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我和世界有场价值观的交涉
逃避成年,登顶圣坛,做春秋大梦。
这是我,贪嗔痴有,清心寡欲也有。
我最大的问题不是层云遮望眼,不明事体不懂自己,而是我心澄澈可见,却只作视而不见。
避事儿比避世要容易得多,棘手之事汹涌而至,瞥见四下无人,便可学那鸵鸟,一猛子扎进沙土地。
无师自通的方法,自然简省又招人喜欢。闭上眼睛不闻不问,就幻想事情能自行解决。
可河流白净,事关河流;事关你,你怎么溜?
众人皆爱溜之大吉,直面世间惨淡者,能有几人?
因为溜得太多太快,我还曾被初恋问:你逃课、逃班、逃约会,不会将来还要逃婚吧?
我有点无措,张了张口,还是逃了这个问题。
嗯,我的逃,众人已经习以为常了。
我朋友姜哥曾劝导我说:“你这样的脾气不行,冷暴力谁受得了?”
我对他的话起初不屑一顾。
姜哥一本正经:“别人有事找你,打到第三个电话的时候,一定要接。”
我心虚地点头。
和朋友闹别扭的时候,十几个电话不接,微信不回,于我都是常事。
我自知这种行为不好,却又不愿听姜哥戳破。
可能伤了满腔正气的姜哥。
几周后的早晨,平先生打来电话,告诉我,姜哥不见了。
据说姜哥是回了山东老家收麦子,走的时候没说什么时候回。可一周过去了,和他共事的朋友全都联系不上他,大家这才着急了。
电话没人接,微信也不回,活脱脱一副被人拐骗了的样子。关键是他以前从不这样。
有人猜测他路上出了事,也有人揣测他手机被偷,更加焦虑万分联系他,他却依旧毫无音讯。
我也终于开始着急,每天在群里喊他八百遍。
过了几天,群里突然有人态度变了,@姜哥说:你是不是对我们的项目有什么顾虑?可以说出来,不要躲着不见。
接着与他同住的人发现,姜哥走的那天,铺盖卷都拿了个精光,公司里,有关他的东西,也都无一落下。
我们这才恍然大悟。
这家伙就这样逃了。
我尤其气不过,前些日子是谁苦口婆心地要我敢于面对。
我在群里佯装不知:姜哥,你是不是丢了?我担心你。
没有回应。
我接着发:明天你如果还不出现,我就报警了。 我发一个大哭的表情:姜哥,越早报警你会被越早解救。
群里沉寂了好一会儿,然后有人回复我:小鱼,其实昨天,姜哥联系我了。
是的,姜哥逃了,逃得像我一样,不着痕迹。
谁也不知道他去了哪里,也不知道他什么时候回来,他甚至连工作都没辞,瞒着合伙人就跑了个干净。
他一定是遇到事儿了,再不然就是心理压力过大,索性让他连试图解释的意愿都没有。
群里那人告诉我说,姜哥啊,是缺钱,北漂多年未见发达,回家探亲又无礼可拿,多年来空有一腔热血,现在他实在疲乏了,累了,想歇一歇,想从公司拿他该拿的回家,可他这人太正了,不齿主动提钱,最后用了最笨的一招,逃之天天。
我替他惋惜:他告诉我也行啊,我去帮他要钱。
这世道啊,逃避的缘由可以千奇百怪,连好脾气的姜哥也逃得令人费解。
这个世界病了。我们都不去解决问题,转而去忽视问题的存在。
浮躁至此,胆怯至此,不负责至此,我们是怎么了?
或者芸芸众生本就习惯敷衍、推卸、阻塞,暂时卸下肩头重担,轻松宜人。
只是如我们这样的拖延症患者,放下只是一时轻松,集腋成裘的问题会接踵而至。
所以我会难以适应一份内容长期不变的丁作,难以适应一份毫无新鲜感的长久关系,甚至难以适应在同一座城市待上超过一年时间。
长期逃避作用于我本就不够健全的安全体系,让我更加缺乏安全感。
想要重建自己的心理环境,难上加难。
但是,必须尝试。
旁观姜哥的事,我才明白,自己在他人眼里也是同样的不成体统。
即便你说得好听如同姜哥,什么规矩、标准,张口就来。可难题摆在自己面前时,他还不是也溜了?
谁都做过离谱的事,留下烂摊子待旁人拾掇,这事也不稀奇。(P2-5)
我是个写故事的人,喜欢探索生活中每个人物真实的血肉,加之在写作中刻画人物意识居多,有时会显得故事有些沉重。
但我的读者朋友们竟然告诉我,他们备考或是需要迈沟过坎时,我的故事都会成为他们的必备滋养,每次拿出来读一读,好像就有了奋进的力量。
他们说:沉重不是悲伤,不是消极,是一种真实,我们喜欢看所有真实的东西,从中获取救赎。
我感谢他们的喜欢,也感激他们对我的理解。
我不是个擅于描摹恢宏庞大的人,也不喜欢通篇浮夸华丽的辞藻,更不会书写振臂齐呼般革命式的鸡血奋斗语录。我是个真实的人,我描写的是最真实的生活。
每个人的生命所展现出的美好,都是经过包装的,我要做的是,撕开那层包装,让你看到真实的有痛感的人生。我知道,后者也许看起来不如前者舒服,但它是最如实地让你获得心灵成长的方式。
人生是一场修行,我们要做的每一件关乎学习和奋进的事,都该是超越你舒适区的。并且,每个人都不会长期处于舒适区,太过舒适,总有一天会吃苦头。
这本书里每个故事的主人公,都有过不太舒适的经历,他们是这个世界上存在于我们身边的可触可感的你我他。在他们身上,没有飘渺空洞的表态,没有高屋建瓴的主张,有的只是一种命运触底之后反弹而起的自我救赎。
我们这类普通人,大抵需要的就是这种滋养。
我接触的不同行业的人中,总有些会向我倾诉最近的迷茫和苦楚,和他们攀谈多了,我渐渐发现,人的低谷状态与年龄和行业属性无关,不是只有青春才迷茫,不是只有成功人士才笃定。每个人都会随时在焦虑中苏醒,然后惴惴不安地问一句:我接下来该怎么办?
对于他的个人发展来说,这是不可回避的问题。
当然,凭我的一己之力也难以回答,但我知道,人生发展包括心灵重塑都需要一个坐标系。没有坐标的人生就像行走于荒漠,莽撞又无力。
所以我会建议每一个处于迷茫状态的人去搜集故事,他的行业偶像的故事,他的上司的故事,他的同事的故事以及初入行的人的故事。
每一个真实的故事都是一个真实的坐标,会带给他新的参考。让他了解身边的这些人中,哪个曾和他遇到了相似的困境,又如何找回方向重整旗鼓。我希望他们推心置腹地去谈,互相学习,如果不能接触到对方(如行业偶像),则可以阅读有关他的经历的文章,观看他的纪录片,总之,会有无数种方法供你了解。
一味励志并不可取,常规励志文中满篇激情澎湃的高频词汇不会带给你任何好处,它只让你有三分钟做事的热度。而长久奋进源于自省和反思,以及掌握他人走出困境的方法,所以,挖掘故事内在,促进思考,要比盲目乐观好得多。
这本书中的很多故事就如生活一般真实,笑泪并存。每个人触底后,能反弹多少都不确定,但能令我感佩的是,所有敢于面对问题、解决问题,不惧涅槃重生的人。
我欣赏这样一个词——向死而生,它是一种积极的生活状态。当人无限逼近死亡,才能体察到生命的意义。
因此,向“死”不代表消极怠世,反而是一种自发的强烈的励志精神。
这是真正的励志:从无比真实的故事和经历中汲取营养,感触真实存在的喜怒哀乐和绝处逢生,从中找回消失在人云亦云和空洞浮夸中的自己。
成长的过程是撕裂既有事实的过程,会很痛苦,但想要成长,这又是必经之路,所以我送给你们和自己同样的一句话:记得走出舒适区,别太轻易放过自己。
鱼樵著的《别轻易放过自己》告诉你,别在该吃苦的年纪,把自己耗在安逸里别在该奋斗的年纪,把自己葬在舒适里所有放纵的时光,会以另一种方式还给你:找工作时被拒绝对未来一片迷茫感觉举步维艰每一次肆意放纵,都是对未来不负责任的放弃。
如果不想把生活过成千篇一律,麻木不仁,就要看你是否有勇气迎接来自远方和未来的挑战。你的努力多一些,你的选择宽一些。你对生活多用心,生活对你更倾心。
要记住:你在浪费生命时,别人却在拼命!
我们没有共同的现在,但我们可以拥有共同的未来。现在,只要做好两件事:一是变得优秀,二是等TA。鱼樵著的《别轻易放过自己》就是告诉大家,再短的路,不迈开双脚也无法到达,再长的路,一步步也能走完。当你足够努力,好运就会降临,包括遇到一个最好的爱人。
成长的过程是撕裂既有事实的过程,会很痛苦,但想要成长,这又是必经之路。记得走出舒适区,别太轻易放过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