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美国人的性格
分类 人文社科-社会科学-社会学
作者 费孝通
出版社 文化发展出版社有限公司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试读章节

这种性格和一个生于斯,死于斯,身份地位改变不了的人不会一样。在层次里生活的,既然改变不了,只有安之若素。譬如一个矮子,长不长,他不会成天照镜子,比尺度。天也,命也,不痛快的也忍了。命运自有幸与不幸,但是安于其位是一样的。他们无从紧张,不必努力。

美国这个社会,从这角度看去,是很别致的,大体说来它是早年截去了两头的层次,只剩下了个中间梯阶的结构。我说这是别致的,因为梯阶是发生在两端之间的,没有两端也就没有梯阶了。其实美国的两端不在美国,它是个移民的社区,是从欧洲中间梯阶里爬横了,到了这新大陆,结果保持这梯阶的精神,永没有顶的往上爬。

在英国,社会金字塔顶上的贵族们是有封号的,生来就是尊贵的。美国没有这一套。他们没有像英国一般一听就知道这人出身的说话腔调,一看就知道这人地位的举动礼貌。美国人并不在这些上边表示分化。要在说话腔调、举动礼貌上表示分化,每个人在他所处的地位上必须停留得相当久,而且一定得从小就生在这地位。像说话腔调那种富于习惯性的肌肉动作,长大了是不容易改的;即使改了,也很难自然,在别人听来特别刺耳。美国人没有人愿意长久停留在任何地位上,于是这套附着于社会层次的各种文化特征也就培植不起来了。

在英国,一个出身高贵的人是掩藏不了他的社会地位的。我在印度旅馆里远远地听见走廊里有人问掌柜的某人在不在,这个腔调一听就知道这位先生是牛津大学念过书的。交谈三句之后,他的来历,他所认识的朋友和盘托出了。英国似乎是个很小的国家。在美国这种情形是不会发生的,而刚刚相反,只要你借得着漂亮的汽车,时髦的行头,任何人都可以在最高贵的旅馆里出入,在说话、举动、礼貌上不会露马脚。如果一个地位相当高的人,没有留心他的行装,譬如说,他忘了在胸前挂上一个某某学会的金钥匙,没有在名片上刻上某某工厂的经理,他又穿得不太体面时,很可能被大旅馆门前站着的那种穿着礼服的仆欧们冷眼看上几眼。

美国人的社会地位是比出来的。你没有汽车,我有汽车,我的地位比你高。你有汽车,我有比你更新的汽车,我的地位比你高。如果大家有一辆当年最新式的汽车,汽车也就不成为表示社会地位的标志了。这一点显然又是和层次性质未脱的英国不同。在英国作为上等人标志的特色是富有独占性的。譬如说话腔调根本不容易半路出家,即使要学习也得天天和说这腔调的人接触,换一句话说,得先加入了上等人的社会集团才有学习的机会。层次相当严格的社会里,这是不太容易做到的事。美国的社会结构像个梯子,大家在上边攀登,速度快,所以不能采用那些富于文化性的标志,于是他们只有在汽车、衣着、住宅、浴室等物质条件上去争强了。这些物质条件顿时成了每个想要面子,想要被人看得起的人所追求的对象了。一个原来不容易得到的物质条件,一旦因为经济的开发,而大家可以得到时,这项条件也就成了必需品,失去了社会上高下之分的标记。如果一时想不出新花样,他们只能在数目上比了。以汽车说,在战前美国己到了每家平均都有一辆的程度,于是只能一面讲款式,一面讲数目。你有一辆,我有两辆;你有两辆,我有三辆。新花样难想,数量上比较倒不必费心思,于是美国社会地位的比较多少成了量的竞赛,和英国社会地位偏重质的差别,大异其趣了。我们局外人看美国,他们似乎有一点数目狂。这种狂是狂得有社会背景的。而且由社会身份变为物质表现,由质变为量,也有他们的长处。他们物质享受的增进确是世无其匹。美国人以浴室数目来表示住宅的高贵,多少是可以鼓励他们清洁的习惯;英国太忽略了社会身份的物质体现,到现在还是不太喜欢洗澡,也不能说是个足以骄傲的特点。

P9-10

后记

费孝通,江苏吴江(今苏州市吴江区)人,著名社会学家、人类学家、民族学家、社会活动家,中国社会学和人类学的奠基人之一,费孝通从事社会学、人类学研究,写下了数百万字的著作。

在费孝通众多的学术著作中,《美国人的性格》一书具有非常独特的学术地位。关于这本书的写作缘起,费孝通曾在再版前言中说道:“《性格》是我的读书札记,读了一本美国作者写的分析美国人性格的书,按原书的论点加上我的发挥而写成的。当时就声明这本书里所讲的美国人只是美国人中的一部分,不能认为所有美国人都有这种性格。”而早在写作《美国人的性格》一书之前的1945年,费孝通受邀作为访问学者到美国进行学术访问和研究工作,在此期间根据他自己的见闻写作了一系列的“访美通讯”,后结集成为《初访美国》一书。关于这本书的写作情况,费孝通曾回忆道:“我在美期间并没有去调查美国社会,而埋头编写Earthbound China一书,只在休息期间到过附近各地观光,得到一些美国人生活的印象。”1980年,费孝通参加了由中国社会科学院组织的学术交流代表团访问美国,这次访问“一共只有一个月,走了十个城市,有点像蜻蜓点水,浮光掠影,比走马看花还要仓促。这样的条件下,不可能写出结实的东西。”回国之后,费孝通根据此次访问经历写作了《访美掠影》一书。虽然时间已经过去了数十年,但费孝通的这三部关于美国的专著对于当下的读者来说仍然具有很大的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正如费孝通自己所说“这三本小册子联串起来阅读固然可以看到一些美国和美国人在这段时期里的变化,但是从这本书里所可能得到的印象必然是过于简单、浅薄、片面甚至还有失实之处。……却发现如果从另一些角度,或另一些层次里去阅读这一本书,可能会另有一种味道,另有一种收获的。”

费孝通的《初访美国》(1945年)、《美国人的性格》(1947年)和《访美掠影》(1980年)三部著作分别写作于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和八十年代,因此在语言表述和行文习惯等方面均具有当时的时代特点,为了尊重作者的语言和写作习惯,保持作品的完整性,更好地呈现费孝通先生的思想精髓,本次出版并未对相关内容进行修改,而已原貌加以呈现,特此说明。

编者

目录

前言

美国人的性格

 1 美国在旅程的尽头

 2 在记录与起码之间流动着

 3 有条件的父母之爱

 4 不令人服输的成功

 5 猜不透上帝的意志

 6 蛮一点,孩子!

 7 道德上有个毒刺

 8 原本是负了气出的门

 9 后记

初访美国

 1 人生的另一道路

 2 贫困的早年

 3 自由之邦的传统

 4 年轻文化的前途

 5 幸福单车的脱节

 6 机器和疲乏

 7 劳资的鸿沟

 8 关于华侨

 9 文化的隔膜

 10 老而不死

 11 鬼的消灭

 12 男女之间

 13 眼睛望着上帝

 14 民主的沉睡

 15 平民世纪在望

 16 经济的修正

 17 余笔

访美掠影

 1 释题代序

 2 颠倒了日夜

 3 两个“皇后”的下场

 4 车、油、路的三位一体

 5 城乡对流、南北对流

 6 地铁和“涂抹”

 7 家务机械化

 8 殷实之家

 9 新型市场

 10 能源危机

 11 电子系统

 12 斗智的世界

 13 一种新的社会纽带

 14 博闻强识的电脑

 15 应用压倒理论

 16 黑人问题

 17 民族拼盘

 18 美国的华人

 19 出路总是会找到的

 20 信心危机

编后记

序言

《初访美国》(1945年)、《美国人的性格》(1947年)和《访美掠影》(1980年),前两本是新中国成立前由生活书店出版的,后一本是十年动乱之后由三联书店出版的。

自抗日战争时代起,我就养成了“整篇零写”的习惯,就是就一个题目,分成若干连环画式的一回一回,分篇写出,随写随发表,写完一题,合为一册,成一集子。经过抗战生活的朋友大家都明白其中的原因。那时后方的粮食一天是一个价钱,我们这些教书匠,钞票一到手立刻要去换成实物。写好了文章积压在桌上同样是会贬值的。从这个经济条件中养成的写作习惯,日子一久,也就难改,直至今日。

《初访美国》和《访美掠影》是我前后两次访美的随感录,记着我个人在旅行中的一些见闻和感想。《性格》是我的读书札记,读了一本美国作者写的分析美国人性格的书,按原书的论点加上我的发挥而写成的。当时就声明这本书里所讲的美国人只是美国人中的一部分,不能认为所有美国人都有这种性格。这三本小册子联串起来阅读固然可以看到一些美国和美国人在这段时期里的变化,但是从这本书里所可能得到的印象必然是过于简单、浅薄、片面甚至还有失实之处。

我之所以没有能在这几本小册子里更充分、深入、全面和真实地把前后两个时期的美国和美国人的实际情况写出来,首先是我当时并没有对自己提出这个要求,其次是主观上和客观上并不具备这样做的条件。我这两次访问,有一点相同,都是应美国政府或所谓“官方”的邀请而去的。《初访》是1943年的事。1941年美国对日本宣战,成了我们抗日的盟国。1942年美国政府向我国十个大学发出邀请,要它们分别派出一位教授去美访问。云南大学派我应邀,1943年夏出国,在美国住了一年,名为“文化交流”。我在美期间并没有去调查美国社会,而埋头编写Earthbound China一书,只在休息期间到过附近各地观光,得到一些美国人生活的印象。当时昆明风行一种“小报”,云南大学的学生办了一张《生活导报》,要我给它写访美通讯,随感随写,随写随寄,有十多篇。返国后,加以整理,以《初访美国》的书名,最初由美国新闻处出版,后来才给生活书店重版。既然这本小册子是以一般通讯为底子写成的,当然谈不上科学水平。

《掠影》是1980年参加中国社会科学院作为和美国学术交流的代表团出国访问后回来写的。这次访问一共只有一个月,走了十个城市,有点像蜻蜓点水,浮光掠影,比走马看花还要仓促。这样的条件下,不可能写出结实的东西。在介绍美国和美国人战后的变化上,这几本小册子既然不可能满足读者的要求,我又为什么同意书店把它们合在一起重版呢?

在这件事上我确曾犹豫过一番,但是等我在校阅时从头把这几本小册子读了一遍之后,却发现如果从另一些角度,或另一些层次里去阅读这一本书,可能会另有一种味道,另有一种收获的。所以我想不妨印出来试试,是否有些读者能领略这种味道,取得这种收获。

我校阅时,站在第三者立场上看到了:一个在清朝末年出生,小城镇里长大,在当时的教育体制中循级而进,“正途出身”,在国内和国外大学里学过所谓社会学和社会人类学,抗日战争时期在大学里当了教授,而且在艰苦的条件下坚守岗位工作的人,当他初次访问美国时,他是怀着什么样的一种心情去看那个和他本国不同的世界的。我们固然可以在字里行间看到通过他笔下写出的他所见到的当时的美国,但也许更有意思的是在字行之外可以看到他本身站在什么立场和怀着什么心情看这个在他还是初次接触的世界。他的立场,他的心情又不是凭空得来的,而是在中国一定的历史条件下形成的,于是又可以更进一个层次,看到当时中国的这一部分知识分子的立场和心情,以及形成他们的立场和心情的历史条件了。经过了三十五年,同是这个作者,经过了一段坎坷不平的遭遇,又到了同一个国家去访问,又写下了一本访问记。这一本访问记和前一本访问记情调有什么不同呢?这个变化和他所看的美国和美国人的变化是两回事。所以在他所写出的东西中就存在着这两个变数,主观和客观各自的变化。作者主观方面的变化又在多少程度上反映了他所在的国家和他所处的社会客观上的变化呢?这是第三个变数。从变的一面去看还存在着将变未变,变得不透的成分,而且这三个变数各有其未变的底子:美国还是美国,看美国的这个人还是这个人,影响着这个人的中国还是中国。像剥笋壳一般,一层一层的剥进去,一层有一层的境界,一层有一层的味道,所以我说读这本书可能得到的收获也是可以层层不同的。

读书的味道也许只有读者自己去品尝,别人不应代口……其他的话也就是多余的了。

1984年1月21日

内容推荐

费孝通著的《美国人的性格》内容丰富、全面,以独特的视角审视美国的历史,以深刻的洞察探索美国的文化,以敏锐的触角分析美国人的性格,是一部深入剖析美国崛起及现当代世界新秩序形成与发展的扛鼎力作。

编辑推荐

《美国人的性格》是著名学者费孝通的经典名作,包括了《美国人的性格》《初访美国》《访美掠影》三部分内容,是费孝通先生20世纪40年代在美国读书和考察及上世纪80年代重访美国的笔记和观感,是一部深入剖析美国崛起及现当代世界新秩序形成与发展的扛鼎力作,一把打开美国智慧与思想的钥匙,一条通向美国心路历程的路径。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2 14:23: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