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遥远的近代
分类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作者 曲辉
出版社 光明日报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作者简介

曲辉,男,山东烟台人,史学博士。现为北方工业大学教师。著作《突破与变异——16-17世纪儒学思想变迁探微》,译作《DK宗教百科全书》(第二译者);另在《齐鲁学刊》《晋阳学刊》等发表论文若干。

内容提要

本书探讨的是从鸦片战争到辛亥革命这一时间段的中国历史。以重大事件为经,从各种角度描绘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等的发生、发展及其对当时和后世中国的影响等;以中西比较、结构主义的视点为纬,探讨重大事件在世界历史和中国历史上的地位,特别注重历史细节的影响。最终试图回答近代中国对当代中国和中国人的型塑问题。

编辑推荐

以鸦片战争前后的史实为依据,从专业的角度重新阐释近代中国,不同于一般的历史专著,此书通俗易懂,适合大众读者阅读。 

目录

总论:惨痛而片面的集体记忆

既往的辉煌

没落在近代

东西夹击 

仓促地激进

一切向前看

鸦片战争

鸦片战争前的清朝中国

战争的到来

战争的过程

战争的结果

第二次鸦片战争 

太平天国运动 

会党  

土客冲突  

创教   

发展   

南京   

转折   

后期   

陨落   

洋务运动 

重新认识世界   

挣扎的拓进   

洋务实绩   

洋务运动的影响    

戊戌变法

知识分子的惊醒 

康有为与严复

严复 

公车上书 

百日维新 

义和团运动

义和团运动的缘起

民间社会对西方入侵的反应

义和团最初的活动

清政府的态度和列强的反应

义和团运动的高潮 

列强武力干涉

南北情节与东南互保

中外压力下的互保

东南互保的另一面

清末新政

新政的开启与推行

江楚会奏变法三折

立宪之路的开端

官制改革

立宪派的活动

后慈禧光绪时代与皇族内阁

辛亥革命

孤独的革命家

革命力量的联合

武昌首义 

民国的诞生 

文摘

总论:惨痛而片面的集体记忆

既往的辉煌

说起历史,身为中国人总是自豪的感觉居多,华夏祖先给我们留下了太多值得骄傲的东西。从大的方面说,中华文明位列四大文明之一,并且是这四大文明中唯一未曾发生断裂的;从小的方面说,中国人的衣食住行无一不可作为研究玩味之道,不但能从中发展出文化而且给人带来精神和肉体上的双重愉悦。不仅如此,从一个国家的角度来看,中国也是伟大的存在。

论政治,中国千年来的君主集权与乡绅自治相结合,使社会结构长期处于稳定状态,虽然也有战乱频仍、政权更迭频繁的状况发生,但从未发生欧洲中世纪政教合一、纠缠不清的状况,也从未进入过长期的“黑暗时代”,世俗社会始终是中国社会发展的主流;

论经济,中国从汉代开始,由朝廷以政治指导的方式鲜明地提出“重农抑商”的国策,从此农业特别是小农经济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基本方式,虽然小农经济分散经营无法使国家的综合实力获得飞跃式的提升,但纵观中国人口史我们可以发现,中国人口始终处于一种上升的趋势,这一点正可证明小农经济的成功。直至鸦片战争时,中国的国民生产总值远高于英国等欧洲国家的事实也从一个侧面论证了中国经济的辉煌;

论军事,我们更是可以举出众多成就斐然的军事理论家和功勋卓著的战将。《孙子兵法》和《孙膑兵法》的完成要远远早于西方军事理论经典——克劳塞维茨的《战争论》;而在战场上纵横驰骋、开疆裂土的将军更是多如繁星。直至蒙元时期,中国在对外作战中更是取得了惊人的战绩,直打到欧洲的多瑙河。时至今日,提到中国古代的军事成就,很多人还是热血沸腾;

论文化,更是成就卓著、辐射久远。自远古时代开始,中国就产生了历史记载和对占卜的纪录。此后,文化名人大批涌现,春秋战国、魏晋、宋明等时期更是中国文化大发展的时期,诞生了众多的经典著作和著名学者。翻开思想史、文学史、史学史等著作,里面如光荣榜般罗列的众多人名,让我们应接不暇。同时,中国文化还有一个重要特点,即吸纳、转化别种文化的能力超强,佛教中国化而产生禅宗就是一个显例。传统上,我们一直以“中原”文化作为中国文化的中心和正统,但中国历史上曾多次发生过大规模的民族融合,最为明显的是“五胡乱华”时期和蒙古人、满族人入主中原时期。然而,这些时期并没有对中国文化产生大的破坏,反而更加丰富了中国文化的内容。这证明了中国文化的吸收融合能力;而以中国为中心形成的包括日本、韩国、东南亚、台湾等国家和地区在内的儒家文化圈,则验证了中国文化独特的吸引力和生命力。

既然如此,那么为什么到了晚清及近代的时候,中国会遭遇到严重的挫折呢?

没落在近代

中国近代的问题不始于近代。如日中天之时,正是日薄西山之日,中国政治体制至唐代基本达到完备成熟的状态,此后则君主集权的趋势日益严重,至明代废除宰相、清沿明制又增设军机处,皇帝大权独揽,国家的命运往往取决于皇帝一人的贤否,至此国家危矣;经济上,明代虽沿袭重农抑商的传统甚至时而闭关锁国,但锁而不严,不但沿海贸易时有发生,内陆的徽商、浙商等也日益崛起,商品经济的发展成为明代社会的一个显著特点。而清代则“片板不许入海”,很长时间内只留广州一地作为通商口岸,贸易额直线下降。国内商品经济的状况也令人担忧,比之明朝只有倒退;军事上,冷兵器时代称雄的唐刀虽已失传,但明代火器的使用逐渐普遍,甚至进口改进版的红夷大炮也用于战争,但清人以弓马取天下,轻视火器,以致雅克萨之战中,康熙调集内地大量部队辅以东北精锐八旗两万人围困800余哥萨克骑兵数月不下。军事之劣,可见一斑;文化上,历代帝王向来对学术采取“利用”的态度,向来掌握的是与政治、权力密切相关“治统”,对于学术传承的“学统”则多放手与学界。宋代文化是中国古代文化的一个巅峰,宋代士大夫以“孔孟之道”行“修己治人”之学的理想也得到了宋代皇帝的支持。明代皇帝多昏庸,于是以王阳明为代表的明代学者采取“觉民行道”的方式,发起底层运动,致力于使一般群众掌握内心之理,从而共入圣贤境界。但清代时,以康熙皇帝为发端,虽表面上对孔子礼敬有加,而实际上却要身兼“治统”与“道统”,将天下之“势”与“理”都纳入自己的掌握之中,一时之间,“道统”成为禁脔,不得已,清代学者多埋首故纸堆,翻检旧材料,以考据小学代替了经世致用之学。

可以说,经过数千年的发展,近代之前的中国社会已经走到了一个不可不变、不得不变的节点。

雪上加霜的是,中国近代面临的外部环境又是如此之差。如众所知,现今的西方世界虽然以民主、自由、平等等理念为共同价值,但西方历史也经历了漫长的黑暗时期。经过了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之后,人的价值才重新被发掘出来并逐渐成为共识和常识。但中国却一直处于封闭状态,对西方世界的重大变化毫无知觉,直到工业革命之后,西方人倚仗坚船利炮横行世界的时候,中国的大门才被动的打开。所以,中国打开国门的时候是帝国主义丛林时期,国与国之间关系的特点就是弱肉强食。中国处于弱势的一方,长期被人欺压。更为不幸的是,当中国人在帝国主义的“大鞭子”抽打之下,还未觉醒之时,我们的东邻日本觉醒了,他们奉行西学,实行明治维新。但日本奉行的是军国主义,实行的是对外侵略的国策,面对中国这样大的一块“肥肉”,自然不会不动心。所以,中国近代的历次改革是被一次次丧权辱国的危机推动着、踉踉跄跄地向前走的;中国人对近代的记忆也是一次次挨打、一段段屈辱的历史记忆。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1 22:16: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