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曾国藩所著的《曾国藩家书全鉴(全新升级典藏版)》收集了曾国藩从道光八十年考中进士,踏上仕途之路一直到同治十一年去世为止所写的近300封家书,记录了曾国藩前后30多年为官的经历和从武生涯,书中涉及的内容极为广泛,小到人际琐事和家庭生计,大到进德修业、定国安邦之道等,是曾国藩一生的主要活动和其治政、治家、治学之道的精要总结。
| 书名 | 曾国藩家书全鉴(全新升级典藏版) |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 作者 | (清)曾国藩 |
| 出版社 | 中国华侨出版社 |
| 下载 |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清朝曾国藩所著的《曾国藩家书全鉴(全新升级典藏版)》收集了曾国藩从道光八十年考中进士,踏上仕途之路一直到同治十一年去世为止所写的近300封家书,记录了曾国藩前后30多年为官的经历和从武生涯,书中涉及的内容极为广泛,小到人际琐事和家庭生计,大到进德修业、定国安邦之道等,是曾国藩一生的主要活动和其治政、治家、治学之道的精要总结。 内容推荐 曾国藩被称为晚清“第一名臣”,在中国近代史和文学史上有着特殊地位,是晚清道光、咸丰、同治年间政治、军事、文化方面极有影响的代表人物。他所著的《曾国藩家书》内容广博,从处理人际关系到从政为官之道,从持家劝学到养生之道,从战胜绝境的胆略到培养与众不同的气质,从克眼人性的弱点到掌握成功的步骤……应有尽有,而且思想深远,意义深刻,读来令人深思。 由清朝曾国藩所著的《曾国藩家书全鉴(全新升级典藏版)》收集了曾同藩从踏上仕途之路一直到去世为止所写的近三百封家书,全程记录了曾国藩前后三十多年的翰苑经历和从武生涯,堪称一部案头枕边必备的智慧宝典,为我们的人生和事业提供了宝贵的成功经验。 目录 修身篇 禀父母·谨守父亲保身之则 禀父母·痛改前非自我反省 致诸弟·明师益友虚心请教 禀父母·劝弟勿夜郎自大 致诸弟·劝弟谨记进德修业 致诸弟·劝弟切勿恃才傲物 致诸弟·宜力除牢骚 致四弟·不宜露头角于外 致九弟·宜息心忍耐 致九弟·劝弟须保护身体 致九弟·做人要有恒心 致九弟·言凶德有二端 致九弟·愿共鉴诫二弊 致九弟·注意“平和”二字 致四弟·必须加意保养 致九弟四弟·早起乃健身之妙方 致九弟·宜平骄矜之气 致沅弟季弟·须戒“傲惰”二字 致四弟·用药须小心谨慎 致四弟·不宜非议讥笑他人 致沅弟季弟·做人须谦虚谨慎勤劳 致沅弟季弟·必须自立自强 致九弟·望勿各逞己见 致沅弟季弟·治身宜不服药 致沅弟季弟·服药不可太多 致沅弟季弟·须静养身体 致九弟·述治事宜勤军 致九弟·只问积劳不问成名 致九弟·万望毋恼毋怒 致九弟·宜以自养自医为主 致九弟·凡郁怒最易伤人 致四弟·述养身有五事 致九弟·宜自修处求强 致九弟·时刻悔悟大有进益 致九弟·必须逆来顺受 致九弟·圣门教人不外敬恕 治家篇 禀父母·述家和万事兴 禀父母·教弟以和睦为第 致诸弟·教弟婚姻大事须谨慎 禀父母·勿因家务过劳 禀叔父母·勿劳累过度 致诸弟·无时不想回家省亲 致诸弟·述改建祖屋之意见 致诸弟·迎养父母叔父 谕纪泽·料理丧母之后事离京 谕纪泽·家眷万不可出京 谕纪泽·家眷在京须一切谨慎 致诸弟·不可以为有损架子而不为 致四弟·得两弟为帮手 致澄弟季弟·在家里注重种蔬等事 致诸弟·述六弟妇治家贤慧而命最苦 致诸弟·述起屋造祠堂 致四弟·教弟必须爱惜物力 致四弟·惜福贵乎勤俭 致九弟·欣悉家庭和睦 致诸弟·告诫弟弟要清白做人 致诸弟·勿使子侄骄奢淫逸 致四弟·教子勤俭为主 致四弟·宜常在家侍候父亲 致四弟·治家有八字诀 致诸弟·述家庭不可说利害话 致诸弟·拟定于明年归家探亲 致四弟·嫁女不必定富室名门 致四弟·教子弟去骄气惰习 致四弟·居乡宜节俭 致四弟·教子侄宜戒骄奢 致诸弟·宜兄弟和睦又实行“勤俭”二字 致四弟·教子弟牢记祖训八字 致四弟·宜以耕读为本 致四弟·教子侄做人要谦虚勤劳 致沅弟季弟·后辈宜戒骄横之心 致九弟·能读经史进为根柢 致诸弟·劝述孝悌之道 禀叔父母·托人带银两回家 致诸弟·寄回上谕及宫门抄 为政篇 禀父母·欣喜诸弟皆得中试 致九弟·述弟为政优于带兵 致诸弟·得派为举人复试阅卷 致九弟·为政切不可疏懒 致诸弟·但愿不张虚名,不进宫阶 致沅弟·一字攸关生死荣辱 禀祖父母·述与英国议和 禀父母·述盘查国库巨案 致诸弟·进谏言戒除骄矜 致诸弟·详述办理巨盗及公议粮饷事 致九弟·处事修身宜明强 禀祖父母·报告荣升侍讲 禀叔父母·报告升翰林院侍读学士 禀父母·敬请祖父换蓝顶 禀父母·报告两次兼职 禀父母·请勿以得差为望 禀父母·贺六弟成就功名 致诸弟·喜述补侍郎缺 致九弟·述兄弟同获圣恩 致九弟·述让纪瑞承荫 致九弟·述纪梁宜承荫 致九弟·述奏议乃为臣之事 致九弟·不必再行辞谢 致九弟·战事宜自行具奏 致四弟·兄弟同蒙封爵 致四弟九弟·述应诏面陛之策 致季弟·望讲求将略品行学术 致沅弟·从政上的进退 致诸弟·述奉旨为较射大臣 致沅弟季弟·以“勤”字报君,以“爱民”二字报亲 致九弟·交人料理文案 劝学篇 禀父母·九弟习字长进 禀父母·教弟写字养神 禀父母·劝两弟学业宜精 致诸弟·凡事宜立志有恒 致诸弟·读经史增长见识 致诸弟·必须立志猛进 致诸弟·勉事事应勤思善问 致诸弟·读书宜选一明师 致四弟·读书不可太疏忽 致四弟·宜劝诸侄勤读书 致九弟·讲求奏议不迟 致四弟九弟·谆嘱瑞侄用功 致四弟九弟·宜居家时苦学 致四弟九弟·述为学有四要事 致诸弟·读书必须有恒心 禀父母·教弟注重看书 致诸弟·勿为时文所误 致六弟·述学诗习字之法 致诸弟·勉励自立课程 致诸弟·述求学之方法 致诸弟·评文字之优劣 致诸弟·讲读经史方法 致诸弟·读名人文集足以养病 谕纪泽·读古文之要义 谕纪泽·读书须能涵泳体察 谕纪泽·望雪父平生三耻 谕纪泽·宜习天文,以慰我心 谕纪泽·谈读书作文之要义 谕纪泽·教导用笔、作文之法 谕纪泽·论书法南北两派之长 谕纪泽·看书要有所择,了解治学之道 谕纪泽·读经要胸怀博大,不可无恒 谕纪泽·读书要求个明白 谕纪泽·作文写字,应以珠圆玉润为主 谕纪泽·述文章雄奇之道 谕纪泽·要从短处下功夫 致沅弟季弟·论沅弟字及季弟挽联 谕纪泽·尔须读唐宋诗,作五言诗 谕纪泽纪鸿·唯读书可变化气质 谕纪泽·手抄与摹仿宜并进 谕纪泽·洁身自持,应效法王、陶 谕纪泽·钻研古义望读顾江等六家之书 谕纪泽·诗文立意,须超群脱俗 谕纪泽·宽闲岁月,切莫错过好光阴 谕纪泽·好文章须熟读成诵 谕纪泽纪鸿·少年文字,总归气象峥嵘 谕纪泽·读书要有“常” 禀父母·劝弟结实用功 用人交友篇 致诸弟·调彭雪琴来江 致九弟·催周风山速来 致九弟·求人自辅时时不可忘 致九弟·拟保举李次青 致九弟季弟·述杨光宗不驯 致沅弟季弟·嘱文辅卿二语 致沅弟季弟·随时推荐出色的人 致九弟·述告办事好手不多 致九弟·宜多选好替手 致诸弟·必须亲近良友 禀叔父·不辞劳苦料理朋友的丧事 致诸弟·交友须勤加来往 禀父母·述接待朋友之法 谕纪泽纪鸿·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 谕纪泽·切不可与权贵交往银两之事 致四弟九弟·千里寄银礼轻义重 致四弟·送银子共患难者 治军篇 致九弟·带勇以能打仗为第一义 致两弟·目前敌势尚不足制 致四弟·心无愧悔可生可死 致四弟·宁国被围仍不能援救 谕纪泽·若克复大局必有转机 致沅弟季弟·目下不可言战,应勉守待机 谕纪泽·不急得失,寻转旋之机 致沅弟·公牍中须有一记事册 致沅弟·极盛之后应加倍小心 致季弟·询巢县贼是否有意投诚 致澄弟沅弟·望沅弟来援,力保上海重地 致沅弟·可分可合,不伤和气 谕纪泽·责任重大,如履薄冰 致沅弟季弟·述筹办粤省厘金 致九弟·述抽本省之厘税 致沅弟·宜休养锐气不遽进兵 谕纪泽·推诚相与,吏治或可渐有起色 致沅弟·积劳而使人不知其劳为佳 谕纪泽·各路请援,应接不暇 致沅弟·三城可构成犄角之势坚守 致沅弟·无形之功不宜形诸奏牍 致沅弟·商军情并鼓励磨炼文笔 渝纪泽·审问李秀成已毕 谕纪泽·查明战功,论功行赏 谕纪泽·无一人独坐之位,无一刻清静之时 谕纪泽·酬庸之典,此次最隆 谕纪泽纪鸿·驻临淮先救皖北之急 谕纪泽·皖南闹饷竟日忧灼 致九弟·述作战不轻进、不轻退 处世篇 致诸弟·常存谦虚敬畏之心 致澄弟沅弟季弟·切勿占人便宜 谕纪泽·岳家凋败,宜往宽慰 谕纪泽·做人要有气量 致澄弟沅弟·交人带回字帖等物各得所用 致沅弟季弟·人无完人,不可强求完美 谕纪泽·安危之际,不可为一己之身名计 谕纪鸿·凡岁考科考,须有老成者照应 谕纪鸿·船行沿途不可误挂帅旗 谕纪泽·如涉外事请子密作缄相告 谕纪泽·凡认证皆发给盘川,以示体恤 谕纪鸿·为人以“谦敬”二字为主,择交要慎重 谕纪泽纪鸿·须按月接济邵宅 谕纪泽·构怨太多将毁仕途 致四弟·与官相见以谦谨为主 致诸弟·就纪泽所问作复 致九弟·顺便可以周济 致九弟·周济受害绅民 禀叔父母·请兑钱送人 致诸弟·交友拜师宜专 致九弟·患难与共勿留遗憾 谕纪泽·读书当勤勉,做人需忠恕 致沅弟·与他人交际,须省己之不是 致诸弟·殷望沅弟速来商定大局 试读章节 【译文】各位贤弟: 十一月二十一日接到九弟在长沙所发的信,里面有途中的日记六页,外药子一包;二十二日又接到九月初二日的家信,知道一切情况,很是欣慰。 自从九弟离开京城以后,我没有一天不担忧的,总是担心道路途中会发生什么变故,不能够预测到。等读到了来信,果然跟我想的差不多,经过千辛万苦才到家,也真算是万幸了!与郑一起同行不足以依靠,这个我是早就料到了。郁滋堂这么好,我实在是非常感激。在长沙的时候,没有提到彭山屹,是什么原因?又为祖母买了皮袄,做得非常好,这样也可以弥补的我过失了。 四弟的来信非常详细,字里行间都是他发奋自立的志向,这非常好,然而必须要外出找学堂念书是为什么呢?不过是说家塾离家里太近,容易被家里的事情耽搁,不如在外面找个学堂比较清静。然而出外从师,就没什么耽搁么?若要是出外教书,则耽搁比家塾更厉害。如果能够发奋自立,那么家塾也是一样可以读书的,即使是旷野之地、热闹的场所,都可以读书,就算是在背着柴或者放着猪都能够读书;若是不能够发奋自立,则家塾不适宜读书,即使是清净之乡、神仙之境,也都不能够读书,所以又何必选择地方和选择时间呢?只需要问问自己,立的志是不是真的。 六弟埋怨自己的命运不好,我也深以为然。但是在小考试上就屈服了,小试不顺利就开始发牢骚,我暗暗笑他志向怎么这么小,忧虑的事情也太小了。 君子立志,需要有为民众谋福利的气量,担负起为民请命的职责,內要修到具备圣人所具备的德行,外要有建立帝王之业的雄心,然后才不至于辜负父母生养自己,不愧为天地之间一个完整的人。所以应当忧虑的事情是这样的,道德不如舜,不如周公,则是要忧虑的;德行不够,学问不够,则是要忧虑的;顽民不能够被教化,则要忧虑;蛮夷侵扰华夏不能顺从,则要忧虑;小人得志而贤能的人遭受排挤要忧虑;匹夫和匹妇没有得到自己的恩泽则要忧虑。所谓哀叹时世的艰难,怜惜百姓的疾苦,这才是君子应当忧虑的事情。至于一人的得失和一家的饥饱问题、世俗的荣誉和屈辱以及得失贵贱,君子是没有闲暇来忧虑这些事情的。 六弟对小试的失利就有些屈服之意,自认为命运不佳,我笑他立志不够远大。人如果不读书則也就罢了,如果自认为是读书人,则必须要从研读《大学》开始。《大学》有三个纲领,即是明德、新民、止至善,都是我们分内应当做的事.如果读书不能够联系到我们自身,明德、新民、止至善这三项与我们自己毫不相干,那么读书又有什么用呢?虽然可能学会了写文章和作诗,自认为学识广博,也只能算一个认得字的放猪娃而已!怎能称之为明白事理的有用之人呢? 朝廷之所以以八股文取士,就是因为这样的人能代圣贤说话,也必然能够明白圣贤所言的道理,进而能像圣贤一样做事,可以身居官位为民着想,为民做事,起一个表率作用。如果说把明德和新民这些作为和自己无关的事,只能读读诗写写文章,对于加强自己的修养以及对治人之道是完全不懂,朝廷任用这种人做官,与用放猪人做官有什么差别呢? 既然自认为是读书人了,则《大学》的纲领必须明白,这些都是立身之本。它的条目有八个,在我看来,它们的核心其实就是两点,即格物和诚意。 格物,就是需要明白的事,也就是知识;诚意,就是执行,身体力行去做。物是指什么?就是整个事物的总体,包括本和末。身、心、意、知、家、国、天下,都是物;天地万物,都是物;日常所用以及所做的事都是物。格,就是从事物里去找寻它的道理。例如孝敬长辈侍奉亲人定期省亲,则是物;而为什么要定期省亲呢。研究这个道理的时候,这就是格物了。对兄长尊敬要跟随在兄长的后面,这是物;去思考为什么应当跟随在他后面,则是格物了。我们的心,是物;研究是什么来影响我们的心,以及更加深入地去研究省察涵养对我们心灵的影响,即是格物。我们的身体是物;弄清楚我们为什么要爱护身体的道理,以及更深入地去了解站如松坐如钟是爱护身体的,则是格物。每天看的书,每句话都是物;当读书结合实际,认真地研究里面的道理,则是格物。知道一句就实践一句,这就是实际行动了。这二者结合在一起,下学和上达都在这里。 我的朋友吴竹如格物的功夫非常深厚,每一件事物都要找出它们的道理来。倭艮峰先生则是在诚意上要求非常严格,他每天都要记日记,一天之中,一念之差、一件事情有过失、说了一句话或者是沉默了一次,都要记录下来。他所记录的东西全部都用正楷字体书写,三个月订成一本册子,从己未年开始,到今天已经有三十本了。他具有非常严格的“慎独”精神,即使是他一个人的时候,偶尔有些妄念或者是冲动,都会及时克制自己,并且记录下来。所以读他的书,如果将其与我们自身紧密结合起来,则每句话都是治我们身上毛病的良药,现在将艮峰先生的日记抄三页附在信后寄给各位弟弟看。 我从十月初一开始,也按照艮峰的样子,每天一个想法一件事情,都写在册子上,以便于看到了就尽量克服,并且也是用楷书书写。冯树堂与我同一天开始记的。也有记日课的册子。树堂是非常虚心的一个人,像爱兄弟一样爱我,像尊敬老师一样尊敬我,将来一定会有成就的。 我向来的缺点是缺乏恒心,从这次写日课本子开始,可以保持终身都有恒心了。这么多良师益友,把我重重包围在中间,只能进步不能后退的。本来想抄我的日课册子给各位弟弟看的,因为今天镜海先生来,要把我的本子带回去,所以来不及抄。十一月有信使,再抄几页附回去。 我的益友,如倭艮峰心胸开阔,让人对他肃然起敬;吴竹如、窦兰泉精益求精,一句话一件事都要实事求是去追寻;吴子序、邵蕙西在谈论经书的时候思考得很深入,道理辩得很明晰;何子贞在谈文字的时候,非常精妙,没有一处不合理的,尤其是谈诗的时候跟我非常投机契合。子贞非常喜欢我的诗,所以我从十月以来,已经写了十八首诗,现在抄两页附回给各位弟弟看。冯树堂、陈岱云心怀大志,心情非常急切但是做事从容,也是良友。镜海先生,我虽然没有正式拜他为师,但是心里已经将他视为老师了。 我每次写信给各位弟弟,都不觉得说得太多,我想各位弟弟也许觉得厌烦或者很难看下去。然而如果各位弟弟有长信给我,我是非常高兴的,如同获得了宝物一样,人固然是各有各的性情。 我自从十月初一开始记日课,想要改过自新。反思以前与郑小珊有些矛盾,实在是一时的气忿,太不近人情了,马上想要登门谢罪。恰好初九小珊来拜寿,当天夜里我就到小珊家里和他谈了很久。十三日和陈岱云一起请小珊吃饭,从此以后所有的矛盾都解开了,我们又和好如初。 金竺虔任满之后被用为知县,现在住在小珊的家里,喉咙痛了一个多月,现在已经全好。李笔峰在汤家还是同从前一样。易莲舫要外出找书馆,现在更加用功了。也是学倭艮峰。同乡李石梧已经升至山西巡抚的职位了。 两大将军都被押到京城治罪,拟斩监候。英国蛮夷的事情,已经和平安抚下来了,给他们银两两千一百万两,另外还割让五处码头。现在英国蛮夷已经全部撤退了。两江总督牛鉴,也押到刑部治罪。 最近的情况大概就是这样,容我以后再继续写信告知。哥哥国藩亲笔书信。(道光二十二年十月二十六日) 【解析】 这是曾国藩与诸弟谈论为学之道的一封信,信中对于四弟曾国潢执意要外出求学读书的想法,曾国藩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他说:“且苟能发奋自立,则家塾可读书,即旷野之地,热闹之场,亦可读书,负薪牧豕,皆可读书。”在曾国藩看来,读书人首要的是立志,一个人如果有了真正的志向,那么无论什么地方什么时间什么环境,都能够去潜心学习,如果说要选好的时机和舒适的环境才能实现自己的志向,则要反思这个志向是不是真的了。 很显然,这是用了双重标准。他本人也是非常重视学习环境的,这在多封家书中都曾经提到过,甚至在这封信的末尾还说了良师益友不可或缺。之所以这样对待四弟,也许是因为他看不到四弟身上有什么过人的才华,又或者是质疑他是否真正的立志读书。正所谓知子莫若父,知弟莫如兄。曾国藩的四弟在家守着田产房屋,从未见过他有什么显赫的事迹,可知即使在曾家众兄弟之中,这位四弟也只能算是才能平庸的人。 不过年已二十二岁的曾家老四,并不安心在家过着一边教书一边攻读的日子,只想到外面找一个学馆,理由是外馆清净,家塾为杂事耽搁。曾国藩对自己这个四弟非常了解,他本身就不是一个能安居清净的人,所谓“清净”一说,只是在为自己功名未中而找的借口。作为大哥的曾国藩,在家信中断然制止了他的躁动。这位曾家老四后来遵循兄长的教诲,安居家中,教育子侄,协助父亲与叔父管理家务。曾家的大事小情,如祖父母和父母的赡养安葬,及建祠修房,与地方打交道等,都是他主持操办。井然有序,虽然没有其兄弟们威风显赫,但在其家乡也坐了个士绅首领的位置,死后诰封为通议大夫、建威将军,也算是风光了。 曾国藩对六弟曾国华因“小试的失利就有屈服之意,自认为命运不佳,我笑他立志不够远大”。曾国藩强调读书人要立志高远,要为国为民,若只是想到一己之利,则根本不能算是立志。于是劝六弟好好学习儒家经典《大学》。这本书着重阐述的是个人道德修养与社会治乱的关系,其中以“修身”为是最根本要义。曾国藩认为,一个读书人如果把“明德”和“亲民”作为和自己无关的事,不加强自己的修养以及学会治人之道,则只能读读诗、写写文章,朝廷任用这种人做官,与用放猪人做官毫无差别。(P8-12) 序言 曾国藩,晚清重臣,著名军事家、理学家、政治家、书法家、文学家,湘军创立者和统率者,晚清散文“湘乡派”创始人。由于实现了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理想,完成了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的伟大事业,他被誉为“中兴第一名臣”、“中华千古第一完人”。他的崛起,对清王朝的政治、军事、文化、经济等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曾国藩作为叱咤于清朝末年的风云人物,他打败太平天国,是清王朝的“救命恩人”;他“匡救时弊”、整肃政风、学习西方文化,使晚清出现了“同治中兴”;他克己唯严,崇尚气节,标榜道德,身体力行,获得上下一致的拥戴;他的文章兼收并蓄、博大精深,他是近代儒家宗师。作为为官、治军、治家及为人处世等方面的楷模,他熟读中国历史,对为官之道参深悟透,在官场风风雨雨几十年,始终屹立不倒;他治军有方,认为“用兵之道在人而不在器”,用封建伦理观念将军法、军规与家法、家规结合起来,使士兵或下级易于遵从官长的命令;他是结交、培养、推荐和使用人才的高手,他的幕府几乎聚集了全国的人才精华,最著名的有李鸿章、左宗棠、郭嵩焘、彭玉麟、李善兰、华蘅芳、徐寿等;他是中国传统文化人格精神的典范式人物,虽资质一般,但志向远大、意志超强、勤学好问,待上、待下、待同僚谦恕自抑、豁达大度,朋友极多;他自始至终坚持个人道德修养,克己复礼,更有传世家书成为家教样板,可谓“道德文章冠冕一代”;他是中国传统持家教子的典范,其家族一百多年来没有纨绔子弟,代代有英才……其门生故吏颂之曰:“德埒诸葛,功迈萧、曹,文章无愧于韩、欧,实为一代名臣、名将、名相。”晚清政府旌表他:“学问纯粹,器识宏深,秉性忠诚,持躬清正。”梁启超称赞道:“岂惟近代,盖有史以来不一二睹之大人也已;岂惟我国,抑全世界不一二睹之大人也已。”蔡锷将军对其治兵思想推崇备至:“带兵如带子弟一语,最为慈仁贴切。能以此存心,则古今带兵格言,千言万语皆付之一炬。” 曾国藩一生著述颇多,在其逝世后,经后人整理,他的著述文字总计超过1500万,包括了书信、奏稿、诗文、日记、案牍、散文、书札等多种文体。其中尤以成功心法《挺经》、传世良言《家书》、识人秘要《冰鉴》、治家方略《家训》流传最广、影响最深。而最为世人津津乐道的,则要数《曾国藩家书》。当代著名学者南怀瑾指出:“清代中兴名臣曾国藩有十三套学问,流传下来的有两套,其中之一就是《曾国藩家书》.”这部《曾国藩家书全鉴》收集了曾国藩从道光十八年(1838年)考中进士,踏上仕途之路一直到同治十一年(1872年)去世为止所写的近300封家书,记录了曾国藩前后30多年的翰苑经历和从武生涯。书中所涉及的内容极为广泛,小到人际琐事和家庭生计,大到进德修业、定国安邦之道,是曾国藩一生的主要活动和其治政、治家、治学之道的精要总结。曾氏家书行文从容镇定,形式自由,随想而至,挥笔自如,在乎淡家常事中蕴含真知良言,表现了一位伟大思想者对世道人心的人微体察、一位卓越谋略家对修身勤政的完美忠告。仅一部家书足以体现曾国藩的学识造诣和道德修养,从而赢得“道德文章冠冕一代”的美誉,并成为中国封建社会最后一尊精神偶像。在编辑本书时,我们从修身、治家、为政、劝学、用人、交友、治军、处世方面,分别对曾国藩家书蕴藏的人生智慧进行了详细解读,并结合曾国藩一生做官、处世、用人等方面的具体事例对其精要部分有针对性地进行了点评。每一封信编者都注有准确的日期和详尽的翻译,并且在每一封信后的“解析”栏目中都结合曾国藩说过的一些理论观点和做过的事进行具体分析,可使每一位渴望了解曾国藩的读者从另一个角度走进曾国藩的内心世界,深入了解、正确评价这位“中华千古第一完人”,同时提高自身的人格修养和精神境界。本书堪称一部案头枕边必备的智慧宝典,为我们的人生和事业提供了宝贵的成功经验。 书评(媒体评论) 《曾国藩家书》是一个学者对读书治学的经验之谈,是一个成功者对事业的奋斗经历,更是一个胸中有着万千沟壑的大人物心灵世界的坦露。——唐治明 |
| 随便看 |
|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