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晖著的《明代大理石屏考》在浩瀚明代文献中钩稽索隐,力图寻觅大理石屏的小小踪迹。以时间、鉴赏分作经纬,综合古代家具、赏石、美术史、审美观念、出版物、地理交通、物价、工艺、风尚等多个视角,讨论明初以来出现的、以“云山意象”为核心审美价值的大理石屏开采、纳贡、传播、制作、消费、著述、收藏历程,阐述大理石屏在明代物质文明史框架下的演变流程,并在家具、文房陈设属性之外,讨论其作为“贡物”“商品”“礼物”的社会学意义。
数十年间,纽约、伦敦、香港、内地等拍卖会上,标注为”明代“的大理石屏偶有出现,不乏气度高雅之品。若在更大些范围里、以更为先进的科技鉴定,结合传统行家“目鉴”之能,数量远远低于其他明式家具的大理石屏风,明代实物或会继续有所发现,为进一步研究其石材属性、矿区认定、家具工艺、制式、铭刻等诸多问题提供线索,这需要时间积累与机会,作为高等级的文房书斋风雅之物,我认为明代大理石屏假如存世,因其”奢华“,更不免”低调“,主人当爱若拱璧、不轻易示人。不得不承认,在明代大理石屏极度缺乏实物佐证的前提下进行考证,确为遗憾。
蒋晖著的《明代大理石屏考》采用的考察方法,主要依赖文献钩沉、考稽,尝试“以诗证史”,继而“以史证石”。举凡引征明人诗文集、选集、别集、全集,包括奏议、信札、题跋、碑铭等文字,还有涉及大理石、大理石屏资料的百余种官修实录、通史、方志、野史笔记、类书、游记等,以时间、鉴赏分作经纬,结合古代家具、赏石、美术史、鉴藏审美观念、谱录出版情况、地理交通、物价、工艺流程、社会风尚等视角,梳理其开采制作、运输入贡、流通馈赠、陈设题咏、鉴赏铭刻、著述递藏等情况,阐述大理石屏在明代物质文明史框架下的演变过程,并尝试在其作为家具、文房陈设品的物质层面之外,进而诠释大理石屏作为“贡物”“商品”“礼物”的社会学意义,以及以“云山意象”作为审美核心的大理石屏所象征、承载的士人品位、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