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在古希腊,还是在当代中国,生活的中心问题永远是一样的:善与恶、爱与恨、动荡与稳定、幸福与责任、自由与安全,而古往今来那些伟大的心灵与头脑用文学、历史、哲学、艺术等各种方式来诠释和面对,他们提供了足以穿越时空的、生生不息的伟大智慧。
卿磊创作的《朱熹--舌尖上的天理和人欲》告诉我们身处物欲横流的时代,我们真正想要的是什么?如何才能平静下躁动的内心?怎样才能获得长久的快乐?
| 书名 | 朱熹--舌尖上的天理和人欲 |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 作者 | 卿磊编 |
| 出版社 | 黄山书社 |
| 下载 |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无论在古希腊,还是在当代中国,生活的中心问题永远是一样的:善与恶、爱与恨、动荡与稳定、幸福与责任、自由与安全,而古往今来那些伟大的心灵与头脑用文学、历史、哲学、艺术等各种方式来诠释和面对,他们提供了足以穿越时空的、生生不息的伟大智慧。 卿磊创作的《朱熹--舌尖上的天理和人欲》告诉我们身处物欲横流的时代,我们真正想要的是什么?如何才能平静下躁动的内心?怎样才能获得长久的快乐? 内容推荐 朱熹主张“存天理、灭人欲”。他笃信孟子关于人性本善的学说,认为每个人基本的物质和精神需求都是合理的,只可惜尘世生活会放大人的贪欲,导致人性的扭曲和道德的沦丧。朱熹所希望的便是遏制人欲,让它重回合理的范畴之内,让人性回归最初的善良与纯净。卿磊创作的《朱熹--舌尖上的天理和人欲》告诉我们身处物欲横流的时代,我们真正想要的是什么?如何才能平静下躁动的内心?怎样才能获得长久的快乐?朱熹早有答案。 目录 克己复礼,谦谦君子(代序) 第一章 奋斗篇——积累铸就成功 第二章 处世篇——刚柔并济、方圆兼备的交际艺术 第三章 修养篇——求仁得仁的修身之道 第四章 教育篇——从小学到大学的育人之术 第五章 论学篇——理学大师的经验之谈 试读章节 择之劳先生人事之繁。答日:“大凡事。只得耐烦做将去。才起厌心,便不得。”(《朱子语类》) 先生见一学者忙迫,问其故,日:“欲了几处人事。”日:“某非不欲周旋人事者,曷尝似贤急迫?”(《近思录》) 曾经,有个年轻的农夫在树下等待与情人约会。因为性急,来得太早,他无心观赏明媚的阳光、迷人的春色和鲜艳的花朵,一头躺倒在大树下长吁短叹。 忽然他面前出现了一个侏儒。“我知道你为什么闷闷不乐。”侏儒说,“拿着这纽扣,把它缝在衣服上。你要遇着不得不等待的时候,只需将这纽扣向右一转,你就能跳过时间,要多远有多远。” 农夫握着纽扣,试着一转:啊,情人已出现在眼前,还朝他笑送秋波呢!真棒啊,他心里想,要是现在就举行婚礼,那就更棒了。他又转了一下:隆重的婚礼,丰盛的酒席,他和妻子并肩而坐,周围管乐齐鸣,悠扬动人。他抬起头,盯着妻子的双眸,又想,现在要只有我俩该多好!他悄悄转了一下纽扣:立刻夜阑人静……他心中的愿望层出不穷:我们应该有座房子。他转动着纽扣:房子一下子飞到他眼前,宽敞明亮,等待主人入住。我们还缺几个孩子。他又迫不及待地使劲转了一下纽扣:日月如梭,顿时已儿女成群。他站在窗前,眺望葡萄园,真遗憾,它尚未果实累累……偷转纽扣,飞越时间……生命就这样从他身边急驶而过。还没有来得及思索后果,他已老态龙钟,衰卧病榻。至此,他再也没有要为之转动纽扣的事了。 回首往日,他不胜追悔自己的性急失算。眼下,生命已风烛残年,他才醒悟:即使等待,在生活中亦有意义。他多么想将时间往回转一点啊!他握着纽扣,浑身颤抖,试着向左一转,扣子猛地一动,他从梦中醒来,睁开眼,见自己还在那郁郁葱葱的树下等着可爱的情人。只是现在他已学会了耐心等待。 学者大不宜志小气轻。志小则易足,易足则无由进。气轻则以未知为已知,未学为已学。(《经学理窟·学大原》) 据说诸葛亮年轻的时候躬耕于南阳,和朋友们一起论学。诸葛亮对朋友们说:“你们如果出仕为官,至少也可以做到一个郡守。”朋友们反问:“那你呢?”诸葛亮笑而不答。其实,这个二十出头的青年人心中早已有雄心壮志,常以管仲乐毅自比。管仲是春秋名相,辅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乐毅是战国名将,辅佐燕王击败强齐,一雪国耻。虽然当时的人并不相信这个年轻人的雄心壮志,但陈胜说过:“燕雀焉知鸿鹄之志哉!” 梦想不是轻易可以实现的,但放弃做梦的权利,也就注定了庸庸碌碌的一生。学者先务,固在心志。然有谓欲屏去闻见知思,则是“绝圣弃智”:有欲屏去思虑,患其纷乱,则须坐禅入定。如明鉴在此,万物毕照,是鉴之常,难为使之不照。人心不能不交感万物,难为使之不思虑。若欲免此,惟是心有主。如何为主?敬而已矣。有主则虚,虚谓邪不能入。无主则实,实谓物来夺之。(《近思录》) 人生是一场漫长而艰苦的马拉松,没有冲线的渴望和不懈的斗志,终点只会离你越来越远。 有言贫困不得专意问学者。日:“不干事。世间岂有无事底人?但十二时看那个时闲,一时闲便做一时工夫,一刻闲便做一刻工夫。积累久,自然别。”或又以离远师席,不见解注为说。曰:“且如某之读书,那曾得师友专守在里?初又曷尝有许多文字?也只自着力耳。”或曰:“先生高明,某何敢望?”日:“如此则全未知自责。‘尧舜与人同耳’,曷尝有异!某尝谓,此皆是自恕之语,最为病痛!”(《朱子语类》) 成功,其实只是不懈的积累与见贤思齐的执着。P15-19 序言 公元1852年,即清朝咸丰二年,一支兴起于广西的军队越过省境,闯入湖南,驻兵于长沙城下。在历时三个月的长沙保卫战中,因为湖南士绅的英勇抵抗,这序湘汀之畔的楚汉名城始终屹直不倒,避免了沦陷的命运。 而城外的军队,征这次激烈的战争中损失了一位杰出的领袖——太平人罔的四王萧朝贵,在攻城之时,不辛一炮穿胸,不治而产。攻城小克的屈辱与领袖战死的仇恨像不可遏止的洪流在太半军的军营当中蔓延。终于,沙城外,湘江曲岸的一摩古老书院在太半军复的怒火中被付之一炉。 书院的焚毁,激起了湖南士子的愤怒,后来湘军许多将领便在这』事书院接受理学的培养与熏陶。 耕像墁督救捍的曲斯延礼拜常一样,长沙圳外的古老书院是当时中国渎书人心目中的圣地。距今八百多年前的南宋乾道二年(1166),一位理学大帅来到这座书院访问,并与书院山长张拭在忠孝廉节堂举行了历史上闻名的“朱张会讲”,由此勾画出此后数百年理学发展的蓝图。这座书院名叫岳麓书院,而这位理学大师便是大名鼎鼎的朱熹。 民间传说,朱熹少赋异禀。在他诞生之前,父亲朱松曾经求人算命。卜者说:“富也只如此,贵也只如此,生个小孩儿,便是孔夫子。”这个被看作孔子转世的灵童,在很小的时候就表现出了强烈的求知欲望与敏锐的思辨能力。四岁的时候,父亲朱松以手上指,缓缓说道:“这是天。”朱熹循着父亲的手指望去,问道:“那么,天的上方又是什么呢?” 父亲的惊讶不言而喻,但他恐怕难以预见,这个孩子以后的人生轨迹竟是一条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的求知之路。在朱熹的哲学思想当中,世界出现之前,这个广袤的宇宙中便已经存在一种永恒不变的真理,也就是《礼记》中所谓的“中庸之道”。世界正是按照真理的指示建立起来的,而最早发现这一“世界建筑原理”的人,便是中国上古传说中的圣贤如羲皇尧舜等。朱熹所要做的,便是将圣贤发现的这一“道理”,晓喻普天之下的读书人。 在朱熹的观念中,天理的发现并不仅仅改变了我们对世界的认知,更重要的是它将修正我们的人生态度和人生道路。“存天理、灭人欲”,这在20世纪初曾经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们所抨击,被认为是“吃人礼教”的思想源头。但后人对这一理论的误解,却不应由理论的创立者们负责。朱熹笃信孟子关于人性本善的学说,他认为人性之所以生来是善良的,那是因为人是天地万物之灵,本天地万物之至理而生。因此每个人都应该有合理的精神与物质需求。只可惜,在茫茫尘世当中,人心的需求被无限地放纵,终于成为不可遏止的贪欲。贪欲带来了人性的扭曲,也带来了道德的沦丧。而朱熹所希望的,便是遏制人性的贪欲即人欲,让它重新回至4合理的范畴之内,让人性回归最初的善良与纯洁。 从这个意义上说,朱熹的思想与人生无疑是自律与刻苦的。朱熹曾说,道德修行与学问的进益,就像逆水行船,只有刻苦与努力,才能让你缓慢地前行,最终成 为立德立言的士君子,反之则将放任自流,滑向欲望的旋涡而无法自拔。 在朱熹的描述当中,人生的修行与学习无疑是一个漫长而艰苦的过程。要闯过层层的劫难,实现人性的涅檗,必须要有对道德的真心渴望。所谓“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外力逼迫下的学习是不可能持久的。读书和修行的目的只能是为了自己心灵的健康与丰满。就像吃饭一样,目的是为了填饱肚子,而不是向人炫耀自己所享用的山珍海味。 在明清时期,朱熹的思想曾经是王朝统治不可或缺的精神支柱。在那时的士大夫眼中,中国是天下的中心,而理学则是盛开在宇宙中心最芬芳馥郁的花朵。只是随着中国从一个传统的农耕社会走入现代文明,从闭关锁国的天下观迈入列强林立的新世界,朱熹与他的理学,似乎一夜之间成为了中国走向进步与现代的桎梏。于是他渐渐地被人遗忘,被历史尘封。 今天的中国社会,传统的精神资源又以某种方式回到人们的视野中,甚至于曾经被批判的曾国藩,如今都戎为许多职场精英眼中的楷模。可是在推崇曾国藩的人群中,又有多少人知道,这位“同治中兴”的柱石之臣,他的一生,都在遵循着朱熹“存天理、灭人欲”的修炼精神,他的理想便是让世界重新回到朱熹所勾画的周孔盛世的时代。 在这个物欲横流、土豪辈出的年代,我们的精神家园是如此的荒芜与贫瘠。管仲曾说“仓廪实而知礼仪,衣食足而知荣辱”,一个人真正能够获得社会尊重的资本,是他高尚的德行与良好的修养。而朱熹的思想,无疑在今天又有了复活的价值和意义。 在闲暇之余,烹一壶香茗,打开这本小书,与八百年前的朱子隔空交谈,不知不觉中,你将获得智慧的磨砺与人十牛的升华…… |
| 随便看 |
|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