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跟随红军长征的日子(一个外国传教士所亲历的长征)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彭苏
出版社 山东人民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编辑推荐

红色历史作品贵在“真实”,由彭苏所著的《跟随红军长征的日子(一个外国传教士所亲历的长征)》用真实的口吻记录了传教士薄复礼跟随红军长征的生活。通过传教士的视角,向读者刻画了一群有血有肉、有胆有识、有勇有谋的红军英雄们。

彭苏对红色历史有着深入的研究,创作了大量红色文学作品。本书就是在积累了大量有关红军长征的素材的基础上创作的。彭苏忠于事实,详细描述了红军长征生活中的点点滴滴,给读者朋友们展现了一个真实的红军长征故事。

内容推荐

一场外国传教士与红军长征先遣队的意外相遇,开启了一个“帝国主义分子”在红军中的十八个月俘虏生活,一段随着红二、六军团在湘鄂黔川滇转战的艰苦岁月……他为萧克翻译了至关重要的贵州地图,为贺龙的女儿编织毛衣,目睹了红军战士的战斗、学习、打土豪……

他亲历了红二、六军团的长征,他是第一个向西方详细报道红军长征的外国人,比斯诺和它的《西行漫记》还早一年,他的中文名字叫薄复礼。从对红军的不理解到理解,从对自由的渴望到对长征岁月的无比怀念,究竟是什么让他产生如此巨大的改变,又是什么让他对中国时时挂怀?五十年后,当八十多岁的薄复礼与七十多岁的萧克将军奇迹般地取得了联系,又会谱写一曲怎样的红色友谊之歌?

由彭苏所著的《跟随红军长征的日子(一个外国传教士所亲历的长征)》供读者们阅读。

目录

第一章 中央红军长征的探路者

第二章 瑞士来的传教士

第三章 苗岭血战

第四章 外国传教士成了红军的俘虏

第五章 传教士为萧克翻译地图

第六章 折兵过半的甘溪之战

第七章 随红军突围的传教士

第八章 最后的西征——被俘的红军师长

第九章 传教士目睹的红二、六军团大会师

第十章 随军转战湘西的传教士

第十一章 冤死的万名红军:恐怖的红三军“大肃反”

第十二章 击败“湘西王”的十万坪龙家寨大捷

第十三章 逃离红军

第十四章 被抓回的传教士

第十五章 教会的营救与战局转变

第十六章 传教士在红军中的生活及忠堡之战

第十七章 被俘的国军中将张振汉

第十八章 板栗园之战及基督赞美歌

第十九章 长征前夕:贺龙的女儿出生及海曼的获释

第二十章 跟随长征的传教士和贺龙不满月的女儿

第二十一章 抓获红军师长的民团团长成为红军俘虏

第二十二章 攻占黔(西)大(定)毕(节)

第二十三章 研读马列著作的老“地主”周素园

第二十四章 夏曦之死与转战乌蒙大山

第二十五章 红军无条件释放了传教士

第二十六章 最后的归宿:薄复礼、红军和友人众生相

第二十七章 传教士与萧克将军:跨越五十年的传奇友谊

试读章节

1934年8月7日深夜,江西省井冈山东南遂川县的横石村。

深邃的夜色笼罩着大地,绵延的山脉在夜色中显得深沉而凝重。苍茫的夜色中,一支红军部队在蜿蜒的山间小道上匆匆前行,无数火把组成了一幅壮观的场面,宛如一条巨龙在夜色中游动。

一位年轻的红军将领伫立在路旁,他的旁边,站立着一位个头不高的年青警卫,警卫手中举着一支熊熊燃烧的火把。在火把亮光的映照下,可以看得清这位年轻的红军将领中等个头,二十多岁年纪,坚毅的面目棱角分明,两只炯炯有神的大眼睛注视着眼前急行的队伍。

“军团长,我们走吧!”

他身边的小警卫员已经第三次催促他了,可他还是一动不动地伫立在路边,仿佛没有听到警卫员的话。

这位年轻的红军将领,就是赫赫有名的萧克。

提起萧克,在井冈山方圆十余个县内,无论是红军还是白军,没有不知道他的。

1907年7月14日,萧克出生于湖南嘉禾县一个普通的书香门第之家。其父是当地一名教书先生,萧克幼年即入私塾受教,读书极为用功,后又上了高等小学。袁世凯称帝后,萧克的大哥和堂哥因参加反袁斗争而被害,这使得萧克悲愤不已。1923年,十六岁的萧克考入了湖南嘉禾县甲种简习师范学校。在简习师范学校上了三年学后,1926年初,十九岁的萧克毅然投笔从戎,到广州参加了国民革命军。1927年初,萧克到叶挺部任连政治指导员,随军到河南前线与奉系军阀张作霖部作战,这一年,他在前线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同年8月,萧克随叶挺参加了南昌起义。起义南下失利后,萧克秘密回到家乡。1928年初他率一部分农军参加了朱德、陈毅领导的湘南起义,参与组建宜章独立营,任副营长兼连长,后随军上了井冈山。历任红四军连长、营长、第一纵队参谋长等职。

1932年10月,萧克调任湘赣苏区红八军军长。

红八军的前身是湘赣边界井冈山地区地方武装。当年毛泽东和朱德率红四军主力离开井冈山后,彭德怀奉命率红五军留守井冈山,后来在强敌围攻下失败。1930年2月,井冈山最早跟随毛泽东参加红军的绿林好汉袁文才和王佐被错杀后,袁文才、王佐部下一些人收拢其残部,投靠了国民党,并全部控制了井冈山地区。井冈山被敌占领后,对于湘赣边界的革命斗争极为不利。1933年7月,萧克奉命率红军向井冈山进军,准备收复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然而,在7月到9月问,萧克率部三次攻打井冈山,均未能将其收复。自此,井冈山这块红色革命根据地、红军的摇篮,直到1949年才重新回到人民手中,这已是后话了。

1934年1月,萧克奉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中革军委)之令,率军四千多人北上破袭南浔铁路,在两个月的征战中,萧克率军突破了国民党军四十多个团兵力的围追堵截,胜利回师湘赣苏区,受到中革军委的传令嘉奖,并获一枚二等红星奖章。

1934年7月23日,中革军委给湘赣省委来电,命令萧克领导的红八军和湘鄂赣的红十六军组成中国工农红军红六军团,离开根据地进行西征。中革军委在电文中明确指示:

中央书记处及军委决定,六军团离开现在的湘赣苏区转移到湖南中部去发展广大的游击战争,创立新的苏区。

第一步,到达湖南省桂东地域,发展游击战争,扩广游击区域;第二步,到达新田、祁阳、零陵地区,发展游击战争,创立新的根据地;第三步,横渡湘江,向新化、溆浦广大地域发展,并向北与贺龙红三军取得联系……准备离开现在苏区的部队应包括六军团之十七、十八两师全部,及红校学生,无线电两架,野战医院和制弹、修械厂,弼时同志及部分党政干部应准备随军行动,弼时即为中央代表,并与萧克、王震三人组织六军团的军政委员会,弼时为主席。

中革军委在电报中,还向湘赣省委说明了中革军委为何要他们撤出湘赣的理由:“六军团继续留在现地区,将有被敌人层层封锁和紧缩包围之危险,而且粮食及物质的供给将成为尖锐的困难,红军及苏区之扩大受着很大的限制,这就使保全红军有生力量及捍卫苏区的基本任务都发生困难。”萧克从电报中看出了中央苏区面临的巨大压力,因为中革军委在此份电文中提到了红六军团在西征人湘的军事行动,将迫使湘敌不得不进行战场上和战略上的重新部署,破坏其逐渐紧缩中央苏区的计划,以帮助中央苏区作战。

自从半年多前蒋介石再次调动一百万军队对全国各红色根据地发起大围剿以来,中央苏区的形势就日益恶化。面积约五万平方公里的中央苏区被五十万敌军团团围住,中央苏区越打越小。尤其是4月的广昌之战,红军遭受到巨大的损失,整个中央苏区内笼罩着一股悲观的气氛。昔日中央根据地内军民到处传颂的“英国美国不如兴国,南京北京不如瑞金”的乐观主义精神,此时已被忧虑的心绪代替。

作为红军的高级将领,萧克对中央根据地近来的情况还是知道一些的。蒋介石为了围剿中央苏区,调集了数十万大军,四面围攻中央苏区。几个月来,虽然苏区的报纸上还是不断传来红军胜利的消息,可萧克从另外一些渠道知道,中央苏区的局势其实是十分危险的。他对中央组建红六军团及西征的真正目的并不十分明确,但是,作为一名坚定的红军将领,他丝毫不怀疑革命事业是在不断前进的。

中革军委的命令,使得萧克想起了不久前离开瑞金北上的红七军团。这支由寻淮洲军团长、乐少华政委、中央代表曾洪易率领的红七军团共六千多人,奉命以“北上抗日先遣队”的名义,向闽、浙、赣、皖诸省开进,准备前往皖南。红七军团于7月6日晚从瑞金出发,过长汀,越连城,经永安,克大田县城,在尤溪以东渡过了闽江,完全进了国民党统治区。萧克哪里知道,其实,中革军委派遣红七军团北上的目的和红六军团西征一样,都是为了减轻中央苏区所受到的巨大压力。

P1-3

序言

曾有一位美国记者,在中国工农红军结束二万五千里长征后深入陕北,采访了毛泽东、朱德、彭德怀与多位红军将领和士兵,写出了《西行漫记》一书(即《红星照耀中国》),让中国和世界第一次了解到中国共产党的领袖、中国工农红军及其长征的传奇故事。这位美国记者,就是日后名震中国和世界的斯诺先生。

然而,许多国人不知道的是,在中国工农红军的历史上,还有一位名叫薄复礼的外国传教士于1934年10月在贵州黔东南传教途中,被为中央红军长征探路的红六军团俘获,比斯诺更早地在红军中生活了十八个月,并跟随红二、六军团长征。1936年他被红军释放回国后,到处宣传红军的英勇事迹,并出版了一本他跟随红军转战的回忆录——《抑制的手》(直译名)。由于多种原因,虽然没能产生像斯诺和《西行漫记》那样大的影响,但却为后人留下了当年红军生活的第一手资料。更令人称奇的是,时隔半个世纪后,薄复礼又神奇地和当年俘获他的萧克将军取得了联系。萧克将军特地为薄复礼的回忆录在中国出版写下了一篇长文,讲述了他五十年前与薄复礼相识的经过和五十年后重新取得联系的过程,并从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角度,恰当地评价了薄复礼和他的这本回忆录,因而在中共党史和红军战史研究领域引起了不小的反响。

汶就是笔者这本《长征秘闻》的全部内容。

我第一次知道薄复礼在红军中的这一传奇故事,还是在1983年初。

那时,我刚刚从遵义医学院(1969年南迁到贵州的大连医学院)毕业,分配到贵州黔东南自治州——也就是当年薄复礼被红军俘获的地方工作。黔东南自治州话剧团排演了一出名为《红星与十字架》的话剧,题材正是讲述薄复礼在红军中的这一传奇经历,这使我感到无比震惊。

我出生于一个红色知识分子家庭,父亲在新中国成立前在贵阳师范院校读书时就秘密参加了中共地下党活动,这使我从小就对中共党史感兴趣。在知道薄复礼的传奇故事后,我一直带着浓厚的兴趣关注相关的信息。

1989年,薄复礼的中文版回忆录《一个被扣留的传教士自述》在北京出版。这本回忆录,真实而原始地记录了他当年在红军中的生活:他亲身体会了红军一系列的残酷战斗;他亲眼目睹了红军的政治学习、为新战士戒除鸦片毒瘾和打土豪;他应邀参加红军的游戏、会餐,为红军战士和贺龙刚出生不久的女儿编织毛衣。他也毫不修饰地记录了当年红军的一些过“左”的举动——这也是真实的历史。他还与被红军俘虏的国民党将军张振汉和贵州辛亥革命元老周素园一道,跟随红二、六军团长征……

薄复礼的这本回忆录,还使我第一次了解到,他和一些外国来华传教士的内心世界和史实。  从薄复礼的这本回忆录中,我们可以看到,他和许多西方来华的外国传教士,怀着虔诚的宗教信仰,在中国一些非常贫穷落后的地方传教的同时,也传播了西方先进的文化和医术。中央电视台曾报道过一个长眠在云南高黎贡山深处一个世纪的西方传教士。一百年后的今天,那儿仍然贫穷、落后,生存条件的恶劣令很多人对之望而却步。可这些西方传教士为了信仰和传播西方文化及自然科学知识,把生命都献给了那片土地。这使我想起了一位在上世纪来到中国的英国传教士柏格理,他在贵州最为贫困的乌蒙山区威宁县石门坎苗族地区,先后创办了教堂、医院、麻风病院、织布厂、学校等机构,建设了足球场、游泳池等场所,并为苗族创造了文字,最后病死在那儿。当地苗族人民用“苗族救星”、“苗族之父”、“拉蒙(苗王)”等来称颂他。截至1949年,他和后来的传教士在当地一共培养出数千名苗族小学生、中学生、本科生甚至三名博士生。

在很长的一个历史时期内,在我们的主流意识形态观点中,西方的传教士是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文化间谍。他们来到中国,是为了用宗教手段从精神上麻醉和奴役中国人民。正如萧克将军在《谈薄复礼和他的回忆录》一文中所说的那样:“当时,我对传教士的印象是不好的,因为我们认为他们来中国是搞文化侵略的,所以,把他们当地主一样看待,财产要没收,拘留要赎金。”但是,在与薄复礼接触一年半之后,萧克将军和红军将士们对薄复礼和外国传教士有了进一步的认识:“薄复礼先生及其一类的传教士,他们到中国来宣传教义的同时还办学校,翻译西方自然科学知识,传播文化,开展慈善事业等等,客观上起过好作用。”

薄复礼在回忆录中所记录的他在中国工农红军中的十八个月生活,还有和来华传教士的生活和工作,是一段没有为了政治目的而经人工修饰过的历史。

于是,我萌生了一个念头——那就是将薄复礼在红军中的这段真实传奇史实,用文学艺术的形式,介绍给更多的人。

然而,我当年不过是一名爱好文学的年轻医生,本职工作的繁忙和低劣的写作水平,使我远远不足以完成这一愿望。在此后的二十余年间,我只能默默积累着写作经验,逐渐提高着自己的写作水平。

1993年,薄复礼在英国去世,享年九十六岁。又过了十五年,也就是2008年10月24日,萧克将军在北京逝世,享年一百零二岁。

我不能再等了,我下决心动手写作这本书。

2012年11月,在已经出版了五部长篇小说,尤其是在近七年时间出版了四部长篇小说的基础上,我终于完成了这部近二十五万字的长篇小说。我把书稿给了北京文脉堂图书公司和山东人民出版社,编辑同志查对了大量的史料,并对拙稿进行详细的审阅校对,使书稿得以出版。  值此,魂牵梦绕在我心头几十年的梦想,终于得以实现。

我希望这部书稿,能够告慰已入天堂与上帝相见的薄复礼和与马克思相见的萧克将军,还有那些数不清的、早已长眠在地下的红军英烈。

我希望这一段由薄复礼和萧克将军,以及那些长眠在地下的红军英烈绵延了半个多世纪的红色传奇故事,能长久地在中国人民群众中流传。

我希望,所有的历史都能像薄复礼那本回忆录记录的那样原始和真实。正如萧克将军在《谈薄复礼和他的回忆录》一文中说过的那样:“历史就是历史,不能片面去‘为政治服务’而加以歪曲。真理只有一个,是不能以‘政治上需要’来改变的。”

我们庆幸,薄复礼在他的中文版回忆录“序”中的最后这段对中国人民的祝福。业已成为现实:

亲爱的中国读者,这是我一生中的简历,我把这些推荐给你,我相信你可以从中得到益处,帮助你成为你们伟大国家中的一个更好的、更有用的公民。我看到过有关你们国家的许多报道,我为你们的每一个进步而高兴。你们的国家在经受许多磨难之后,终于使人民过上了幸福美满的生活。

书评(媒体评论)

原来彭苏的这本《跟随红军长征的日子》还有这样的故事,长见识了。

——独孤夜之魅

喜欢彭苏的书,就应该严厉打击盗版。

——无昵称用户

《跟随红军长征的日子》里面的故事跌宕起伏,不得不为作者的用心点赞。  ——诺亚方舟5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2 10:55: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