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越闻见录
假若时光倒退十年,说是从云南出境到越南旅游,那简直是天方夜谭。而这一次——1997年11月,我恰恰是从位于当年炮火连天的老山山麓的天保(越方称清水河)口岸,开始为期四天的越南之旅的。
天保口岸距县城麻栗坡四十二公里,距河内三百四十公里,是中国通向越南首都取道最直、里程最短的内陆通道。就在出境的前两天,我们还登上老山主峰,听驻军首长介绍了十多年前那场惨烈的战争。上山途中,每见到以骷髅和两根枯骨交叉为图案的“雷区”标牌,同伴们都有一种不寒而栗的感觉。据统计,单麻栗坡县,至今还有一百一十多平方公里四十万枚地雷的雷区。中越对峙,刀兵相见,整整十年。全县因战伤残一千八百人,战争的硝烟虽早已散尽,但伤残人员却仍因触雷而在不断增加。从老山主峰,到天保口岸,驻军某部的一位副政委告诉我们,乘车只需二十分钟便可到达。可我们文艺家采风团乘坐的三辆进口高档小巴士,却在战时留下的那条崎岖不平的公路上颠簸了整整两个小时。这两小时,还真有些惊心动魄。因为雨季刚过,每到被雨水冲毁的危险地段,我们就只得下车择路而行。冷不丁闪出一块令人恐怖的“雷区”标牌,胆小的女同胞都不免发出一长串“呀呀——”的惊叫声。
七八年前,我曾从黑龙江省的黑河出境,到隔江相望的苏联小城作过一日游。那时的黑河口岸,车水马龙,人声鼎沸,边贸生意热闹非凡。我原以为现今的中越边贸,也如当年的中苏边贸那般红火。谁料想,当我们在暮色苍茫中来到天保口岸时,街两侧商店大都已关上大门,一片静悄悄……早知是这般景象,我们何苦事先来此一趟呢?负责接待我们的省里的几位朋友,也是第一次来到这里。他们全然是一片好心:“正式出境时,匆匆忙忙,肯定没有时间在口岸好好逛一逛。我们特意从老山主峰抄近道下来,为的是先让大家到口岸从从容容地作一番考察,采购点有特色的越货,留作纪念。千里迢迢来一趟,毕竟不容易!”
令人遗憾的是,我们第三天正式由此出境,因越方旅行社的大轿车姗姗来迟,令我们在天保口岸滞留了三个小时!整个口岸依然冷冷清清,一条长街来回溜达两三趟,也无一件越货令人倾心。“呵,到了越南,会是怎么样呢?”未出国门,我们就在心里打起鼓来。
麻栗坡旅行社陪同我们出境的翻译小姐说,越方旅行社的车之所以来晚了,是因为得知我们采风团中有几位著名作家,并非一般的旅行团,为了保证我们的旅途安全,临时改由隶属河江省安全部门的一家旅行社来负责接待。因此,她也是第一次与越方的这家旅行社合作。按原先的协议,我们应该乘坐带空调的中巴,结果,为了“安全”,临时换成了一辆不带空调设备的大巴。除两名司机外,还有三名保安人员,领头的,据说是河江省安全部门的“处长”。一上车,我们的翻译小姐居然就和那位“处长”攀起乡亲来了。翻译小姐是壮族。她父亲是广西人,“文革”中插队,来到云南,与当地农家姑娘结婚,生下了她。她毕业于云南大学外语系,所学专业是越语。毕业后分配到麻栗坡旅行社工作。而“处长”则毕业于河内大学外语系,所学专业是中文。他俩用汉语对话,结果翻译小姐发现“处长”的口音与她十分相近,就问他是不是也是壮族?“处长”回答是的,并说他祖父是来自广西的华侨。壮族是分好些支系的。翻译小姐向他细一打听,他俩竟然是属于同一支系的壮家乡亲!我想,有了他俩的这一层“乡亲”的关系,这位“处长”一路上就会好好照顾我们,给予种种优惠了吧?
天保口岸坐落在老山余脉和八里河东山的谷口,浩荡的盘龙河正从这里穿境而过,流向越南的海防港。一开始,通往河内的柏油马路是沿着盘龙河向前延伸的,两岸是莽莽苍苍的热带雨林,风光诱人。我们的大巴仅仅行驶了半个小时,就到了河江省省会河江市。说是省城,也不过就是一条长街而已。大巴停在一家小饭铺门前,“处长”招呼我们下车,说先在这里用午餐。当我们走进饭铺,见饭菜已全部摆在桌上了。其实,严格意义上说,有几张根本不能称其为饭桌,而是临时用木板搭成,将就着使一下而已。菜基本上是凉的不说,而且大都不放盐。盐是和红辣椒之类的调味品另放在一只碗里的,因此,像我这样不能吃辣的人,就只能凑合着吃一顿淡而无味的午餐了。
出门在外,填饱肚子就行。吃这顿饭,也就用了十来分钟。我们本以为,赶紧吃罢饭,就立即上车赶路的。不承想,左等右等,也不见“处长”和司机的影儿。百无聊赖,我们就只能逛街了。附近也没有大商厦,只有几家小杂货铺和几个水果摊。杂货铺里的商品,还大都是咱们中国货。一直等到临近下午两点,“处长”、司机和保安人员才醉醺醺地回到车上。据机敏的同伴侦察,那家小饭铺是单为他们开了小灶,还喝了几杯酒的。逛街时我也曾留意了一下,没有发现哪儿还有饭店,真可谓“只此一家,别无分店”了。
P13-15
当我写完此书的最后一篇游记《泰姬陵:见证天长地久的爱情》,正是农历乙未年正月初三。2015年2月26日,即在报上读到一篇题为《国人春节海外游“豪”性十足》的报道,称“内地出境(不合港澳地区)游客达518.2万人次,占出游总人数比例超过60%,首次超过国内跨省游。其中,‘80后’正逐步成为出境游消费的主力军”。
如今的“80后”,也就是指三十五岁以下的年轻人。我生于1941年,三十五岁正逢“十年浩劫”结束的1976年。众所周知,在1976年之前,是个闭关锁国的年代,不仅出境旅游是国人做梦都不敢想的事,而且,无论是谁,若要是沾上一点儿“海外关系”,就难免有“间谍”或“里通外国”之嫌,若被扣上个“崇洋媚外”的帽子,那就算是便宜你了。直到1978年11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迎来改革开放的新时代,才逐渐使越来越多的国人,真真切切地看到了一个绚丽多彩的海外世界。
可是,在上世纪80年代,有机会到海外去看一看的人,除极少数是探亲而外,绝大部分是公派出访、留学或劳务输出。虽说早在1954年,周恩来总理就倡议成立了中国国际旅行社,但其职能一直是以接待国外旅游者为主,开展民间外交活动。公派出境的人,很少通过旅行社。那时候,市场供应相当紧张,彩电、冰箱、洗衣机之类成了有钱也买不到的紧俏商品,而惟有出境归来的人,才享有购买一个“大件”(即彩电或冰箱、洗衣机)的优惠待遇。像我这样的位卑之人,自然难以得到公派出访的机会,因此,直到1982年,我家还没能用上当时被称作新“三大件”的彩电、冰箱、洗衣机。谢天谢地,恰好那年我故乡的建筑公司赴科威特承建工程,我的堂兄和堂侄都在输出的劳务人员之中,是他们一年后归国,在京停留时,把购买彩电、冰箱的“指标”赠予了我。想想也是可笑,当时故乡农村还没有通电,买彩电、冰箱这样的奢侈品回去,有什么用呢?我和堂哥是在一个屋檐下长大的,小学又是同班。堂哥很为自己能出~趟国而感到自豪,感叹道:“真是想不到,你是村上第一个名牌大学毕业生,在中央单位工作了二十来年,却还不如我这个小学毕业的泥瓦匠!”从那一天起,我就想,若是此生有机会去海外开开眼界,顺带选购一些自己喜欢而又实用的商品该有多好呀!
机会姗姗来迟。那是1991年,。《十月》杂志社由田珍颖副主编带队,赴北大荒的一个军垦农场开笔会,邀请我和王宗仁、陆星儿、张韧、傅溪鹏等文友,采写~本报告文学集。我们利用一个星期天,经黑河口岸出边境,到对岸俄罗斯的布拉戈维申斯克市作一日游。黑河是中国首批沿边开放城市,中国北方的一个重要边境贸易中心。从中国海关黑河出境口岸乘船前往布拉戈维申斯克,仅需十五分钟。当时所谓的出境一日游,其实也就是花个把小时在布拉戈维申斯克市区兜一圈风,主要的项目是逛边贸市场,事先并不要用人民币兑换卢布,而是以物易物。我们带过去的仅是泡泡糖和阿里达斯等品牌的服装、运动鞋而已,换回的是呢质服装、礼帽、手表、望远镜之类。给我留下最深印象的是,一个俄罗斯姑娘与我擦肩而过时,右手摘走了我头戴的一顶太阳帽,左手塞给我一块女表,没等我回过神来,她就上了停在路边的私家车,飞也似的一溜烟不见了踪影。一顶普通的太阳帽当时仅值几元钱,交换没商量得来的一块小巧的金色女表,后来给我妻子戴了许多年也没坏。
应该说,那次布拉戈维申斯克市一日游,同伴们都满载而归,分外亢奋。在回到军垦农场时,农场招待所一位服务员问:“怎么样,这趟 ‘海兰泡’收获不小吧?,,“海兰泡?”我们都不明白是什么意思。服务员这才告诉我们,布拉戈维申斯克市原属中国,本名“大黑河屯”,俗称“海兰泡”,1858年《中俄瑷珲条约》签订后被帝俄割占后,才改名为布拉戈维申斯克市。听到此,我不免有些沮丧,心想,满以为这次是有幸出了一趟国,哪知一百多年前,那还是属于咱老祖宗的海兰泡呢!因此,我还是期待着严格意义上的出国旅游早日到来。
我第一次出游的国家是越南。其实,那也是一次应文友之邀,赴云南采风期间组织的出境三日游。我们是临时在边境13岸办的手续,没有持个人护照和出国签证。那是1997年。正是从那一年开始,根据国务院1996年10月15日发布的《旅行社管理条例》,旅游管理制度顺利实现由一、二、三类旅行社向国际旅行社、国内旅行社的转变,私费出境旅游才迅猛开展起来。最早对中国旅客开放的是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澳大利亚、新西兰。因此,在我2000年、2001年游览了这五国之后去美国,就只得打商务签证的“擦边球”了。等到我2004年退了休,父母已驾鹤西行,女儿则留美归来,没了任何经济负担,就加快了去海外旅游的进程,连续十一年下来,除港、澳、台地区外,我偕妻子童心已走了五十多个国家。
……
光阴似箭,半个世纪沧桑巨变。当我旅游了五十多个国家之后,对人类共同生活的这个广袤的色彩纷呈的星球,才逐步有所认识、有所了解时,却已垂垂老矣!昨天,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举行记者会,王毅外长在回答中外记者提问时说道:“去年中国公民出境首次突破一亿人次,成为海外最大的流动群体。”“去年一年我们又同二十四个国家签署互免或简化签证手续协定,数量是前四年的总和。中国公民免签或落地签的目的地已达五十多个国家和地区。”“我们会继续努力,进一步提高中国护照的‘含金量’,让同胞们更直接感受到作为中国人的尊严,为大家出国创造更便利的条件。大家可以随时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并且走得更顺利,更安全,更舒心!”完全可以相信,中国公民更顺利、更安全、更舒心出境旅游的人次将会逐年迅猛攀升,“心怀祖国,放眼世界”再不是一句假大空的口号。所幸我赶上了改革开放的这个大好时代,用一支秃笔写下了这本《海外游记》,权当是一名即将退伍的出境旅游老兵“抛砖引玉”,期望读到越来越多的年轻“驴友”写出更多的海外游记,让我更深入地了解、认识这个世界,并从中获得更美的人生享受吧! 2015年3月9日
退休以后干什么?带着老伴去看世界。石湾作为一位资深出版人和作家,退休以后以其旺盛的经历积极生活,写作、乡居、做社会调研,特别是每年一定要带着妻子自费出境旅游一两次,十多年下来,20多次的出游,游历了50多个国家,积累下丰富的观感和心得,写下这本《海外游记》。石湾是学历史出身,每次出游前,必对所要去国家的历史和人文景观做一番纸上“预览”,实地游览时观察细致,更有一种开放的心胸和宽博的情怀,故而所记丰富翔实而又生动活泼,充满人文气息,读来如临其境,颇令人向往。本书四色全彩印刷,制作精良,是出境游旅行者的阅读佳品。
这本《海外游记》是石湾的散文集。
每个出境旅游的国人,都是热爱生话的世界公民。一起去领略异域风情,饱览五洲形胜吧:踏上戈兰高地,走进奥斯威辛;瞻仰吴哥的微笑,触摸哭墙的神经;登临狮子岩的天上宫阙,俯瞰珍珠港的水下沉艇;回望世贸中心废墟,重温加德满都圣境;观赏山洞里的弗拉明戈,聆听巴黎圣母院的钟声;体验马尔代夫的绿色浪漫,寻访佩特拉的玫瑰红古城;礼赞爱琴海上的人间天堂,惊叹卡久拉霍的性爱庙群……行万里路,胜读万卷书。有了共天下之乐而乐的多彩旅程,方不枉今世今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