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较于人类,动物的世界是最真实的,它们只会遵循自然的安排去走完自己的生命历程,力争在各自所处的生物圈中占据有利地位,使自己的基因更好地传承下去,免于被自然淘汰。在这一目标的推动下,动物们充分利用自己的“天赋异禀”,并逐步进化出了异彩纷呈的生命特质,将造化的神奇与伟大表现得淋漓尽致。
王嘉编著的《动物百科大讲堂(双色图文版)》带领读者走进奇妙的动物世界,去系统了解关于动物的知识和科学,认识那些最常见、最具代表性,或与我们关系最密切的形形色色的动物,深入了解其生活的方方面面,探索动物王国的生存法则和无穷奥秘,从中获得知识和乐趣,得到感悟和启迪。
全书图文并茂,400余幅珍贵插图既有生动的野外抓拍照片,也有大量描摹细腻传神的手绘组图,生动再现了动物的生存百态和精彩瞬间,对特定情境、代表种类特征、身体局部细节等的刻画惟妙惟肖,具有较高的科学价值和美学价值。
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本套丛书用丰富的知识、通俗的语言和多彩的图片,详细介绍了涉及人类、动物、植物、天文、地理等诸多百科领域的无数知识点,读者可以全方位接触了解世界万事万物的来由与奥秘,能够促使读者荫发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与对未知世界的探索之心。
本书适合学生课外阅读,也适合家庭与图书馆收藏。
王嘉编著的《动物百科大讲堂(双色图文版)》分为“应该知晓的动物常识”、“妙趣横生的哺乳动物”、“缤纷的鸟类世界”、“纷繁奇异的鱼及爬行动物”、“昆虫及水生无脊椎动物”等五大部分,系统地讲解了关于动物的知识科学,深入了解动物生活的方方面面。
恒温动物与冷血动物
体温即机体的温度,通常指身体内部的温度。一般来说,过高或过低的体温都会导致动物死亡,为了生存,动物必须具有保持体温相对恒定的能力。这也是动物在长期进化过程中获得的一种较高级的调节功能。
完善的体温调节机制
恒温动物
进化至较高等的脊椎动物如鸟类和哺乳类动物,具有比较完善的体温调节机制,能够在不同的温度环境下保持相对稳定的体温,这些动物叫恒温动物或温血动物。
恒温动物的体温是恒定的。一般来说,鸟类的体温大约在37.0~44.6℃之间,哺乳类动物的体温则介于25~37℃之间。恒定的体温使这些动物大大减少了对环境的依赖程度。恒温动物具有比较完善的体温调节机制,如厚厚的皮毛、发达的汗腺和呼吸循环系统等。恒温动物对自身体温的调节通常都是自主性的,即通过调节其产热和散热的生理活动,如出汗、寒战、血管收缩与扩张等,来保持相对恒定的体温。
每种动物都有自己独特的保持体温恒定的“绝招”。这些“绝招”因动物的身体结构、生活习性和生存环境的不同而显得丰富多彩。
就拿素有“南极居民”美称的企鹅来说,它们的全身覆盖着又密又厚的羽毛,皮下又有一层厚厚的脂肪层,所以企鹅不怕严寒与冰冻,即使在极端寒冷的环境中,它们也能保持正常体温,这就是它们能够在南极冰原上生活的原因。水生哺乳动物海豹也靠皮下那层厚厚的脂肪保暖,因此能在寒冷的南北两极活动自如。
生活在热带的大象却是通过皮肤辐射来散热的,有时也通过皮肤渗透水分或通过4只面积巨大的脚掌与温度较低的地面相接触的办法来散发热量,以保持体温恒定。在炎炎夏日,大象喜欢在清晨和日落的时候出来活动,中午则躲在阴凉的地方避暑。同时大象还非常爱洗澡,一有机会便跑到河边,通过用鼻子往身上喷水来巧妙降温,就像人类洗澡一样。但生活在热带的猴子,则是利用长长的尾巴来调节体温。当温度比较高的时候,猴子会通过尾巴增大与空气接触的面积来散热;当温度降低时,它又会用尾巴来减少体内热量的散失。
无奈与主动适应
变温动物
大多数哺乳动物都是通过身体表面的汗腺来散发热量,降低体温的。
较低等的脊椎动物如爬行类、两栖类、鱼类及所有的无脊椎动物,其体温随环境温度的改变而变化,不能保持相对恒定,因而叫作变温动物或冷血动物。冷血动物对环境温度变化的适应能力较差,到了寒冷的冬季,其体温非常低,各种生理活动也都降至最低的水平,进入冬眠状态。虽然冷血动物体内没有完善的体温调节机制,但它们还是有办法来对付过低或过高的气温,即通过改变自己的行为来适应环境温度的变化。这种调节体温的方式叫作行为性体温调节。
蛇是一种典型的冷血动物,因此它们不得不想办法依靠外部环境将自己的体温维持在一个可以正常发挥机体功能的温度。在寒冷的天气里,它们通常是白天出来活动,暴露在阳光下,尽可能多地吸收太阳的热量,并贮存在体内。夏天,蛇的体温在清晨是25℃,可到了中午就会骤然升至40℃。在这种情况下,它们就躲在石头底下或钻进阴暗潮湿的洞里,直到晚上才溜出来透透气。在长期严寒的气候条件下,例如北方地区的冬季,它们会冬眠一段时间,等到气温回升,春暖花开的时候再出来。与蛇相近的蜥蜴,全身覆盖着一层坚硬的鳞片状皮肤,其主要功能就是防水和保持体温恒定。
鱼类、两栖类动物通常是以冬眠的方式来摆脱寒冷环境的影响,有些动物则是通过夏眠来躲避高温环境的影响。如生活在热带河流和沼泽中的蟾蜍、陆生龟等动物,当夏季来临时,它们就钻进阴凉的淤泥下或石洞中,“睡”上两三个月。这是因为当夏季来临时,这些地区的温度可高达40℃以上,使得沼泽干涸,植被减少,这些冷血动物只有依靠夏眠才能度过夏季。蜗牛也是一种冷血动物,为了适应环境温度的变化,它不仅要冬眠,而且要夏眠。冬天,蜗牛会把自己封闭在壳里,一直睡到春天大地复苏时再出来。夏天,它会用夏眠来抵抗干旱和酷热。特别是生活在非洲热带草原地区的蜗牛,每当干旱到来的时候,植物全因缺水而变得枯萎,蜗牛只好用夏眠的方法来减少对食物的需求,以度过食物匮乏的夏季。蜗牛的耐饥能力十分惊人,在热带沙漠地区,蜗牛能在壳里睡上3~4年。
还有一小部分动物介于恒温动物与冷血动物之间。在暖和的时候,它们的体温能保持相对恒定;到了寒冷的季节,其体温会随着气温的下降而下降,蛰伏而进入冬眠。刺猬便是这类动物的典型代表。刺猬的活跃期是4~10月,进入11月,它就开始冬眠了。冬眠时,它的新陈代谢极为缓慢,体温从36℃降至10℃,有时甚至会下降到1℃,但绝对不会降到零度以下,因为如果这样它就会冻僵。此时,它的心跳从每分钟190次降至20次,每隔两三分钟才呼吸一次。在这段时间里,它一直靠消耗体内储存的脂肪来维持生命。大约到了4月份,冬眠的刺j胃才会苏醒过来。这时它们都非常瘦弱,体重不会超过350克。
P10-11
在我们这颗蔚蓝的星球上,有不计其数的动物与我们共享家园。它们分布广泛,甚至可以说无处不在。它们有的强大,有的弱小;有的凶猛,有的友善;有的奔跑如飞,有的缓慢蠕动;有的能展翅翱翔,有的会自由游弋……它们同样面对着弱肉强食的残酷,也同样享受着生活的美好,并都以自己独特的方式演绎着生命的传奇。正是因为有了这些多姿多彩的生命,我们的星球才显得如此富有生机。
相较于人类,动物的世界是最真实的,它们只会遵循自然的安排去走完自己的生命历程,力争在各自所处的生物圈中占据有利地位,使自己的基因更好地传承下去,免于被自然淘汰。在这一目标的推动下,动物们充分利用自己的“天赋异禀”,并逐步进化出了异彩纷呈的生命特质,将造化的神奇与伟大表现得淋漓尽致。
本书带领读者走进奇妙的动物世界,去系统了解关于动物的知识和科学,认识那些最常见、最具代表性,或与我们关系最密切的形形色色的动物,深入了解其生活的方方面面,探索动物王国的生存法则和无穷奥秘,从中获得知识和乐趣,得到感悟和启迪。
全书分“应该知晓的动物常识”“妙趣横生的哺乳动物”“缤纷的鸟类世界”“纷繁奇异的鱼及爬行动物”“昆虫及水生无脊椎动物”五大部分,先从宏观上讲述动物的分类法、一般特征和基本习性等,然后分门别类,深入各纲目下典型动物的生活,绘声绘色地讲述其体形与官能、分布、食性、社会行为、保护现状等,是一本兼具知识性与趣味性,极具科学探索精神的图书。全书图文并茂,400余幅珍贵插图既有生动的野外抓拍照片,也有大量描摹细腻传神的手绘组图,生动再现了动物的生存百态和精彩瞬间,对特定情境、代表种类特征、身体局部细节等的刻画惟妙惟肖,具有较高的科学价值和美学价值。书中特辟有“知识档案”栏目,以图表的形式集中介绍各代表物种的基本情况,简明扼要,一目了然,极具专业性和资料性。另辟有部分图文链接,是对主体内容的生动补充和深化。
在这本妙趣横生的动物百科宝典里,读者可以从容地走进以狮子和老虎领衔的各种食肉和食草类哺乳动物的世界,零距离观察从鸵鸟、企鹅到鹰、鹤、雉、燕、山雀的形形色色的鸟类,纷繁奇异的龟、蛇、蜥蜴、鳄鱼和各种鱼,以及从蟋蟀、甲虫到白蚁、蚊蝇的种类繁多的昆虫。读者会惊异于动物们那令人叹为观止的各种“武器”、本领、习性、模样、繁殖策略等,禁不住惊讶和赞叹。例如:有些刚刚成为群体首领的雄性狮子、猕猴,为了尽快拥有自己的后代,会杀死前任首领的幼崽,以促使群体中的雌性重新发情交配;杜鹃既不孵卵也不育雏,而采用“偷梁换柱”之计,将卵产在画眉、莺等的巢中,让这些无辜的鸟儿白费心血养育异类;为了保住性命,很多种蜥蜴不惜“丢车保帅”,进化出了断尾逃生的绝技…… 人类对其他生命形式的亲近感是与生俱来的,从动物身上甚至能寻求到心灵的慰藉乃至生命的意义。如狗的忠诚、猫的温顺会令人快乐并身心放松,而野生动物身上所散发出的野性光辉及不可思议的本能,则令人着迷甚至肃然起敬。衷心希望本书的出版能让越来越多的人更了解动物,然后去充分体味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奇妙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