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系三生,我终浅笑应你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坎坷的爱情终究迎来了柳暗花明。曾经的硝烟弥漫归于平静,成为平淡却美好的人生。尘世间缘起缘灭都不过是眨眼之事,但亘古不变的是纵使过程再华丽,当尘埃落定,结局始终是朴实无华的。
轰轰烈烈的爱情或许只是刹那烟火,但过尽千帆的相守却才能真正走向永恒。司马相如和卓文君经历了轰轰烈烈也走过了穷困潦倒,但却能够依然相知相伴。重新获得了家人的支持,日子也变得滋润了起来,似乎他们爱情的寒冬已经悄然流逝。
曾经奔赴临邛是因为生计所迫,而今不再有生计的困扰,似乎也没有继续待在临邛的理由了。毕竟这个地方给了他们太多的伤痛和窘迫,虽然已经时过境迁,但是临邛于司马相如毕竟只是他乡异地。人生已然迎来春暖花开,而临邛的冬日也悄然而逝了。于是,司马相如开始想念故乡,想念那曾经无忧无虑、放肆游玩的锦屏山,想念那漫山遍野的梧桐树和山中轻啼的黄鹂鸟。
思乡情切的司马相如迫不及待地想要回到故乡安汉去,于是跟妻子商量过后,便启程前往。告别临邛,卓文君心中多少是有些不舍的,毕竟这里有她的亲人,而此处才是她的故乡。但是早在她选择了司马相如的那一刻,人生的天平已然倾倒,对于卓文君而言,这世上再没有谁比她的夫君更重要。从此之后司马相如的家乡便是她卓文君的家乡。
临邛的酒垆被他们卖掉了,连同那段时光一并收藏了起来。收拾好行囊他们便踏上了归乡的路。他们先是驱车前往蜀郡,再不是昨日那般的疲于奔命,今日重回蜀郡要闲适自在得多。但是曾经挥霍无度的日子依然是惨痛的教训,聪明如司马夫妇,纵然不会重犯昨日的错误,于是便购置田宅,妥善经营,日子也算过得汁甜水蜜。
只是在司马相如心中,故乡依然魂牵梦萦,蜀郡的繁华终究抵不过安汉的珍贵时光,于是举家迁往安汉,去圆一场归乡的梦。近乡情怯,那旧时旧景仿佛还历历在目,但是却早已经离别了十几载的光阴。曾经天真无邪的童年再也无法回去,那故乡也不知道还有多少旧相识。但是想要回去的心情依然迫切。
安汉本就是依山傍水之地,又刚刚经历了几场春雨的洗礼,更是显得绿意盎然。重新踏上这片故乡的土地,司马相如紧紧握着妻子的手,内心的喜悦不言而喻。这本就是一个小城,鲜少有外来的人叨扰,于是当司马相如一家几辆马车在这田间泥泞中艰难前行的时候,热情的乡民们便围了过来,争相打探这来访的俊俏男女。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或许说的正是如此,看着围过来的人群,司马相如并没有如愿找到相熟的面孔,但是在报上自己的名字之后,却得到了意想不到的回应。乡民们一听来人是司马相如,立即兴奋了起来:“你是犬子,不对,你竟然是司马相如!”于是便有热情的乡民在城内奔走相告:“我们的大才子司马相如回来了!”
从未想过依然能够在故乡受到如此待遇,再感怀自己这些年所遇之事,内心不禁唏嘘。早已经不是当年那个名噪一时的风流才子,却依然在这故乡故人之中得到如此的声望,不知是悲还是喜。感念于此,内心自是五味杂陈。这其中的心情或许只有身边的卓文君能懂。毕竟这安汉不过是信息闭塞的小地方,乡人们纵然不知司马相如经历了怎样的颠沛流离,在他们心中司马相如是在皇帝身边当过武常骑士的大官,是安汉的骄傲。
……
P131-133
红尘往事烟消云散汉赋剑心名垂千古
大汉的钟声从千年前传来,那雄浑厚重的钟音不禁将人带回那辞赋盛行的大汉王朝。那段恢宏的历史已经被掩埋在浩瀚史书画卷的一角,但汉赋的光辉却成为整个中华五千年文学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在汉赋盛行的时代,不乏杰出的文人骚客,贾谊、扬雄、班固、张衡这些都是汉赋史上让人仰视的存在,但唯有一人让他人望尘莫及,成为那个时代独一无二的“赋圣”,这个人就是司马相如。他是整个汉赋史中最特别的存在,他的辞赋才华、爱情佳话、人生哲学都成为后世不断推敲评议的热点。司马相如的人生本就是传奇,也作为传奇一直存在于汗青之中。
是非功过都将随着历史车轮的前进而被碾得面目全非。关于司马相如的人生,我们每个人都不过是旁观者。有人说他是痴情才子,有人说他是薄情好色之徒;有人说他的辞赋代表了汉赋的最高水平,也有人讽刺他的文章不过是阿谀奉承的无用之作。但是正如罗兰巴特所提出的“作者已死”,任何一种解读都可以成立。这世上本就是“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那如此而言便是“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司马相如”了。
只是无论是过度的贬低或者过度的夸赞都不过是将司马相如进行了某种神化之后的论点,是夸大了主观意识的定论。其实归根究底,司马相如也不过是普通的世俗之人,存在于这滚滚红尘之中,与这世间的千万人无异。而生之为人,固然有长处也有短处,客观处之,或许能够发现一个更真实的司马相如。
本书以司马相如的人生轨迹为线、汉赋作品为轴,结合《史记》、《西京杂记》等多部史书资料力图呈现一个有血有肉的司马相如。这本传记不是为司马相如歌功颂德而作,而是想要展现司马相如生为这世间之人最真实的一面。
千百年来,关于司马相如的故事已经被世人广为流传,以致这其中的真真假假,再难完全分辨。但是那些曾经写下的文字永远是司马相如在这世间留下的最真实的印记,也是研究司马相如其人其事最有力的证明。
综观司马相如的一生,他的人生之路并不平坦。虽然千年之后享有“一代赋圣”的美誉,与卓文君的爱情故事更是被世人所称颂。但这盛名之下,那些一路走来的颠沛流离之苦却只有自己才知晓。人生便是如此,旁人在乎的不过是你历经千万之后的结果,往往对过程不屑一顾。若对司马相如的人生深究你便会发现,在生命之下,这一路早已是伤痕累累。
命运似乎总是爱捉弄这个天资不凡的人,总是让他处于悲喜交加的旋涡之中。本是出生在安汉(今四川蓬安)城内富贵之家的小少爷,理应拥有一个衣食无忧的快乐童年,却因为口吃之疾比同龄孩子承受了更多的煎熬。而待到成年,一腔热血要建功立业,一掷千金以赀为郎,却始终不得天子赏识;颠沛入梁,继而狼狈归蜀,一路曲折终得武帝赏识却难逃被陷害罢官的厄运,仕途上三进三出,这般大起大落的人生只落得一个抱病辞官的下场。或许这一生司马相如虽能笑傲文坛,却始终是一个仕途的失落者。
但若把司马相如归结为一个单纯的文人其实又不然,他自幼习武,初入朝为官之时做的也是武常骑士的武官,与文人相比,司马相如的身上还多了一些侠气和刚毅。只是这些对于司马相如的一生而言,不过是冰山一角,与他在汉赋的成就上相比更是微不足道。但并不代表这些可以被完全忽略,正是因为有过这样独特的人生经历,才让他成为不同于其他文人的“司马相如”,而更是因为有了武常骑士的这段经历,他才能够写出名扬千古的《子虚赋》和《上林赋》。
人生的经历永远是写作路上最好的养料,正因为拥有这些不同于常人的珍贵经历,司马相如的辞赋才更加充盈丰满。
文赋相伴一生,成就司马相如的不仅仅是那缥缈的文坛之名,这身外之物不过是后世强加的殊荣,对于那时的司马相如并没有太多的意义。曾经因为一篇《子虚赋》,司马相如先后得到梁孝王和汉武帝的赏识,这为他的仕途之路打开了通道。但这文赋的影响并不能支撑整个仕途,综观司马相如在仕途上的流离便可证明此事。
在文赋上,让司马相如受益终身的应该是他的夙世因缘。一曲《凤求凰》让司马相如成功赢得美人心,从而成就跟卓文君的千年爱情佳话。即便这段爱情被后世人多有诟病和误读,更有甚者将其解读为图谋卓王孙家财的不轨之举。这样的阴谋论的依据便是司马相如只因琴声便倾心于卓文君,这样的爱情不合逻辑。但是又有谁人规定一定要相见才能定情呢?这世上既然有高山流水的知音之情,多一段琴音许情的爱情佳话又有何不可?有人说如果卓文君是个面容丑陋的女子,司马相如便不可能一见钟情,也不会有其后的爱情佳话。但这世上从未有“如果”,而恰是这一番缘定的郎才女貌成就了司马相如和卓文君的一世情缘。
但司马相如毕竟是俗世中的一员,也会在万花丛中流连迷失,但这并不能否定当初的一段凤求凰的佳话。因为文有心生,在写下这首千古绝唱的当下,司马相如的心如同所写的痴情文字一般,至于而后的变迁未能说明这世上没有什么是无坚不摧的。而茂陵女子的出现便是证明了这一点。只是聪明如卓文君,一句“愿得一人心,白首不相离”便让已经心神出走的丈夫找到了回家的路。
自是风流但却并不绝情,这是司马相如身为文人面对爱情的特质,也是他可爱又可恨之处。而游走在官场之中,他懂得用文赋去迎合君主却不懂得同僚相处之道,于是才会称病不上朝,才会在立功之后被人陷害。这是司马相如身上矛盾的存在,虽然心中有对仕途的希冀,但是却不懂得世故圆滑的官场之道。对于同僚的疏离是司马相如内心清高的坚守,但是对于天子的逢迎却又让这样的坚守变得不再纯粹。游走在世俗洪流中,妥协或者坚守一直在司马相如的心中不断拉扯。
一本书,一场风花雪月,却道不尽司马相如整个人生。滚滚红尘随风飘散,千年之后世上再没有一个司马相如,而我们只能借助这些过往去勾勒属于司马相如的人生轨迹。这些关于司马相如的故事不过是他漫长人生中凤毛麟角的一部分,但却也是最能体现他内心的存在。将这些记忆片段一一拼凑,或许尘封在历史长卷中司马相如的过往便能够呈现出清晰的轮廓。
两千多年来,司马相如在文学史上一直享有崇高的声望,他是汉赋的奠基人,著名的“司马相如赋二十九篇”虽然仅存几篇,但都有着深远的影响。西汉文学评论家扬雄对此称赞说“长卿赋不似从人间来,其神化所至邪!”而鲁迅则说“武帝时文人,赋莫若司马相如,文莫若司马迁”。
张筱芃编著的这本《你若不离不弃我必生死相依(司马相如与卓文君的千古韵事)》用洗尽铅华的文字,通过对司马相如人生故事的生动讲述和名篇作品的深度剖析,为读者展示了一个血肉丰满的才子形象。同时介绍了卓文君这位敢爱敢恨、有智慧的女子,以及她与司马相如流传千古的爱情故事。
在汉赋盛行的时代,不乏杰出的文人骚客,贾谊、扬雄、班固、张衡这些都是汉赋史上让人仰视的存在,但唯有一人让他人望尘莫及,成为那个时代独一无二的“赋圣”,这个人就是司马相如。他是整个汉赋史中最特别的存在,他的辞赋才华、爱情佳话、人生哲学都成为后世不断推敲评议的热点。司马相如的人生本就是传奇,也作为传奇一直存在于汗青之中。
由张筱芃编著的这本《你若不离不弃我必生死相依(司马相如与卓文君的千古韵事)》以司马相如的人生轨迹为线、汉赋作品为轴,结合《史记》、《西京杂记》等多部史书资料力图呈现一个有血有肉的司马相如。这本传记不是为司马相如歌功颂德而作,而是想要展现司马相如生为这世间之人最真实的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