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各奔前程(精)/劳罕作品集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劳罕
出版社 浙江文艺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编辑推荐

劳罕著的《各奔前程(精)》是一部反映大学校园生活的长篇小说。通过真实感人的故事情节和形象逼真的人物刻画,揭示了两代知识分子不同的心路历程,展现出社会转轨时期象牙塔中的骚动。美国密苏里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四十年代毕业的三位中国留学生,各有各的抱负,也各有各的命运……面对“海”的诱惑,教育向何处去?知识分子的心态如何?本书作了客观反映。

内容推荐

亦庄亦谐,荡气回肠;触动心灵,引发反思。

劳罕著的《各奔前程(精)》,本书创作时,手稿在校园中流传,读到的人无不废寝忘食,欲罢不能。有的寝室甚至制定了“时间表”,规定谁看几个小时,接下去传给哪个人。

一个网名叫弗弗西斯的读者,在小巷书店发现本书后,花了两个多月时间打字,将全文上传至网络与大家共享,并撰写《抄书记》记录此事。

一个在深圳打工的姑娘,一度对前途极为迷茫。一个偶然的机会,她读了本书,决定重新规划自己的人生,经过艰苦的努力,最终获得了博士学位。

目录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

第九章

第十章

第十一章

第十二章

第十三章

第十四章

第十五章

第十六章

第十七章

第十八章

第十九章

第二十章

第二十一章

第二十二章

第二十三章

第二十四章

第二十五章

第二十六章

第二十七章

第二十八章

第二十九章

第三十章

第三十一章

第三十二章

第三十三章

第三十四章

第三十五章

第三十六章

第三十七章

第三十八章

第三十九章

第四十章

第四十一章

第四十二章

第四十三章

第四十四章

第四十五章

初版后记 一部在命运中旅行的小说(再版后记)

跋:遇见劳罕

试读章节

政工干部一律住进学生宿舍,督促学生一天三遍整理宿舍和校园。

地板、天花板、墙壁以至于床缝、窗缝、门缝、书架缝,抹了又抹,擦了又擦,真可谓做到了至纤至细,一尘不染。风雨剥蚀的阳台,虽经反复擦洗依然改不掉斑驳陆离的容颜,学校规定:一律用白纸糊裱。

桌上铺了桌布,门上、窗上挂了帘布……

这段时间,学校附近大小商店的扫帚、窗帘布、胶水、图钉、油漆全部脱销。

传播系是汀州大学的“王牌”系。在学校以往的各项活动中(譬如政治学习、文艺会演之类),总是名列前茅。此次更不怠慢,由系党总支副书记鲍仲良老师亲自挂帅。

风传,鲍副书记即将被提拔为校研究生院党委副书记,校党委组织部正在对他进行考察。这次活动对鲍副书记来说,意义重大自不待言。

他的热情较以往任何一次活动都要高涨。他把大本营扎在了传播系研究生会主席邱锐的房间,每天总是第一个起床,挨个叩响学生宿舍的房门。晚上,直到检查完最后一个宿舍才安寝。他终日抹布不离手,走到哪里擦到哪里。一天三顿饭也是在学生食堂打尖。真正做到了同吃同住同劳动。

对于学校的规定,他创造性地予以发展:不仅把学校一天拖三遍地板的要求扩大了一番,而且规定,墙旮旯处拖把拖不到的地方,必须用板刷一寸寸地刷。他从考古系借来考古用的刮刀,让同学们把墙上哪怕只有火柴头大小的黑斑全部刮掉。

系资料室玻璃橱里那些从不外借的港台版精装书,在他的指示下,被同学们搬来装点书架。

床上,不仅要求被子整齐,棱角分明,枕头置于被子上,还规定枕头和被子必须一律放在靠阳台方向的床头。被单不能打皱,不能放任何杂物——包括书。床下,最多只能放三双鞋,且皮鞋必须擦油,布鞋必须刷净。蚊帐一律除掉。

纸篓只能放在宿舍门前的右墙边,而不能放在左墙边。毛巾必须放在阳台门扉的背面,而不能放在正面。

他还从本科生那边找来一个眼睛好的同学,专司找蜘蛛的重任,每天早晚两次挨个宿舍寻觅蜘蛛踪迹……

鲍副书记每晚都要对宿舍进行检查验收。他拿了根顶端缠有白纱布的木棒,床底下、天棚上、墙角里……四处擦抹,凡有丁点儿灰尘的,必须返工重来。

为了进一步调动大家的积极性,鲍副书记又制定了奖惩条例:评出两个“星级”宿舍,男女各一,分别给予重奖。并把大家在这次活动中的表现同评选优秀研究生挂起钩来。

这一举措,在传播系掀起了又一次竞赛热潮。

系研究生会主席邱锐为了本宿舍整齐划一,通过老乡关系从学校附近的驻军处借来了军用床单、军用被子。他还将床下的鞋全部放进了壁橱,将宿舍里的所有箱包暂时寄放在了老乡处。

系研究生党支部书记马宿草也不甘示弱,不但如法炮制,还接着翻出花样:从商店里买来花瓶置于本宿舍每个人的案头,又从宿舍楼后的林地里采来野花插于瓶中,于是整齐中便又弥漫出些生机来。

P4-5

序言

这是一部反映大学校园生活的不可多得的长篇力作。

通过真实感人的故事情节和形象逼真的人物刻画,揭示了两代知识分子不同的心路历程,展现出社会转轨时期象牙塔中的骚动。

美国密苏里大学新闻传播学院40年代毕业的三位中国留学生,一个曾雄心勃勃,力图“为万世开太平”,却一直在宦海中跌宕沉浮;一个在学海中艰难跋涉,虽学富五车,却因不谙“潮流”,最后在教改中败下阵来;一个做了一辈子的教育救国梦,却落得个家破人亡、抱憾终生……

90年代的一些研究生,有的终日在情场中寻求刺激;有的为入党、评优弄虚作假;有的为考试过关,不惜大施美人计……

更有的老师,为了混上一张文凭,花钱买学生的论文;为了评上职称,不惜编造子虚乌有的成果……

书中也不乏“板凳甘坐十年冷,文章不写一句空”的学界巨擘;不乏甘做人梯、火传薪尽的辛勤园丁;不乏端持操守、孜孜砣砣在书山中登攀的莘莘学子……

后记

作为一个职业的读者,十多年来我一直保持着对宏大叙事文学作品的期待和敬意。当我们长期习惯于淹没在大量个人化、私人化、欲望化、非历史化、非崇高化的小叙事作品及海量玄幻、魔幻、言情、仙侠、灵异等类型文学中,再次遇见像《战争与和平》《追忆似水年华》《白鹿原》那样具有历史厚度、社会宽度以及人性深度的大叙事、史诗性的作品,将是一次多么美丽的邂逅。

与劳罕的作品相遇就是一种见字如面的邂逅,他的系列长篇小说无疑是建立在这样的文学坐标之上的,具有史诗情怀和批判现实主义精神,戳心灌髓的文字、荡气回肠的故事,堪称社会之百科全书。

作为一个出版人,认识劳罕像是挖到了一座文学的富矿。平素只知他是主流媒体的优秀记者、劳动模范,写了大量扎根社会、针砭时弊、成风化人的新闻作品,曾在人民日报社创下驻站记者1年内完成相当于25年工作量的纪录。让人惊讶的是他左手纪实,右手虚构,20多年来还默默坚持创作多部长篇小说、数百万字巨著,甚而至于长达10多年追踪174个义勇军家庭的口述史,其旺盛的写作能力直至今天仍处于巅峰。让常人不解的是,这些作品长期以来竞被他束之高阁,鲜见外人。几年前我有幸成为他身边少数读者之一,立刻被其厚重坚实的笔力感染,偶尔夜深人静,他写到兴意盎然处会发几个片段与我共同阅享,构思之精妙让人忍不住抚掌击节。

近两年他开设了个人微信公众号,陆续与广大读者分享“义勇军口述史”的篇章以及长篇小说《方家旧闻》。于是,我又有幸见证了一个自媒体的奇迹——在没有任何推广背景之下,“劳罕”个人微信公众号仅靠口碑迅速传播,1个月之内达到篇篇“10万+”阅读量,最高阅读量的文章逾100万。职业本能催促我必须赶紧出版这些作品,尤其想让“义勇军口述史”在抗战胜利70周年推出。这已是他十年磨一剑的作品,他却回复还有些史实细节需要考证,这一句话就得费好几年工夫。《方家旧闻》(新书拟更名《汀州纪:方家往事》)我也希望尽快定稿面世,可他说“敬惜文字,再打磨打磨”。劳罕对待创作和治学的态度如此严谨,对待名利却极其淡泊。在文学IP热潮下,劳罕的作品在自媒体上的火爆使其影视版权受到资本追捧,但他近两年婉拒了所有影视机构。他总说,我有工资,生活有保障,还是专注把作品写好。

《各奔前程》是劳罕在研究生时代写的第一部长篇,也是他中国高等教育“百年树人三部曲”(《汀州韵事》《各奔前程》《春露秋霜》)之一。这部当年以手抄本形式风靡大学校园的小说在他的作品中可谓最不宏大的,集中描述上世纪90年代初象牙塔内师生受到的商品经济的冲击,透过两代知识分子的命运沉浮,铺述社会转型期的价值冲突与嬗变。但劳罕的视野肯定不会局限于此,动辄半个世纪的历史沧桑在他笔下几个片段、寥寥数人就可勾勒出来,不经意间写就一部新时期的《儒林外史》。

接下来要出版的《汀州纪:方家往事》《汀州纪:王家百年》均以鸿篇巨制纵贯百年,将历史内涵、民族精神、家国兴衰与个体命运紧密链接。劳罕的宏大叙事,总是穿越时间与空间,游走纪实与虚构,融合现实与浪漫,他写现实、抒理想,观社会、探人性,寻历史、咏诗情,在继承传统宏大叙事的古典崇高、史诗情怀的基础上,探讨一种更具人文精神和时代精神的文化建构。

现实主义、历史空间和人文精神构成劳罕作品的三大养分,他以史家的修养和诗家的情怀著书立说,为历史存正气,为社会去苛弊,为世人弘美德。期待劳罕的系列长篇小说给中国当代文坛沉寂已久的“宏大叙事”带来新的可能,拓展新的空间。

郑重

(作者为浙江文艺出版社社长)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2 12:2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