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弟张国杰,1918年萍乡中学初中毕业后,遵祖父之意,回家挑起家庭重担,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农家生活。他热心公益事业,深受村人尊敬。他的家训是:“多做少说。”他对自己的评价是:“我没有光辉的历史,只有安稳踏实的农家生活。”张国杰有三子一女。他的儿子们这样评价父辈们不同的人生道路:“时事造英雄。国焘大伯的结局叫人遗憾和痛心。三伯国庶英勇牺牲,使我们感到惋惜和骄傲。看到自己平凡一生的父亲,我们感到满足。”
张国焘的少年时代,清王朝走向灭亡,民国初创,袁世凯篡权,孙中山发动反清和反袁革命,社会动荡不安,人心思变。历史的发展注定需要新的力量来推动。1905年,资产阶级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在日本创立了中国同盟会,他高倡“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组织反对清朝的革命活动和武装起义。1906年冬,还处在童年时代、对世事变化懵懵懂懂的张国焘,正在他父亲的好友廖石溪所办私塾里与十几个孩子读诗书,他的家乡忽然爆发了反清的洪江会起义。
张国焘当时年仅九岁,耳闻目睹了洪江会造反和这次造反失败后绿勇捉拿、残杀“会匪”的情景。他后来回忆说:“经过了这场风暴,我的小心灵中开始印上了许多新奇的情景;知道了这就是所谓‘洪江会造反’,而且也模模糊糊的了解了造反是怎么一回事。”
1908年,张国焘来到离家五十公里的萍乡县立小学读书。这座小学虽是废科举兴学校之后才成立的,但学校主持人是本县的一些著名宿儒,他们注重读经,反对新生事物,把经书以外的知识全部称为“异端邪说”,禁止学生接触。
进入20世纪,守旧的理念逐渐失去往日的阵地。无论旧派先生们愿不愿意,学生仍然被新派先生们所吸引。张国焘在学校里知道了拿破仑、华盛顿,知道了牛顿、瓦特和卢梭,也知道了维新变法和反清革命。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民主共和思想随着中华民国的成立而成为社会主流。新的风气在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产生和漫延,人们的思想由禁锢封闭而渐渐趋向追求自由。
在上栗,张家的一帮年轻人再也按捺不住追求新生事物的冲动了。他们常常在家里的客厅高谈阔论,发表对时局的看法,对家长们不准外出、保留辫子的禁令尤其不满。他们羡慕那些剪去发辫的同龄人,欣赏那种青春焕发的感觉。相形之下,他们认为自己脑后拖着的东西,简直就是“守旧”的标签。
终于有一天,张家二十多个青年统一行动,全部将头上的辫子剪去,示威似的出现在家长面前。张国焘虽年纪较小,也效法其他男子们剪下发辫。张家子弟们的这一举动,在家族历史上无疑是一场小小的革命。 1912年,张国焘来到由萍乡县县立小学改成的县立中学继续学业。
这一年,中国政治风云变幻。2月14日,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孙中山,在内外交困之中向临时参议院提出辞呈,推荐袁世凯代之。2月15日,临时参议院选举袁世凯为中华民国第二任临时大总统。3月10日,袁世凯在北京宣誓就任临时大总统职。4月1日,孙中山正式辞去临时大总统职。8月25日,同盟会改组为国民党。
袁世凯执政后暴露了其反动真面目。1913年3月,国民党政治活动家宋教仁被暗杀,革命党人遭镇压,孙中山等领导人被迫流亡海外。袁世凯还下令解散国民党和作为民主共和制度标志的国会,进而授意制定了一部赋予他个人绝对权力的《中华民国约法》。
当时,刚刚开始关心政治的张国焘,非常同情孙中山和革命党的遭遇。他后来回忆这段往事时写道:“我算是一个心直口快的天真青年,常因同情孙中山先生革命派的主张与人发生争执,因此引起反对革命者的注目。”
1914年,张国焘因替违纪的同学辩护,受到舍监开除学籍的威胁。出于义愤,他离开萍乡中学,就读于南昌心远中学。
孰料,这一变动竟成就了张国焘追求进步的愿望。心远中学由著名教育家熊育锡创办,崇尚科学,反对守旧;注重西学,反对八股。正是从这时起,张国焘“越过了攻读经书的范围,开始敲响近代知识的大门”。
1915年对于中国来说,几乎是写满耻辱的一年。
P6-8
《张国焘传》由陕西人民出版社于2000年出第一版,2007年出第二版。第二版重新进行了装帧设计,更显庄重大气,但内容上仅进行了文字和技术规范的核校。实际上,在第一版问世后,我们仍继续关注国内外有关张国焘研究的进展。十多年来,通过不同途径,我们积累了一大批有关张国焘生平的资料,其中尤以俄罗斯公布的共产国际、联共(布)有关中国革命的档案资料为重,这些资料或弥补了空白,或揭开了谜团,也成为我们对原版进行重要补充和修订的动力。现在呈现在大家面前的这部《张国焘传》,就是在广泛运用新资料的基础上形成的,相信读者看后会有不同的感觉。衷心感谢天地出版社的领导、编辑和本书特邀策划人李向晨先生为该书的出版所做的努力!
张国焘是中国近现代历史上一个特殊的人物。他的一生从崛起、辉煌,到挫折、堕落,充满了跌宕起伏、曲折坎坷。他曾有过令人炫目的成就,也犯过令人发指的错误,最后走上了人所不齿的背叛道路。总之,他是一个成就与错误并举、光荣与耻辱同存的人。
张国焘的成就与光荣在于:在五四运动时期,他是学生领袖之一。在创建中国共产党的过程中,他是北京共产党小组创建者之一,是李大钊的得力助手。在标志着中国共产党成立的第一次代表大会上,他是主持会议的主席.在中国共产党公开指导工人运动的领导机构“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中,他是第一任领导人。在共产国际召开的远东大会上,他是中国代表团团长,也是中共领导人中唯一获得列宁接见殊荣的人。在震惊中外的“京汉铁路大罢工’’中,他是直接领导者。在轰轰烈烈的五卅运动中,他积极参与了领导工作。在大革命失败前后,他受任于危难之时,接替陈独秀成为中共临时常委负责人。在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八一南昌起义中,他是主要领导人之一。在莫斯科参加中共六大后,他成为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副团长。1931年初,张国焘从苏联回国后,担任中共鄂豫皖中央分局书记、军事委员会主席,后又成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副主席。在反抗蒋介石国民党的斗争中,他带领红军扩大了鄂豫皖根据地,开创了川陕根据地,创造了辉煌的业绩。为了策应中央红军,他率军深入四川腹地开辟了新的战场。
张国焘的错误与耻辱在于:1924年,他突然被北洋军阀政府逮捕,在敌人的刑讯逼供下出卖了李大钊等人。在鄂豫皖和川陕根据地,他因为执行了错误的“肃反”政策,制造了许多冤假错案。在一、四方面军会合后,他在一系列问题上与中央产生了歧见,最后犯下了“另立中央”的重大错误。在到达陕北之后,由于他深知自己问题之大之多,便借机离开陕北,投入到蒋介石集团的怀抱,背叛了他与之共生死18年的中国共产党。他的命运由此彻底改变,最终在悲凉的境况中死于异国他乡。
呈现在读者面前的这本书,就是将张国焘的这些成就与光荣、错误与耻辱尽量客观地再现出来。但由于我们所依据的史料有限,我们的研究水平有限,难免有错漏之处,恭请广大读者批评指正。
他曾是热血青年、革命干将,建党时积极奔走;他野心勃勃,拥兵自重,另立中央。
他是中国共产党的创建者之一,后来竟成为拥有国民党中将军衔的特务。
他曾风光一时,后来却客死异国。
他,就是张国焘。
本书以近年俄罗斯公开的关于中国革命的大量档案资料为依据,结合作者最新研究成果,向读者讲述了张国焘跌宕起伏的政治生涯以及鲜为人知的人生经历。
《张国焘传》由苏若群、姚金果著。
罕见的、具价值的张国焘全传,客观、完整再现这位争议人物跌宕起伏的人生。
作者是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资深专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姚金果教授。数十年来她一直致力于张国焘的研究,取得了令人叹服的研究成果,这些成果均在本书中得到了很好的展现。
近年来,国外尤其是俄罗斯,有大量的共产国际与中国革命档案资料从历史的尘封中解密,众多不为人知的历史真相浮出水面。本书充分参考和引用了这些珍贵的档案资料,令人大开眼界。
张国焘的一生充满了争议:中国共产党的创立者之一;早期积投身学生运动;红四军的负责人,长征途中由于执行错误的路线险些葬送中国革命;此后背叛革命,加入国民党特务机关进行反共活动;后来四处漂泊,寓居海外,晚景凄凉。本书将张国焘的对与错、功与过加以客观描述,是是非非留待读者自行判断。
张国焘遗留的历史照片并不多,而本书将这些珍贵的历史照片“一网打尽”,图文并茂、生动形象地再现了张国焘的曲折一生。
《张国焘传》由苏若群、姚金果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