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富强求索--工业文化与中国复兴/工业文化系列丛书
分类 经济金融-经济-工业经济
作者 严鹏
出版社 电子工业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试读章节

曾国藩是湖南湘乡人,15岁在同族家塾里学习《周礼·仪礼》,兼及《史记》《文选》,25岁时到京城读书,研读经史,31岁时以朱熹之书为日课,致力于宋学。也正是在他31岁这一年,英国人发动了鸦片战争。第二年,战争结束,而那时的曾国藩只是一个更加致力于程朱之学的儒生,与倭仁等鸿儒往复讨论,以实学相砥砺。可以说,身处巨变之世的曾国藩,此时还是一名非常传统的儒生士大夫,本质上是一个浸淫于传统儒家文化中的读书人,踏上了无数中国读书人曾经走过的学而优则仕的人生道路一一开始,洪秀全也未尝不想通过这条道路攀向帝国金字塔的上层。但洪秀全失败了。而洪秀全失败后的举动,又改变了曾国藩的命运。对儒生曾国藩来说,创立拜上帝会的洪秀全乃不共戴天之敌。在《讨粤匪檄》中,曾国藩写道:“粤匪窃外夷之绪,崇天主之教……士不能诵孔子之经,而别有所谓耶苏之说,新约之书。举中国数年前礼义之人伦、诗书典则,一旦扫地荡尽。此岂独我大清之变,乃开辟以来名教之奇变,我孔子、孟子之所痛哭于九泉,凡读书识字者又乌可袖手安坐,不思一为之所也。”因此,曾国藩率领湖南子弟组建湘军对抗洪秀全,不只是出于保存大清朝的忠孝大义,也是为了捍卫他所信仰的孔孟之道。这种阶级意识形态的对立以东西方文化观念对立的形式呈现出来,也是太平天国战争不同于此前中国农民战争的新特点。而随着战争的白热化,交战双方均开始采用西方工业制造的新式武器,这又体现出了新的时代气象。攻克南京之后,太平军就开始求购并运用西洋武器,给清军带来极大的震慑。据说,1862年太平天国将领李秀成的部队轰击湘军时,“洋枪洋炮子密如雨,兼有开花炸炮打入营中,惊心动魄”,以至于战后曾国藩的弟弟曾国荃如此描述太平军:“贼之火器精利于我百倍之多,又无日不以开花大炮打垒内,洋枪队多至两万杆。”1865年,清将左宗棠亦称:“从前贼匪打仗,并无外国枪械。数年以来,无一支贼匪不有洋枪洋火……上年陈炳文赴鲍军门处投诚,禀缴洋枪七千余杆,而本部堂一军截剿湖州逆贼于皖、浙、江三省边境,所得洋枪亦不下万余杆。”为了打赢战争,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等儒生领导的清军武装也不得不开始采用同样的西方武器,而这就为进一步引入西方的工业打开了大门。

当然,除了镇压起义军必须使用西方武器外,太平天国尚未被扑灭,而英国、法国又一次挑起了对大清帝国的战争,也再一次向中国人展示了工业的力量。第一次鸦片战争结束后,以英国为首的西方列强逼迫大清帝国结束闭关锁国,开放了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与上海这5个口岸进行通商,希望扩大自己的商品在中国市场的占有率,以平衡中国出口瓷器、丝绸与茶叶所带来的巨大贸易差额。但事与愿违,中国制造品的出口优势反而更加扩大,以至于大英帝国还是只能用鸦片来支付中国商品。究其原因,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是一种自给自足的结构,对西方的工业品需求有限。不过,列强显然并没有从这个角度去分析原因,他们认为症结在于大清帝国的开放程度仍然不够。于是,利用几个鸡毛蒜皮的借口,英国与法国挑起了第二次对华战争。这一次,英法联军没有把战场局限于中国南部——事实上那里本身也被太平天国占据着——他们直接对帝都北京发起了进攻。在遭遇了一些小的挫败后,1860年,英法联军登陆华北,迅速推进。一名英军士兵乔治·奥尔古德(George Allgood)在8月25日的书信中写道:“14日凌晨,我们向塘沽进发了。有一道土墙和双重的壕沟环绕着塘沽城。我们部署了36门炮和有步兵支持的2个火箭炮连。我们的炮兵逐渐向前逼近到了离敌人只有300码处;而我们的步枪队则在河边芦苇的掩护下,直接打进了城里。在我们猛烈的炮火轰击下,敌人损失惨重。阿姆斯特朗炮是一个巨大的成功。”是的,英国的大炮又一次取得了成功。而这一次,整个帝国中枢的陷落,终于使更多的中国人惊醒——曾让四夷宾服的天朝已成旧梦,西洋人的大炮轰开了一个万国竞存的新时代。

没有大炮,大清帝国将无法继续存在;没有工业,就无法制造挽救帝国危亡的大炮。如此简单的道理,一经曾国藩等儒家士大夫们切身体会,就成了中国工业化的逻辑起点。而这一朴素的真理,使工业文化开始在儒教帝国的躯体内孕育萌发。

P39-40

目录

绪论 工业文化与兴衰

 一、文化的话语权

 二、解释历史的视角:重返现代化

 三、工业文化概观

 四、对历史方法的说明

第一章 天朝之殇:夕阳帝国与日不落帝国

 一、男耕女织,丝路繁忙

 二、被遗忘的宝船

 三、瓷器与枪炮:两个帝国的对决

第二章 自强不息:中国工业文化之发轫

 一、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二、江南长兴:制器与格致

 三、大辩论:章句之学与千年变局

第三章 知耻后勇:儒士们的实业救国

 一、盛世危言呼商战

 二、“忍侮蒙讥”的状元张謇

 三、张之洞的钢铁雄心

第四章 市场精神:中国工业的短暂春天

 一、“不外吃、着两门为妥”

 二、步入共和与“中国的机会”

 三、科学管理:穆藕初的工业梦

第五章 子夜寒星:披荆斩棘的工业文化

 一、大辩论:以农立国还是以工立国?

 二、纪律重构:车间文化的变革

 三、笃信科学的范旭东

第六章 救亡:对抗日寇的工业骑士们

 一、理工生们:工程师报国

 二、公、诚、拼:资源委员会精神

 三、卢作孚:为己?为人!

第七章 迈向工业国:新时代的来临

 一、新中国的蓝图:“变农业国为工业国”

 二、“小燕子,穿花衣,年年春天来这里”

 四、鞍钢宪法:社会主义的管理创新

第八章 火红的工业年代:铁人与三线

 一、自力更生,艰苦奋斗

 二、铁人精神:工业学大庆

 三、三线精神:“备战备荒为人民”

第九章 复兴序幕:重新成为世界工厂

 一、 “我从来不走回头路”

 二、世界工厂与文化定价权

 三、喧嚣与骚动:马桶盖的奇幻漂流

 四、并非尾声:进击的工业党

结论 作为创造意志的工业文化

 一、富强:一种普世价值

 二、两百年面对两千年的文化调适

 三、创造意志与文化自信

附录:工业文化的初步理论探讨:以福州船政局为例

 一、民族主义:工业文化的触发机制

 二、创造意志:工业文化的核心内涵

 三、小结

参考文献

序言

坚定文化自信建设工业强国

工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是立国之本、强国之基、富民之源。文化是人类思想、科技、社会进步的源泉,是一个民族的血脉与灵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工业文化是工业发展之魂,它对工业化进程和产业变革具有基础性、长期性、决定性的影响,大力发展工业文化就是要坚定文化自信。

一、工业文化的产生是人类文化发展的必然。

从人类文化发展历程看,工业文化是继原始文化、农业文化之后的文化形态,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从近现代史看,工业实力是决定国家兴衰的最重要因素之一,而能否成为工业强国,其文化特质往往具有决定性影响。在工业化初期,各国工业发展路径大同小异,但到了中后期却表现各异,即文化的多元性决定了工业化的多元化,也最终决定了各国强弱的座次。

二、中国工业化进程在反对外来侵略的斗争中开启。

中国工业文化自诞生之初就具有鲜明的爱国主义色彩与强烈的独立自主精神,它是仁人志士求索富强之道的产物。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指明19世纪“新的工业的建立已经成为一切文明民族的生命攸关的问题”。因此,发展民族工业就是中国步入现代文明世界的入场券。在不懈求索之中,张謇、张之洞、范旭东、卢作孚等一大批工业先驱在艰难时局中开创了中国现代工业,为今人留下了宝贵的历史遗产与精神财富。

三、新中国成立铸就中国工业腾飞的基础。

解放后在共产党的领导下,我国工业从一穷二白起步,经历了筚路蓝缕的创业过程,建立了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并形成了大庆精神、“两弹一星”精神等辉映时代的典型,滋养和推动着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涉及人口最多的工业化进程。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工业快速发展,规模大幅提升,实力不断增强。2010年,中国制造业在经历了一个半世纪的历程后,重新回到世界第一的地位。

四、我国工业发展迈入需以工业文化作为重要支撑的新阶段。

在工业化进程中,工业与文化互相渗透的现象从不够明显到紧密结合,工业文化逐渐成为工业发展的重要驱动力。当前,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孕育发展,与此同时,技术的进步,需要提升劳动者的工业文化素养,以适应高技术含量的岗位;资源的紧缺和污染的加剧,需要树立正确的发展观;品种、质量、品牌不能满足消费需求,需要推进品质革命。

五、工业文化是先进文化,是工业强国建设的有力保障。

中国工业文化承载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因,凝聚着工业建设者的智慧,代表着先进文化发展的方向。大力发展工业文化,不仅是传承与创新传统文化的需要,也是文化自信的需要。要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弘扬工业文化,建设工业强国,努力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

历史是人类最好的老师。在发展工业文化时,有必要回顾历史、总结经验,从而获取把握今天、开创明天的智慧。《富强求索——工业文化与中国复兴》作为“工业文化系列丛书”的一员,从历史角度梳理了中国近现代工业文化的变迁历程,以文化的视角探索了工业发展之道。期待本书的出版能给予读者以启发和思考,也期望大家关注、研究和推动工业文化建设。

王新哲

内容推荐

中国自近代以来的工业化征程,是一个历史悠久的伟大文明在现代世界中的复兴之路,是仁人志士对于国家富强的不懈求索。在工业发展的物质躯壳之下,工业文明的精神内核逐渐生成,并赋予工业发展以勃勃生气,这一内核就是工业文化。严鹏著的这本《富强求索--工业文化与中国复兴》将梳理近代中国的奋斗历程,以工业文化的创生与成长作为中心视角,描绘中国工业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并以个案研究的方法,讨论了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大变革背景下,不断变化的文化价值导向,尤其是工业文化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并探讨了中国工业文化的未来。

编辑推荐

历史是人类最好的老师。在发展工业文化时,有必要回顾历史、总结经验,从而获取把握今天、开创明天的智慧。严鹏著的这本《富强求索--工业文化与中国复兴》作为“工业文化系列丛书”的一员,从历史角度梳理了中国近现代工业文化的变迁历程,以文化的视角探索了工业发展之道。期待本书的出版能给予读者以启发和思考,也期望大家关注、研究和推动工业文化建设。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3 4:1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