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洪业访问整理的《袁隆平口述自传》系根据袁隆平院士的口述回忆整理而成,为读者第一次较全面地提供了这位著名科学家的家庭背景、教育成长、科研探索经历。本书从内容到编排,都时见匠心,既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和科学性,也有相当的可读性,让读者在走近科学、走近科学家的同时,在内心注入强大的正能量。同时,由于袁先生的口述时间跨度很大,读者也能从中了解中国近百年来的社会历史变迁。
| 书名 | 袁隆平口述自传/20世纪中国科学口述史 |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 作者 | |
| 出版社 | 湖南教育出版社 |
| 下载 |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樊洪业访问整理的《袁隆平口述自传》系根据袁隆平院士的口述回忆整理而成,为读者第一次较全面地提供了这位著名科学家的家庭背景、教育成长、科研探索经历。本书从内容到编排,都时见匠心,既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和科学性,也有相当的可读性,让读者在走近科学、走近科学家的同时,在内心注入强大的正能量。同时,由于袁先生的口述时间跨度很大,读者也能从中了解中国近百年来的社会历史变迁。 内容推荐 在樊洪业访问整理的《袁隆平口述自传》中,袁隆平首次全面回顾80多年的科学人生历程,勾勒出杂交水稻事业的三条轨迹:学术创新、育种实践和协作攻关。 学习经典,挑战经典,无数汗水,有限机遇,成就了一位育种专家,更是育种学家。洞庭湖边的麻雀,华丽转身为太平洋上空的海鸥,荣誉瀑至之时,他心怀感恩,铭记赵石英、华国锋、陈洪新…… 说给你不知道的故事和言论:林巧稚在北平协和医院为他接生,小学时因一次参观园艺场而由此立志献身农业,饿殍的震撼使他义无反顾地走上培育杂交水稻之路,管相桓和鲍文奎为他指点迷津,与李竞雄争论杂交水稻杂种优势,与吴文俊调侃数学与农业;理性点评——布朗宏论《谁来养活中国人》,高声疾呼——保护农民种田的积极性! 国际水稻研究所所长斯瓦米纳森:我们把袁隆平先生称为“杂交水稻之父”,他是当之无愧的。他的成就不仅是中国的骄傲,也是世界的骄傲。他的成就给世界带来了福音。 华国锋为本书撰写序言。 目录 华国锋序 第1章 家世 第2章 跟着兴趣走的学生时代 第3章 安江农校 初为人师 饿殍的震撼 来自农民的启发:“施肥不如勤换种” 决定性的思考与选择 杂交水稻选育的思路 在《科学通报》上发表《水稻的雄性不孕性》 结婚成家 成立杂交水稻科研小组的前前后后 第4章 三系配套 协作攻关 到云南元江去寻找野生稻 常德会议成为转折 在海南三亚发现“野败” 一闯三系配套关 二闯优势组合关 三闯制种关 第5章 大推广 大增产 千军万马下海南 开始在全国大面积推广 湖南水稻大增产 发表《杂交水稻培育的实践和理论》 获1981年国家技术发明特等奖 第6章 两系法杂种优势利用 成立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 杂交水稻发展战略 首届杂交水稻国际学术讨论会 中国独创的“两系法” 第7章 走向世界 “杂交水稻之父”一说之缘起 第一项农业专利转让给美国及其后的中美合作 国际培训班和国际学术讨论会 Science介绍超级杂交稻选育理论 推广到全球20多个国家 第8章 新世纪 新目标 首届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持续发展的“中心” 超级杂交稻研究 三大工程 学科积累与人才培养 对“转基因”的看法 改革开放带来发展变化 关注国家和全球的粮食安全问题 第9章 答问录 科研工作与成功经验 荣誉与感恩 生活态度与追求 附录 袁隆平年表 袁隆平主要著述目录 袁隆平历年所获重要奖项 参考文献 人名索引 后记 再版后记 试读章节 来自农民的启发:“施肥不如勤换种” 我试图用孟德尔、摩尔根的遗传学开始搞育种,首先考虑的是研究小麦、红薯。 就在那时,开过一个全国小麦会议,使我感到惊讶的是西藏的小麦亩产上了1000斤,而湖南小麦产量是全国的倒数第一(平均不到300斤)。原因是气候不适合,易得赤霉病,我由此意识到在湖南搞小麦没前途。 搞红薯研究时,正面对全国性的饥荒,中央提出“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提出“全党动手大办农业、大办粮食”。与此相应,我们农校搞教学、生产、科研相结合,师生要深人农村,支援农业。因此,我带学生下到农村实习,向农民学习,进行思想改造,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当时我搞了红薯高产垄栽试验,最高的一蔸竞达到20斤! 然而,我并没有继续搞红薯。这主要是因为当时党中央提出大兴调查研究之风,要求各级领导深入农村“蹲点”,我们所去的农村,有很多“点”办在那里,什么省委的点、地委的点、妇联的点、共青团的点、供销社的点等等,各个“点”一到了晚上就参加生产队的会议,讲一席话,如供销社的干部要收购兽皮等等,然后处理记工分之类的日常杂事,开到半夜才研究生产。每当这种时候,水稻的种植技术就是会议的主要议题,等水稻技术问题讨论完了,生产队队长就会宣布散会,然后再搭上一句:“哎,大家还要注意一下,别忘记了红薯,要育苗了。”看来红薯原来只是个搭头,没有地位。我意识到搞红薯没有多大意思,因为不是主要作物,不受重视,没有课题,没有经费,做不下去。实际情况是,在湖南百分之九十以上的粮食都是水稻,因此最突出的作物是水稻,其他的不太受重视。 其实,我自幼就对米有一种莫名的感情。才稍稍懂事的时候,记得是在德安老家,我父亲有时从天津带来小站米,并对我们说:“这是最有名的小站米,你们觉得好不好吃?”在我幼时的记忆中,这个印象特别深,因为觉得那米真的很好吃。 意识到水稻才是我国的主要粮食作物之一,更是南方的首要粮食作物,于是我从1960年起,把目标又从研究红薯转为研究水稻。 于是,我搞起了水稻方面的试验。我搞了水稻的直播试验、密度试验,其中,直播试验每亩比一般的增产90~100斤。 在农村实习当中,我看到一些农民从高山上兑了种子担回来种,就问他们,为什么要跑到那么高的山上去换种呢?他们说山上的种子质量好一些,产得多些。他们接着还说了一句话,叫做“施肥不如勤换种”,意思是说同样的条件、同样的施肥管理,只要种子好,产量就会高一些,这是最经济、最有效的提高产量的办法。这对我有很大的启发:农业上增产的途径有很多,但其中良种最重要。 在与农民们的接触中,他们也诚恳地对我说过:“袁老师,你是搞科研的,能不能培育一个亩产800斤、1000斤的新品种,那该多好!”农民们淳朴的话语使我触动很深,我意识到了农民紧迫的需要是什么,那就是良种! P41-43 序言 我与袁隆平同志相识,已经快40年了。那是我在湖南工作的时候,我们相识的媒介,就是他的杂交水稻研究。如今,他已经是全中国和全世界闻名的科学家了,而我却垂垂老矣!《袁隆平口述自传》即将出版,编者要我为该书写点什么,我很愉快地接受了这个任务。 袁隆平的杂交水稻研究,始于20世纪60年代,那是一个特殊的历史时期。由于“四人帮”的疯狂破坏,国家的经济秩序被彻底搅乱,人民生活非常困苦。湖南本来是一个农业大省,是历史上有名的鱼米之乡,但那时老百姓的温饱问题都难以解决。我作为省里的主要领导人,对老百姓的“吃饭”问题非常忧虑。而且,毛主席当时的“世界革命”的思想,也促使我们了解到全世界的粮食问题的严重性。为此,我好像在困难中看到了一个亮点。 中国是传统的农业大国,如果杂交水稻研究取得成功,那将是对全世界的一个划时代的贡献。毛主席对农业的高度重视,鞭策我对这一重大科研课题给予关注。早在1970年,袁隆平和他领导的科研小组,经过几年的艰苦努力,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湖南省领导机关(那时中共湖南省委尚未恢复,还是“革委会”时期)就对他们的成果给予了充分的肯定。我和袁隆平曾做过一次愉快的交谈。他的坦诚,他的质朴,他的科学思维,他的科学视野,都给我很深的印象。我告诉他,要将水稻雄性不育系的材料,拿到群众中去搞,并要求有关地市和部门大力支持。对于科学研究,我是个外行。但我知道,农业生产要发展,就得依靠农业科学的进步;而农业科学的进步,离开农民和土地,是不可能成功的。作为一个地方的领导人,支持和帮助他的科研项目,是我的天职。大概从那时候开始,我们之间就建立了一种友谊。此后,杂交水稻在湖南推广试验,取得了成功。湖南的粮食生产,迅速上了一个新台阶。1975年,我已经到北京工作。他们为了将杂交稻向全国推广,碰到了困难。我听取了他们的汇报,决定从财政上给予支持,并及时要求南方13个省、市立即行动,推广杂交水稻。后来的实践证明,杂交稻的大面积推广,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这不仅是袁隆平的成功,也是社会主义中国的成功。袁隆平就是社会主义中国的一个当代神农!我长期分享着他们胜利的喜悦。 马克思说:“在科学的道路上,从来没有平坦大道。只有那些不畏艰险在崎岖小路上攀登的人,才有可能到达光辉的顶点。”我想:袁隆平就是这样的人。本书所记述的关于他从事杂交稻研究的详细过程,以及蕴藏在这一过程中的科学精神和伟大人格,便是明证。 现在,中国正处在一个飞速发展的历史时期。和世界上先进的发达国家相比,我们的科学技术还有一定的差距。我们需要千万个袁隆平。袁隆平的奋斗精神在鼓舞着我们,炎黄子孙应该急起直追。 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指日可待! 华国锋 二〇〇八年四月十八日 后记 距《袁隆平口述自传》2010年8月首次出版已经五年了。这几年,看过《袁隆平口述自传》的很多人都反馈给我信息,认为读完后真正了解了袁隆平其人。有一天,我按捺不住拿了一本找到袁院士,说:“袁老师,整理完这本书,我特别想请您对我写几句鼓励的话。”可是等我再从袁院士手中接过书时,翻开来看,袁院士却写了一句话:“感谢你整理了这本真实的传记!”我非常激动,倍感欣慰,还有什么比这个评价更有分量呢?当然也给了我莫大的鼓舞。 其实,给我最大鼓舞的是无休探索、不懈追求的袁隆平精神。“成功易使人陶醉,莫把百尺当尽头。”这是袁隆平院士的座右铭,而正是这样的座右铭,令袁隆平院士带领杂交水稻研究团队百尺竿头、更进一步,从而以这样的勇气又取得了无比丰硕的成果。所以说,这几年是超级杂交稻再度辉煌的时期。自2000年、2004年先后实现超级杂交稻大面积示范亩产700公斤、800公斤的第一期、第二期目标以后,2011年、2012年连续两年大面积示范超级杂交稻平均亩产超过900公斤,圆满实现第三期目标。人们估摸着袁隆平院士该止步稍息了,然而他却马不停蹄地给农业部部长韩长赋写信,目标锁定攻关第四期亩产1000公斤超级杂交稻。2013年4月9日,韩长赋部长和袁隆平院士在海南三亚的超级稻试验田间宣布正式启动,极大地振奋了士气,仅仅经过两年的努力,2014年10月10日,在湖南省溆浦县横板桥乡红星村的“Y两优900”百亩示范片经农业部组织专家组验收,创平均亩产1026.7公斤的产量新纪录,取得第四期超级稻攻关的重大突破。如今的袁隆平院士该满足了吗?可他仍说满意而不满足,再次直击水稻超高产育种的新难题——攻关每公顷16吨的目标!他说:“有人说要在我的‘90’后实现目标,不行,太久了,要在‘90’前即2020年以前实现。” 我一直认为“挑战”与“拼搏”永远是这位科学家永恒的人生境界。在鼓励追求梦想的今天,我觉得袁院士的人生永远富于梦想,更勇于践行梦想。梦是人类特有的精神现象,人有梦想,才会有奇迹,人类许多奇迹往往就是从梦想开始的。袁院士说:“神奇的梦想诞生于平凡之中,也能够在平凡之中成真。”他所指的“平凡”,我理解就是落实在实践。所以,这种梦想是不脱离实际的美梦,它能成为指导事业追求的强大动力,使他付出毕生热血和精力为之奋斗不息。“我梦见,试验田里的水稻长得比高粱还高,稻穗有扫帚那么长,籽粒有花生米那样大,我和几个助手就坐在像瀑布般的稻穗下乘凉……”2012年9月10日,在印度海德拉巴举行的第六届杂交水稻国际会议上,袁院士依据水稻高产育种的历程,特别是超级杂交稻第一期、第二期、第三期目标攻关实践,总结了一个规律或趋势:在收获指数一定的前提下,稻谷的产量随株高的增加而增加,因此,稻株高度育种的变化也可能是由高变矮,再上升到半矮、半高、新高、超高。也就是说,未来超高产的杂交水稻株高可能越长越高,可达1.6米或1.8米或2米,超级杂交稻产量潜力则可达15~20吨/公顷。也许这一新的思想将指导未来水稻梦想成真。有伟大的梦想才有伟大的追求,袁院士的超级挑战与拼搏将诠释和成就他的“禾下乘凉梦”。 因由湖南教育出版社要对《袁隆平口述自传》再版,我深感袁隆平院士始终保持的亢奋工作状态和开拓创新所取得的屡屡硕果必将再次吸引广大的读者朋友,因此,我将这几年的一些新情况、新进展再做了必要的访谈和补充,借再版之机呈现给大家,以飨读者。 辛业芸 2015年8月20日 |
| 随便看 |
|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