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泽芳先生是我国现代棉产改进事业的伟大先驱者,是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的第一任所长。云琅民、吴阶平、杨福家、吴文俊、袁隆平、孙家栋等主编的《冯泽芳/中华当代著名科学家传记书系》中这些历经沧桑的照片和文章,非常直观地展示了冯先生在棉花科学研究、棉种繁殖推广和培育植棉人才等方面做出的辉煌业绩。
| 书名 | 冯泽芳/中华当代著名科学家传记书系 |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 作者 | 云琅民 |
| 出版社 | 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 |
| 下载 |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冯泽芳先生是我国现代棉产改进事业的伟大先驱者,是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的第一任所长。云琅民、吴阶平、杨福家、吴文俊、袁隆平、孙家栋等主编的《冯泽芳/中华当代著名科学家传记书系》中这些历经沧桑的照片和文章,非常直观地展示了冯先生在棉花科学研究、棉种繁殖推广和培育植棉人才等方面做出的辉煌业绩。 内容推荐 云琅民、吴阶平、杨福家、吴文俊、袁隆平、孙家栋等主编的《冯泽芳/中华当代著名科学家传记书系》主要介绍了我国棉花事业奠基人——冯泽芳院士的一生,内容主要包括立志习农、求学经历、科学探索、生产实践、教书育人、友人往来、壮志未酬等章节,各章节中包含有冯泽芳院士与亲属、同学、同事、朋友等大量照片,附件中有亲笔书信、书稿书稿、照片亲笔题注及友人、同仁等的追思与缅怀文章等。 目录 第一章 爱国爱农立志习农 一、农家要有读书人 二、吃饭和穿衣 三、良师益友 第二章 边读书求学边科学探索 一、学农伊始关心生产 二、中棉分类的研究 三、中国亚洲棉的遗传研究 四、求深造远赴美国 五、传递国外研究信息 第三章 深入生产实践探索棉业发展 一、实地考察掌握第一手资料 二、抓农业推广促棉花生产 三、棉产改进的时代使命 四、倡导大农业论 五、积极倡导创办“中国棉业出版社” 六、积极组织、参加学术活动 第四章 鉴定离核木棉倡导长绒棉生产 一、离核木棉的鉴定 二、倡导推广长绒棉 第五章 首开棉花区试区划探讨棉纺工业布局 一、棉花区域试验首开先河 二、划分五大棉区 三、按宜棉区域探讨棉纺工业布局 第六章 讲堂执鞭教书育人 一、大学农科学生的治学方法 二、执教农业院校二十载 三、举贤荐才关爱学子 四、鼓励青年学子参加边疆建设 第七章 尊师重友勤俭清廉 一、牢记师恩尊师重友 二、平易近人 三、五十寿辰 四、琴瑟和谐 五、从重庆到南京 六、节俭清廉 第八章 开创新篇壮志未酬 一、在南京迎接解放 二、投身新中国棉花生产科研工作 三、赴苏联考察棉花生产 四、创建棉花研究所 五、最后的日子 第九章 棉业界的大小三元 孙恩摩(字玉书)(1893—1961) 胡竞良(字天游)(1897—1971) 俞启葆(字遂初)(1910—1975) 奚元龄(1912—1988) 华兴鼐(字和州)(1908—1969) 第十章 正本清源 一、追悼会 二、迟来的荣誉 三、设立奖学金和科技创新基金 四、还原历史 五、补发《中国棉花栽培学》稿酬 六、亲友的怀念 七、捐赠中华农学会印章 八、家乡的纪念 追思与缅怀 《冯泽芳先生棉业论文选集》编校后记 缅怀冯泽芳先生 给农业部副部长曹冠群的信 瞻仰冯师铜像 忆重庆中大农学院 怀念冯泽芳教授 回忆冯泽芳教授一二事 老院长的教导使我终生受益 怀念冯泽芳老师 我最尊敬的冯泽芳老师 科苑教坛遗业绩泽被三农自流芳 ——忆中国棉花科研事业的奠基人冯泽芳教授 恩师难忘 ——追忆我与冯泽芳教授的师生情 忆冯泽芳先生 缅怀恩师——冯泽芳 永远怀念冯泽芳恩师 怀念冯泽芳老师 忘不掉的记忆 忆冯泽芳老师的教导三则 迷惘时的指针,前进中的鞭策 ——记恩师冯泽芳教授对我的教诲 回忆 一句话影响一生 忆和冯老师相处的日子 冯先生若干事 《冯泽芳先生图存》编后记 难忘的一课 ——记冯泽芳老师讲授棉花课 缅怀冯泽芳先生 视棉如子女育种创奇迹 ——缅怀艰苦创业,成绩卓著的棉花专家冯泽芳教授 我对冯所长的回忆 冯泽芳 “棉星芳踪”拾经 怀念大舅父——冯泽芳 忆大伯父——冯泽芳 义乌第一院士:冯泽芳 冯泽芳传略 附录 附录1 冯泽芳生平活动年表 附录2 冯泽芳先生论著题录 论著类 演讲类 翻译类 笔记类 校对类 珍存 手稿 自注照片说明 家书 追悼会签到簿及唁函 遗物 参考文献 编后记 试读章节 浙江省义乌县是个山区,三面群山环抱,境内多是丘陵岗地,在义乌县的西南部坐落一个名叫赤岸的村庄。19世纪末叶,这里交通闭塞,道路崎岖不平,村里人生活自给自足,出门要靠肩挑人扛。但这是一个宁静、美丽的小山村。一条小溪流经村旁,几个小池塘点缀在村中,既是美丽的景色,也是人们洗涮、挑水的去处。冯汉规家门前也有一个小池塘,塘边有一块平平的大青石,那就是用木槌洗衣的地方,一条用石板铺成的台阶小路,一直通到他家门口。 1899年2月20日,赤岸村(现赤岸三村)的冯汉规(生于同治戊辰年【1868年】1月6日)家喜气洋洋,原来是又添丁加口,妻子平望村宋氏菊英(生于同治壬午年【1872年】9月14日)产期已到,生下一孩,还是个男丁。冯家原本已育有3个女孩,正盼着要一个男孩,这正是如愿以偿,好不欢喜。爷爷冯洋进(生于道光戊戌年【1838年】9月23日),奶奶王氏(生于道光癸卯年【1843年】3月20日)更是高兴得合不拢嘴。冯汉规家祖辈世代务农,已经8代没有出过一个读书人了。他们把改变命运的希望寄托在这个新生的婴儿身上,于是给他起名叫泽芳,字馥堂,泽是家谱规定的辈分用字,芳和馥堂,是长辈期盼他给家庭带来书卷芳香之气。 冯泽芳从小就聪明颖悟,3岁时,赤岸街上店铺的招牌,都能读得出来。爷爷看他资质聪颖,勤奋好学,并且又是这一代孩子中的头一个男丁,于是决心供他读书,先送他去读私塾。在距赤岸村20里路的朱店村,有一间名气较大的私塾,教书先生朱德恒,是清末举人,曾官至陕西御史。后因与当朝重臣李鸿章不和,遂卸官回乡,办了间私塾(此前曾由张之洞推荐,到广东创办两广书院,即今中山大学之前身)。冯泽芳师从朱德恒,熟读《三字经》《大学》《中庸》《论语》等书,他一直对朱德恒先生非常崇敬。1906年,在距赤岸村4里路的乔亭村,办起了一座新式的小学,名叫端本学堂,它是赤岸镇乔亭村村办小学,也是义乌市最早的小学之一。父亲把他转到这所学堂读书,从此他开始接触新思想,学习新知识。冯泽芳在这所小学里学习,成绩优良,年年名列前茅。 1913年,冯泽芳考入位于金华的浙江省立第七中学(现金华市一中)。此时,家境拮据,从爷爷手里传下来的“保和堂药店”,也生意清淡,为了供冯泽芳上学,平望村外婆家给予了不少支持。冯泽芳更是处处节省,从不多花钱。浙江省立第七中学所在地金华与赤岸之间,相隔90多里,有水路相通,可以坐船来往。但对于那些家境不很富裕的学生与客商,一般选择顺水时坐一趟船;上水时则步行走旱路,常走路的人,一天可以走到。冯泽芳由于家境贫穷,他来去都是步行。并且每次从家里去学校,都要从家中带些干菜去,作为一日三餐的主要副食,以节省伙食费。到了冬天生活更艰难,天冷了被子不够长,他就将被子卷成筒,一头用绳子扎上,从另一头钻进去,裹着被子睡。冯泽芳酷爱读书,手不释卷,就在春节时,他到姐姐家拜年,多半都是在屋里津津有味地看书,不去外面看花灯、看戏,别人来邀他去时,他说戏和花灯不如书好看。他的少年时代几乎全是陪伴着书本度过的。由于家境本不富裕,中学4年间省吃俭用仅用了140元,生活的艰难更激励他刻苦学习。由于他珍惜这个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始终保持谦虚好学、奋发向上的精神努力学习,在同班的四名义乌籍同学中,冯泽芳年纪最小,成绩最好。 P3-4 序言 中华民族,为自身的发展与人类的进步,已经奋斗了数千年,不断地作出重要的贡献。 中华民族历来十分注重科技进步与创新,即使在内部祸乱和外来入侵的历史时期,也从未放弃与间断过科学技术的发展。古代有造纸术、指南针等诸多重大发明与创造,为中华和人类的进步发展发挥了重大而持续的推动作用。近现代以来,中华学人为探求中华科学技术的重新辉煌和推进人类的和平发展,进行了长时期前赴后继的艰难奋斗。 当代中华广大学人及从他们当中成长起来的著名科学家们,坚持创新、顽强拼搏、艰苦奋斗,为加速提升中华民族的自主创新能力和攀登世界科技新的高峰作出了新的重大的贡献。在他们身上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勇于创新、安和友善的优良传统。他们的人生理想、优秀品格、科学思维、科学方法、科学成就,是民族精神与科学精神的生动体现,也是他们为中华民族与人类社会创造的宝贵的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要将这些宝贵财富传承下去、发扬光大,使之不断地为中华兴旺发达与人类进步发展提供巨大的推动力量。 《中华当代著名科学家传记书系》(以下简称《书系》),正是根据时代发展的需要编著出版的。本编委会于20世纪末即论证决定永久地编著出版这套书。科学与社会永久发展,著名科学家不断涌现,传记书系的编著出版必须永久地与时俱进。本《书系》将选录两岸四地和海外的诸多高层次的中华自然科学家、工程科学家和社会科学家。被选录的每一位科学家,都将由编委会和出版社为其编著出版一种既侧重于科学生涯,又全面记述人生经历的经典性传记图书。 《书系》是一套面向社会公众,能够被图书馆珍藏和向社会各界展现中华当代著名科学家们献身科技创新、力推经济社会发展、为中华文明与人类文明贡献毕生心血的高品位读物。本《书系》将生动记述科学家们赤诚中华、献身科学、勇于创新、严谨治学、大力协同、艰苦奋斗的精神与品格,展示他们的不懈追求、科学思维、科学成就、奋斗历程,以榜样的力量激励人们奋发进取,为中华与世界的科学腾飞、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不断地再创辉煌。 《书系》通过科学家生平展现了中华民族对世界科学与人类社会发展作出的重要贡献,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安和友善精诚团结的优良传统,以及努力攀登世界科技高峰、为人类进步发展争做更大贡献的决心与信心。《书系》是一套严肃规范、内容准确的经典性传记,具有成规模和系统地集锦科学成就、珍储科学史料的档案功能,并为长远的、多方面的用途提供诸多具有代表性与系列性的精要蓝本,具有很高的和久远的存用价值,定将存传永久。《书系》也将在传播科学精神和科技知识,培育全社会创新意识,激励科技创新,推进科技与经济社会发展方面,发挥重要与深远的影响。 先进的科学技术,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与主要标志。著名科学家群体,是先进科学技术的领军团队。具有灿烂文明和辉煌科技史的当代中华学人及其著名科学家们,定会站在时代前列,传承发扬民族精神,为中华文明的复兴长久与人类的永恒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后记 接到《中华当代著名科学家传记书系》编著出版委员会的约稿函,要为先父冯泽芳先生撰写一本传记性书稿,建议我们为撰稿人。 2009年正逢父亲诞辰110周年和逝世50周年,我们作为他的子女怀着十分激动的心情接受这份邀请,同时感到有责任将老一辈科学家的生平事迹记录下来,让人们了解20世纪二三十年代开始我国棉花科学事业发展的历史、他们的贡献和在创业道路上的精神风貌。这让我们又一次走近父亲,觉得亲切又陌生。家父健在的时候,他全心身地投入工作,我们多住校学习,在一起的时候不多,特别是对他的工作了解得更少。近50年里有相当一段时间,我们不但拉开了距离,而且隔着厚厚的幕布,我们疏远了。所以这次要写他的传记是一件难事,才感到我们对可亲可敬的父亲知道得太少。家父去世已整整50年了,我们从未有为他写传记的想法,因而不仅他在世时没有积累他的为人处世及生活上的点点滴滴,去世之后更没有、也没有可能去收集他工作方面成就的资料,造成今天写此传记的最大困难,也是此书的最大缺憾。家父有记日记和拍照留念的习惯,主要记录下所做的工作,可惜日记未能保存下来,幸运的是照片绝大部分保存下来了。但是,得到了很多关心这次传记的父亲的学生和棉业界许多同志的帮助,特别是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宋晓轩先生,他跑遍全国许多大图书馆,收集到父亲发表在各刊物上的学术论述与文章,并复印了一套给我们;蔡以纯、任继周、潘家驹、汪若海等先生,为《传记》写了纪念文章。没有大家的帮助,我们是很难完成这个编写任务的。在认真仔细阅读父亲的遗著和大家的纪念文章中,使我们进一步了解到父亲的高尚品德、学术造诣和事业成就。我们衷心感谢关心家父在世时、逝世后的所有亲朋好友。我们虔诚祈祷父亲在天之灵永远安息。 |
| 随便看 |
|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