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译精华(共5册)》收录了世界经典名著、诺贝尔文学获奖作品、国家教育部语文新课标文学经典,具体包括罗曼罗兰的《约翰·克利斯朵夫》,巴尔扎克的《夏倍上校》、《欧也妮·葛朗台》、《高老头》、《幻灭》(节选),罗曼·罗兰的《贝多芬传》、奥古斯特.罗丹的《罗丹艺术论》、丹纳的《艺术哲学》。这些作品问世百余年来在世界各国一版再版,家喻户晓,拥有亿万读者。
本书是文学翻译界拔地而起的一座丰碑。傅译的文笔,依从原著,优于原著。
| 书名 | 傅译精华(共5册)(精) |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
| 作者 | (法)巴尔扎克 |
| 出版社 | 人民文学出版社 |
| 下载 |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傅译精华(共5册)》收录了世界经典名著、诺贝尔文学获奖作品、国家教育部语文新课标文学经典,具体包括罗曼罗兰的《约翰·克利斯朵夫》,巴尔扎克的《夏倍上校》、《欧也妮·葛朗台》、《高老头》、《幻灭》(节选),罗曼·罗兰的《贝多芬传》、奥古斯特.罗丹的《罗丹艺术论》、丹纳的《艺术哲学》。这些作品问世百余年来在世界各国一版再版,家喻户晓,拥有亿万读者。 本书是文学翻译界拔地而起的一座丰碑。傅译的文笔,依从原著,优于原著。 内容推荐 傅雷先生笔耕三十余载,译书六百万言。当今社会,已非十九世纪那个阅读世纪,故仅遴选其中最有价值的二百万言,编成《傅译精华(共5册)》。 罗曼罗兰的《约翰·克利斯朵夫》(第1—3卷),写的是关于一个音乐天才与自身、与艺术以及与社会之间的斗争,追溯了一个德国音乐家在许多艺术斗争中演变的历程。主人公约翰·克利斯朵夫是一个充满矛盾和不协调的性格,一位满怀生命热情却又遭到敌对世界误解的极其诚恳的艺术家。这是影响全世界和中国几代人的小说之一,是一部宣扬人道主义和英雄主义的长篇小说。它不止是一部小说,而是人类一部的史诗,它所描绘歌咏的不是人类在物质方面而是在精神方面所经历的艰险,不是征服外界而是征服世界的战迹,它是千万生灵的一面镜子,是古今中外英雄圣哲的一部历险记。 巴尔扎克卷(第4卷),收录了《夏倍上校》、《欧也妮·葛朗台》、《高老头》、《幻灭》,选择了巴尔扎克最有代表性,也能概括转轨时期社会问题的四部小说。傅雷的翻译既强调吃透原文、忠实于原著,也注意追求译文的信而美,尽可能摆脱翻译腔,兼顾注释的知识性和可靠性。 音乐美术卷(第5卷),收录了《贝多芬传》、《罗丹艺术论》、《艺术哲学》,并且还另收录了傅雷的音乐笔记。读来使人兴趣盎然,获益良多,又有新启发。 目录 第一卷 总序:妙笔传神 典范长存 《约翰·克利斯朵夫》(一) 卷一 黎明 卷二 清晨 卷三 少年 卷四 反抗 第二卷 《约翰·克利斯朵夫》(二) 卷五 节场 卷六 安多纳德 卷七 户内 第三卷 《约翰·克利斯朵夫》(三) 卷八 女朋友们 卷九 荆棘 卷十 复旦 第四卷 《夏倍上校》 《欧也妮·葛朗台》 《高老头》 《幻灭》(节选) 第五卷 《贝多芬传》 《罗丹艺术论》 《艺术哲学》 附录 傅雷年谱 试读章节 他差点儿死。他想自杀,想杀人。至少他自以为这样想。他恨不得杀人放火。有些儿童的爱与恨的高潮是大家想不到的,而那种极端的爱与恨就在侵蚀儿童的心。这是他童年最凶险的难关。过了这一关,他的童年结束了,意志受过锻炼了,可是也险些儿给完全摧毁掉。 他活不下去了。几小时的靠着窗子,望着院子里的砖地,像小时候一样,他想到有个方法可以逃避人生的苦难。方法就在这儿,在他眼睛底下,……而且是立刻见效的……立刻吗?谁知道?……也许先要受几小时残酷的痛苦……这几小时不等于几世纪吗?……可是他儿童的绝望已经到了那种地步,逼得他老在这些念头中打转。 鲁意莎看出他在痛苦;虽然猜不透他想些什么,但凭着本能已经有了危险的预感。她竭力去接近儿子,想知道他的痛苦,为的是要安慰他。但可怜的女人早就不会跟克利斯朵夫说什么心腹话了。好些年来,他老是把思想压在心里;而她为了物质生活的烦恼,也没有时间再去猜儿子的心事,现在想来帮助他,却不知从何下手。她在他四周绕来绕去,像个在地狱中受难的幽灵;她只希望能找到一些安慰他的话,可是不敢开口,生怕恼了他。并且她虽然非常留神,她的举动,甚至只要她一露面,他都觉得生气,因为她一向不大伶俐,而他也不大宽容。他的确爱着母亲,母亲也爱着他。但只消那么一点儿小事就能使两个相爱的人各自东西。例如一句过火的话,一些笨拙的举动,无意之间的眨一眨眼睛,扯一扯鼻子,或是吃饭、走路、笑的方式,或是没法分析的一种生理上的不痛快……尽管大家心里认为不值一提,实际却有数不清说不尽的意义。而往往就是这种小地方,足以使母子、兄弟、朋友、那么亲近的人永远变成陌路。 因此克利斯朵夫在他的难关中并不能在母亲身上找到倚傍。何况情欲的自私只知有情欲,别人的好意对它也没有什么用。 一天晚上,家里的人都睡了,他坐在房里既不思想也不动弹,只是没头没脑地浸在那些危险的念头中间:静悄悄的小街上忽然响起一阵脚声,紧跟着大门上敲了一下,把他从迷惘中惊醒了,听到有些模糊的人声。他记起父亲还没回家,愤愤地想大概又是喝醉了被人送回来,像上星期人家发现他倒在街上那样。曼希沃,这时已经毫无节制;他不顾一切地纵酒与胡闹,换了别人早已送命,而他体育家般的健康还是毫无影响。他一个人吃的抵得几个人,喝起酒来非烂醉不休,淋着冷雨在外边过夜,跟人打架的时候给揍个半死,可是第二天爬起来照旧嘻嘻哈哈,还想要周围的人跟他一样快活。 鲁意莎已经下了床,急急忙忙去开门了。克利斯朵夫一动不动,掩着耳朵,不愿意听父亲醉后的嘟囔,和邻居叽叽咕咕的埋怨…… 突然有阵说不出的凄怆揪住了他的心:他怕出了什么事……而立刻一阵惨叫声使他抬起头来,向门外冲去…… 黑魃魃的过道里,只有摇曳不定的一盏灯笼的微光,在一群低声说话的人中间,像当年的祖父一样,担架上躺着个湿淋淋的、一动不动的身体。鲁意莎扑在他颈上痛哭。人家在磨坊旁边的小沟里发现了曼希沃的尸体。 克利斯朵夫叫了一声。世界上别的一切都消灭了,别的痛苦都给扫空了。他扑在父亲身上,挨着母亲,他们俩一块儿哭着。 曼希沃脸上的表情变得庄严,肃穆;克利斯朵夫坐在床头守着长眠的父亲,觉得亡人那股阴沉安静的气息浸透了他的心。儿童的热情,像热病的高潮一般退尽了;坟墓里的凉气把什么都吹掉了。什么弥娜,什么骄傲,什么爱情,唉!多可怜!在唯一的现实——死亡——面前,一切都无足重轻了。凭你怎么受苦,愿望,骚动,临了还不是死吗?难道还值得去受苦,愿望,骚动吗?…… P188-190 序言 妙笔传神 典范长存 傅雷先生(1908—1966),为“五四”后觉醒的一代,他以译事致身社会,其优秀译作与渊博学识,特别是其刚正风骨,一直为广大读者所敬重与钦仰,在知识界曾产生积极影响,堪称二十世纪中国知识分子中一个代表。 二十世纪的上半叶,在我国历史上是风云激荡而又苦难深重的年代。傅雷深感:“我们比任何时都更需要精神的支持,比任何时都更需要坚忍、奋斗、敢于向神明挑战的大勇主义。”这种精神支持,先生留学时求诸当年先进的西方文明。他积极拿来,怀着深切的现实关怀,借诸多译作晓示崇高的理想和高尚的追求,以提高读者的精神境界。罗曼·罗兰的《巨人三传》和《约翰·克利斯朵夫》,构成傅雷早期翻译的重心。译介贝多芬等三传的深刻意义,是藉伟人克服苦难的先例,以鼓舞起坚强的意志与英勇的精神。而《约翰·克利斯朵夫》尤为先生所推重,赞誉为“千万生灵的一面镜子”,人类的一部伟大史诗!大匠塑人,这部富于人文精神和哲理蕴涵的巨著,借傅雷译笔,发扬光大,在我国有着深远影响。王元化先生作为该书的第一批读者,把克利斯朵夫“当作像普罗米修斯从天上窃取了善良的火来照耀这个黑暗的世间一样的神明……”“那时上海正统治在日伪手掌下,戒严、封锁、屈辱、思想的压迫使许多人陷入极端的沮丧中……我相信,克利斯朵夫不但给予了我一个人对于生活的信心,别的青年人得到他那巨人似的手臂的援助,才不致沉沦下去的一定还有很多。凡读了这本书的人永远不能把克利斯朵夫的影子从心里抹去。”解放后,这部书“影响了一代青年的精神面貌”。改革开放以来,作品深厚的内涵和恢宏的气象,继续激励着一批又一批的新读者。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二十世纪中叶这特定时段中成长起来的中国知识精英,从这部长篇巨著里领悟到万千妙义,在人格塑造与精神志向上,克利斯朵夫性格是其中一大要素。一部书有一部书最盛的影响期。上世纪九十年代后,纷纷译家,相继推出八部十部复译本,其影响力全部加起来抵不过傅译《约翰·克利斯朵夫》一部。更可悲的是,个别滥竽本,文字质量达不到作品的高度,起到了替这部宝典拒绝读者的作用。 傅雷先生于一九二八年初留学法国,考入巴黎大学文科,也去卢浮美术史学校听课,适从西方教育,接受西学洗礼。法国的教育一向崇尚笛卡尔的唯理论,强调理性与逻辑;而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柏格森的生命哲学,风行一时,奉为新时代的哲学,尤其柏氏在一九二七年获诺贝尔文学奖之后,其影响更弥漫知识界。留学四年,先生浸润于当时学术文化,并专攻艺术理论,回国后从事过一段时期的美术考古和艺术教育。丹纳的《艺术哲学》用实证方式,把雕塑、绘画、建筑、文学置于所产生的地域和时代,用严密的论证,做出符合规律的解说。先生读了这部“有关艺术、历史及人类文化的巨著”,觉得受益无穷,认为“这种极端的科学精神,正是我们现代的中国最需要的治学方式”。于一九二九年十月就把第一编译出,介绍给国内学界。全书于一九五八年至一九五九年以一年之功译完。这是先生译作中唯一一部西方学术著作,不仅完成一部西方美学名著的译介,而且引介一种实证方式治学的范例,出版后在文艺界学术界曾产生重大影响。此译是先生对我国学界的一大贡献。 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在广泛涉猎西方学术思想的基础上,所写文艺评论,如《塞尚》(1930)、《贝多芬的作品及其精神》(1942)、《论张爱玲的小说》(1944)等,张扬生命主义、力的哲学-9激情主题,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论说精辟,予人耳目一新之感。《世界美术名作二十讲》(1934)展示了傅雷在美术诸门的渊博修养,不失为趣味高尚的艺术鉴赏家;《观画答客问》(1943)则期以“沟通中西画论为己责”,借触类旁通之功,以阐发国画理念,黄宾虹甚为推重,“尤多发人所未发”。傅雷当时以Critique d’An(美术批评家)自许,对美术批评一直怀有浓厚的兴趣,但只迈出了最初的几步。识者认为,如不专事文学翻译,“而以艺术理论研究或艺术批评为专业,他在这一方面做出的贡献必能更大”。(林臻《傅雷的艺术哲学》,载金圣华编《傅雷与他的世界》252页) …… 一九八一年出版的《傅雷家书》,展示了傅雷精神生活里长期被忽略的一面,尤其反右之后,“足不出户,身不离斗室”,似乎彻底沉默了。话说抗战胜利之前,傅家还集诸多友好,“每两周聚会一次,有一个人做一个小小学术讲话;然后吃吃茶点,谈谈时局……营造一个健康的小天地”,颇有沙龙意味;一九五八年后,傅雷闭门谢客,据他家保姆追忆,一年里只年初二晚才请林风眠和唐云来家聚餐,平时冰清冷落得像葛朗台家。傅雷是“任何孤独都不怕,只怕文化的孤独,精神思想的孤独”。所幸跟当时身在国外的傅聪还能书信往还,“除了你,没有人再和我交换音乐方面的意见”,“唯有万里外的游子归鸿使我们生活中还有一些光彩和生气”。多年父子成朋友,彼此能无拘无束,纵论艺文世事,话题宏博精深,另辟了一个广阔的艺术天地。一封封家书,最是心灵的剖白。感事命笔,信手写来,粲然成章,见出傅雷的渊博和卓识。浩劫过后,傅雷书信亡佚大半,傅聪在国外幸得保存完帙,经傅敏摘编,由三联出版。家书甫出,传诵一时,一再加印,增补至五版,行销破百万,成为傅雷最有影响的一本书。先生以前备受赞赏,是为他苦心孤诣、推敲再三的翻译作品,而现在,则为他性情中的文字,不经意的笔墨,根本没想到要出版的。“文革”后的新读者,往往通过家书才认识傅雷,甚至把书信家傅雷置于翻译家傅雷之上。 傅雷文稿,经其哲嗣傅敏先生的辑佚整理,于一九八四年推出《与傅聪谈音乐》,一九八五年刊发《世界美术名作二十讲》,在学术文化界反应热烈。以辑补费时,加上出版困难,《傅雷文集》于一九九八年始出版。先生毕生精力,主要倾注在翻译上,故译作占十六卷,著述相形不多,仅得四卷。《文集》在两方面特别引起注意,一是早期的文艺试笔和艺术评论,展示先生长期被埋没的文学家,特别是艺术评论家的一面;二是时评杂文和鸣放材料,可看出傅雷善于独立思考、敢于直言时弊的品格,表现出知识分子难能可贵的社会良知和凛然不惧的正义感。 傅雷先生的全部著译,在他身后,经家族、友人、研究者、热心人三十余年的整理编纂,在《傅雷译文集》与《傅雷文集》两部巨帙的基础上,加上零星发掘(已知篇目,如《中国画论的美学检讨》《关于整顿和改善文学翻译工作的意见》《高老头·译者序》《幻灭·译者序》《猫儿打球号》,虽经多方查找,迄无下落),辑录阙佚,现已具备条件隆重推出一部接近完备的二十卷本《傅雷全集》。傅雷先生,为人耿直,嫉恶如仇,爱美,爱善,爱艺术,爱真理,把学问放在第一位,一生勤奋译著,沟通中西文化,曾深有感触地说:“东方人要理解西方人及其文化和西方人理解东方人及其文化同样不容易……两种精神两种文化两种哲学除了冲突与矛盾,也彼此吸引,相互之间有特殊的魅力使人神往。东方的智慧、明哲、超脱,要是能与西方的活力、热情、大无畏的精神融合起来,人类可能看到另一种新文化出现。东西方之间的鸿沟,只有豪杰之士,领悟颖异,感觉敏锐而深刻的极少数人方能体会。”——傅雷先生“intellectually(理智上)是纯粹东方人,emotionally and instinctively(感情上及天性方面)又是极像西方人”,当属保持“独立精神和独立思考”而又对东西方文化有深刻体会的极少数人之一。 译者满天下,至者能几人。最后,让我们怀着深深的思念,向译界先进,致以钦敬崇仰之忱! 罗新璋 二○○二年九月三日 |
| 随便看 |
|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