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族创造的辉煌历史,不但改变了中国历史的进程,也改变了世界历史的轨迹,这其中涌现出了众多的英雄历史人物,很有必要给他们树碑立传,因此,孛儿只斤·苏和、孛儿只斤·苏日娜、包·巴雅尔、牧人著了这本《蒙古历史一百名人》,遴选出对蒙古历史有重要影响和突出贡献的一百名历史人物加以介绍。本书划定的人物选择的范围覆盖全部蒙古历史。
本书主要是以文字叙述的形式刻画人物形象,但是为了保持《中国蒙古族系列丛书》图文并茂的特点,特邀请蒙古族著名画家包·巴雅尔先生为蒙古历史人物作画,对每个历史人物配以肖像,以充分展现他们的风采。
蒙古族曾经是一个有过辉煌历史的民族。在蒙古圣主成吉思汗的统帅下,建立了横跨欧亚大陆的蒙古大帝国。孛儿只斤·苏和、孛儿只斤·苏日娜、包·巴雅尔、牧人著的这本《蒙古历史一百名人》从《蒙古秘史》第一个人物“孛儿帖赤那”写起,涵盖了成吉思汗之前蒙古部落兴起时的人物、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各部时期的人物、大元王朝的人物、北元部落割据时期的人物、清朝时期的人物、民国及近代历史人物。本书撰写过程中力求人物的真实性,刻画出人物的性格和特点,将这些蒙古族鲜为人知、尘封多年的历史文化、不同的蒙古族部落清晰地展现在读者面前,还原展现其历史的本来面目。
孛儿帖赤那是成吉思汗二十二世祖先,他的准确生卒年月不详,根据《蒙古秘史》和有关资料推测,大约生活在8世纪中叶的唐朝天宝年间,与唐玄宗李隆基是同一个时代的人物。孛儿帖赤那多妻多子女,他的结发妻子为豁埃马阑勒,他们所生的儿子叫巴塔赤罕,后来继承了孛儿帖赤那蒙古部首领之位。蒙古部落在孛儿帖赤那的带领之下,走出深山老林,来到不儿罕山脚下的蒙古大草原。
孛儿帖赤那与妻子豁埃马阑勒的名字是古蒙古语,翻译成汉语是“苍狼”与“白鹿”的意思。他们之所以采用“苍狼”与“白鹿”来命名,揭示了他们那个时代,蒙古族的先民是森林狩猎部落。他们崇拜“苍狼”,并以苍狼为部落图腾,这在北亚各民族中是司空见惯的事情。据各种史料记载,匈奴、东胡、乌桓、鲜卑、柔然、突厥、回鹘、契丹、室韦、鞑靼等北方游牧民族很多都以狼作为崇拜的图腾。“白鹿”也反映了蒙古族先民在狩猎时代对母系鹿祖图腾观念的崇拜和继承。苍狼具有坚忍不拔的意志,敢于拼搏的精神和冲击一切的勇气,它象征着阳刚、崇高和奋进。白鹿具有优美的仪态、温柔的性格和细腻的感情,它象征着宽容、和谐和团结。它们二者相辅相成,完全体现了蒙古民族先民具备的勇敢顽强精神与和谐团结的凝聚力,这是他们能够在那个群雄逐鹿的乱世之中由弱变强,逐渐成为统治亚洲威震世界的强悍民族之原始精神力量的体现。
孛儿帖赤那是当时号称“蒙古”部落的首领。早在公元4世纪中叶,居住于兴安岭以西(今额尔古纳河与大兴安岭东西一带)的鲜卑人的一支则称“室韦”。蒙古,是室韦人的一支,始见于《旧唐书》,,称作“蒙兀室韦”,它是成吉思汗家族所属蒙古部的直系祖先。在历代汉籍中对“蒙古”一词有种种不同译写,如,“萌古”“朦骨”“萌骨”等等。至于写作“蒙古”,最早见于《三朝北盟汇编》所引《炀王江上录》。他们居住在大兴安岭北麓的额尔古纳河流域的高山密林中,以狩猎为生。到了公元8世纪中叶,孛儿帖赤那统领了蒙古部落。在他的领导下,部落逐渐强盛。山林狩猎这种生产、生活方式已经远远满足不了他们人口逐渐增长,对生活物资的需求,迫切希望追求新的生产、生活方式来改善蒙古部落的现状。
孛儿帖赤那召集部落长老们召开氏族会议,商议解决人口增长带来的贫困和物资需求问题。会议上大家一致决定不能困守在这深山密林中,必须开辟一片新的沃土来供部民休养生息。于是孛儿帖赤那毅然带领蒙古部落扶老携幼,走出了额尔古纳河流域的高山密林。首先渡过了腾吉思海子,即今天内蒙古的呼伦湖,逐步到达斡难河(今鄂嫩河)源头、不儿罕山之下。他们发现这座山比原来的山还高大,自以为是世界上最高的山、至高无上的山,因此起名为“罕山”,这就是今天蒙古国境内的肯特山。肯特山地区不仅是斡难河的发源地,而且是怯绿连河(今克鲁伦河)、土兀刺河(今土拉河)的发源地,因此蒙古人称之为“三河源”。这里水草丰美、土地肥沃,为蒙古民族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可以说,这一地区正是西迁后的蒙古族的发祥地。
对于这一段历史,在蒙古族民间留下了一段千古绝唱,即“化铁熔山”的故事。相传,蒙古部落的祖先与突厥部落发生了战争。由于蒙古部落寡不敌众,突厥人战胜了蒙古人,对他们进行了大屠杀,使他们只剩下两男两女。这两家人害怕遭到杀戮,逃到了一处人迹罕至的地方,那里四周群山环绕、森林密布,除了通过一条羊肠小道,历尽艰难险阻可到达之外,没有任何其他路径通达山外。这个群山环绕的山林,有丰富的獐狍野鹿等各种猎物,自然环境十分优美,堪称世外桃源,但是这里冬季天寒地冻大雪封山。这个地方名叫额儿古涅一昆。“昆”字意为“山坡”,而“额儿古涅”意为“险峻”,这个地方意即“峻岭”。这两家人的丈夫名字分别叫“捏古思”和“乞颜”。他们两家人的后裔长时期在“额儿古涅一昆”这个地方生息繁衍。经过数代以后逐渐人丁兴旺,形成了蒙古这个部落。这个时候“额儿古涅一昆”地方已经显得日益狭窄,不能满足人们生活上的需要,他们就互相商量,有什么好办法可使他们走出这个严寒的峡谷和狭窄的山道呢?于是,他们找到了一处从前经常在那里熔铁的铁矿产地。他们全体聚集在一起,在森林中整堆整堆地准备了许多木柴和煤,宰杀了七十头牛马,从它们身上剥下整张的皮张,用这些皮革做成了风箱。然后在那山坡脚下堆起木柴和煤,安置就绪后点燃大火,然后使用这七十个风箱一齐煽起木柴和煤下面的火焰,大火弥漫山崖烧红了岩石,直到山壁熔化。结果,从那里获得了大量的铁,打造成刀枪和生产、生活用具;与此同时,大火熔化了山崖,通往山外的道路也被开辟出来了。蒙古部落举部一起迁徙出“额儿古涅一昆”,从那个峻岭走向蔚蓝的蒙古大草原。这段在蒙古族内部口传千年的历史故事,正是孛儿帖赤那时代蒙古人经历的写照。
P4-6
蒙古族曾经是一个有过辉煌历史的民族。在蒙古圣主成吉思汗的统帅下,建立了横跨欧亚大陆的蒙古大帝国,使蒙古民族的历史载入人类历史史册。在中国,由于蒙古民族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空前统一的大元王朝,结束了中国自唐朝以来364年的分裂局面,也使蒙古族成为中华民族中的佼佼者和举足轻重的一员。从成吉思汗的蒙古帝国时期到近代长达七百多年的漫长岁月里,蒙古民族叱咤风云、前仆后继,为中华民族做出了突出的贡献,这体现在中国的国家版图、政治体系、哲学、宗教、科技、战争、商业、文化等诸方面。
蒙古民族在历史的进程中走过了一条独特的道路。蒙元帝国时期是她最辉煌灿烂的时期。
到了明朝,蒙古族退居漠北,史称“北元”。初期大汗的统治衰落,使蒙古族内部进入纷争之中,并形成各部落割据状态。达延汗再度统一蒙古,成为“蒙古中兴英主”,他把蒙古各部分封给诸子,形成了成吉思汗黄金家族一统天下的统治局面。但是随着时间的延续、黄金家族亲缘关系的逐渐远离、游牧地域的扩展和游离,使蒙古各部落的关系渐行渐远,形成了事实上的部落割据状态。但不管怎么样,蒙古北元政权对漠北的统治一直维持到1636年清王朝建立时为止。这期间形成了蒙古左右翼六万户、科尔沁及阿鲁蒙古、兀良哈三卫、四卫拉特等蒙古诸部,以及滞留在中国内地隐居下来的蒙古族。蒙古族近现代各部落和群体就在这个时期基本形成了雏形。
在这以后,蒙古民族对中国的影响不再是以整体民族出现,而是体现在蒙古各部落之中。这是由于达延汗以后的北元蒙古大汗对蒙古族整体的统治权随着各部落的崛起和割据而逐渐趋于弱化。一些崛起的部落纷纷进入了各自的历史角色,这些蒙古部落的政治和军事活动的结果,从不同的程度和角度上对中国的政治历史产生了重大影响。这个时期的蒙古族历史更突出了部落的独立性。
我们举例来说明这种影响。在明朝,其实际疆域不含明长城以北、以西的蒙古高原和西域(现新疆)地区,对青藏地区也影响甚微。而蒙古族各部落正是这一地区的实际统治者和控制者,蒙古族作为中国元朝的统治民族和曾经担任过中国皇帝的民族,他们对这一地区的控制实际上起到了防止这一部分国土从中国分裂出去的危险。察哈尔部是北元大汗的直属部落,达延汗的蒙古中兴使蒙古族对这一地区的控制得到了加强。土默特部的阿勒坦汗缓和了明蒙矛盾,并引进了农业、手工业经济,使蒙古地区与明王朝和睦相处了几十年。到了清朝,科尔沁及其漠南蒙古诸部作为清朝统治者的同盟军,为清朝巩固北部边疆和开疆扩土做出了重大贡献。西部卫拉特蒙古所起的作用更不容忽视。准噶尔部在西域建立了疆域广大的准噶尔汗国,和硕特部在青藏高原建立了和硕特汗国,他们归附了清朝,使这一地区继元朝以后重新纳入了中国的版图。土尔扈特部在欧洲伏尔加河建立土尔扈特汗国,后因不堪忍受沙俄的统治毅然东归故土,这一举动起到了巩固国家和增强民族凝聚力的作用。
再比如,蒙古族接受藏传佛教以后,利用其威势巩固了藏传佛教——黄教在青藏高原的统治地位。1578年,土默特部首领阿拉坦汗赠封青海藏传佛教格鲁派领袖索南嘉措为“达赖喇嘛”称号。1645年,和硕特部首领固实汗加封西藏扎什伦布寺寺主罗桑却吉坚赞为“班禅博克多”的称号。从此确立了藏传佛教“达赖”、“班禅”佛教体制。事隔多年以后的1653年(清顺治十年),这一封号才得到了清朝政府的承认。
现在中国蒙古族聚居地区的很多地名都来源于蒙古族的部落名称。但是由于历史的变迁,很多人不十分清楚这些地名的历史沿革,这些地名本身就隐含着一部蒙古部落的历史。蒙古族的民俗文化博大精深,世人皆知,她除了继承蒙古族的主体文化以外,各部落还独具特色。这是由于蒙古族各部落的历史、居住地域广阔,以及与周边不同民族接触和影响所造成的,因此蒙古各部落的民俗文化也各具特点。
综上所述,这些蒙古族鲜为人知、尘封多年的历史文化,在不同的蒙古族部落里也不尽相同。要真正了解蒙古族的历史文化,必须从蒙古族各部落和群体的角度来加以研究,才能清晰地勾画出来龙去脉而展现其历史的本来面目。
孛儿只斤·苏和先生经过多年对蒙古族历史文化的倾心研究,把他的研究成果以《中国蒙古族系列丛书》的形式展现在读者面前。该书系统介绍了中国境内蒙古部落和群体。相信这部系列丛书与读者见面以后,能够起到在广大读者中普及蒙古民族历史文化的作用,为落实中央关于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以及为我们内蒙古自治区文化大区建设做出贡献。
由我主持编撰的《中国蒙古族系列丛书》已经陆续出版了5册。该《丛书》出版后,得到了广大专家学者和读者的肯定,起到了普及蒙古历史文化的作用,产生了一定的社会反响。但是,前五集基本是以时间脉络来介绍蒙古族在世界和中国的分布及其历史,主要突出了历史事件,缺乏对历史人物的系统介绍。由于历史是英雄和人民共同创造的,没有他们,历史将无从谈起。很多朋友和读者在与我交流中,都表示出渴望系统了解蒙古历史人物的愿望,读者的愿望和我的灵感产生了共鸣,因此萌生了撰写蒙古历史人物的想法,书名定为《蒙古历史一百名人》。这一想法在与内蒙古人民出版社民族历史文化出版中心主任、《丛书》责任编辑王世喜先生沟通后,得到了他的鼎力支持,并很快纳入到内蒙古人民出版社的出版计划。为了试探出版《蒙古历史一百名人》这部书的社会反响度,我在2015年前半年,分别将20个人物的定稿陆续投于《北方新报》连载,算是投石问路,结果获得了广大读者的好评,因此也就坚定了出版这部书的决心。
蒙古族创造的辉煌历史,不但改变了中国历史的进程,也改变了世界历史的轨迹,这其中涌现出了众多的英雄历史人物,很有必要给他们树碑立传,但由于篇幅所限,不能全部纳入书中,只能遴选出对蒙古历史有重要影响和突出贡献的一百名历史人物加以介绍。我们划定的人物选择的范围覆盖全部蒙古历史。因此,在蒙古历史的各个时间段中都有代表人物入选,包括远古、古代、近代和现代各个时间段;涵盖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军事各个领域。1206年成吉思汗建立大蒙古帝国后经历了蒙古帝国、大元王朝、北元王朝到清朝建立前的1636年间,蒙古政权延续了430年,这在世界历史和中国历史上也是不多见的;这期间产生了38位蒙古大汗(皇帝),他们的全部入选,使人们可以集中了解和认识这些曾经对蒙古历史的演进产生过主要影响的风云人物。蒙古历史不仅仅是蒙古族创造和谱写出来的,也有很多其他民族的人物做出了突出贡献,使得蒙古历史更加光辉灿烂,如契丹族的耶律楚材、汉族的丘处机、藏族的八思巴、意大利人马可·波罗等等,他们都是蒙古历史的共同创造者,对他们加以宣传也体现了蒙古历史的多元化;蒙古圣主成吉思汗东征西讨,建立了一个横跨欧亚大陆的蒙古大帝国,从此改写了世界历史,我们也选择了少量在国外创造辉煌历史的代表人物,如拔都、旭烈兀、帖木儿、巴布尔等等。
写作中,力求站在历史唯物主义立场上,尽量准确地还原历史人物的真实经历,客观评价他们的历史贡献。在收集前人历史资料的基础上,又加入了近年来史学界对历史研究的新成果。如以前撰写的蒙古历史,对元朝的评价大多参考明朝人撰写的《元史》和其他汉文资料及零散的蒙古文资料。明军进入元大都、元上都、哈刺和林以后,烧毁了几乎全部元朝的文书档案,明人在撰写《元史》时又带有很强的政治偏见,很多所谓的民族压迫记录,实际上是牵强附会,甚至子虚乌有,经不起推敲。根据现代历史学者的深入研究,元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开放、对百姓宽容程度最高的封建王朝,充分体现在促进东西方科学文化的交流,对各种宗教的平等对待,创造空前宽松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环境上,因此也涌现出了如郭守敬、关汉卿、赵孟頫等一大批汉族科技文化的大家。蒙古帝国和元朝政府的财政收入主要靠商业税收和对外贸易盈余获取,蒙古帝国和元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丝绸之路的鼎盛时期,蒙古人建立了当时世界上最繁荣的商业王国,国家通过商业贸易所获颇丰,因此只对民间农业、手工业收取象征性的低税赋。学者根据实际统计计算,元朝百姓的税赋量只有明朝的十分之一,因此现代学者给元代冠以“蒙古自由主义”来形容元朝的社会形态。有学者认为元朝统治之所以在短短的98年里退出中原的主要原因,是当时席卷全球的极端气候灾害和由此蔓延的瘟疫,如果没有这种天灾,中国的历史可能是另一种写法。
《蒙古历史一百名人》这部书主要是以文字叙述的形式刻画人物形象,但是为了保持《丛书》图文并茂的特点,特邀请蒙古族著名画家包·巴雅尔先生为蒙古历史人物作画,对每个历史人物配以肖像,以充分展现他们的风采。这一点在美术创作中是很困难的,因为这些历史人物大多都没有留下肖像,已经有的画像也风格各异,很难在人物传记书籍中使用。因此,包·巴雅尔先生在教学和工作百忙中抽出时间为本书作画,实属难能可贵,这是他对蒙古历史人物形象感悟的升华,也是对蒙古民族美术的巨大贡献,他对蒙古历史人物肖像的创作,可谓达到了创造出蒙古历史人物标准形象的程度。
为了扩大我们民族文化写作创作队伍,我邀请我的发小、中学同学牧人先生参加我们的《丛书》撰写工作。他虽然从事工程技术工作,但具有文学写作天赋,对本民族怀有深厚的民族感情,利用业余时间创作出很多精彩作品,在网络和同学中广为流传,我看到他这一特点后邀请他参加我们的创作团队,他欣然同意,并为本书撰写了约20人的写作初稿,作出了很大的贡献,在这里深表感谢。我的女儿苏日娜为《丛书》写作收集了大量的原始资料,并参加了书籍的实际撰写工作和对全书的校对工作,这对她创作写作功底的提高是很有益处的,也为她今后的创作道路打下了基础。
本书虽然是人物传记,但是涉及领域广泛,且内容多元化。由于本人能力、知识所限,难免有很多不足或错误之处,衷心希望得到各位专家学者和广大读者的批评、指正。
书中插入了大量绘画和摄影资料,主要绘画和摄影资料为本书作者绘制和摄制,但也有部分资料来源于其他渠道,由于客观条件所限,无法与原作者取得联系,在此感谢并致以歉意,若对个别图片资料的知识产权有争议,请与作者联系,本人电子邮箱地址是sh299500@126.com。
孛儿只斤·苏和
2016年5月1日于呼和浩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