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马可选集(7日记卷上)(精)
分类
作者 马可
出版社 人民音乐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编辑推荐

《马可选集》共分九卷:第一、二、三卷为“音乐著作”,之后附“马可音乐作品选DVD/CD”;第四、五、六卷为“文字著作”;第七、八卷为“日记”;第九卷为“年表、画传与著作全目”,之后附“马可纪念与研究文献选目”和“马可纪念与研究文选”。本书是其中的第七卷《日记卷上》,由李西安主编,收入了马可在抗敌演剧队和延安时期(1938-1945)的日记,记录了当时的工作生活情况。

内容推荐

《马可选集》(日记卷)分上下两卷,收入马可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现存的全部日记,共84万多字(马可全部日记共48本,284万字)。这些日记记录了马可在河南抗敌后援总会巡回话剧第三队、国民政府军委会政治部抗敌演剧队第十队、山西民族革命艺术学院、延安、东北等各时期的工作及生活情况。本书是其中的上卷,由李西安主编。

目录

总序

编辑说明

目录

第一部分 抗敌演剧队时期(1938年7月1日~1940年2月24日)

第二部分 延安时期(1940年2月25日~1945年11月17日)

试读章节

1939年10月5日 木曜 晴

为了应付创作周的稿子,把今春写的《十字街头》重写了一下。记得当时写下颇为满意,隔了数月再看觉得处处要改(也许再过几天看现在改的又不满意了)。今天写了一天,兴致很好。

1939年10月6日 金曜 晴

今日星期五,下午到公牺总部会去教歌,教《自由中国》。每逢星期二、五要教歌,但是每逢星期五吃过晚饭之后要在上葫芦村政治部举行政治讲话,今日自下葫芦归,经政治部时,已经讲好长时间了。是由一位自晋东南视察归来的某同志报告晋东南的概况,材料很新颖而且丰富,惜乎没有全听到。

晚会,老晏说二分队的他们今日忽然提出要求和我们合并。从前拒绝的也是他,如今要求的也是他,这群孩子真莫名其所以!他们这样提出是什么动机我们不知道,但是在我们又有考虑的必要了。

大家的意见大半都是说我们十五个生活得很好,我们是绿钢皮!(也自负的可以了!)如果加入他们几个之后,论理说是增加了一部分力量,然而要顾及的是加入以后会不会引起人事上的摩擦,而这摩擦所损失的会不会抵消甚至大于加入的力量。在我们初到时谈合并是可以的,因为大家都没有成见。然而现在经过了一个时间的变化,情形就不同了。

好像都觉得不合并对我们也许要好一些,但是一方面总觉得我们有着第三厅的抗敌演剧队第十队和第十一队的血统关系,即令不是,那么一群救亡线上的朋友找上门来,我们总像大不应该拒人于千里之外似的。这样一直讨论到散会,大家还不能有勇气地来一个决定。

1939年10月7日 土曜 睛

今天一天大局几经变转,开了一整天的会议,一直到晚上,总算把两队的事决定了。

先是高啸他们向老晏谈,过去二、三分队有着不必要的矛盾,郭定奇就利用这一点来加强他的统治,所以我们两个分队需要彻底合作,不应该彼此再有什么意见。老晏表示:在我们一到政工队来时就是这个意见的,好吧,既往不咎。于是早饭后两分队的干部来了一个圆桌会议,决定晚上开政工队全体大会时来个合并的提议,并且事先把职务的分配及其他方面合并以后人事上的处理都讨论妥当了。散会后,老晏又带来郭定奇方面的消息,说二分队他们七个主干之中,内部分歧,高啸统治不了,而且有人表示要离开,又有人表示要加入二分队。郭定奇的意思是想把三分队解散,使一部分好的成员到我们这里来。这事说来也有几分可能性,但是我们既然下了决定,决定了以后只好这样去做了。我们有一个最优越的条件就是我们有十五个,而这十五个是能够单独作战的铁军,真金不怕火来炼,合并不合并没有关系,我们依然是我们!

晚上开全体大会时通过了二、三分队合并的提案,临时决定了组织并且选出负责人:正副队长是老晏、高啸,秘书是戈鲁,底下分五个工作部门,总务老杨,剧务老尚,音乐是我,美术周军,编刊苏林。另外有生活教育委员会,主任委员张洁清;审查委员会,主任委员牛地。

(他们的人数少,所以只占去了副队长、一个主任委员和一个工作组长的位置——乖乖!好像两党竞选似的!)

全体大会散后已到上灯时候,接着又开我们三分队的最后一次会议:创作周征稿批评会。这次征稿,十五个人中十二个人都写了,只有老晏、老杨、老管没写。大半写的都是诗,复生是个歌子,石坚是篇报告文学,张大姐(洁清)是篇杂文,我是个剧本。我们对这次创作周没有什么大的奢望,但却有些意外的收获,可见只要大家去干,一定可以干出一些东西来的。

1939年10月8日 日曜 睛

合并的问题告一段落,戏却耽搁了好几天没排。本来预计十号到城里演戏,算来时间不容许,只得作罢。昨天一天开会脑子都搅昏了,今天休假,下沟洗衣、休息。初冬的太阳晒得人发困,往草地上一躺就不想起来了。

十五日是决死队建军二周年纪念,牺盟和政治部等筹备在秋林开纪念会,到时候由我们演戏。今晚同戈鲁等想编一个剧本,专为纪念决死队的成立。这个意思大家都同意,但是想来想去大家都想不出从何写起,我们的脑子真是太贫弱了。

P364-366

序言

马可,1918年6月27日出生于徐州的一个信仰基督教的家庭。5岁时,他的父亲病逝,主要靠他的长兄和姐姐抚养。1929年,他考入徐州培正中学学习,并开始积极参加学校的课余音乐活动。1932年转入徐州中学学习,开始接触聂耳等进步音乐家的音乐。1935年,高中毕业后考入开封河南大学化学系。同年12月,在著名的一二·九运动影响下,他与开封许多进步学生参加“集体卧轨请愿”,从中受到了实际斗争的锻炼。在这些群众性的爱国运动中,他进一步认识了革命歌曲的重大意义。他说:“对我说来,革命歌曲给我上了革命的第一课。”1936年秋,他萌发了从事音乐创作的愿望,埋头自学写作,并开始将自己的习作辑录成集,名《牙牙集》,自喻“婴儿牙牙学语”之意。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他领导了学校的“怒吼歌咏队”。同年9月,冼星海随“上海救亡演剧第二队”到开封并与马可相识,对马可投身革命音乐事业产生了决定性影响。此后不久,马可即做出了自己人生道路的重大抉择:毅然放弃做化学家的梦想,投身抗日救亡运动。同年12月,他参加了“河南抗敌后援会巡回演剧第三队”,赴南阳等地做文艺宣传工作。

1938年7月,马可随该队到武汉,担任由该队改编成的“军委会政治部抗敌演剧第十队”音乐组组长。在武汉,他再次与冼星海相晤,并开始向星海学习作曲。之后,他主要在河南、山西等地从事抗日宣传。从1936年开始音乐创作起,到1939年在山西活动期间,他共写了二百多首歌曲。其主要代表作有群众歌曲《保卫我们的平津》(马可词,1937,曾经冼星海修改)、《游击战歌》(马可词,1937)、《别让鬼子过黄河》(马可词,1938)、《老百姓战歌》(马可词,1939)等,以及大型套曲《吕梁山大合唱》(周军、马可、澄秋词,1939)等。他还接受了冼星海的建议,从抗日战争全面爆发至1939年初所写的歌曲中,挑选了30首汇编成册,题名《老百姓战歌》,冼星海为此专门写了序。后因战争形势变化未出版。

1940年初,马可由山西转至延安,即入鲁迅艺术学院音乐系的音乐工作团工作,同时继续跟随冼星海学习作曲。同年7月,他与庄映被派往由著名诗人柯仲平领导的边区“民众剧团”任音乐教员,同时在那里向民间艺人学习民间音乐。对于在民众剧团的生活和工作,马可曾深有感触地回忆:“当我离开剧团的时候,完全不是以一种服完苦役的心情,而是怀着无限的留恋向他们告别的。我回到‘鲁艺’后仍旧不断地到剧团去补课……学习郡酃和秦腔,这些东西在以后不久开始的秧歌运动和《白毛女》等剧作中就成为我们的重要‘资本’。”

在“鲁艺”工作期间,马可与安波、关鹤童、张鲁、刘炽经常在一起共同研究民间音乐和探讨有关音乐创作民族风格的具体实践,并于1942年合作写了一部富有民族色彩的大型组歌《七月里在边区》(安波词)。在延安初期的两年间,马可又创作了一百多首歌曲,其中比较重要的有:《毛泽东之歌》(贺敬之词,1941)、《贺龙》(贺敬之词,1942)、《张二嫂养娃娃》(王进,即马可词,1942)、合唱曲《黄河水手歌》(根据民歌改编,1942)等。

1942年的“文艺整风”运动和1943年春节的“新秧歌运动”推动了“鲁艺”师生积极投入一场深入群众、深人生活,为群众创作和演出活动的新高潮。这些面向实际的艺术实践,大大激发了马可的创作热情和艺术灵感。他先后创作了歌曲《南泥湾》(歌舞《挑花篮》的插曲之一,贺敬之词,1943),大型民歌改编曲《变工队生产》(马可词,1943),秧歌剧《夫妻识字》(马可编剧,1944),以及参与新歌剧《白毛女》(延安鲁迅艺术文学院集体创作,贺敬之、丁毅执笔,马可、张鲁、瞿维、焕之、向隅、陈紫、刘炽作曲,1945)的音乐创作等。

1945年秋,抗日战争取得最后胜利,马可与大批“鲁艺”师生奉命北上开辟东北新解放区。在途中,他们曾在张家口停留了一段时间,马可在那里创作了著名的歌曲《我们是民主青年》(希扬词,1946)。1946年8月,马可随大批干部一起到达哈尔滨,在当地参加土改工作组。后来,马可作为东北鲁艺二团(合江鲁艺文工团)的成员,主要活动在佳木斯地区。1948年冬,沈阳解放,马可随原“鲁艺”的干部汇集沈阳,参与创办“东北鲁迅艺术学院”,他任该院附属的文工团副团长,并同时在音乐系讲授民间音乐课。在这四年左右的时间里,马可又完成了一批新的创作,其中有:歌曲《咱们工人有力量》(马可词,1948)、《做工谣》(井岩盾词,1948),管弦乐《陕北组曲》(共两个乐章,1949),以及歌剧《血海深仇》(侣朋编剧,1947)和《荒火》(马可编剧,1948)等。

……

除了音乐作品、文论和行政管理方面的成就外,马可还给我们留下了自1938年至1976年去世前的日记(1943年至1945年因“延安审干运动”中止)。这些几经周折才得以保存下来的珍贵文字,记录了一个普通知识分子从动荡年代里走来的最真实的心路历程,也从一个极为个人化的小小侧面反映了整个时代的风雨沧桑,具有特殊的史料价值。

马可是一位主要靠自学、靠长期艰苦艺术实践而成长起来的艺术家。依靠对党的革命事业和艺术事业的巨大热情,依靠几十年如一日的坚持不懈的辛勤劳动,他在音乐创作、音乐理论研究和批评以及在戏曲音乐的研究等各个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丰硕成果。特别是在音乐创作上,他以对革命、对人民、对艺术的满腔热情,坚持在继承发扬中国民族音乐传统基础上的大胆创新,成为抗日战争后期、解放战争时期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的杰出代表之一,为中国近现代音乐的建设和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马可无愧为中国人民的优秀儿子,他将自己的全部身心和艺术创造都融入了为了人民的最高利益——祖国的独立、民族的解放和绝大多数普通百姓摆脱苦难并获得自由、幸福而献身的伟大事业!马可将自己的血肉、自己的爱情、自己的向往都献给了祖国人民。马可的心灵中充满了对人民的爱,充满了和祖国人民结成一体的“大我”精神。正是这种怀抱“大我”的心胸,才使马可在自己的艺术创造中获得了无穷的灵感和动力。他写出的无数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充满丰富人性的旋律,不仅成为他所处时代的杰出代表和象征,而且超越了时代流传至今,以至遥远的未来!

《马可选集》编辑委员会

2008年7月11日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3 0:54: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