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美丽五丈原(诸葛亮千年传说寻觅)
分类
作者 温志忠//温春林//温格林
出版社 西北大学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编辑推荐

温志忠、温春林、温格林编著的《美丽五丈原》展示出的特点是题材的广泛、手法的丰富和语言的流畅,作品没有过多展示诸葛亮的文治武功,因为那是历史学家眼中的诸葛亮,在《三国志》中已有真实记载;没有着意渲染诸葛亮的智慧谋略,因为那是文学家眼中的诸葛亮,在《三国演义》中已有详细描绘。它深深植根于五丈原民间,写的是民众眼中的诸葛亮。因而,这里的九龙山、鱼池岭、乱草湾,这里的寄生草、桃川药枣,都记载着诸葛亮的传说。这里的王木匠,也显扬着诸葛亮的智慧。《诸葛亮救二曹》等篇更有了几分神异的色彩。对民间的传说,作者不是一般的转述,而是生动的再创造。《王木匠大显诸葛亮智慧》诸篇情节的曲折、悬念的设计、结构的跌宕,都表现出作者的艺术功力。作者既吸收了民间语言淳朴生动的特色,又扬弃其生僻、土俗的成分,将民间的口头语言与作家的书面语言有机地结合起来。因而,全书语言通俗、生动、流畅。

内容推荐

五丈原,八百里秦川一颗璀璨的明珠。

五丈原,以其丰富的民间文化闪烁着美丽和神奇。特别是三国时期,蜀国丞相诸葛亮北伐在此屯兵布阵,在褒斜栈道、葫芦峪、壑落城创造了一系列人文胜迹,发明了享誉中外的木牛流马运输工具,也留下了诸葛亮爱民惜民、为民除害、教民兴业的生动传说,不仅为当地百姓喜闻乐道,也成为五丈原珍贵的民俗历史文化遗产。

温志忠父子三人历时十六年,全面挖掘、整理提炼、写作出五丈原流传1700多年的民间传说40余篇30多万字,从多个侧面反映了诸葛亮的聪慧及当地民俗文化渊源,内容丰富多彩,引人人胜,耐人寻味。

《美丽五丈原·诸葛亮千年传说寻觅》是一部民间故事集,在岁月的长河中馥郁见芬芳,千古流韵,孕育了人们对智慧的崇拜和追求,给人以启迪和思考。

温志忠、温春林、温格林编著的《美丽五丈原·诸葛亮千年传说寻觅》是一部育人教科书,传递着我们应该传承的天道酬勤、天道佑善、行孝福荫、鞠躬尽瘁的道德和思想观。

《美丽五丈原·诸葛亮千年传说寻觅》叙述了秦岭的人文历史,书中叙述的可歌可泣、娓娓动听的故事,是伟大秦岭瑰丽雄奇、峰青水秀的影像写真。

目录

千年秋风五丈原

鹦鸽——一个美丽的传说

诸葛亮的牧马场——乱草湾

青峰山——英灵公主的不了情

御扇翠玉——五丈原

诸葛亮与棋盘山

诸葛亮智取司马懿十二担军粮

水淹寺峪沟恶僧难逃命

诸葛亮军饷封存龙泉原

诸葛亮救二曹

诸葛亮为民除黑店

太白桃川药枣的来历

诸葛亮施术训劣子

诸葛亮的香烟田和柿子园

传奇凄美的叫哥鸟

王木匠大显诸葛亮智慧

诸葛亮神威也治病

燕鸽不栖身枝头树梢之谜

太白搬家

诸葛亮点化狗剩找菩萨

刘秀虢川斩龟妖

刘秀险走桃、龟二川

诸葛亮智断人命悬案

焚烧诸葛亮庙的报应

善恶终有报

九龙山上一个美妙的传说

庄稼禾苗由多穗变单穗之谜

五里坡上寄生草

凤椒大红袍的传说

白马寺的神奇传说——喇嘛大战白蟒蛇妖

鱼池岭和鱼洞的故事

诸葛亮临终最后一个谋略失灵的传说

武侯诸葛亮的墓地究竟在哪里

诸葛亮和八米原

五丈原诸葛亮庙镇馆之宝——岳飞手书《出师表》

诸葛亮怒灭四黑妖

石头河神奇的石头

寺峪沟李自成的传说

老爷岭上有一棵木莲仙

五丈原地名的由来及诸葛亮庙创建年代考辨

美丽神奇的五丈原

后记

试读章节

诸葛亮的牧马场——乱草湾

诸葛亮率军北伐谋取中原,途经褒斜栈道,出斜峪关,屯兵于五丈原。司马懿闻讯赶来迎战,驻守在渭河北岸扎营对峙。

诸葛亮远道而来,宜于速战速决,司马懿深知长途奔袭之弊端,以逸待劳,坚守不战。时日一长,蜀军粮草渐渐不济。

诸葛亮为了解决战马的饲料问题,亲自外出察看,寻找水源和草料。他带人先看了原西边,原下是盛产麦李子的麦李沟,到处是果树和庄稼地,不可能放牧。西坡草势长得还算茂盛,但山坡陡峭多台阶,战马难以上下,且坡面暴露,即使在渭河北岸也能看得见,易受魏军袭击,又无充足水源。他对左右说:“此处非放牧战马之场所。”又来到原东边,看东坡,悬崖峭壁,草木稀疏。他站在原头眺望良久,忽见原下河心中有一片水草相间、支离破碎的大草甸,他对随从说:“下去几个人,去滩上细细查看草的种类、长势,再访问一下附近老百姓,这些草是否为马匹所喜食,查问清楚,速报我知。”几个随从领命即刻飞奔下原而去。

两日过后,探查草滩的军士进帐回报:“丞相,我等探查并访问了当地百姓,此草滩的草长势良好,枝肥叶茂,当地人也常去滩上割草喂养牲畜,全滩之草都是牛羊马匹所喜食之草,牲畜吃了易上膘。只是草滩水渠密布,有一半多草场淹没在水中,若是放牧战马大为不便。此滩从无人定居,因为全是杂草乱长的水草世界,故而当地人称它为‘乱草湾’。滩南北长十多里,东西宽约三四里,可容放牧战马千匹。”

诸葛亮听罢,说道:“你等且下去。”军士退出,诸葛亮凝神而思,既然草滩水草丰美,唯独积水太多,若能退得水去,岂不是一块上好的牧马场地!他久久地思谋着……

这日,诸葛亮又站在三合堡城头,细细观察“乱草湾”。只见此滩位于斜峪关北口,石头河泻关而出,直冲其滩头,河水在滩头一分为二东西分流,其中夹着这块“乱草湾”。两河流淌十余里后,又握手言和,合而为一。居高临下望去,滩上的嫩草被早晨的阳光照射得格外翠绿,随风荡起层层绿波。该滩四周环水,形成了天然屏障。诸葛亮看着看着,不禁自语:“好个牧马场也!”只是这水如何退得去呢?

诸葛亮回到军中大帐,一直思谋着“乱草湾”退水之事。在睡梦中组织人去滩上排水。后半夜醒了,想着想着,忽然眼前一亮,想起当年在卧龙岗躬耕攻读时,也曾学得一些镇河退水之玄奥方术,如今正是用它之时,何不试试?

第二天,诸葛亮命人准备一些柳木料材备用。他让军中木工把一块硕大料墩雕成一头卧牛,其余料材打造成三尺三寸长的72只小船,并限定在十五日内完成。

一切所用之物都准备齐全了,诸葛亮择日带人把木牛搬上小船,来到乱草湾南端。他用罗盘、方尺、圆规等物比比画画,命人在滩北端离水九丈远挖一个九尺深的坑,将木牛头朝南尾朝北埋了下去,又将72只小船用牛毛搓成的绳子每隔七尺绑一个,分两边成串,系在卧牛的两条后腿上,顺水朝北排下去,也是挖地九尺埋了下去,然后在卧牛脚下方设置香案,他亲自上了第一炷香,蘸了三张表,礼拜一毕,然后对三个军士叮嘱道:“你们三人留守在这里,上香献供,七天七夜香火不可间断,且勿偷懒,别误了我的大事。同时勤查滩中水情变化,及时报我知晓。”说完便回营去了。

七日七夜过后,滩上积水迅速下降,绝大部分被水淹没的草滩露出了水面。军士将这一情况速速报告给诸葛亮丞相,诸葛亮听后高兴地说道:“天助我也!”随即派人在滩上选地建起营寨和马棚,一个荒无人烟的乱草湾不几天就变成了一个人欢马叫、生机勃勃的牧马场了。

从此以后,历经千百年,无数次的满河猛水,当水冲到滩头时,却像有神仙指挥似的,听话地避滩分流而下,这块两河相夹的绿洲一直安然无恙。人们都说,这是因为诸葛亮当年埋设的木牛和木船载浮起了这块滩地,将这块滩地变成了一条巨大的浮船,可随水涨水落自如升降,始终漂浮在水上,自然不会被水淹没或冲走。现在,站在五丈原东边沿远眺绿洲,可以看到绿洲整体是中间大两头尖,形状酷似一条渡船。河道中被流水自然冲成的成串水潭,个个状如小船,一个个系在大船两旁,似乎在托浮和稳定着大船,形似小船的水潭约72个。这么安全的船形草滩,哪有不太平的呢!P19-21

序言

细细地品读了温志忠先生父子三人合著的民间故事作品集《美丽五丈原·诸葛亮千年传说寻觅》,得到了久违的审美愉悦。同时,我惊服于作者对岐山五丈原这片土地满怀深情,对诸葛亮这位历史人物深刻理解,也感受到了他们浓浓的民间文学情结。

民间文学是民众精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运用民间语言,充分发挥丰富的表现功能和概括能力,展示瑰丽的想象,创造生动的形象,表现高尚的审美趣味和深刻的理性认识。它从题材内容和艺术形式、语言、风格等诸多方面,滋养着历代文人学者的成长,促进着书面文学的更新。难得的是温志忠先生对民间文学的这种深情!四十余年间,他在中学一线教学工作之余,为搜集民间故事传说,足迹遍及宝鸡市区、岐山和五丈原。这是一块神奇的土地,她是中华农耕文明的发源地,尤其是五丈原,是三国时期重要的历史舞台。诸葛亮在这里曾演出过威武雄壮的历史话剧。

这里的民众,一代一代借他们熟悉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孕育出有关诸葛亮的一个又一个传说。温志忠先生在民间一点一点地搜集、整理、加工,又经过“十年磨一剑”的劳作,今天终于给读者献出这部专题民间故事集。

从这部民间故事集中,我读出的是作者的有心、苦心和恒心,作品展示出的特点是题材的广泛、手法的丰富和语言的流畅,作品没有过多展示诸葛亮的文治武功,因为那是历史学家眼中的诸葛亮,在《三国志》中已有真实记载;没有着意渲染诸葛亮的智慧谋略,因为那是文学家眼中的诸葛亮,在《三国演义》中已有详细描绘。它深深植根于五丈原民间,写的是民众眼中的诸葛亮。因而,这里的九龙山、鱼池岭、乱草湾,这里的寄生草、桃川药枣,都记载着诸葛亮的传说。这里的王木匠,也显扬着诸葛亮的智慧。《诸葛亮救二曹》等篇更有了几分神异的色彩。对民间的传说,作者不是一般的转述,而是生动的再创造。《王木匠大显诸葛亮智慧》诸篇情节的曲折、悬念的设计、结构的跌宕,都表现出作者的艺术功力。作者既吸收了民间语言淳朴生动的特色,又扬弃其生僻、土俗的成分,将民间的口头语言与作家的书面语言有机地结合起来。因而,全书语言通俗、生动、流畅。

诸葛亮只是这部民间故事集的中心人物,此外,还有刘秀的传说;还有英灵公主的悲剧;还有太白搬家的神话;还有五丈原的由来。作者生花妙笔,抒写的一个个神奇故事,确实使我感受到五丈原蕴藏着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每位读者读了这本民间故事集,都会勾起游览五丈原的雅兴。我想,这大概正是作者所希望的,这本民间故事集也具有这个审美效应。高尔基在《论民间故事》中谈到,作家的再创作“会使好的民间故事锦上添花”。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感谢温志忠先生父子三人。也祝愿他们继续深入生活,广泛搜集,为更多的民间故事锦上添花。  何炳武

二○一四年初于西安

后记

民间文学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精华之一,是华夏文明博大精深文化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扎根于劳动人民,是勤劳善良的劳动人民在漫长的劳动生活岁月中创作出的一种通俗、明快、流畅且易于传播的口头文学。

口头文学由于没有底本,在民间长期流传中,也不断加注各个时期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未免有些添枝加叶,或者删节遗漏,因而常会有些残缺不全。但就整个故事、传说的素材而言,确实让人心驰神往。我以前读了一些有关民间文学方面的资料和著作,使我对民间文学的爱好更加执着,便成了我现在着手搜集、整理、写作的原因之一。况且,民间文学还可以让人们了解当地的一些风土人情、社会结构、生产技术等等,其中不少故事、传说讲述人们与大自然做斗争,与社会旧势力和邪恶坏人做斗争,旨在歌颂正义,提倡孝敬长辈,赞颂爱情的坚贞,也能鼓舞人心。对陶冶人们不怕困难、不惧艰辛的精神也有启发作用。有不少故事情节错综复杂、曲折迷离,能使人浮想联翩,总能给人以启迪教益,直到现在也深深地影响着当地人们的生活。为此,我们父子历时十余年编著《美丽五丈原·诸葛亮千年传说寻觅》一书,里面的故事和人物经过了加工整理,给这些故事中的人物注入了新的生命活力,在他(她)们身上能感受到当地人们一种淳朴的精神力量。

劳动人民是一切文化的创造者。文学,尤其是民间文学,是一片汪洋大海。漫游在民间文学的大海中,其乐无穷。

谨将本书献给勤劳的家乡人民,献给敬爱的读者。

作者

2014年初春于宝桥书屋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2 6:28: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