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中共党史人物研究会编的《中共党史人物传(第82卷)》收录郭沫若、刘晓、钱信忠、陈瑾昆、李昌、伍云甫、王如痴等10位人物传记均为史学传记,在编写过程中力求做到史实准确、详略得当、评介公允、文字简明。每个传主都是按人物一生经历的时间顺序,抓住重点写。秉笔直书,功过分明,实事求是,不溢美,不掩盖重大历史过失。作者在忠于事实的基础上,对传主进行了艺术创造,使得传记生动感人。它对研究中国革命史、党史、军史,教育后代继承和发扬光荣革命传统起着重要作用。
| 书名 | 中共党史人物传(第82卷) |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 作者 | |
| 出版社 |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 下载 |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
| 简介 | 编辑推荐 中国中共党史人物研究会编的《中共党史人物传(第82卷)》收录郭沫若、刘晓、钱信忠、陈瑾昆、李昌、伍云甫、王如痴等10位人物传记均为史学传记,在编写过程中力求做到史实准确、详略得当、评介公允、文字简明。每个传主都是按人物一生经历的时间顺序,抓住重点写。秉笔直书,功过分明,实事求是,不溢美,不掩盖重大历史过失。作者在忠于事实的基础上,对传主进行了艺术创造,使得传记生动感人。它对研究中国革命史、党史、军史,教育后代继承和发扬光荣革命传统起着重要作用。 内容推荐 中国中共党史人物研究会编的《中共党史人物传》第82卷,共收10篇传记。郭沫若、刘晓、钱信忠、陈瑾昆、李昌、伍云甫、王如痴、李任之、彭述之、高岗。传记内容丰富,重点突出,真实地反映了人物一生的本质特点;写作方法符合历史人物传记体例要求;语言朴实、通顺、感人。充实和补充了党史,成为进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教育的生动教材,是一部党史教科书。 目录 郭沫若 刘晓 钱信忠 陈瑾昆 李昌 伍云甫 王如痴 李任之 彭述之 高岗 试读章节 少年时代 1892年(清光绪十八年)11月16日,郭沫若诞生于四川省乐山县观峨乡沙湾镇的一个中等地主家庭。 母亲怀他时,梦见一头小豹子咬住自己左手的虎口,就为他取乳名为文豹。他有两兄两姐,另有一兄两姐夭折,所以母亲又呼他作八儿。上学时按照排行取学名郭开贞,他历来不喜欢这个名字,嫌它有些女性化。所以留学日本时期开始发表新诗作品时,为自己取笔名沫若。大革命失败后,他成为了蒋介石的通缉犯,取名鼎堂。此外还用过大约10个以上的笔名。 郭沫若的母亲不识字,却能背诵一些古诗。年幼的八儿经常跟着母亲吟诵,这不过是一种游戏,却在不经意之间使他受益终生。 4岁半,郭沫若进家塾读书,从《三字经》学起,又有《诗经》、《书经》、《易经》、《周礼》、《千家诗》等课程。白天读经,晚上学诗。在这些只能靠死记硬背的刻板课程之中,唯有《唐诗三百首》能引起他的兴趣,尤其喜欢王维、李白的诗作,却不喜欢杜甫,更不喜欢韩愈。6岁时开始学作对子,7岁学作试贴诗。又学司空图的《诗品》,郭沫若说:“唐人司空表圣的《诗品》读得最早,在五六岁发蒙的时候,我顶喜欢它。我要承认,一直到现在,我的关于诗的见解大体上还是受着它的影响的。”① 郭沫若早期的诗作散佚很多。保存在他作品集里最早的诗,是13岁时写的一首五言绝句《茶溪》: 闲钓茶溪水,临风诵我诗。 钓竿含了去,不识是何鱼? 清朝废止科举制度前后,兴办了各种学堂。1905年,郭沫若以优异成绩考入乐山县高等小学堂,两年后又升入嘉定府中学堂。这些新式学校在教新课程时错误百出,能把日本说成在中国的南边,而对学生的管理依然是旧式的专制。学校的不良环境,使郭沫若感到苦闷。在这求知欲得不到满足的时候,自己通读了《史记》,很喜欢司马迁的笔调,尤其喜欢书中的《屈原贾生列传》和《魏公子列传》等篇,对他后来的著述有很大影响。他还看了严复译的《天演论》和林纾译的外国小说,读了一些中国古籍,尤喜读《庄子》。 1908年,16岁的郭沫若患了一场伤寒病,并发中耳炎,留下了双耳重听的后遗症,造成了终生的缺憾。 1910年,郭沫若到成都插入四川省立高等分设中学堂丙班。这时正是辛亥革命的前夕,各种思潮风起云涌,在天津发生的国会请愿风潮,不久就波及四川。他作为丙班的代表,参加了组织学生的请愿活动。学校奉命强迫学生复课,遭到同学的抵制。学校监督要他带头复课,他说大家都为爱国运动甘愿牺牲自己的学业,我不能做破坏运动的罪魁。他因此受到学校的开除处分。 辛亥革命曾使郭沫若异常欣喜,但不久看到并未能解脱人民的困苦,帝国主义仍然在中国横行。他感慨道: 兔走乌飞又一年,武昌旧事已如烟。 眈眈群虎犹环视,岌岌醒狮尚倒悬。① 郭沫若向往更广阔的世界。“久欲奋飞万里游,茫茫大愿总难售”①。他梦想离开家乡,到上海,到北京,到更远的地方去。 1912年底,郭沫若用刚学的英语,读懂了美国诗人朗费罗的一首诗。这是他第一次接触到外国诗,感到异常清新,悟到了诗歌的真实精神。 1913年夏,天津陆军军医学校到四川招生。郭沫若抱着离开四川的目的,前去应考并被录取。年底到天津报到,看到学校的状况与四川相差无几,感到失望,遂放弃报到,转赴北京,投奔在京任职的大哥。这个贸然的行动使大哥很感意外,下一步该怎么办?再考别的学校,还要在北京等半年多;返回天津军医学校,报到日期已经错过。在这人生的十字路口,郭沫若感到茫然,甚至想返回四川算了,大哥没有同意。 大哥表示支持他去日本投考官费学校。当时中日两国政府有协议,在日本设有四所接收中国学生的官费学校,是很多中国学生追逐的目标,有些人连续考了好几年也没有考上。大哥为他筹集了半年盘费,让他去日本一试。他虽然感到此去前途未卜,也只有下定决心拼命一搏了。 开一代诗风 1914年初,郭沫若到达日本东京。他省吃俭用,把全部精力都用到学日语和复习功课上,每天往返于补习班和寓所之间,此外就足不出户了。经过半年的努力,郭沫若考上了东京第一高等学校医科,是当时以最短时间考上官费学校的中国学生之一。日本的高等学校大体相当于我国的高中,不同的是它与大学直接衔接,毕业后不经考试即可升人相关的大学。所以同大学一样,也是要分科的。郭沫若回忆说:“那时的口号是‘富国强兵’。稍有志趣的人,谁都想学些实际的学问来把国家强盛起来,因而对于文学有一种普遍的厌弃。 P2-4 序言 《中共党史人物传》是经中央有关部门批准,由中国中共党史人物研究会主持编纂的大型历史丛书。从1979年至2015年,在第一届至第四届理事会的主持下,陆续编辑出版89卷包括1000余位党史人物的传记,总计2500余万字。该套丛书由陈云同志题写书名,收录的人物传记均为史学传记,在编写过程中力求做到史实准确、详略得当、评介公允、文字简明。 承担此项工作的中国中共党史人物研究会,是1979年成立的全国性、群众性学术团体,主要致力于中共党史人物的研究和传记的编纂与出版工作。现主管单位为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会员由从事中国近现代史、中国革命史、中共党史、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史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的教学研究机构和学者组成。 中共党史人物研究是中国共产党历史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自近代以来,中华民族面临着两大历史任务,即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中国共产党成立至今,为完成这两大历史任务进行持续不懈的探索和努力,付出了最大牺牲,做出了最大贡献。诸多中共党史人物的人生经历,可以说是党为人民而奋斗的光辉历程的缩影。这些前辈人物的卓越功勋,是党的丰功伟绩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在奋斗、磨难和考验中表现出来的理想、信念和精神,是党的历史中曾经感动并会继续感动我们民族的最生动、最精彩的部分;他们的思想和情操,是我们党的宝贵精神财富,也是我们国家、民族和人民的宝贵精神财富。党史人物传记作品,与其他党史作品一样,在对广大党员干部、人民群众特别是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革命英雄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中共党史人物传》第1至89卷自出版以来,受到广大读者欢迎,成为了解和研究各位传主生平和党的历史的重要参考。近年来,仍有许多读者不断来信要求购买;但由于该书是陆续出版的,且发行多年,早已脱销。为满足读者需要,我们决定再版《中共党史人物传》第1至89卷。再版时,我们对中共主要领导人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任弼时、陈云、邓小平的传记做了全面修订。同时请中央党史研究室的专家学者,审看了比较重要的100位党史人物传记。由于《中共党史人物传》出版时间跨度很大,陆续由陕西人民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和中共党史出版社出版,收入此套丛书的部分完成较早的传记已无法联系到原作者。本次再版时,党史人物研究会的专家学者和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的编辑们,对稿件进行了细致的审定和编辑加工:吸收了一些最新的研究成果;对原版体例不完全一致的地方尽可能做了规范化处理;校正了原版传记中的一些错漏之处;特别是在人名、地名、名词术语的核实方面做了大量细致的工作。对一些难以核查的问题仍维持原貌,留待以后考证。现在呈现在读者面前的这套丛书,无论在内容方面还是编校质量方面,都较此前有所充实和提高。尽管如此,仍难免有不尽如人意之处,恳请读者批评指正,以利将来的进一步修订,也有利于在今后的人物传记的续编工作中改进。 我们希望,本套大型传记丛书的再版对于推动中共党史人物的研究、宣传和普及党史知识、弘扬党的优良革命传统起到积极作用,同时也为今年即将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献上一份厚礼! 中国中共党史人物研究会 2017年5月30日 |
| 随便看 |
|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