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桥滩记(精)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龚静染
出版社 四川文艺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试读章节

陈蝶仙父子桥滩办厂

陈蝶仙是上世纪二三十年代非常有名的鸳鸯蝴蝶派小说家,1879年生于浙江杭州,做个晚清贡生。陈蝶仙从十八岁开始就开始文学创作,以“天虚我生”的别号发表了长篇小说《泪珠缘》,该书一发行即风靡一时。后来他在《申报》任职,又陆续写作了《孽海疑云》《满园花》《郁金香》《新官场现形记》《新泪珠缘》等十多部言情小说,写的都是才子佳人的故事,读者众多,有清新艳靡之风,有“千金难买才人笔,写尽闺帏倩女情”之誉。

陈蝶仙虽是个作家,也是一个企业家,这在民国时期的文人中是较为少见的。1912年陈蝶仙偶到慈溪,发现海边到处是扔掉的乌贼鱼骨,由于他早年曾有在监狱担任工艺指导员的一段经历,便认为这种鱼骨可用来制作牙粉。1918年陈蝶仙放弃了《申报》的工作,用稿费成立了上海家庭工业社,专心研制国产牙粉。为什么开始叫家庭工业社呢?就是因为当时资金少,没有厂房,无须雇工,“由家人动手制作,以手工代替机器”,产品委托烟纸店代售,完全是以家庭为单位而兴起的一份事业。但是这个事业一开办就大受欢迎,同时陈蝶仙很懂包装,他在产品上设计了一只大蝴蝶,人们便把他的“无敌牌”牙粉称作是“蝴蝶牌”牙粉,产品经过很畅销。后来家庭工业社不断发展,在上海建造厂房扩大生产,同时请了十二位当红电影明星做广告,“无敌牌”牙粉迅速红遍全国。

到抗战前,家庭工业社的资本已积累到了五十余万元,产品四百多种。但就在企业欣欣向荣的时候,1937年抗战爆发,家庭工业社的全部厂房均毁于炮火之中,无奈之下陈蝶仙只好西迁,带着长子陈小蝶来到四川另寻发展。

1937年冬天,犍乐盐场的乐场评议公所评议长李从周到重庆办事,突然接到友人的邀请,说是有人要想见他,来人正是陈蝶仙的儿子陈小蝶。这个陈小蝶也是个作家,文风沿袭鸳鸯蝴蝶派传统,父子二人曾合作写了十多部长篇小说,其中的《柳暗花明》还被上海明星电影公司拍成了电影,在当年的上海滩文坛,他们曾被称为中国的“大小仲马”。但这时的他不是为文学而来,而是看上了五通桥的盐卤副产品,想要利用五通桥的食盐副产品来继续“无敌牌”牙粉的生产。

原来,五通桥盐区的食盐中富含钙、镁、钾、氯、碘等副产品,苦卤可以用来提取制造牙膏牙粉的原料。当时五通桥本地还没有能力来做盐卤副产品的提炼加工,陈小蝶的到来让李从周眼前一亮。两人见面后,李从周当即表示欢迎上海家庭工业社的到来,也希望他们尽快到桥来详细考察。其实,陈小蝶之前还有不少顾虑,他知道盐这个行业都是各自为据,非常保守,如果当地盐业界不欢迎,家庭工业社就无法落地生根。但一听到李从周代表五通桥盐业界的表态,他感到非常欣慰。  不久,李从周到成都见到了陈蝶仙、陈小蝶父子,当时在场的还有家庭工业社川西区销售负责人江凤梧,双方相谈甚欢。在宴席中,陈小蝶讲到了“无敌牌”牙粉的由来:原来过去生产牙粉的原料碳酸镁和碳酸钙都是从日本或英国进口的,但我国沿海一带的盐场中这些原料很富足,只是没有技术来开发利用。陈蝶仙与当时中国驻日本大使许世英关系很友好,便通过许世英介绍与日本某化学制品厂联系上,在得到对方的同意后,陈小蝶与其堂兄陈春痕一起到日本学习技术。学成回国后,才在江浙一带开厂,但抗战一来纷纷沦陷,他们只好将家庭工业社迁到重庆,为了解决自给自足的问题,才寻访到了五通桥有充足的盐业资源,并准备在此设厂生产。

1938年春,陈蝶仙派他的侄儿陈春痕到五通桥落实厂址。由于“无敌牌”牙粉是家喻户晓的品牌,五通桥盐商对这新鲜事物极感兴趣,纷纷想出钱来合作经营。后来双方达成协议,资金由上海家庭工业社出一半,另一半又犍乐盐场的场运两商合股出资,产品中的碳酸镁和碳酸钙由家庭工业社包销,这样一来家庭工业社的原料有了保障,而五通桥盐商也得到了好处。为此,他们专门成立了董事会,由宁开诚任董事长,杨建中、刘慎三、龙子宜任董事,王伯臣担任总经理,另外还设了是三个股,工务股、业务股、财务股。

工厂取名为“五通桥食盐副产品厂”,地址选在了宝庆街万寿宫地基上。工厂虽然规模不大,但一切运作都很规范,等机器设备安装好之后,陈蝶仙、陈小蝶父子专门来桥剪彩祝贺。工厂开业后,刚开始每天都能生产出碳酸镁两担,碳酸钙五担,运给在重庆的家庭工业社再加工生产牙粉、牙膏及其他化妆品等。硫酸镁则联系畜牧场或医药机构购买,还有一种纯碳酸镁专门销给烟草公司,作为卷烟纸外层的涂剂。另外工厂也能每月生产出四五百担精盐,专供乐山全华酱油公司。

当初这个厂虽小,但还红红火火,不过董事长宁开诚始终不太满意,觉得它太小了,有把它做大的想法。其实,宁开诚本身就是个大盐商,又有大银行家宁芷邨(杨森的亲家)的家族背景,他真正想的是利用这一新的投资项目在金融业上赚大钱,所以难免与家庭工业社的想法发生冲突。当时陈蝶仙父子的想法是坚持家庭工业社就是走小而精的路子,他们不是做大企业,而是以小企业做大事业,所以他们仅仅就是把这个小企业作为原材料厂,并没有扩张它的意思。后来又加上家庭工业社都是预订半年成品,价格按预订价付款,由于当时法币贬值非常厉害,纯碱不断上涨,双方协调多次无果。

1939年3月,陈蝶仙在云南突然病重,陈小蝶送他回到上海医治,这一医就是一年,陈小蝶再无心打理五通桥的工厂事务,所以这个厂办了不到两年时间,于1940年春宣布停产,而陈蝶仙也就在这年3月去世了,年仅62岁。陈蝶仙“从颇孚盛名的文人墨客,到卓有成绩的近代企业家,陈蝶仙走过了一条迥异于常人的艰辛道路,在民族危机加深的紧要关头,在中国资本主义得以初步发展的时期,他毅然放弃较为悠闲舒适的文墨生涯,投身于险象环生的实业界,表现了非凡的勇气,也显示出良好的企业家素质。”(董智颖《陈蝶仙研究》)

工厂虽然关了门,但陈蝶仙、陈小蝶父子为五通桥盐化工带来了新鲜的血液。仅仅过了一年,也就在1941年初,一家名为“五通桥化学工业公司”的工厂开张了,其公司董事会基本是“五通桥食盐副产品厂”的原班人马,董事长仍是宁开诚。他们在“五通桥食盐副产品厂”关门之后就重起炉灶,开始酝酿新工厂的建设,这说明他们其实是非常看好盐化工产业的,加之当时永利化学公司也西迁到了五通桥,他们看到了盐化工新的发展天地。

这家公司第一期就集资十万元,这在当时是个不小的投入,而之前的“五通桥食盐副产品厂”才投资一千元,不可同日而语。“五通桥化学工业公司”仿永利公司的公司结构,设立了董事会,田子谦任总经理、王伯臣任副总经理,又把黄海化学工业研究社的刘养轩、郭浩清分别请来当总工程师和工务处长,财务处长李宝珊也是从上海银行请来的。工厂地址选在原“犍乐来卤制盐公司”烧箕湾的井场上,地面宽敞,又请来基泰建筑公司来修建厂房。开业后,主要产品有碳酸镁、碳酸氢钠、硫酸镁、硫酸钡等,跟“五通桥食盐副产品厂”的业务相差不大,只是规模大多了。应该说,没有陈蝶仙父子把新的技术带到五通桥,当地的盐商要想从食盐中提取副产品恐怕还有待时日,从这里也可以看出,在抗战西迁中,外来的新兴产业和科技人员对五通桥一个内陆偏远小城的影响是非常大的。

陈蝶仙去世后,陈氏企业逐渐萎缩,陈小蝶可能觉得自己不是经商的料,从此淡出商界,专心从事绘画事业,并改名陈定山,1949年到台湾后逐渐成为了画坛的一代名家。家庭工业社则在解放后被公私合营,六十年代后更名为上海日用化学品四厂,日后成为了国内护肤和美容彩妆产品的龙头企业。127-133

书评(媒体评论)

1937—1938年间,沿海盐场相继沦陷,海盐来源基本断绝。军需民食的供给,不得不仰赖后方盐区,川盐地位顿显重要。其时国民党政府战时首都撤到重庆,中国政治经济的重心移向西南;盐务总局也随之迁川,先后驻于五通桥、重庆,成了全国盐务管理的中心。

——缪秋杰《十年来之盐政》

龚静染先生以舒畅的文字,为我们勾勒了五通桥(桥滩)的历史、民俗和文化。以盐业为中心,将相关的历史掌故、民情风俗、人生故事等融为一体,令人兴味盎然。书中讲述的一些名人逸事,读来颇感亲切,作者娓娓道来的文字,引领着我走进这个迷人的川南小城,这应当就是民俗的魅力,也是流畅文笔的一种穿透力吧。

——复旦大学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所教授,《水岚村纪事:1949》作者王振忠

目录

江如璧玉盐似雪

老桥下面是盐舟

川省盐码头

四望关上贾客行

江浒一滩

花盐街与宝庆街

鹾官晏安澜

洋员时代的犍乐盐场

“盐溉”小镇

“太和全”春秋

盐业世家“吴景让堂”

1938年的抗战盐都

小城名票记

故宫文物车运盐济陕纪事

逃伶蒋叔岩

陈蝶仙父子桥滩办厂

隐者南怀瑾

范旭东西迁记

建设“新塘沽”

“永利号”小火轮

黄海化工研究社琐忆

深井故事

科学小院里的爱情

熊十力办学记

民国画缘

序言

二十多年前,我对盐政史下过一点工夫。其间,花费了不少精力,探讨明清盐商与城镇、区域文化、社会变迁的相关问题。1992年,我曾在四川自贡的《盐业史研究》上发表学术论文。印象较深的是,同期杂志上碰巧还刊载有一幅《五通桥盐场诗意纨扇图》。此一画幅,是著名学者、四川大学徐中舒教授于1978年捐赠给自贡盐业历史博物馆的文物。该图上方正中题有一首七言律诗:

波撼长堤万灶烟,轻舟双桨水中天。

人居四望云湘外,桥隐五通山寺前。

架影高低筒络绎,车声轳辘井相连。

江头日暮乡心远,景仰峨眉月正圆。

作者杜廉(任之)的这首诗,既描绘了五通桥的名胜,又状摹了盐场的劳动场景,极为细致和生动——在长堤烟景之中,五通桥盐场一派人声鼎沸的热闹景象。在转动的轳辘声中,在往来不绝的车与人之间,有作者对于乐山峨眉一隅的乡恋之情……

五通桥位于四川盆地西部,汉时为益州犍为郡南安县地,此后政区隶属屡经变易,1951年,经中央人民政府内务部批准,成立五通桥市(协置市),这是因盐设市的又一范例。后由于种种原因,五通桥成为乐山市属下的县级区,虽然行政区划变了,但五通桥的盐业历史却是不能让人忘记的。

我曾看过一些图片,从中可见:五通桥依山傍水,山环水绕,岷江自北向南纵贯区境,茫溪河、拥斯江穿城而过,二者将五通桥分为四望关、青龙嘴和竹根滩三个部分,彼此之间则以各式桥梁相连通。碧波之上,长桥横卧,岸边古榕密植,浓荫数里。沿河半边街,因山就势,各类建筑层层叠叠,光影摇曳,与周遭的青山绿水互为景观。

明清时期,随着盐业的兴盛,五通桥一带井灶遍布,其时有“金犍为,银富顺”之说,“金犍为”即指五通桥一带的盐业。及至清末民初,因盐业兴旺带动的三百六十行均相当繁盛,当地形成了内涵丰富的民俗文化。抗日战争时期,内迁及在五通桥当地新建的一批企业和科研单位,又引入先进的生产技术,从而奠定了五通桥一带现代工业的基础。数百年持续的发展,使得五通桥不仅历史文化悠久,而且还与长江中下游各地有着极为频繁的互动。

“诗意纨扇图”的体裁,通常与文人间的交相唱和密切相关,这让我联想到了江淮之间的扬州。盛清时代,“扬州繁华以盐盛”,两淮鹾商豪侈风雅,他们与来自全国各地的文人墨客宾朋酬唱,提风倡雅,从而创造出辉煌灿烂的淮扬文化。而《五通桥盐场诗意纨扇图》,也让人想到了五通桥盐场的兴盛,以及与之相伴而生的各类文化现象。

今读《桥滩记》,龚静染先生以舒畅的文字,为我们勾勒了五通桥的历史、民俗和文化。书稿以盐业为中心,将相关的历史掌故、民情风俗、人生故事等融为一体,令人兴味盎然。书中讲述的一些名人逸事,读来颇感亲切。1997年,著名历史地理学家石泉先生,曾托人惠赐李涵教授所著的《缪秋杰与民国盐务》一书。李涵教授为石泉先生的夫人(原名缪希相),系缪秋杰之女,该书提及缪氏的两度入川,但并未展开太多的生活细节。如今,读了《桥滩记》一书,我对这位在中国盐务近代化历程中有着杰出贡献的人物,有了更多的了解。此外,书中有关冯玉祥、丰子恺、熊十力、南怀瑾、范旭东等人在五通桥的活动,亦描绘得栩栩如生……

我没有到过五通桥,与静染先生亦素未谋面,但作者娓娓道来的文字,引领着我走进这个迷人的川南小城,这应当就是民俗的魅力,也是流畅文笔的一种穿透力吧。

2015年元月于上海

(作者为著名学者、复旦大学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

师,著有《水岚村纪事:1949年》《明清徽商与淮扬社会变迁》等)

内容推荐

龚静染编著的《桥滩记》是一部描写民国抗战时期盐业重镇五通桥的历史随笔集。作为抗战时期大后方的盐业主产区,五通桥对抗战时期中国的盐业经济、化工科技等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本书通过对四川“盐码头”——五通桥的独特描述,将厚重的历史与个人的记忆融为一体,真实地记录了一块江湖飞地的岁月变迁,讲述了民国以来一个工商业小城鲜活的“小历史”。大时代下的因缘际会赋予了这个小城别样的风采,人物的百年勾连,娓娓道来,令人兴味盎然。

编辑推荐

《桥滩记》,龚静染先生以舒畅的文字,为我们勾勒了五通桥的历史、民俗和文化。书稿以盐业为中心,将相关的历史掌故、民情风俗、人生故事等融为一体,令人兴味盎然。书中讲述的一些名人逸事,读来颇感亲切。1997年,著名历史地理学家石泉先生,曾托人惠赐李涵教授所著的《缪秋杰与民国盐务》一书。李涵教授为石泉先生的夫人(原名缪希相),系缪秋杰之女,该书提及缪氏的两度入川,但并未展开太多的生活细节。如今,读了《桥滩记》一书,我对这位在中国盐务近代化历程中有着杰出贡献的人物,有了更多的了解。此外,书中有关冯玉祥、丰子恺、熊十力、南怀瑾、范旭东等人在五通桥的活动,亦描绘得栩栩如生……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3 3:47: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