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贺炜主编的《中国民间故事丛书(山东枣庄峄城卷)》集结着散落于民间的故事瑰宝,它们是:
☆对我国民间故事最真实、科学、全面的收集和整理
☆对日益流失的民间文化遗产的国家级抢救
☆不可复制的口述活历史
☆包罗万象的故事版地方百科
这些原汁原味、通俗易懂,充满民族、地域特色的民间故事,融知识性、趣味性、资料性、启迪性于一体,让我们于妙趣横生中品味本土异乡风土人情,于奇思妙想中感悟世间百态、懂理明智。
岁月砥砺,口耳相传。让这些美好的故事流传下去,成为世代相承的永恒记忆——
向热爱讲故事、听故事、写故事的人们,致敬!
由贺炜主编的《中国民间故事丛书(山东枣庄峄城卷)》收录了当地包括神话、故事、传说、笑话在内的民间故事三十余万字,这些口口相传的民间文学为读者生动地展示了当地人民的生活与劳动画卷,卷中附有三十余幅展现当地风土人情的彩色插图,具有较强的知识性、趣味性和可读性。
两边衙役刚要动手,银朵高喊:“老爷!我招,我全招。”接着便把事情的来龙去脉.说了个清清楚楚。
原来,王家豆腐房不远有个学堂,有个私塾先生叫李吟芳。李先生年方二十,眉清目秀,写得一手好文章。银朵替父亲往学堂送了几次豆腐,一来二去就暗恋上了李吟芳,但不敢向人家提这事,也不敢向家里人提,就成了一块心病。这天,她又去私塾送豆腐,李吟芳正在教学生读书,银朵看得人了迷,正巧做饭的刘大赖看到了,说:“银朵妹子,是不是看上李先生啦?我给你做个媒咋样?”银朵羞得满脸通红,快步走开了。这天晚上,银朵老是想着李吟芳,半夜才迷迷糊糊睡着了,忽然有一只手摸到了她的身上,她[京恐万分地问:“谁!”那人道:“我就是李吟芳,听说你天天想着我,为了不辜负你的情意,特深夜前来相会。”银朵不知如何是好,那人见状更是大胆,上了床抱住银朵做起夫妻之事。到了天亮前,那人匆匆离去。就这样,那人晚来早走,一连半个月无人知晓。想不到昨天金朵夫妻来到家中,一夜间竟闹出这种事来。
张玉树让银朵在口供上画押,派人去东关私塾捉拿李吟芳。衙役来到学堂,李吟芳正要给学生上课,衙役大喊一声:“李吟芳,你的案子犯了!”还没等他明白过来,衙役把他锁起来拉着就走。
到了公堂,张玉树一看李吟芳正当少年,一表人才,不像作奸犯科的小人。沉吟了片刻,他把惊堂木一拍:“李吟芳,你与银朵私通,杀死人命,快快从实招来。”
李吟芳惊得目瞪口呆,跪倒在地:“青天老爷明断,我李吟芳自幼饱读诗书,圣人门下,哪有私通杀人一事?”
张玉树见李吟芳不招供,就吩咐道:“带银朵来当面对质。”银朵看着李吟芳,泪如雨下:“李先生,咱的事儿已败露,你千不该万不该,不该杀死俺姐和姐夫。好汉做事好汉当。你不承认,也躲不过去!”
李吟芳眼睛瞪得溜圆:“银朵,我和你只是见过几面,哪来私通一事?你可不要冤枉好人!”
银朵道:“你深夜到我房中,说你就是李吟芳,每天夜里来,天不亮就走,至今已半个多月,不是你又是伺人?”
“你,你……”李吟芳满身是嘴也说不清,只能高声喊冤。张玉树看其中原因。一时难以弄清,就命人把银朵和李吟芳分别投进牢房。回到书房,张玉树暗暗思忖,如若说这事不是李吟芳所为,可银朵一口咬定是他,平日无冤往日无仇,银朵何苦咬他呢?若说是李吟芳所为,可他死不承认。他眉毛一竖,急忙命衙役把银朵带到书房。
张玉树从椅子上站起来:“银朵,既然你跟李吟芳有了夫妻之事,你知道他身上有没有什么记号?” 银朵羞得满脸通红,支吾了半天,才小声回答道:“老爷,他背上有个大瘊子。”
第二天,张玉树扮成算命先生模样,让两个衙役也扮作平民,悄悄跟在他身后。
张玉树走街过巷来到东关私塾,由于李吟芳被抓,私塾放了假,只有刘大赖留下来看门。张玉树口中念念有词:“算卦啦算卦,文王八卦,测吉凶祸福的人流韵卦,算不准不要钱。”刘大赖凑过来,张玉树忽然惊叫道:“大凶大吉,大吉大凶,吉凶一闪念,闪念一吉凶,逢凶化吉也不难。”
刘大赖大吃一惊,问:“先生,您说什么?”
张玉树看着刘大赖:“这位兄弟,我看你凶气缠身,要有不测。不过,凶气逞强一时,化解倒也平安无事。”
刘大赖满脸惊色,拉住张玉树,说:“先生,请您明言,我多给卦钱。”
张玉树点点头,说:“兄弟,我看你印堂灰暗,要有大凶。凶在瘊上,我敢算定你背后有一大肉瘊。瘊闹事,不可留啊。”
刘大赖似信非信:“是吗?”
张玉树说:“不信?可当面验看。”
刘大赖犹犹豫豫脱下上衣,后背上果然有一颗大肉瘤。张玉树忽然大喝一声:“刘大赖,你的官司犯了!”还没等刘大赖明白过来。躲在暗处的宫差,一拥而上,把刘大赖锁了起来。
回到县衙,张玉树马上升堂。一拍惊堂木:“下跪何人?”
刘大赖说:“小人刘大赖.”
张玉树:“刘大赖,还不快将你如何冒充李吟芳,骗奸银朵,杀死金朵夫妻,从实招来,免得皮肉受苦!”
刘大赖哪里肯承认,连连喊冤:“青天大老爷,小人冤枉!小人从小安分守己,从未千过违法之事,杀死金朵夫妻更是不知,求老爷明断!”
张玉树冷笑一声:“刘大赖,要想人不知除非己莫为!你说骗奸杀人不是你千的,银朵怎么知道你背后有个肉瘊子?”
P22-23
故事,是人类对历史的记忆,它记叙和传播着社会的文化传统与价值观念,引导着社会性格的形成,构建着社会的文化形态。具有五千年文明底蕴的古老中国,是一个充满故事的国度,有着悠久的讲故事的传统。那些“夸父逐日”“嫦娥奔月”“精卫填海”“愚公移山”等神奇的故事,至今仍散发着迷人的魅力,澎湃着感人的生命张力。作为先人创造和遗留下来的宝贵文化财富,民间故事中充满了民族的智慧和生命的记忆,它传承了朴素的文化血脉,是民族文化得以认同的载体。
我们每个人都是听着故事长大的。那些爷爷奶奶、爸爸妈妈讲给孩子们的故事,对于生命尊严的守护和价值观的养成,甚至比上学读书带来的影响力还要绵久和强大。民间故事中蕴含着的历史文化、理想信仰、价值观念、情感道德、生活知识等丰富内容,具有精神娱乐、知识传播和教化启蒙三重作用,不仅给人以知识和智慧,也给人以启迪和力量;不仅传播着社会价值理念,也构建着美好的精神家园。
纵观中华民族的文明文化史,我们的祖先讲着“女娲补天”的故事,开创了华夏民族的创世纪元;伟大领袖毛泽东讲着脍炙人口的故事“愚公移山”,带领中国人民推翻了三座大山;改革开放大潮中,我们又讲着春天的故事,跨入了豪迈的新时代。一个有故事的人生是辉煌的人生,一个有故事的民族是充满希望的民族。故事,始终伴随着我们的民族走向成熟,也伴随着我们的国家走向强大。
伟大的民族不能没有故事,强大的国家不能没有故事,复兴的时代不能没有故事。那些美妙动人的民间故事,在世代的传承中,已经内化为我们的民族精神,融入中华儿女的品格中。然而,在文明更迭、社会转型的年代,很多优秀的民间故事正面临着失传的危险。把祖先留下的精神遗产抢救下来、保存下来,完整地交给后人,是几代民间文艺工作者的责任和使命。为此,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把对民间故事的抢救和传承作为一项长期工作延续了半个多世纪,并将《中国民间故事丛书》列入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重点项目,常抓不懈。
除了中国,哪个国家还能有如此丰富的故事,并有如此众多的故事传承人和听众?作为一种民间文学样式和娱乐方式,民间故事或许会被人们冷落,但我相信,作为中华文明的血脉,民间文化的基因始终流淌在亿万人民的血液里,它的根不会断。
人类没有故事将会平淡无奇,世界没有故事将会索然无味。随着社会发展和文明进步,我们越来越需要倾听那些本真的、自然的,充满着文化多样性魅力的故事。让我们把祖祖辈辈流传下来的美好故事世世代代地讲下去,让中国的崭新故事向人类倾诉更多的精彩。
枣庄市位于山东省南部,东依沂蒙山,西濒微山湖,南接两汉文化胜地徐州,北临孔孟之乡曲阜、邹城,京杭大运河、京沪铁路、京沪高速铁路与欧亚大陆桥陇海铁路在此交汇,是南下北上、承东启西的十字路口,总面积4550平方公里,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常住人口372。93万,辖市中、薛城、山亭、峄城、台儿庄五区和滕州市。枣庄1961年建市,是山东省建市最早的四个省辖市之一,全国重要的能源和建材基地,素以“江北水乡”和“鲁南煤城”闻名天下。
枣庄历史文化悠久,自然风光秀美。这里拥有7300年的始祖文化、4300年的城邦文化、2700年的运河文化、130年的工业文化。这里孕育了造车鼻祖奚仲、科圣墨子、工匠祖师鲁班、勇于自荐的毛遂、凿壁引光的匡衡等众多历史名人。这里是洋务运动发源地之一、铁道游击队的故乡、台儿庄大战的战场。这里拥有全国首个海峡两岸交流基地一一台儿庄运河古城、全国最大最美的国家级湖泊类湿地一一微山湖湿地、华夏最长的地震大裂谷一一熊耳山国家地质公园、最负盛名的天下第一崮一一抱犊崮国家森林公园、世界上最大的石榴园一一十二万亩的“冠世榴园”。
枣庄是一座因煤而兴的资源型老工业城市,正焕发着新的生机和活力。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面对煤炭资源逐步枯竭的严峻现实,坚定不移地实施城市转型战略,着力发展文化旅游经济。目前,枣庄市启动实施了台儿庄古城重建项目,通过恢复城水相依的古城水系、水街、水巷,保留和展示大战遗迹和场景,还原古城历史风貌和民俗风情,全力打造“大战故地、运河古城、江北水乡、时尚生活”的经典景区。台儿庄古城现已成为枣庄实现城市转型发展旅游经济的城市名片。
2002年我国启动了由中国文联、中国民协牵头的“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编辑出版《中国民间故事丛书》是其主要内容之一。枣庄市文联为弘扬民族精神,传承民族文化,进一步发掘保护本地区民间文化遗产。决定编纂出版《中国民间故事丛书。山东枣庄卷》(共6卷)。2004年9月报请枣庄市委、市政府批准,成立了以当时枣庄市委副书记王建荣、市纪委书记邓滕生为编委会名誉主任,市委宣传部长周杰华为主任,市文联领导班子、相关文艺家协会及有关专家组成的编委会,并于10月、11月,先后召开了全市《中国民间故事丛书。山东枣庄卷》(共6卷)动员及编委会工作会议,安排部署编纂工作任务。
这次丛书的编纂,本着最大限度保留原始信息、最大限度保存本地特色的原则,以20世纪八十年代枣庄“三集成”十五卷480余万字的资料本为基础,在对原始资料重新进行全面的筛选、整理、甄别的基础上,又进行了新的采录补充,历时280天,全市共投入1200令人次,编辑成《中国民间故事丛书.山东枣庄卷》(共6卷),240余万字,保留下了“三集成”的全部精华,也更加完整地保留住了鲁南这块土地上.7300多年的民间记忆。
编纂工作中,各区(市)文联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克服经费紧张、人员不足、工作量大等困难,全力以赴地开展工作。市中区文联,将区属各乡镇街道的宣传委员全部吸纳为编委,先期培训,全程参与,保证了故事收集的广泛性和普遍性。薛城区文联拨出专门经费,将参与收集编纂的专业人员,集中在区委招待所统一食宿,集体编纂,确保了人员和时间的集中,提高了成效。山亭区文联在没有正式人员编制的情况下,由时值的兼任主席亲自带队采访收集编纂,组织采风和摄影,几乎是凭借一己之力,完成了全部编纂工作。峄城区文联,充分发挥本区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民间文艺家队伍整齐,人数众多的优势,在原有的民间故事图书资料中,再比较甄别,保证了最后成书的高质量和高品质。台儿庄区当时没有文联编制,区文化局主动承担了这项工作,成立了专门的编撰机构,抽出专业人员拨出专门经费,按时保质保量地完成了编纂工作。原市民协主席徐高潮同志,不但承担了滕州卷的编纂,还承担了全市各区卷的最后审查、汇总、编纂、整理、精选、打印等工作,付出了极大的心血。市民协主席沙朝佩同志对市中卷、台儿庄卷的整理汇总做了大量的工作。全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专家委员会委员、原山东省民协副主席、枣庄市民协主席王善民同志对本书的启动、编纂以及出版都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在本书编纂出版的整个过程中,始终得到中国民协领导和专家的帮助,中国民协王锦强主任给予了具体的专业性指导,以及经费上的鼎力支持。在此一并致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