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三坊七巷风云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卓宝熙
出版社 鹭江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编辑推荐

卓宝熙编著的《三坊七巷风云》是一部历史小说。其历史背景是从中日甲午战争到北伐战争期间,这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云谲波诡时代。故事主要叙述在这一历史转变时期,以三坊七巷陈、林、刘三大家族为代表的福州人的经历和遭遇,反映了当时福州社会风起云涌变化中不同阶层人们对时代变革的认识和变化,同时描述了中日甲午战争到北伐战争期间福州社会的重大历史事件和各个生活领域。

内容推荐

三坊七巷具有厚重的文化底蕴,石板深巷,青瓦白墙,精致的雕饰,镂空的门窗……在这不足半平方千米的街区内,涌现出雄才英杰、仁人志士和文人墨客达100余人。

卓宝熙编著的《三坊七巷风云》叙述了从清末民初至北伐战争期间这一历史转变时刻,以三坊七巷陈、林、刘三大家族成员为代表的福州人的经历、遭遇以及不同阶层人对时代变革的认识和转变过程。

目录

引言

壹·宫巷刘家弃官从商 王家老板初步发迹

贰·制茶公司步履维艰 宫巷林家炫耀榕垣

叁·劝说刘家退出公司 陈家老爷告老还乡

肆·林老惊悉林旭噩耗 祭奠晚翠在天之灵

伍·榕城遭遇特大洪水 陈家老太备受煎熬

陆·陈林老爷议论时局 承仁决心投身革命

柒·哥妹畅谈西方思想 兄弟纵论变革图强

捌·少爷丫鬟深情相恋 丑闻泄露赶走莺莺

玖·乃裳异国开垦农场 承孝离家远走诗巫

拾·承仁加入革命组织 革命宣传日益活跃

拾壹·济仁亲赴武夷山区 谈论时局父子争论

拾贰·王家业务稳步发展 南台三保遭遇火灾

拾叁·茶市贸易呈现兴旺 制茶公司持续盈利

拾肆·反清组织不断扩大 新政实施初见成效

拾伍·茶摊茶友开怀神聊 父子双双谈论工作

拾陆·巧英凯觎承忠少爷 承孝狮城喜结良缘

拾柒·陈老太太花园观景 寿辰前夕溘然仙逝

拾捌·王氏企业兴旺发达 王家兄弟约泡温泉

拾玖·吴氏家塾书声琅琅 谈论时局兄弟分歧

贰拾·高家天奋喜迁新居 得琦梦珊结成鸾风

贰拾壹·群情激昂抵利美货 陈家太太赏听闽剧

贰拾贰·贪污集团罪恶暴露 二老谈论政局书面

贰拾叁·老太太们烧香拜佛 陈老考查孙辈功课

贰拾肆·耀德仲容畅游西湖 婚事繁缛堪称隆重

贰拾伍·刘家媳妇大吵大闹 林家老二嫖妓吸毒

贰拾陆·林家太太游园观景 茶叶公会召开会议

贰拾柒·立宪之争各持己见 权力争斗袁氏下台

贰拾捌·王家讨论业务发展 刘家企业惨淡经营

贰拾玖·议员辩论宪政体制 村茶公司经营亏本

叁拾·孝义桂芳畅游鼓山 木材行业开联谊会

叁拾壹·陈家老爷训谕承德 茶叶公会再次开会

叁拾贰·成涛深入木市调查 刘太反对女儿婚事

叁给叁·陈林二老谈论立宪 孝义桂芳夜游西湖

叁拾肆·依仁依杰玩斗蟋蟀 制茶公司寿终正寝

叁拾伍·耀民留日学成归来 刘家成立电灯公司

叁拾陆·中央地方矛盾突出 茶摊茶友畅谈国事

叁拾柒·广州起义未成告败 觉民被捕壮烈牺牲

叁拾捌·离开狮城承孝归国 同盟会员讨论起义

叁拾玖·巧用故事教育孙辈 弟妹两人找哥谈心

肆拾·武昌起义福州大乱 双方备战人心惶惶

肆拾壹·新军领导参加起义 福州光复战斗经过

肆拾贰·市民庆祝光复胜利 得琦牺牲林家悲痛

肆拾叁·茶摊茶客谈论光复 三坊七巷电灯通亮

肆拾肆·孝义桂芳永结鸾俦 姑丈回忆童年生活

肆拾伍·光复之后首次舂节 欢度元宵后街赏灯

肆拾陆·得琨参加北伐军队 婆婆媳妇促膝谈心

肆拾柒·林老探望生病亲家 闽省政局动荡不安

肆拾捌·亲家母俩互吐衷肠 陈家父子论袁篡权

肆拾玖·“二次革命”声讨失败 新旧思想产生碰撞

伍拾·王家企业由盛变衰 林家开展形势辩论

伍拾壹·美瑁忧郁自杀未遂 刘家企业股东会议

伍拾贰·得琨参加反袁斗争 榕城出现公交汽车

伍拾塞·刘家庆贺花厅落成 耀德开办私人诊所

伍拾肆·天超参加援闽粤军 叔侄巧遇共赴沙场

伍拾伍·兄弟两人倾吐胸臆 电灯公司开股东会

伍拾陆·福州响应五四运动 白话文辞进入课堂

伍拾柒·表兄表妹心心相印 经理倾听工人意见

伍拾捌·陈家老爷训话孙辈 继昌悦心约会于山

伍拾玖·姐妹阅读托氏巨著 畅谈巨著读后感想

陆拾·林家老爷伯宠小妾 吴妈奔波寻找丫鬟

陆拾壹·惊喜交集互认父女 文学革命引起争论

陆拾贰·耀华主持股东会议 中秋家人团聚谈心

陆拾塞·严复回榕亲朋纷访 一代名人与世长辞

陆拾肆·军阀厚基撵出福建 天超回家探望家人

陆拾伍·刘老宴请商界同仁 承忠美瑁恢复同房

陆拾陆·林森出任福建省长“倒林拥萨”社会大乱

陆拾柒·茶摊茶客纵谈时局 陈林二老评论政局

陆拾捌·刘家企业蒸蒸日上 同声痛斥军阀罪行

陆拾玖·陈家老爷悔恨离世 伟人长眠榕城哀悼

柒拾·榕城政局风雨飘摇 国民党人挥师北伐

柒拾壹·配合北伐开展统战 瓜山战役北军投降

柒拾贰·北伐军队占领福州 天超请假回家探亲

柒拾叁·孝仁回忆少年生活 国共展开夺权斗争

柒拾肆·地委加强统战工作 国共两党合作破裂

柒拾伍·继昌悦心感情更深 福州陷入白色恐怖

柒拾陆·怒斥右派茶客遇害 昭涌等人转移洪塘

柒拾柒·闽北重建中共组织 电灯公司面临破产

柒拾捌·奉命奔赴闽西苏区 继昌参加红军长征

尾声

后记

试读章节

壹 宫巷刘家弃官从商 王家老板初步发迹

1895年,是中国不幸的一年。是年,中日甲午战争失败,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条约规定:割让台湾地区给日本,赔偿日本军费两亿两……

中日甲午战争后,中国社会加深了半殖民化的程度。《马关条约》的签订,引起了全国人民的愤恨,促使维新运动和民主革命的兴起。甲午战争,不但在中国引起巨大的反响,就是西方列强,也密切注视着甲午战争后的中国形势。 在福州闽江南岸,有个不显眼的山丘——仓前山。这里林木苍翠,风景优美,是早期在福州的洋人集中居住的地方。在这弹丸之地,设有十七个领事馆,百余座洋行,还有基督教教堂、赛马场、教会学校、医院、西式餐饮店、洋人住家等等。

仓前山不仅环境优美,而且交通方便。附近的闽江边上有洋人专门开辟的码头——泛船浦码头,可以停靠海运轮船,便于他们乘船来往。

这一带有专供洋人消遣的娱乐场所,中国人是进不去的。住在仓前山一带的洋人,每年夏天都要上鼓岭避暑,他们在上山时的日常用品及食物,都由为洋人服务的“水果行”供应。

1896年晚秋的一天,台风的波涛光顾了榕城,秋风飒飒,挟带细雨的强风一阵紧似一阵地刮着。在通往英国领事馆的小道上,一行人把礼帽压的低低的,两手提着风衣领子,缩着脖子,半低着头,步履维艰地向前移动。前后几十米只有他一人顶着狂风往前挪动。

风向变化无常,阵风不时把地上的沙土、纸片和落叶翻腾到空中,肆无忌惮地飞舞着。狂风直吹得他透不过气,风沙逼得他不得不眯着眼睛来应对。这人是谁呢?此人乃英国恰和洋行总经理华莱士。他是应曼斯菲尔德领事的约请到英国领事馆来谈茶叶贸易的事。他一路上抱怨怎么会遇到这样天气,真倒霉透了。正沮丧时,已经到了英国领事馆门前。此时,风似乎小了些,他拍打了身上的尘土;步人领事馆大门。守门的警卫拦住他。华莱士拿出证件和门卫嘀咕了几句后,往领事馆里走。

领事馆位于福州仓前山乐群路,馆区环境十分清雅幽静,楼前是精致的花园和草坪,绚丽的鲜花,姹紫嫣红,幽香四溢。馆区四周绿荫环抱,参天大树挺拔而立。大树外便是围墙——雕刻精细花岗石底座和精巧铸铁栏杆构成的围墙。

由于风力狂扫,台阶下、墙角边、旮旯处,堆聚了数不清的落叶,新的落叶盖在先前的落叶上,绿色的叶盖在黄色的叶上,黄色的叶又盖住更老的褐色叶、半腐烂叶……在透过树冠散落在树荫处的阳光照耀下,落叶和各种花草呈现出斑驳陆离的色彩。眼前的景色,令他顿时产生一种别样的感觉——这里毕竟是环境优美的大不列颠领事馆,他的怨气自然就慢慢消散了一些。  迎面的是领事馆办公楼,坐北朝南。白色的、欧式砖木结构的楼房,上下两层各分四大开问布设,周边为通廊贯通,拱廊装饰有罗马式柱子,门、窗上方为拱形设置。阳台中部悬挂着大不列颠国国旗。办公楼北侧面向滔滔闽江。

华莱士踏着河卵石铺就的小径,大踏步地往领事馆办公楼走去。

领事馆的领事办公室里,豪华的办公桌前,坐着一位高挑个儿的,具有十足英国绅士派头的人——曼斯菲尔德领事。他正在等待华莱士的到来。他们事先预约过,曼斯菲尔德按预约的时间提前到了办公室。他坐在皮转椅上来回转了几下,似乎有些不耐烦,起来走向窗前。

领事漫不经心地眺望闽江的景色和帆影,远处传来轮船的汽笛声,两岸的橘园、荔枝树、榕树、竹林……尽收眼底。他对闽江美景习以为常,并不感兴趣。于是他举起双手,伸伸懒腰,转身往里走,不经意间抬头看到墙上挂着的维多利亚女王像。他为自己是个英国人,更确切地说,为自己是一个维多利亚时代的英国人而骄傲。是啊!维多利亚女王统治英国将近60年了,这个时代是英国最强盛的时期。她从鸦片战争前三年就当上了女王,从那时到现在,英国成为“日不落帝国”,殖民地遍布世界各地。

正当他为强大的维多利亚时代而感到自豪时,听到了敲门声。他想该是华莱士来了,叫了一声:“请进!”

曼斯菲尔德和他握了手说:“阁下,好久没见到您了!外面风好大哦,您想喝威士忌还是红茶?”“喝红茶。”华莱士应声说,“对不起,刚才风刮的好大,所以晚到了一会儿。”

领事边给华莱士递茶边说:“我也想到这点,不怪您,您先喝喝茶,暖暖身。”

沉默片刻后,曼斯菲尔德开口说:“您对福州茶叶市场有何看法。”

P3-5

序言

《三坊七巷风云》终于问世了。当我决定写一部小说时,考虑的题材曾有过勘测队生活、老年生活、个人经历等。因为本人长期从事勘测工作,对勘测队的生活很熟悉。退休将近20年,对老年人的生活也有深刻的体会。个人经历更是历历在目,牢记心中。

上述题材写起来应该说难度不大,但思忖许久后,还是选择写家乡题材的小说。也许是对家乡有太深的情愫吧!我从小生长在福州,家乡丰厚的人文积淀,闽都特有的乡土气息,一草一木,坊巷的一砖一瓦,扎根在我的心髓,融入我的血液,刻骨铭心。家乡可供写小说的题材不少,如写人物、家乡的变化,写自己青少年或童年时的生活,应该说以这些题材写小说比写《三坊七巷风云》要容易些。

那么为什么我弃易就难,非写以三坊七巷为题材的小说不可呢?这是因为三坊七巷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具有奇特的文化内涵,名人轶事比比皆是。她是闽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福州人的骄傲。这样的文化奇迹难道不该用小说的形式加以歌颂吗!

有关三坊七巷介绍的文章,俯拾皆是,有关三坊七巷的著作也不乏其数,但遗憾的是以小说形式叙述三坊七巷人和事的著作很少。想到这些,我就下决心写以三坊七巷为背景的小说,尽管本人不是从事文字工作的,还是决定试一试。

《三坊七巷风云》是历史小说,既要讲故事,又要写历史,两者如何兼顾,又要生动地呈现出来,难度较大。尽管笔者收集了不少资料,但对当时的历史事件、社会情况、民情风俗等还是知之有限。

《三坊七巷风云》的历史背景是从中日甲午战争到北伐战争期间,这是中国近代史上云谲波诡的时代。故事主要叙述在这一历史转变时期,以三坊七巷陈、林、刘三大家族为代表的福州人的经历和遭遇,反映了当时福州社会风起云涌变化中,不同阶层人们的思想碰撞以及对时代变革的认识和变化过程……描述了中日甲午战争到北伐战争期问福州社会的重大历史事件和各个生活领域。

书中以三大家族家庭生活为情节线索,贯穿始终,并穿插历史事件。故事情节以虚构与真实相结合,凡有记载的史实力求保持真实性外,其余均系虚构。

书中适当引用了一些福州地区的熟语、儿歌、名人轶事、风俗习惯等,使故事内容更具有福州乡土气息。

《三坊七巷风云》从构思到脱稿大概用了六年时间,其中前三年是准备工作,包括收集资料和资料的归类、细读、消化等。资料收集工作量大,难度也大,包括从书店(书摊)买书,图书馆查阅、复印、摘抄,网上下载,以及通过通信手段请教专家等。收集的基本素材约100多本(件)。

我2011年初开始动笔,用了一年完成了21万字的初稿。经专家提出意见后,又用了一年多时间进行多次修改,完成了38万字的修改稿。修改稿又经专家审阅,他们提出了很专业、很中肯的意见。我又根据专家意见进行了多次修改,最终完成了现在付之出版的42万字的定稿。

我十分感谢专家们提出的意见,他们实事求是,一针见血,虽然提的意见很尖锐,但都是要害和关键问题,对我修改好文章起到重要作用。我真心地感谢这些专家,虽然有的从未谋面。

在写作过程中,我遇到许多困难,时间、精力、写作能力,史实的确认、情节构思等等,都困扰着自己,但还是坚持下来。写作是直接在电脑上敲打,避免了手稿的重复工作,虽然电脑打字不熟练,速度不是太快,但还是争取了时间。

写作过程中得到谢冕、陈章汉、黄安榕、方炳桂、卢美松、黄启权、赵君尧、杨秉纶、吴亚敏、叶其伟、郭道鉴等诸位专家、学者提供资料或指导,特别是福建作家协会主席、著名作家杨少衡对书稿进行了审阅,提出了宝贵意见,谢冕先生在百忙中为本书作序。值此出版付梓之际,对他们自当铭感致谢。

感谢福州市委宣传部、福州市文联对本书的关怀和帮助;感谢闽都文化研究会、三坊七巷管委会、福州第三中学(我的母校)、福州市育才教育研究会对本书的支持和关爱;还要感谢出版社领导、主编、责编同志对本书的支持和审校;更要为本书作出贡献的未谋面的人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本人非专业作家,文学知识有限,写作能力欠缺,书中难免有错误和不妥之处,恳请读者不吝赐教。

作者

2014年12月

后记

《三坊七巷风云》的出版,有些匪夷所思,但它毕竟是出版了。把这本小说出版的前前后后和读者交代一下,也许对读者读《三坊七巷风云》这本书有所裨益。

本人是搞技术工作,和文学从未打过交道,怎么会想起写小说呢?事情的经过是这样:1993年是我的退休年份,虽然退了,但我们单位(中铁工程设计咨询集团)仍聘我任高级顾问;我们单位的主管部门“中国铁路工程总公司”也聘任本人担任“中国铁路工程总公司特级专家”;我在社会上还担任了十几个学术职务。

从60岁退休到70岁(1993—2003年),我的工作仍然没有脱离技术专业——工程地质遥感。

2005年,由6个院士推荐,我申报工程院院士遴选,第一轮院士投票,通过了,从80余人中选出20人进入第二轮;第二轮院士投票,从20人中选出7人为院士,结果落选了。我想第一次参选就能进入20名,已经是不容易了,下一届再报名吧,有的院士也鼓励我再报一次。2007年我又报名了,没想到2007年第二次申报时,由于新的院士报名条文规定,超过70岁,由6个院士推荐只能报名一次,也就是说我连报名资格都没有了。

没当上院士,意味着我和半个世纪遥感地质恋情的结束,我开始产生了写小说的念头。

虽然有过写小说的念头,但也只是想想而已,并未付诸行动,因为自己毕竟是搞技术的,而且还担任着一些学术职务,虽然具体的项目不承担了,但还不能一与专业工作完全脱钩,仍然是藕断丝连。直到我决定写小说后,才逐步脱离了专业工作,并对文学产生兴趣。

2008年5月,欧亚科学院中国中心和福建省联合,在福州举行了“海峡两岸经济发展论坛”,我是欧亚科学院院士,也参加了这次会议。这次回到家乡开会,我终于决定写小说了,并有了实际行动。此后,我一方面着手写书的准备工作,一方面仍参加一些学术活动,两者均不耽误。

决定写小说,首先问题是写什么题材的小说。我曾想过几个题材,如退休后的老年生活、勘测队生活、个人的经历等等,都可以写。但细想,写老年题材的小说,文章那么长,老年人无精力看,年轻人不想看,且写退休后老年人生活的大小文章已很多,我不想凑这个热闹。我在勘测队工作生活了约30年,至今仍有深厚的感情,写起来应该说是得心应手,但想想如今还有谁愿意看这样题材的小说呢?所以也放弃了写勘测队题材小说的念头。以个人经历为题材写小说,几乎是人人都可以写,不过只有名人写的自传体小说,才是畅销书,而平头百姓写的自传体小说,写完后只是放在抽屉里而已,哪个出版社会给你出版呢?

思来想去,最后还是决定写家乡的人和事,毕竟是从小长大的地方,风土人情、生活习惯都很了解,加上对家乡的一片深情,写作的动力更大些。

写家乡题材的内容很多,还要确定到底写什么题材的小说。起先想写人物,福州近代史上人才辈出,以他们的事迹写成小说还是很有意义的。问题是许多名人的事迹都写成小说了,而没写成小说的,写起来难度太大,于是我就放弃了写名人小说的念头。后来又想写家乡的变化、写家乡现实生活中的人和事,但离家乡太久了,不熟悉,很难写……想了许久,最后还是确定写与“三坊七巷”有关的小说。

其实这个题材写起来的难度比上述几个题材都要大,那我为什么偏要选择难度这么大的题材呢?在前言中叙述了,这里就不重复了。我想,虽然写起来难度很大,但写好了,也许会更吸引人。

写《三坊七巷风云》首先涉及清末民初这一段的历史问题,而我对福州这段的历史知之甚少。巧得很,当时我正在福州参加一个会议,利用开会时间,我拜访了福建文史研究馆馆长卢美松。他毕业于北京大学历史学系,学识渊博,著作甚丰,文章功底深厚,是福建省史学方面的著名学者。

有一天,我到他的办公室造访了他,办公室虽然是单独一间,我印象只有十几平方米左右,很简陋,摆设很简单,一张办公桌和几个书架,除了书还是书,这也许就是做学问学者的可敬之处。

见了他,我自我介绍后,开门见山谈了想写有关“三坊七巷”小说的想法。当时我什么资料都没收集到。他坦率地对我说:“你是搞技术工作的,写小说不行,好多非专业人员都想写小说,结果都不行,以失败告终。”他劝我别写,还说:“如想写这种小说,不在图书馆里待一两年是不行的。”他建议我还不如进行姓氏考证,比如考证卓姓的来源更现实些。我说我还是想写“三坊七巷”的事,希望写出来让您看看,提提意见。他说:“您写出来我也不看。”临走前他送我一本他的近作——《福州名园史影》,还给我介绍了有关钱币和福州近代史方面的专家,告诉我他们的电话。他的著作和介绍的专家对我后来写《三坊七巷风云》有很大帮助。

从卢馆长办公室出来后,我如五雷轰顶,垂头丧气,我想我真的不知天多高地多厚,但我不甘心,无论如何我要下决心试一试。

也就是从那天开始,我开始收集资料。当天我就到福州津泰路图书城买了《福州民俗文化丛书》中的六本——《福州习俗》、《福州老街》、《福州熟语》、《福州老铺》、《福州老行当》、《福州世家》。除这六本书外,我还买了《福建通史》近代卷、《求官食禄》和《中国历代官制》等书,可以说收获颇丰,这成为我长达三年的收集资料的序曲。

回到北京后,我经常逛旧书摊,到书市买处理品,如《中国传世名画(五卷)》、《明清家具鉴藏(四卷)》、《美石印章品鉴与收藏》、《寿山石品鉴与收藏》、《瓷器品鉴与收藏》、《青铜器品鉴与收藏》等。这些书总价为1250元,结果打二折买的,只用了250元。

更难能可贵的是有些专家、学者送给本人非常珍贵的资料:除上述卢美松先生的《福州名园史影》外,还有福州民俗专家方炳桂先生送的清朝末年福州地图、《名城的记忆》;吴亚敏先生送的《近代福州及闽东地区社会经济概况》;王钦敏先生送的《榕台关系丛书》(四卷)等等。这些资料都极珍贵,有的不但书店里买不到,图书馆里也找不到,对我写《三坊七巷风云》很有参考价值。

在三年的资料收集中,我共收集书籍、复印材料、网上下载材料、摘抄资料等达100多本(件)。这期间我还通过书信、电话、电子邮件来往或直接拜访,请教过民俗学家、近代史专家、古钱币专家、古服饰专家、古建筑专家、福州民居建筑专家、三坊七巷专家等多人。我直接在图书馆查阅或在网上查阅过的图书馆有十几家。我还参观了一些实物展,如到三坊七巷参观古民居,到北京服装学院参观清末民初服饰等等,仅三坊七巷我就去了十余次。

在资料收集过程中,边收集,边浏览、细读、消化、归类、编制卡片,为正式写书做好准备工作。到2010年底,写书的素材基本准备完毕,写作大纲也拟出来了。

2011年初正式开始动笔,到2012年初完成21万字的初稿。现在看起来,此稿谈不上是小说,实际上只是编辑素材,罗列了一大堆历史事件,而故事情节的描述却很少。自己觉得不满意,又经过数次修改、补充,增加了不少内容,完成了31万字的初稿。我拿此稿请一些专家审阅,专家们提出了不少意见。他们认为主题不是太明确,人物主线不够突出,历史事件内容过多,某些细节描述还可细腻一些,应加上标题等等。我根据专家意见进行了数次修改,完成38万字的修改稿。

“修改稿”又由闽都研究会和福州市文联组织有关专家审读,他们提出了很专业、很中肯的意见。我又根据专家们的意见进行了多次修改,最终完成了现在付之出版的约42万字的定稿。

部分情节的描述,是我的亲身经历和所熟悉的生活,如:孝义和桂芳婚后回到娘家给外甥思兴介绍他小时在何氏里的童年(少年)生活;高家老三依仁(孝仁)和邻居依杰在一起斗蟋蟀玩;孝仁从部队回家时,触景生情和小张谈起小时到亲戚家看西湖赛龙舟……

由于是历史小说,必然涉及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而小说情节与历史事件、虚构人物与历史人物如何结合在一起,他们之间的关系如何处理,是非常棘手的一个问题,本书尽量做到合乎情理。虚构人物的故事情节完全是虚构的,只要符合当时的历史环境进行虚构都是可以的,这点读者大概不会有什么疑问。问题是涉及历史事件与历史人物时如何处理,这个难度比较大。总的原则是凡是有文献记载的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书中都如实地引用或描述;而对文献记载有出入或一些细节无记载的,在不违反常理的情况下,做些适当的演义和虚构,这种演义和虚构作为小说应该是允许的。

如:林旭牺牲后把尸首运回福州以及在福州办丧事,史书有记载,但无细节描述。本小说据史书记载,进行了虚构。又如1920年严复回福州养病,陈衍到严复家造访,这个情节史书并无记载,但当时陈衍也在福州,刚把《福建通志》编纂完,有空闲时间,应该会去看望严复的。他们同是三坊七巷人,在我国近现代史上,他们应该说是属于同一量级的人物,他们的交情和友谊也是很深的。因此陈衍到严复家看望严复是符合情理的事,这一情节的虚构和演义也应该是合情合理的。这种虚构和演义的情节,在书中还有,就不一一列举了。

在写作过程中,遇到许多困难:由于写的是100多年前的事,很抽象,靠想象力写,难度大;文学水平差,缺乏写作经验和写作技巧;年近八十高龄,思维与行动均已迟缓,写作效率甚低;记忆力衰退,经常出现故事情节前后矛盾……

为了弥补上述不足,我采取边写边学习的方法,加强历史资料的学习,认真翻看相似题材的文学大师的著作,如巴金的《家》《春》《秋》、林语堂的《京华烟云》等。这些著作都是写清末、民国初年的小说,多少有些借鉴作用。他们巧妙的构思、细腻的人物内心刻画、生动的细节描述等等,都给我以启迪,开阔了我的思路。

种种困难,骑虎难下,我也曾经几度动摇过自己写作的信心,好在还是坚持下来,也许是因为自己对家乡、对三坊七巷实在有太深的感情吧。

退休后的生活,应该说要比退休前轻松多了,至少思想没什么压力,但家务事也不少,每天要帮老伴做饭、买主副食品,要经常上医院看病取药,要坚持锻炼身体,还参加老年活动中心的活动、阅读报刊文章、收发电子邮件、看电视节目,还有许多杂务……七除八扣,每天能保证两三个小时的写作时间就不错了。

写作中,经常是见缝插针,分秒必争,有时吃饭还在想,晚上躺在床上还在构思;有时半夜灵感来了,立即起床写;有时边写边做饭,经常把菜烧焦了,从而引起老伴的不满。她对我的行为很不理解,带着关切的心情说:“你都这把年纪了,还想出名啊!你又不是搞文学的,整天东抄抄西抄抄,有什么用,都是人家写的东西,抄来抄去,谁看你的文章,你还能搞出什么名堂来,要注意自己的身体,别自己跟自己过不去……”好在这些事都已过去了。

已在前言中对本书作过贡献的有关人员和单位表示了感谢,这里还要特别指出,谢冕和黄安榕两位老作家给本书的写作以很大的帮助和耐心的指点,十分感激;同时感谢闽都文化研究会练知轩会长对本书的关心和支持,以及闽都文化研究会学术部赵君尧主任数次组织专家对本书进行审阅,并提出许多宝贵意见;感谢福州市文联武夏红副主席对本书的支持。

作者

2014年12月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2 23:26: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