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陕西巷的榆树大院,还能够看到一棵老榆树。当年,赛金花盖的怡香院,就在这棵老榆树前面,就是陈宗藩在《燕都丛考》里说“自石头胡同而西曰陕西巷榆树大院,光绪庚子时,名妓赛金花张艳帜于是”的地方。之所以叫榆树大院,就因为有这棵老榆树,现在,站在当年赛金花住的房子的后窗前,还可以清晰地看到那榆树满树的绿叶葱茏,比赛金花青春常在,仪态万千。
西河沿192号,是原来的莆仙会馆,尽管早已经变成了大杂院,后搭建起的小房如蘑菇丛生,但院子里有棵老黑枣树,一直没舍得砍掉。在北京的四合院里,种马牙枣的枣树,有很多,但种这种黑枣树的很少。那年夏天,我专门到那里看它,它正开着一树的小黄花,落了一地的小黄花,真的是漂亮。当然,我说的是十多年前的事情了。 .
尽管山西街如今拆得仅剩下盲肠一段,但甲13号的荀慧生故居还在。当年,荀慧生买下这座院子,自己特别喜欢种果树,亲手种有苹果、柿子、枣树、海棠、红果多株。到果子熟了的时候,会分送给梅兰芳等人。唯独那柿子熟透了不摘,一直到数九寒冬,来了客人,用竹梢头从树枝头打下梆梆硬的柿子,请客人带冰碴儿吃下,老北京人管这叫作“喝了蜜”。如今,院子里只剩下两棵树,一棵便是曾经结下无数次“喝了蜜”的柿子树,一棵是枣树。去年秋天,我去那里,大门紧锁,进不去院子,在门外看不见那棵柿子树,只看见枣树的枝条伸出墙头,枣星星点点,结得挺多的。老街坊告诉我,前两天,刚打过一次枣。
离荀慧生故居不远的西草厂街88号的萧长华的故居里,也有一株枣树,比荀慧生院子的枣树年头还长。同荀慧生爱种果树一样,这棵枣树是萧长华先生亲手种的。
在北京四合院里,好像只有枣树有着这样强烈的生命力。因此,在北京的四合院里,枣树是种得最多的树种。小时候我住的四合院里,有三株老枣树,据说是前清时候就有的树,别看树龄很老,每年结出的枣依然很多,很甜。所谓青春依旧,在院子里树木中,大概独属枣树了。我们大院的那三株老枣树,起码活了一百多年,如果不是为了后来人们的住房改造砍掉了它们,起码现在还可以活着。如今,我们的大院拆迁之后建起了崭新的院落,灰瓦红柱绿窗,很漂亮,不过,没有那三株老枣树,院子的沧桑历史感,怎么也找不到了。
如今,北京城的绿化越来越漂亮,无论街道两侧,还是小区四围,种植的树木品种越来越名目繁多,却很少见到种枣树的。人们对于树木的价值需求和审美标准,就这样发生着变化。老北京四合院的枣树,在这样被遗忘的失落中,便越发成为过往岁月里一种有些怅惘的回忆。
在我所见的这些树木中,最容易活的树是紫叶李,最难活的是合欢树,亦即前面所引清诗里说的马缨花。十多年前的夏天,我的孩子买房子时,看中的便是小区里有一片合欢树,满眼树毛茸茸绯红色的花朵,看得人爽心悦目。如今,那一片合欢树,只剩下六株苟延残喘。记得我读小学的时候,离我家不远通往长安街的一条大道两侧,种满合欢树,夏天一街茸茸粉花,云彩一般浮动在街的上空.在我的记忆里,是全北京城最漂亮的一条街了。可惜,如今那条街上,已经一株合欢树也没有了。
在离宣武门不远的校场口头条,那是一条很闹中取静的小胡同,在这条胡同的47号,是学者也是我们汇文中学的老学长吴晓铃先生的家。他家的小院里,有两株老合欢树,不知道如今是否还活着。那年,我特意去那里,不是为拜访吴先生,因为吴先生已经仙逝,而是为看那两株合欢树。合欢树长得很高,探出墙外,毛茸茸的花影,斑斑点点地正辉映大门上一副吴先生手书的金文体的门联“弘文世无匹,大器善为师”。那花和这字,才如剑鞘相配,相得益彰。如诗如画,世上无匹。
曾经有一段时间,我着了迷一般,像一个胡同串子,到处寻找老院子里硕果仅存的老树。都说树有年轮,树的历史最能见证北京四合院沧桑的历史。树的枝叶花朵和果实,最能见证北京四合院缤纷的生命。尤其是那些已经越来越少的老树,是老四合院的活化石。老院不会说话,老屋不会说话,迎风抖动的满树的树叶会说话呀。记得写过北京四合院专著的邓云乡先生,有一章专门写“四合院的花木”。他格外注重四合院的花木,曾经打过这样一个比方,说京都十分春色,四合院的树占去了五分。他还说:“如果没有一树盛开的海棠,榆叶梅。丁香……又如何能显示四合院中无边的春色呢?”
十多年过去了,曾经访过的那么多老树,说老实话,给我印象最深的,还都不是上述的那些树,而是一棵杜梨树。
那是十二年前的夏天,我是在紧靠着前门楼子的长巷上头条的湖北会馆里,看到的这棵杜梨树,枝叶参天,高出院墙好多,密密的叶子摇晃着天空浮起一片浓郁的绿云。春天的时候,它会开满满一树白白的花朵,煞是明亮照眼。虽然。在它的四周盖起了好多小厨房,本来轩豁的院子显得很狭窄,但人们还是给它留下了足够宽敞的空间.我知道,人口的膨胀,住房的困难,好多院子的那些好树和老树,都被无奈地砍掉,盖起了房子。前些年,刘恒的小说《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被改成电影,英文的名字叫作《屋子里的树》,是讲没有舍得把院子的树砍掉,盖房子时把树盖进房子里面了。因此,可以看出湖北会馆里的人们没有把这棵杜梨树砍掉盖房子,是很不容易的事情,也是值得尊敬的事情。
P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