至精至一”处便是。然亦未尝离却事物,本注所谓“尽夫天理之极,而无一毫人欲之私”者得之。"; 爱问:“;至善只求诸心,恐于天下事理有不能尽。";先生曰:“;心即理也。天下又有心外之事、心外之理乎?";爱曰:“;如事父之孝,事君之忠,交友之信,治民之仁,其间有许多理在,恐亦不可不察。";先生叹曰:“;此说之蔽久矣,岂一语所能悟!今姑就所问者言之:且如事父,不成去父上求个孝的理?事君,不成去君上求个忠的理?交友治民,不成去友上、民上求个信与仁的理?都只在此心,心即理也。此心无私欲之蔽,即是天理,不须外面添一分。以此纯乎天理之心,发之事父便是孝,发之事君便是忠,发之交友治民便是信与仁。只在此心去人欲、存天理上用功便是。";爱曰:“;闻先生如此说,爱已觉有省悟处。但旧说缠于胸中,尚有未脱然者。如事父一事,其间温清定省之类,有许多节目,不亦须讲求否?";先生曰:“;如何不讲求?只是有个头脑,只是就此心去人欲、存天理上讲求。就如讲求冬温,也只是要尽此心之孝,恐怕有一毫人欲间杂;讲求夏清,也只是要尽此心之孝,恐怕有一毫人欲间杂:只是讲求得此心。此心若无人欲,纯是天理,是个诚于孝亲的心,冬时自然思量父母的寒,便自要去求个温的道理;夏时自然思量父母的热,便自要去求个清的道理。这都是那诚孝的心发出来的条件。却是须有这诚孝的心,然后有这条件发出来。譬之树木,这诚孝的心便是根,许多条件便是枝叶,须先有根,然后有枝叶;不是先寻了枝叶,然后去种根。《礼记》言:“孝子之有深爱者,必有和气;有和气者,必有愉色;有愉色者,必有婉容。”须是有个深爱做根,便自然如此。"; 郑朝朔问:“;至善亦须有从事物上求者?";先生曰:“;至善只是此心纯乎天理之极便是,更于事物上怎生求?且试说几件看。";朝朔曰:“;且如事亲,如何而为温清之节,如何而为奉养之宜,须求个是当,方是至善,所以有学问思辩之功。";先生曰:“;若只是温清之节、奉养之宜,可一日二日讲之而尽,用得甚学问思辩?惟于温清时,也只要此心纯乎天理之极;奉养时,也只要此心纯乎天理之极。此则非有学问思辩之功,将不免于毫厘千里之谬,所以虽在圣人,犹加“精一”之训。若只是那些仪节求得是当,便谓至善,即如今扮戏子,扮得许多温清奉养的仪节是当,亦可谓之至善矣。";爱于是日又有省。P1-4 序言 转型时代经典的魅力 王阳明其人 王阳明(1472-1529),名守仁,字伯安,浙江余姚人。因曾筑室故乡阳明洞中,自号阳明山人,故世人皆称阳明先生。他是明代杰出的思想家,阳明心学的创始人。王阳明一生历经坎坷,在困顿中幡然觉悟。在非议中毅然前行,他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文治武功兼备的儒家知识分子,其一生正好证成了儒家内圣外王的理想人格。综观其一生,其学术思想历经数次变化,故黄宗羲在《明儒学案》中日:”;其学凡三变而始得其门。”;可以说,王阳明真正契人圣学并有心得,已经到了33岁之后。 王阳明出身于官宦世家,其远祖乃东晋著名书法家王羲之。幼年即才思敏捷,十余岁能诗;青年时期,泛滥于辞章之学,颇富才名,进士及第之后,常与当时的诗词名家李梦阳、何景明等竞相驰骋文坛;同时他颇为关心国家边境安危,精究兵法, ”;每遇宾饮,聚果核,列阵势为戏”;,这为他后来的军事功绩奠定了基础。弘治二年(1489),王阳明18岁,拜访了明初醇儒吴与弼的高徒娄谅,谈及格物之学,以为”;圣人必可学而至”;,开始”;遍读考亭之书”;,思格物之精义,并亲身实践,格亭前竹子,最终思劳成疾。格竹子的失败,促使他对朱子格物之说产生怀疑,认为圣人难做,并进而徘徊于佛老,加上身患沉疴,更加促成他悦慕仙家修炼之术。 弘治十二年(1499),王阳明28岁,举南宫第二人,赐进士及第,任职工部。中进士后,王阳明并没有十分顺畅,至少思想上几曾纠结,错综复杂。弘治十四年(1501),阳明曾游历九华山,访仙问道。次年,归越筑室阳明洞,行导引术,与道士王思舆交往密切,其间还有”;离家远遁”;之念,只是挂念祖母及父尚在,终未能成行。而同时应指出的是,从访问娄谅到初涉政坛的十多年里,尽管遭遇格物失败,王阳明并未完全放弃儒家圣人之学,至少他先后参加了乡试和会试,并中进士。为官后,弘治十七年(1504),他又曾应山东巡按监察御史之请,主持了山东乡试。从这次乡试的出题可以看出王阳明强烈的经世志向,他极力宣扬儒家知识分子忧国忧民的社会责任,并且在程朱理学的统治之下,阳明亦体现出对程朱理学的维护,大肆鼓吹辟佛老。综合这些,我们不难看出王阳明这一时期思想上的复杂性。也正基于此,我们认为”;学凡三变”;只是一个概括的说法,尤其是对前两个阶段而言,很难划分出具体的时间界限。 正德元年(1506),王阳明抗疏救忠良,得罪阉党刘瑾,遭廷杖,下狱,随后谪贵州龙场,这一件事成为王阳明一生的重要转折。正德三年(1508),王阳明37岁,是年三月到达龙场驿。在龙场的三年,他动心忍性,深悟格物致知之旨,终于明白”;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事物物者误矣”,这就是有名的”;龙场悟道”;。随后,王阳明讲学贵阳书院,始论知行合一。正德五年(1510)开始,王阳明的仕途日渐畅达起来,先后升江西庐陵知县,南京刑部四川司主事,40岁调任验封司主事,41岁再升考功司郎中、南京太仆寺少卿。这一时期,王阳明的门人日众,正德九年(1514),王阳明正式开始以”致良知”;行教。 正德十一年(1516),王阳明45岁,这是一个极为重要的年份。受兵部尚书王琼的举荐,他升都察院左佥都御史,巡抚南、赣、汀、漳等处,开始了他一生中最为重要的事功阶段。正德十二年(1517),他至江西,采取多种方法,或招抚或镇压,同时增设行政区域,先后平定了漳州、横水、桶冈等地流寇与民变。次年又平定了大帽、涮头等处。正德十四年(1519)六月,正准备平定福建时,闻宁王朱宸濠造反,于是起义师勤王,同时上疏朝廷告变。从六月中旬至七月底,短短一个多月时间,王阳明出兵扑灭了朱宸濠的造反,生擒了朱宸濠,江西平定。 ......;......; 然而续刻《传习录》与今本《传习录》相比,内容上有较大变化。原来在嘉靖三十五年(1556),钱德洪整理师说,重编《传习录》三卷时,对第二卷内容进行了调整。他在序中说:”;昔南元善刻《传习录》于越,凡二册。下册摘录先师手书,凡八篇(实九篇,钱氏将《答陆原静二书》合二为一)。其答徐成之二书,吾师自谓:“;天下是朱非陆,论定既久,一旦反之为难。二书姑为调停两可之说,使人自思得之。";故元善录为下册之首者,意亦以是欤?今朱、陆之辨明于天下久矣。洪刻先师文录,置二书于《外集》者,示未全也,故今不复录。......;......;而揭“;必有事焉,即.;致良知";功夫,明白简切,使人言下即得人手,此又莫详于答文蔚之第二书,故增录之。”;由此,钱德洪将《答徐成之》(二篇)移到《外集》,不再收录,而增录了《答聂文蔚书其二戊子》。另外值得注意的是,钱德洪此次修订,是否同时将《示弟立志说》移出去,而在《训蒙大意》之后补充了一篇《教约》,鉴于他在序中未曾明说,不好推断。 最后,《传习续录》。嘉靖七年(1528),王阳明逝世,钱德洪与王畿奔丧,同时讣告同门,约三年时间收录遗言,再综合自己所录,准备刻印,然”;适以忧去未遂”;。钱德洪当时考虑到四方讲学日众,师门宗旨既明,似乎没有谁去从事赘刻之事,”;故不复萦念”;。钱氏的这一息念长达二十余年,直到嘉靖三十四年(1555),另一门人曾才汉从钱德洪那里获得这些语录后,加以编辑整理,名为《遗言》,刻录于荆(今湖北江陵县),这便是《传习录》卷下的雏形。但钱德洪读完后,感觉采集不精当,于是在《遗言》的基础上,”;删其重复,削去芜蔓,存其三之一”;,名日《传习续录》,复刻于宁国(今安徽)之水西精舍。这便是《传习录》卷下的过渡版本。嘉靖二十五年(1556),钱德洪游历到今湖北蕲春,阳明再传弟子沈宠考虑到阳明之学在蕲春并不流行,因而请求钱德洪搜集阳明的散佚语录而增刻之,钱氏于是开始了全面整理《传习录》,”;乃复取逸稿,采其语之不背者,得一卷。其余影响不真、与《文录》既载者,皆削之,并易中卷为问答语,以付黄梅尹张君增刻之”;。至此,《传习录》上中下三卷终于汇聚一起,成为一个完整的语录体著作。 隆庆六年(1572),谢廷杰在浙江刻录《王文成公全书》,以薛侃所编《传习录》为上卷,以钱德洪增删南大吉所编《论学书》的八篇为中卷,以钱氏亲定的《传习续录》为下卷,同时约请钱氏附王阳明所编《朱子晚年定论》于三卷之后,钱氏加以引言,并附袁庆麟所写的《晚年定论跋》,这就是《王文成公伞书》本的《传习录》。 |
| 随便看 |
|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