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古时代,在中国领域内,居住着许多不同祖先的氏族和部落。它们彼此间经长时期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争斗.有些逐渐融合了.有些发展起来.
从传说和神话里,推测远古居民分布的一般情况如下:
居住在东方的人被统称为“夷族”。太皡是其中一族的著名酋长。太皡姓风,神话里说他人头蛇身(一说龙身),可能是以蛇(或龙)为图腾的一族。陈(今河南淮阳县),相传是“太皡之墟”。春秋时期,山东还有任、宿、须句、颛臾四个小国,说是太皡的后裔。相传伏羲画八卦。伏羲与太皡向来被当作同一个人的名号,事实上伏羲是指远古开始有畜牧业的一个时代.太皡则可能实有其人。如果八卦确是一种记事符号的话。按照传说.当是出于太皡或太皡族。八卦是“一”(阳性)“一一”(阴性)两种线形凑成乾、坤、坎、离、震、艮、巽、兑八个卦形,每一个卦代表当作同一属性的若干事物。如乾为天、父、玉、金,坤为地、母、布、釜,这种记事方法。比结绳进了一步。后来黄帝族发明象形文字,借它作卜筮的符号。失去了原来作为记事符号的意义.
居住在北方、西方的人统称为“狄族”“戎族”。其中“犬戎族”自称祖先为二白犬,当是以犬为图腾。薰鬻族(薰鬻音,即秦汉时匈奴的祖先)是北方强族,相传与黄帝族曾发生过冲突。
居住在南方的人统被称为“蛮族”。其中九黎族最早进入中部地区。九黎当是九个部落的联盟,每个部落又各包含九个兄弟氏族,共八十一个兄弟氏族。蚩尤是九黎族的首领,兄弟八十一人,即八十一个氏族酋长.神话里说他们全是兽身人言,吃沙石,铜头铁额,耳上生毛硬如剑戟,头有角能触人。这大概是以猛兽为图腾,勇悍善斗的强大部落。九黎族驱逐炎帝族,直到涿鹿(涿鹿或说在河北怀来县或说在涿鹿县)。后来炎帝族联合黄帝族与九黎族在涿鹿大械斗,蚩尤请风伯雨师作大风雨,黄帝也请天女魃(b白)下来相助。这些荒诞的神话,暗示着这一场冲突非常激烈,结果蚩尤斗败被杀。九黎族经长期斗争后,一部分被迫退回南方,一部分留在北方,后来建立黎国,一部分被炎黄族俘获,到西周时还留有“黎民”的名称.
炎帝族居住在中部地区。炎帝姓姜,神话里说他牛头人身.大概是牛图腾的氏族。姜姓是西戎羌族的一支,自西方游牧先人中部,与九黎族发生长期的部落间的冲突。最后被迫逃避到涿鹿.得黄帝族援助。攻杀蚩尤。后来炎黄两族在阪泉(据说阪泉在河北怀来县)发生了二次大冲突,黄帝族统率以熊、罴、貔、貅、躯、虎为图腾的各族打败炎帝族,黄帝族势力进入中部地区。
黄帝族原先居住在西北方,据传说,黄帝曾居住在涿鹿地方的lu湾里.过着往来不定迁徙无常的游牧生活。后来打败九黎族和炎帝族.逐渐在中部地区定居下来。黄帝姬姓,号轩辕氏,又号有熊氏。古书中有关黄帝的传说特别多。如用玉(坚石)作兵器,造舟车弓矢,染五色衣裳,嫘祖(黄帝正妻)养蚕,仓颉造文字,大挠作干支,伶伦制乐器,虞、夏二代□祭黄帝(尊黄帝为始祖)。这些传说多出于战国、秦’、汉时学者的附会。但有一点是可以理解的,即古代学者承认黄帝为华族始祖,因而一切文物制度都推原到黄帝。
《国语。晋语》说,黄帝有子二十五人,其中十四人共得十二姓。所谓得姓,大概是子孙繁衍,建立起新的氏族来。《山海经》《大戴礼记》等书记载古帝世系,不论如何分歧难辨,溯源到黄帝却是一致的。历史上唐尧、虞舜以及夏、商、周三代,相传都是黄帝的后裔。
传说中黄帝以后帝尧以前,黄帝族著名的首领,有以下诸人:
少□ 姓姬或说姓赢,名挚(Zhi),居曲阜(山东曲阜县),号穷桑帝。黄帝后裔或在中国,或在夷狄,少皡族可能是黄帝族向东发展的一支。与夷族杂居,接受了太皡族的文化,因此称为少皡,成为夷族文化的继承者。春秋时郯国(山东郯城县)自称是少□的后裔。
颛顼(Zhudn x口) 传是黄帝子昌意的后裔(《山海经》《国语.楚语》有此说),居帝丘(河南濮阳县),号高阳氏。被黄帝征服的九黎族,到颛顼时,仍奉巫教,杂拜鬼神。颛顼禁绝巫教、逼令顺从黄帝族的教化。当时南方苗族又逐渐向北发展,自颛顼到禹,传说中常见苗族、黎族与黄帝族的不断冲突。
帝喾 相传是黄帝子玄嚣的后裔,居西亳(河南偃师县),号高辛氏。传说帝喾有四妻、生四子。姜螈生弃(周祖先),简狄生契(商祖先),庆都生尧,常仪生挚。《左传》文公十八年,季文子说,高阳氏有才子八人,号称八恺,高辛氏有才子八人,号称八元。这十六族世世有声名,尧不能举用。舜举用八恺,使主管后土,地平天成;举用八元,使主管教化。八恺指以禹为首的各族,八元指以契为首的各族,契距离帝喾既不只一世,尧、弃、挚年代相近,距离帝喾当然也不只一世。如果弃等四人确是同出帝喾一系,应是同族的后裔,绝不是同父异母兄弟。卜辞中证明商朝认帝喾为高祖,祭礼非常隆重,帝喾可能是实有其人。
P1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